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东方快车谋杀案 - 第九章哈特曼先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九章哈特曼先生
  头等包皮皮房乘客中最后一个要见的是哈特曼先生。他是个身材高大、红头发的美国人。他经常跟意大利人和男佣人同桌吃饭。
  他穿一身花哨的格子外套,粉红衬衫。领带上的别针特别耀眼。他跨进餐车时,嘴里正嚼着什么东西。他那多肉的宽脸膛显得一副粗俗相。他说起话来富有幽默感。
  “早安,先生们。”他说,“有何见教?”
  “听说杀人案了吧,哈特曼先生?”
  “听说过。”
  他熟练地用舌头挪了挪嘴里的口香糖。
  “我们觉得有必要会会车里的全体旅客。”
  “我没问题,办这种事少不了这一手。”
  波洛查阅了一下摆在他面前的护照。
  “你是赛勒斯?白思曼?哈特曼,美国人,四十一岁,打字机带的流动推销员,是不是?”
  “不错,正是敝人。”
  “你是从伊斯埕布尔去巴黎的?”
  “说对了。”
  “有何贵干?”
  “做买卖。”
  “你常坐头等车吗,哈特曼先生?”
  “是的,先生.旅费,公司会开销的。”
  他眨了眨眼。
  “哈特曼先生,让我们谈谈昨晚的案件吧。”
  美国人点了点头。
  “关于这个案子你能说些什么?”
  “确切地说,一无所知。”
  “哦,太遗憾了。哈特曼先生,也许你能告诉我们昨天晚饭后你在做些什么?”
  看来,这还是这位美国人第一次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但是他还是开口了:
  “请原谅,先生们,请问诸位是谁?好让我有个底。”
  “这位是鲍克先生,国际客车公司董事,这伞是验尸的大夫。”
  “你呢?”
  “赫卡尔?波洛。受公司委托,经办这宗案子。”
  “久仰,久仰。”哈特曼先生思索了一两分钟后说,“想来还是把底亮来的出为好。”
  “你能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跟我们说,那自然是可取的。”波洛干巴巴地说。
  “刚才你向我了解些事,可我一无所知──我已经说过。但是,我应该知道点什么。这正是使我难受的事。我是应该知道些什么的。”
  “哈特曼先生,请解释一下。”
  哈特曼叹一口气,吐出口香粮,手伸进口袋。这时,他整个好象换了个人似的。他不再是戏剧中的角色。而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他那又浓又重的鼻音少多了。

  “那份护照有点掺假。”他说。“瞧这,你就明白我是谁。”
  波洛仔细看着他抛过来的名片,鲍克先生也赶紧伸过脑袋去看──纽约麦克奈尔侦探办事处赛勒斯?B?哈特曼先生波洛熟悉这个名字。这是一家久负盛名的私人侦探机构。
  “那么,哈特曼先生,”他说,“让我们听听,这张名片的真正含义吧。”
  “好吧。事情是这样的。我来欧洲办几桩案子──跟这桩毫不相干,到了伊斯坦布尔,断线了,我就打电报给头儿。上边指示我回去。要不是接到这玩意儿,我早就回纽约老家去了。”
  他递过去一封信。
  上头印着:托凯琳旅馆尊敬的先生:
  据悉你是麦克奈尔侦探办事处的私人保镖,请于今天下午四时来我包皮皮房一谈。
  信的署名是:S?E?雷切特“是么?”
  “我在约定的时间前去会见雷切特先生。他把自己的处境给我说了,还让我看了好几封他收到的信。”
  “他神情慌乱吗?”
  “装得挺镇静。但整个晚上丧魂落魄的。他给我提了个建议,让我跟他坐同一趟火车,护养他到珀罗斯,以免受人暗害,于是,先生们,我就这样上了火车。可是,有了我,他还是让人杀了。这太使人痛心,对我毕竟太糟了。”
  “秋用什么手段他有没有给你什么指示?”
  “那当然。事事他都安排妥了。全是他出的主意。他让我住在他近旁的包皮皮房里──可是,临了,全吹了。我只能购得十六号铺。还是费了不少劲哩。据我推测,这个铺位,列车员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可是,还是捡重要的来说吧,我观察四周的环境,心想,这个十六号铺倒是个挺理想的战略要地哩。伊斯坦布尔卧车前头只有餐车。上下车的前门夜里是闩着的。刺客唯一能过来的门只有后门。要么只能从我们后面的车厢沿过道进来──无论他怎么来,都不得不经过我的房门。”
  “我想,你对可能出现的刺客的特征不会有底吧?”
  “不,刺客的模样我倒还有点数呢。雷切特跟我讲过。”
  “什么?”
  三个人全都把身子往前凑过去。

  哈特曼接着说:
  “小个儿,黑脸膛,说话象女人。这就是老头告诉我的。他还说,他认为第一夜刺客不会来,很可能是第二夜或第三夜。”
  “他自己心中倒有底哩。”鲍克先生说。
  “他自然不会把全部底细都倒给秘书。”波洛若有所思地说,“有关他的仇敌他还跟你说些什么?比如说,为什么他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没有,这个人对这种事一个字没提。只是说,那个人来要他的命并一定要拿到手的。”
  “小个儿,黑脸膛,说话象女人。”波洛沉思地说。
  然后他那锐利的目光盯着哈特曼说:“你知道,他到底是谁?”
  “谁,先生?”
  “雷切特,你认出了他没有?”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雷切特就是凯赛梯,杀害阿姆斯特朗的凶手。”
  哈特曼先生口里发出长长的口哨声。
  “这可太出乎意外了。”他说,“可不是吗,先生!不,我不认识他。这案件发生的时候,我在西部,也许象在报上见过他的照片。可只要是报上登的照片,哪怕是我的亲娘,我也认不出是谁。不可否订,不少人对凯赛梯是切齿痛恨的。”
  “你可知道,跟阿姆斯特朗来往的人中,有谁长得跟你所说的一样──小个儿,黑脸膛,说话象女人?”
  哈特曼思索了片刻。
  “这就难说了。跟这案件有关的人几乎全死了。”
  “还记得那跳窗自杀的女孩子吗?”
  “记得。你可说到点子上去了。她是个外国人,也许她有几个南欧来的亲戚,不过,别忘了,除了阿姆斯特朗这一案子外,还有其他一此案子呢。凯赛梯干拐骗勾当可是有些时候了。你不能只注意这一件案子。”
  “唔,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起谋杀案跟阿姆斯特朗案有关。”
  哈特曼投过探问的目光,波洛毫无反应。美国人摇了摇头。
  “我想不起有谁的模样长得跟阿姆斯特朗案中的什么人一样。”他说得很慢,“当然,我没有插手这案子,也不很了解。”
  “哈特曼先生,往下说吧。”
  “还有点小事要说。我在白天睡觉,夜里守护。第一夜没什么可疑的,昨晚除了我已提过的,没别的可疑的。我把门打开一点儿注视着。并没有陌生人走过。”

  “有把握吗,哈特曼先生?”
  “绝对有把握。没有外人来过,也没有人从隔壁车厢过来。我可以发誓。”
  “从你那里能看得到列车员吗?”
  “看得到。借着我房里射出的灯光,看见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脸上一闪一闪的。”
  “车在文科夫戚停靠时,他离开过座位吗?”
  “是上一个站吗?可不是,响了二次铃声,他去了──很可能是火车站在这儿停下来以后的事──后来,他从我门前经过,到隔壁车厢去了──这时是一点上刻左右铃响了,他发疯似地跑回来了。我到过道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你可明白,怪可怕的──可是,只是那个美国老太太,她不知为什么在大吵大闹,叫人好笑。后来他到另一个包皮皮房去,出来后拿了一瓶矿泉水送给谁,此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直到车厢那一头有人唤他去铺床,他才离开。再后来,我想直到早晨五点前他没走开过。”
  “他没打过瞌睡?”
  “这我可说不上,也许有过。”
  波洛点点头,机械地伸手拿桌上的材料。他又一次拿起名片。
  “费心签个字。”
  对方一一照办。
  “我想,没有谁能证实你所说的话吧,哈特曼先生?”
  “车上?不会有。麦克此先生也许能。我熟悉他──在纽约他父亲事务所里见到过他──这倒不是说他能从一大堆侦探中认得出我来。不,波洛先生,你最好是等会儿排除雪堆之后,给纽约拍个电报。就这么着。我可不是瞎说一气。再见了,诸位先生。波洛先生,见到你很高兴。”
  波洛把烟盒递过去。
  “也许你喜欢抽烟斗吧?”
  “我不用烟斗。”
  他拿了一支烟,抽起来,然后轻快地走了出去。
  三个人面面相觑。
  “你觉得他说的话可靠吗?”康斯坦丁大夫问。
  “是的,是的,我了解这类人。再说,他编的那套故事一戳就穿。”
  “他供出了非常有趣的证据。”鲍克先生说。
  “那自然。”
  “小个儿,黑脸膛,尖细的声音。”鲍克先生沉思道。
  “他所形容的人车上没一个对得上号。”波洛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恋
作者:佚名
章节:104 人气:0
摘要:“喂??…喂????”…嘟嘟…嘟嘟嘟…二零零三年,成南。…又来了…又来了,该死的骚扰电话,今天是十八岁的我的第十七个生日…是我喝海带汤的日子没错了,偏偏接到这狗屎味儿的无声电话…^=_=已经一个星期了,“喂…嘟,喂…嘟”(?誄每次都是一样)那边也不说话,就是偷听我的声音然后就断了…今天早晨我居然在生日餐桌上又被涮了一次…^-_-凭我出神入化的第六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