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地狱的滑稽大师 - 裸女塑像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环绕东京市的国营铁路上,至今仍有几处依旧带点儿乡间味的道口。这些地方设有道口值班室,每当电车要通过时,不同颜色相间的栏杆就会落下,道口看守员便开始挥动信号旗。丰岛区1站大道口也是这种古董式道口之一。
  那里是从市中心到人口众多的丰岛区外围之间惟一的交通线,因此,不分昼夜,轿车、卡车、汽车、摩托车的通行极其频繁,步行过往者就更不必说了。一旦再遇上等候长龙般的货运列车时,连续不断驶来的车辆拥挤得几乎将道口的栏杆都要挤断,仿佛是在上演一出战争闹剧,每月肯定至少要发生一到两次可怕的交通事故。
  暮春的某个黄昏。这天天气阴沉而略带暖意。下午五点二十分,开往东北方面去的货运列车,震动着道口附近的住家,缓慢驶过。像往常一样,大道口的栏杆前,所有种类的交通工具宛如鱼市上的鱼贩子团团簇簇,焦急地等候栏杆升起。无论是人还是车,为了赶在别人之前通过道口,都在拼命地争抢着一寸一尺的有利地位,道口两边熙熙攘攘拥挤不堪。
  长长的列车尾部终于和从那车窗向外张望的列车员面孔一起,像是嘲笑拥挤的人群似地慢吞吞地驶去。道口看守员的哨声响了,栏杆向空中升起。顷刻之间,汽车喇叭以各种各样的怪声相互威吓般地齐吼,形形色色的车辆恰似决了堤的洪水一辆接一辆地蜂拥到轨道上。
  栏杆在线路的两侧,所以车的洪流也就受其两侧夹击,车与车只好紧贴着交错通过狭窄的道口通路。车水马龙在数条铁轨上宛如浪头相互撞击,完全是一片混乱状态。道口看守员声嘶力竭地叫喊着,试图维持一下秩序,但无力阻止这排山倒海之势。卡车司机怒叱骑自行车的小孩。骑自行车的也不相让,把步行的妇女狠狠申斥一顿后,迫使其退到铺石道路以外的地方。孩子的哭叫,老人和姑娘惊慌失色,有的甚至想放弃横过道口的念头。
  在那混乱的汽车行列中,夹杂着一辆奇怪的敞篷汽车。因为大都是轿车,所以仅是敞篷车这一点就足以引人注目,而且在那车的后排坐席上还载着一个奇异的特别显眼的物体。
  那是一个有五尺多长的物体,上面覆盖大包袱皮似的白布,从白布的凹凸来看,里面仿佛是一尊形似人体的东西。这东西似乎僵硬着,直挺挺地靠在客席的软靠背和后部车篷上,头部倾斜地伸出在外面。混乱中,虽无人注意,但倘若有位神经质的观察者突然看见了这东西的话,或许会为那形态与人的裸体一楼一样而大吃一惊吧。

  白布里大概裹着个赤身露体的人吧?是一具僵尸也未可知。司机那家伙,大白天佯装若无其事的样子,可能心里正在盘算着怎样将那东西运到一个秘密的场所吧?也许有人已经被这白日噩梦魇住了。
  然而,那白布里裹着的物体究竟是什么呢?不久,由于一个不幸的偶然机会,被抛露在众人眼前。
  汽车喇叭声叫得令人心焦,道口看守员的大声怒吼也让人感到不安。乱纷纷中突然传来一种可怕的声响。是物体猛烈相撞的响声。
  怎么回事!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怪声还没摸着头脑,于是摆出了一副自我防卫的架势——呆立不动。原来是一辆大型卡车正在轰隆隆地通过道口,有五六个小货箱从上面争先恐后地滚落到地上。
  卡车驶过以后,那辆敞篷汽车由于路面上的箱子而开出了石板路外,车身倾斜着停了下来。挡泥板扭曲得不成样子,司机好像是从车上甩下来似的,此时正一边拂掸着身上的泥土,一边爬起身来。哎呀!更甚的是,那个横放在后排车座上不可思议的物体无影无踪了。哪儿去了呢?在场的人环顾了一下,原来被白布裹着的那个庞然大物受到刚才的冲撞,顺劲被甩到了附近电车的铁轨上。被甩出来的时候,白布遮盖物也脱落下来,里面的东西完全暴露无遗。果如所料,里面那东西是人。但不是活人,是用石膏做的裸体女人立像。这一定是从雕刻家的工作室运往展览会的途中。这立像好像是林立于美术展览会会场中那类雕像中的一种。不过此时它把赤裸的身子横卧在这拥挤不堪的地方,而且是在电车铁轨之上,这情景给人一种难以名状的异样感觉。是一种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那样的心情,是大白天看见了一丝不挂的那样的羞涩与惊愕。
  年轻而美貌的女人雕像并没遭到严重毁坏,只是头枕冰凉的铁轨,像是自暴自弃地仰面朝天躺卧在地上。整个雪白的赤身裸体上尽管出现了大大的裂纹,但头、手、足样样俱全。除了像头发、手脚指头这些突出部位稍有缺损外,是一个五体齐全的年轻女子。
  “多不好意思啊!哎呀,真可怜!”
  也许人群中的年轻姑娘会把脸掉转过去。
  敞篷汽车司机因摔撞的疼痛,皱着眉头木然呆立许久。然而,当他猛然注意到对面铁轨上的裸体女人时,便惊慌失措地欲朝那边跑去。与此同时,恼怒的道口看守员手持信号旗,面红耳赤地一边叫嚷着什么,一边从另一个方向朝裸体女人像掉落的地方跑来。

  哨声急切地响起来了。远处开来的电车汽笛发出吼叫。“危险,危险!”的叫声从人群中响起。于是,密集的人群“哗”地开始后退。道口看守员一只脚跨在轨道上,叉开两腿站着,拼命地挥舞着红色信号旗。就在这时,国营铁路的电车已势不可挡地从裸体女人石膏像横卧的铁轨上飞驶而来。
  一种可怕的地面震动和飞驰的速度掀起的狂风,使人感到心脏像疾槌儿打鼓似地砰砰直跳。五节车厢的电车采取了紧急刹车,制动器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听起来如同庞大动物的呻吟,表示出电车本身是不想伤害裸体女人的极其难忍的苦闷。
  乘客兴许在车厢内一个压一个地倒下去了吧。电车采取了似乎是无视惯性的非常强制的刹车方法。然而技术摘熟的司机虽做了最大的努力,但终于无济于事。裸体女人石膏像让电车前轮撞上后,一直被推出有两米多远。
  裸体女人虽然没有被拦腰轧断,但被车轮碾轧了的腰部上的石膏却似飞沫四溅。电车停稳的时候,石膏像已被推到了铁轨外,露出凄惨的伤口,脸朝下趴在地上。
  人们隔远目睹此状,受到了仿佛活人被轧死一般的精神打击。这是因为雕像制作得是那么栩栩如生,裸体女人的姿态使人感到是那么楚楚动人。好像从腰部裂开的伤口处没有涌出鲜血反倒令人不可思议了。
  电车司机从车上下来,对着道口看守员大声叱责。男女乘客的脑袋纷纷从五节车厢的窗户里探了出来。一些性急的年轻人甚至还从电车上跳了下来。
  群众的视线一齐集中在受了伤的石膏像上,似乎是那曲线美与凄惨伤口的对照吸引了他们。
  “喂,你看,奇怪吧。从那石膏的裂纹里像是渗出了什么?”
  站在人群最前列一位年轻的公司职员模样的男子跟身旁的大学生搭话。
  “是啊,是红色的东西呀!石膏像里难道会流出血……”
  这位大学生也在凝视那边,以认真的口吻应答。
  “你看也是红的吗?”
  这样的对话在人群各处蔓延开来。雕像中不可能注有那么鲜红的液体。但从眼前裸体女人雕像的伤口里的确渗出了红色的液体。

  “哇!”人群里传来一声惊惧的喊叫。
  电车司机和道口看守员蜷身蹲在石膏像边上,面色苍白地察看着那道裂缝。
  “莫非是将死人封在了里面吧?”
  司机嘀咕了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
  “嗯,也许是,就连这手中,可能也隐藏着真人的手。”
  道口看守员说着便用手里拿着的信号旗柄使劲敲打石膏像的一只手腕。
  如果真是那样,其主意也大别出心裁了。以真人为模型制作石膏像,这简直不像是精神正常的人干的。但从制作得如此精巧来看,一定是出自专业雕刻家之手,难道那雕刻家是疯子?
  “运来这玩艺儿的汽车是抛了锚停在那儿的那辆吗?司机哪儿去了?”
  “是啊,得找到那家伙。”
  道口看守员面向人群,大声请求协助寻找奇怪的汽车司机。
  然而,司机不知何时趁着混乱溜之大吉了。他是知道这尊雕像中封有人的尸体呢?还是被石膏像出血事件吓得灵魂出窍,害怕后患而逃之夭夭了呢?群众的帮助也白费了,汽车司机的影子始终没有再出现。
  即便是这种场合,其它电车仍将正常地由后面行驶过来,所以司机不能一块儿继续纠缠到这件事中,只好将石膏像放在那暂且不管。电车已经开动,但乘客的脑袋仍然不肯离开窗口,那些伸出窗外的头宛如累累果实。
  道口看守员也有任务。他急忙把群众赶到线路以外,然后请求闻讯跑来的1站的站务员把这事通知给警察。
  不一会儿,以1站站长为首的许多工作人员跑来了。接到电话通知后,I警察署的数名警官赶到了。事态逐渐扩大起来。
  “这是一起重大犯罪事件。简直就像侦探小说里的故事,裸体美人像中竟封贮着一具年青美丽的女人尸体。”
  围观者被警官驱赶到远处的栅栏外,他们相互之间在大发议论。
  “可不是吗!这家伙真够狡猾的了。这样伪装成一般的石膏像,也许打算在展览会上展出呢!”
  简直是发疯,不过,就算是疯子,也是个相当聪明的家伙啊!
  无论怎样驱赶,围观者有增无减。转眼之间,汽车及自行车又宛如洪水蜂拥而至,道口两边给挤得水泄不通。汽车喇叭声、吵嚷声,小孩的哭叫声此起彼伏。对此,瞧热闹的人根本不予理睬,一个接一个地凑了过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