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复活 - 复活读后感·老实讲我不怎么欣赏复活,但当时读完激动人心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写的极其细致,或者这就是俄国写书人的风格.聂赫留朵夫观察到的每一个人都要仔细描写一番.托尔斯泰通过这冰山一角,映射了整个俄国社会的风貌.
  聂赫留朵夫是个贵族,这样看,他的力量很大,可以帮助很多受难的人.但他一个人的醒悟,来对抗整个社会的不公,又软弱无力,微不足道。无论穷人富人都嘲笑他,讥讽他,甚至要受他帮助的人也不理解他,排斥他.他做这些有什么用呢?很像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他若不是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最后很可能倾家荡产,贫病交加而亡.
  "如果这样的话,如果对于每件事,检查官和其他有权应用或不用法律的人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还要法院干什么?"
  如果保障人权的地方都侵犯人权,那还要这些地方干什么?如果连人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充分保障,这个国家还能维持得久吗?
  聂赫留朵夫与他的旧友的差别是:一个忘却自己只想着帮助别人得到幸福,另一个吃喝玩乐只为自己舒适;而旧友与律师圈子的人的差别是:律师之流可以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伤害他人,所以比并不侵犯他人的旧友还更让聂赫留朵夫难以接受.
  因为动情或者勇敢,聂赫留朵夫敢于在他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到别人的嘲讽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

  "那些人把不合法的行为认为是合法,却不承认上帝亲自写在人们心中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律条才能作为法律."(假如上帝写在每个人心中的律条不一样……)
  "即使是革命,也不应该改变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也不应该摧毁这座他所热爱的美丽,坚固,宏伟的古老大厦,只要把内部结构重新分配就行了."(中国的维新派就是这样失败的……)
  读完书后,觉得聂赫留朵夫并不怎么爱玛丝洛娃,他只想赎回自己的罪孽而已,对她只有同情和怜悯.同情并不等同于爱,他的爱是说出来的,就像他说出要和玛丝洛娃结婚一样,结婚只是赎罪的一种方式,她不结就算了.在听到西蒙松要向玛丝洛娃求婚的当晚,聂赫留朵夫没再多想自己是否要失去她了,,而在想着贫民们受的苦难.他同情大多数被zheng府部门造就的罪犯要多于同情这一个清白的罪犯.
  但聂赫留朵夫也未必爱那些平民.他脱离不了他的上流社会.最后他到了西伯利亚,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宴,不再有了在莫斯科与彼得堡时那么的厌恶,而是很愉快,很舒适,zheng府的工职人员也不那么可恶了.

  所以玛丝洛娃还不如找个真心爱她的人一起过.
  第三部分描写的那些政治犯,很多都有点莫名其妙.那句话是对的:他们也是普通人.
  我最喜欢那个顽固的老头,他受了二十三年的迫害依然锐气不减,逍遥自在.虽然他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监狱,但依然精力旺盛,毫不动摇.我真奇怪为什么他没有早就被迫害死.
  只是其中的许多次对话,都让我觉得有些做作.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说话,表达平民的意愿.所以,聂赫留朵夫也只是在说话,或者问话.他解决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只在他的关系网范围内帮部分人奔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也很难解决实问题.所以最后,矛盾的写书人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病逝于一个小站.
  当"人吃人的现象并不起源于原始森林,而是起源于zheng府部门"时,这样的社会制度是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所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托尔斯泰也是贵族出身,聂赫留朵夫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替身.他早年是个温和的改革派,随着社会变动的越来越激烈,以及他到处奔走观察,渐渐转为了为广大平民表达意愿.他经过十年,六次大改,到七十多岁终于完成了<复活>.一个老人的思想,即使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沙皇末期,也是非暴力,博爱的.

  只是他在这本书的最后态度缓和,也毫不影响图书审查机关对<复活>的细心删节,总共一百二十九章初版只发表了二十五章.而它的第一次完整版出现在1933年,当时的俄罗斯已是苏联的天下,列宁已把托尔斯泰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1948年1月30日,提倡非暴力原则的圣雄甘地在德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一名极右派分子开枪暗杀.
  1968年4月4日提倡非暴力为原则的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
  暴力者在非暴力宣言面前毫不留情.
  小说撕下了官办教会的"慈善"面纱,暴露了神甫麻醉人民的骗局.但小说又以圣经收束,说一切已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要在实践中执行戒律,宽恕他人,认为自己永远有罪,一切都会变好.但是怎样去实行?当时托尔斯泰描写狱中犯人做礼拜的场面,"饶恕我"的祈祷声与囚犯的镣铐声响成一片.
  所以小说的完局让我感觉太突然了,我总还觉得翻过这一页后面还有的.这以后,聂赫留朵夫是完全放弃他的贵族生活了吗?他放不下的.去乡下,去监狱,去西伯利亚,他始终是个贵族出身,是个老爷身份.
或许您还会喜欢:
白牙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盆景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从港口往市区方向走500米就到了宫岛市政府,其位于山脚下。该市政府是一座豪华的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有观光科是单独租用了宫岛港大厦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所有的外地游客都要通过这里才能进入宫岛,所以在这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当迁谷友里子走进观光科时,那里的职员们正心神不宁地担心着窗外的天气。“照这样下去,天气恐怕会大变。”野崎科长担心地说着,转过身来,看到友里子后挥挥手,“呀,你好。 [点击阅读]
盖特露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倘若从外表来看我的生活,我似乎并不特别幸福。然而我尽管犯过许多错误,却也谈不上特别不幸。说到底,追究何谓幸福,何谓不幸,实在是愚蠢透顶,因为我常常感到,我对自己生活中不幸日子的眷恋远远超过了那些快活的日子。也许一个人命中注定必须自觉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必须备尝甜酸苦辣,必须克服潜藏于外在之内的内在的、真正的、非偶然性的命运,这么说来我的生活实在是既不穷也不坏。 [点击阅读]
盛夏的方程式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0
摘要:1只需一眼,就能看到从新干线转乘在来线的换乘口。沿着楼梯上到月台,只见电车已经进站,车门也已经打开。车里传出了嘈杂声。柄崎恭平不由得皱起眉头,从最近的车门上了车。盂兰盆节已经结束,父母也说过应该不会太挤,可电车里却几乎是座无虚席。车里那一排排四人合坐的包厢座位上,几乎全都坐了三个以上的人。恭平在车厢过道里走过,想要找一处只有一两个人坐的座位。合坐在座位上的,大部分都是一家人。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真假亨特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我决定侦察悬崖上的城堡,救出被囚禁的德国同胞。我们要带的东西分量不轻,至少要带足三到四天的用品,包括干粮、马饲料、灯泡和长火炬。我们还给三个大油箱加足了燃油。所有这些用品,都是梅尔顿在同庄园主的买卖成交之前,向乌里斯商人订购的。事先,他还与尤马部落进行过谈判,把所有急需的东西交给他们运输。海格立斯对我说过,城堡周围的尤马部落有三百来人,四百多匹马。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