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东方快车谋杀案 - 第九章哈特曼先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九章哈特曼先生
  头等包皮皮房乘客中最后一个要见的是哈特曼先生。他是个身材高大、红头发的美国人。他经常跟意大利人和男佣人同桌吃饭。
  他穿一身花哨的格子外套,粉红衬衫。领带上的别针特别耀眼。他跨进餐车时,嘴里正嚼着什么东西。他那多肉的宽脸膛显得一副粗俗相。他说起话来富有幽默感。
  “早安,先生们。”他说,“有何见教?”
  “听说杀人案了吧,哈特曼先生?”
  “听说过。”
  他熟练地用舌头挪了挪嘴里的口香糖。
  “我们觉得有必要会会车里的全体旅客。”
  “我没问题,办这种事少不了这一手。”
  波洛查阅了一下摆在他面前的护照。
  “你是赛勒斯?白思曼?哈特曼,美国人,四十一岁,打字机带的流动推销员,是不是?”
  “不错,正是敝人。”
  “你是从伊斯埕布尔去巴黎的?”
  “说对了。”
  “有何贵干?”
  “做买卖。”
  “你常坐头等车吗,哈特曼先生?”
  “是的,先生.旅费,公司会开销的。”
  他眨了眨眼。
  “哈特曼先生,让我们谈谈昨晚的案件吧。”
  美国人点了点头。
  “关于这个案子你能说些什么?”
  “确切地说,一无所知。”
  “哦,太遗憾了。哈特曼先生,也许你能告诉我们昨天晚饭后你在做些什么?”
  看来,这还是这位美国人第一次一时想不出如何回答,但是他还是开口了:
  “请原谅,先生们,请问诸位是谁?好让我有个底。”
  “这位是鲍克先生,国际客车公司董事,这伞是验尸的大夫。”
  “你呢?”
  “赫卡尔?波洛。受公司委托,经办这宗案子。”
  “久仰,久仰。”哈特曼先生思索了一两分钟后说,“想来还是把底亮来的出为好。”
  “你能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跟我们说,那自然是可取的。”波洛干巴巴地说。
  “刚才你向我了解些事,可我一无所知──我已经说过。但是,我应该知道点什么。这正是使我难受的事。我是应该知道些什么的。”
  “哈特曼先生,请解释一下。”
  哈特曼叹一口气,吐出口香粮,手伸进口袋。这时,他整个好象换了个人似的。他不再是戏剧中的角色。而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他那又浓又重的鼻音少多了。

  “那份护照有点掺假。”他说。“瞧这,你就明白我是谁。”
  波洛仔细看着他抛过来的名片,鲍克先生也赶紧伸过脑袋去看──纽约麦克奈尔侦探办事处赛勒斯?B?哈特曼先生波洛熟悉这个名字。这是一家久负盛名的私人侦探机构。
  “那么,哈特曼先生,”他说,“让我们听听,这张名片的真正含义吧。”
  “好吧。事情是这样的。我来欧洲办几桩案子──跟这桩毫不相干,到了伊斯坦布尔,断线了,我就打电报给头儿。上边指示我回去。要不是接到这玩意儿,我早就回纽约老家去了。”
  他递过去一封信。
  上头印着:托凯琳旅馆尊敬的先生:
  据悉你是麦克奈尔侦探办事处的私人保镖,请于今天下午四时来我包皮皮房一谈。
  信的署名是:S?E?雷切特“是么?”
  “我在约定的时间前去会见雷切特先生。他把自己的处境给我说了,还让我看了好几封他收到的信。”
  “他神情慌乱吗?”
  “装得挺镇静。但整个晚上丧魂落魄的。他给我提了个建议,让我跟他坐同一趟火车,护养他到珀罗斯,以免受人暗害,于是,先生们,我就这样上了火车。可是,有了我,他还是让人杀了。这太使人痛心,对我毕竟太糟了。”
  “秋用什么手段他有没有给你什么指示?”
  “那当然。事事他都安排妥了。全是他出的主意。他让我住在他近旁的包皮皮房里──可是,临了,全吹了。我只能购得十六号铺。还是费了不少劲哩。据我推测,这个铺位,列车员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可是,还是捡重要的来说吧,我观察四周的环境,心想,这个十六号铺倒是个挺理想的战略要地哩。伊斯坦布尔卧车前头只有餐车。上下车的前门夜里是闩着的。刺客唯一能过来的门只有后门。要么只能从我们后面的车厢沿过道进来──无论他怎么来,都不得不经过我的房门。”
  “我想,你对可能出现的刺客的特征不会有底吧?”
  “不,刺客的模样我倒还有点数呢。雷切特跟我讲过。”
  “什么?”
  三个人全都把身子往前凑过去。

  哈特曼接着说:
  “小个儿,黑脸膛,说话象女人。这就是老头告诉我的。他还说,他认为第一夜刺客不会来,很可能是第二夜或第三夜。”
  “他自己心中倒有底哩。”鲍克先生说。
  “他自然不会把全部底细都倒给秘书。”波洛若有所思地说,“有关他的仇敌他还跟你说些什么?比如说,为什么他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没有,这个人对这种事一个字没提。只是说,那个人来要他的命并一定要拿到手的。”
  “小个儿,黑脸膛,说话象女人。”波洛沉思地说。
  然后他那锐利的目光盯着哈特曼说:“你知道,他到底是谁?”
  “谁,先生?”
  “雷切特,你认出了他没有?”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雷切特就是凯赛梯,杀害阿姆斯特朗的凶手。”
  哈特曼先生口里发出长长的口哨声。
  “这可太出乎意外了。”他说,“可不是吗,先生!不,我不认识他。这案件发生的时候,我在西部,也许象在报上见过他的照片。可只要是报上登的照片,哪怕是我的亲娘,我也认不出是谁。不可否订,不少人对凯赛梯是切齿痛恨的。”
  “你可知道,跟阿姆斯特朗来往的人中,有谁长得跟你所说的一样──小个儿,黑脸膛,说话象女人?”
  哈特曼思索了片刻。
  “这就难说了。跟这案件有关的人几乎全死了。”
  “还记得那跳窗自杀的女孩子吗?”
  “记得。你可说到点子上去了。她是个外国人,也许她有几个南欧来的亲戚,不过,别忘了,除了阿姆斯特朗这一案子外,还有其他一此案子呢。凯赛梯干拐骗勾当可是有些时候了。你不能只注意这一件案子。”
  “唔,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起谋杀案跟阿姆斯特朗案有关。”
  哈特曼投过探问的目光,波洛毫无反应。美国人摇了摇头。
  “我想不起有谁的模样长得跟阿姆斯特朗案中的什么人一样。”他说得很慢,“当然,我没有插手这案子,也不很了解。”
  “哈特曼先生,往下说吧。”
  “还有点小事要说。我在白天睡觉,夜里守护。第一夜没什么可疑的,昨晚除了我已提过的,没别的可疑的。我把门打开一点儿注视着。并没有陌生人走过。”

  “有把握吗,哈特曼先生?”
  “绝对有把握。没有外人来过,也没有人从隔壁车厢过来。我可以发誓。”
  “从你那里能看得到列车员吗?”
  “看得到。借着我房里射出的灯光,看见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脸上一闪一闪的。”
  “车在文科夫戚停靠时,他离开过座位吗?”
  “是上一个站吗?可不是,响了二次铃声,他去了──很可能是火车站在这儿停下来以后的事──后来,他从我门前经过,到隔壁车厢去了──这时是一点上刻左右铃响了,他发疯似地跑回来了。我到过道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你可明白,怪可怕的──可是,只是那个美国老太太,她不知为什么在大吵大闹,叫人好笑。后来他到另一个包皮皮房去,出来后拿了一瓶矿泉水送给谁,此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直到车厢那一头有人唤他去铺床,他才离开。再后来,我想直到早晨五点前他没走开过。”
  “他没打过瞌睡?”
  “这我可说不上,也许有过。”
  波洛点点头,机械地伸手拿桌上的材料。他又一次拿起名片。
  “费心签个字。”
  对方一一照办。
  “我想,没有谁能证实你所说的话吧,哈特曼先生?”
  “车上?不会有。麦克此先生也许能。我熟悉他──在纽约他父亲事务所里见到过他──这倒不是说他能从一大堆侦探中认得出我来。不,波洛先生,你最好是等会儿排除雪堆之后,给纽约拍个电报。就这么着。我可不是瞎说一气。再见了,诸位先生。波洛先生,见到你很高兴。”
  波洛把烟盒递过去。
  “也许你喜欢抽烟斗吧?”
  “我不用烟斗。”
  他拿了一支烟,抽起来,然后轻快地走了出去。
  三个人面面相觑。
  “你觉得他说的话可靠吗?”康斯坦丁大夫问。
  “是的,是的,我了解这类人。再说,他编的那套故事一戳就穿。”
  “他供出了非常有趣的证据。”鲍克先生说。
  “那自然。”
  “小个儿,黑脸膛,尖细的声音。”鲍克先生沉思道。
  “他所形容的人车上没一个对得上号。”波洛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0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名士风流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0
摘要:柳鸣九文学的作用在于向别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人物这样思忖着。 [点击阅读]
吸血鬼德古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东欧,一四六二年自从她的王子骑马出征后,伊丽莎白王妃每晚都被血腥恐怖的恶梦折磨。每一夜,王妃会尽可能保持清醒;然而等她再也撑不住而合眼睡去后,她很快便会发现自己徘徊在死尸遍野、处处断肢残臂的梦魇中。她又尽力不去看那些伤兵的脸——然而,又一次,她被迫看到其中一人。永远是他那张伤痕累累的囚犯的脸,然后伊丽莎白便在尖叫声中醒来。 [点击阅读]
呼吸秋千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皮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点击阅读]
呼啸山庄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 [点击阅读]
命案目睹记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月台上,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跟着那个替她担箱子的脚夫气喘吁吁地走着。她这人又矮又胖;那个脚夫很高,从容不迫,大踏步,只顾往前走。不但如此,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还有大包小包的东西,非常累赘。那是一整天采购的圣诞礼物。因此,他们两个人的竟走速度是非常悬殊的。那个脚夫在月台尽头转弯的时候,麦克吉利克蒂太太仍在月台上一直往前赶呢。当时第一号月台上的人不挤,本来没什么不对。 [点击阅读]
哑证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埃米莉-阿伦德尔——小绿房子的女主人。威廉明娜-劳森(明尼)——阿伦德尔小姐的随身女侍。贝拉-比格斯——阿伦德尔小姐的外甥女,塔尼奥斯夫人。雅各布-塔尼奥斯医生——贝拉的丈夫。特里萨-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女。查尔斯-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子。约翰-莱弗顿-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父亲(已去世)。卡罗琳-皮博迪——阿伦德尔小姐的女友。雷克斯-唐纳森医生——特里萨的未婚夫。 [点击阅读]
哭泣的遗骨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初、高中的同班同学——现在长门市市政府下属的社会教育科工作的古川麻里那儿得知了这一消息。麻里在电话里说:“哎,我是昨天在赤崎神社的南条舞蹈节上突然遇到她的,她好像在白谷宾馆上班呢。”关于南条舞蹈的来历,有这么一段典故,据说战国时期,吉川元春将军在伯老的羽衣石城攻打南条元续时,吉川让手下的土兵数十人装扮成跳舞的混进城,顺利击败了南条军。 [点击阅读]
哲理散文(外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0
摘要:○威廉·赫兹里特随着年岁的增多,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的宝贵。确实,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没有时间重要。对待时间,我们也变得吝啬起来。我们企图阻挡时间老人的最后的蹒跚脚步,让他在墓穴的边缘多停留片刻。不息的生命长河怎么竟会干涸?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点击阅读]
喧哗与骚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