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复活 -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 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十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只有沉入到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上帝相遇”。所以,在俄罗斯观念中,“拯救”与“恩典”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中对上帝的内在把握,是对生命的精神改造。也许这种“拯救”不能带来任何外部利益,但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内部醒悟,有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如果认为忏悔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那么也就不是托尔斯泰的本意了。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对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够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一旦如此,人就成为利用别人而使自己精神获益的人,况且这样一来,自己的内心也未必能够完全的净化了。
  人的忏悔不能让人死后升天堂,避免下地狱。因为人的心里本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上帝和魔鬼,甚至是包含着天堂与地狱。在这里,天堂和地狱不是死后才能经历的地方,而是在人的这一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必定要经历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不同状况的表现。
  别尔嘉耶夫精彩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地狱之悲剧不在于上帝不能为有罪者洗清罪孽,而在于有罪者自己不能给自己洗清罪孽;地狱不是有罪者在其中受苦的外在环境,而正是一种绝对的孤独,在这里,生命中被压低的良知的呼声,用可怕的不灭之火焚烧着罪孽者。”
  2. 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从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想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当代人的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种活的情感。可以从各国的历史中看到,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自己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牺牲,如果不勇于牺牲的,就是怯懦,是对强权的惧怕。这样,革命者就演变成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革命目标的人。革命者当然也追求人类幸福,但他所爱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类幸福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由于这个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机械的手段来消除。那么魔鬼从“自我”的内部被移植到外部社会机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
  因此,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3. 博爱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们也知道,虽然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使恶真正消除,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也会同样变本加厉报复,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那么地狱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将是更为可怕的。
  4.总结
  毋庸置疑的是,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小说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
或许您还会喜欢:
嫌疑人x的献身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0
摘要:上午七点三十五分,石神像平常一样离开公寓。虽已进入三月,风还是相当冷,他把下巴埋在围巾里迈步走出。走上马路前,他先瞥了一眼脚踏车停车场。那里放着几辆车,但是没有他在意的绿色脚踏车。往南大约走个二十公尺,就来到大马路,是新大桥路。往左,也就是往东走的话就是朝江户川区的线路,往西走则会到日本桥。日本桥前是隅田川,架在河上的桥就是新大桥。要去石神的上班地点,这样一直往南走就是最短的路线。 [点击阅读]
孤独与深思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0
摘要:一、生平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点击阅读]
学生街杀人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0
摘要:从收音机里缓缓流淌出的路唐纳森的演奏,作为此时在场两人心情的BGM明显有些不合适。光平盘腿坐在原地,伸手关掉了收音机。六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立刻被沉默所支配。广美的表情比平时更严肃,她把日本茶倒进两个茶碗里,然后把较大的一个茶碗放到了光平面前。这个茶碗是附近一个寿司店开张的时,抽奖获得的奖品。 [点击阅读]
宇宙尽头餐馆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有一种理论宣称,如果任何一个人真正发现了宇宙存在的原因、宇宙存在的目的,宇宙就会立刻消失,被某种更为怪异、更难以理解的玩意儿取代。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宣称,上述事件已经发生了。迄今为止,故事的发展如下:起初,创造出了宇宙。这激怒了许多人,被普遍视为一种恶劣行径。许多种族相信宇宙是由某种神所创造的。 [点击阅读]
安德的影子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一个续集,因为这本书开始的时候也是《安德的游戏》开始的时候,结束也一样,两者从时间上非常接近,而且几乎发生在完全相同的地方。实际上,它应该说是同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讲法,有很多相同的角色和设定,不过是采用另一个人的视角。很难说究竟该怎么给这本书做个论断。一本孪生小说?一本平行小说?如果我能够把那个科学术语移植到文学内,也许称为“视差”小说更贴切一点。 [点击阅读]
安德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84 人气:0
摘要:“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我们没有选择。”“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
宠物公墓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耶稣对他的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门徒互相看看,有些人不知道耶稣的话是带有比喻含义的,他们笑着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耶稣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如今我们去他那儿吧。”——摘自《约翰福音》第01章路易斯·克利德3岁就失去了父亲,也从不知道祖父是谁,他从没料想到在自己步入中年时,却遇到了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人。 [点击阅读]
寂静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寂静的春天前言副总统阿尔·戈尔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在一些城市,尤其是洛杉矶,烟雾已经成为一些事件的起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 [点击阅读]
寓所谜案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我不知道到底从哪儿开始这个故事,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某个星期三在牧师寓所的午餐时分开始。席间的交谈大部分与将要叙述的故事无关,但还是包含得有一两件有启发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到故事的发展。我刚切完了一些煮熟的牛肉(顺带一句,牛肉非常硬),在回到我的座位上时,我说,任何人如果谋杀了普罗瑟罗上校,将会是对整个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讲的这番话,倒是与我的这身衣服不太相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