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大卫·科波菲尔 - 《大卫·科波菲尔》全文【第六十三章一个客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要讲的事已近尾声了,可我头脑里还有件特别的事,每当想起来就令我非常开心。如果没有这件事,我已织成的网上就有一端会散开了。
  在名利方面,我都获得进展。结婚后我已过了十个年头,我的家庭幸福美满。一个春夜里,爱妮丝和我坐在我们伦敦家中的火炉边,我们的孩子有三个在屋里游戏。这时,我听说有个陌生人要见我。
  我的仆人问他可是为业务而来,他做了否定回答。他说他专程来看我,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他上年纪了,我的仆人说,看上去像个农夫。
  孩子们觉得这说法很神秘,就像爱妮丝常对他们讲的一个有趣故事的开头,紧接着就会来一个仇恨一切人的老妖怪,穿着长外衣,恶狠狠地;于是就有些惊慌。我们男孩中的一个把头倚在他母亲膝盖上以躲避伤害,我们最大的孩子是小爱妮丝,她则把她的娃娃放到椅子上来代替她,自己从窗帘中把那满头金黄|色*鬈发的小脑袋伸出来,看看要发生什么事情。
  “让他上这里来吧!”我说道。
  不久,一个健康的白胡子老人走了进来。他在光线较暗的门口站住。小爱妮丝被他那模样吸引便跑过去把他拉了进来。我还没看清他的脸,我的妻子就跳了起来,用一种高兴而激动的声音对我叫道,这是皮果提先生呀!
  果然,这就是皮果提先生。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不过他是个红颜白发,精神旺健的老人。我们一开始的激动过去后,他在火炉边坐下,把孩子们抱到膝盖上。火光映照着他的脸,我觉得他还像过去那样强壮健旺,而且是个英俊的老人。
  “卫少爷,”他说道。我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叫那熟悉的旧称呼十分自然!“卫少爷,我又见到你和你那亲爱而忠实的太太,真是非常幸福的日子呀!”
  “的确是非常幸福的日子呀,老朋友!”我叫道。
  “还有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皮果提先生说道,“看这些小花儿们吧!嘿,卫少爷,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也不过和这最小的一般高呢!当时,爱米丽也大不了多少,我们那可怜的男孩也不过是个半大的小子罢了!”
  “从那以后,时间给我带来的变化可比给你的要大得多了,”我说道,“还是让那些可爱的小淘气们去睡吧。你既来到英国了,就一定要住在这里。告诉我,派人去什么地方取你的行李。我想知道,那行李里还有那只随你走了那么多路的旧黑布袋吗!再来一杯雅茅斯的水酒,我们来听听这10年的事情!”
  “你一个人来的吗?”爱妮丝问道。
  “是的,太太,”他吻她的手说道,“就我一个人。”
  我们让他坐在我们中间。我们不知道怎么欢迎他才好。一开始听到他那熟悉的声调时,我几乎还以为他仍然在漫漫长路上跋涉,寻找他的外甥女呢。
  “来时要走很多水路,”皮果提先生说道,“只能住几个星期。可我已习惯了水路,尤其是咸的水路。朋友真可贵,故我来相会——这都成诗了,”皮果提先生觉察后惊异地说道,“可我没想到要做诗呀。”
  “这么快,你就从几千里外回来了?”爱妮丝问道。
  “是的,太太,”他答道,“我来之前答应了爱米丽的。你知道,日子过下去,我不会越活越年轻,如果我这次不回,大概就再也回不来了。我总在想,在我变得太老以前,我一定要来看看在幸福婚姻中的卫少爷和你。”
  他仔细地端详我们,好像怎么也看不够。爱妮丝笑着把一些散下的灰色*鬈发拂到后面,好让他看得更清楚。

  “现在,”我说道,“把一切和你们幸运有关的事告诉我们吧。”
  “现在,卫少爷,”他说道,“我就谈我们的幸运。我们没遇上不如意的事,我们过得很顺利。我们一直都很顺利。我们按我们的本分做工,一开始也许我们过得苦点,可我们一直还顺利。无论养羊或其它家畜,无论干这或干那,我们总是要多兴旺就多兴旺。似乎总受上帝保佑着,”皮果提先生虔敬地低头说道,“我们一直很发达。总而言之,就是这样。如果昨天不这样,今天就会这样。如果今天不是这样,明天就会这样。”
  “爱米丽呢?”爱妮丝和我一起问道。
  “爱米丽,”他说道,“你离开她后,太太,——我们在澳洲住下来,她每天晚上在帆布帷帘后祈祷时,我总听到你的名字呢——她和我在那天日落时再也看不到卫少爷以后,一开始她蔫了,好蔫,如果她那时知道卫少爷那么好心那么小心瞒了我们的一些事,我想她准活不下去了。可是,船上有些穷人生了病,她就照顾他们;我们这些人中有一些孩子,她也照顾他们。就这样忙着,这样行善,反使她得救了。”
  “她什么时候才知道那消息?”我问道。
  “我听到那消息后,”皮果提先生说道,“又瞒了她差不多二年。我们那时住在很偏僻的地方,周围是些好看的树,屋顶上都爬有蔷薇。一天,我在田里干活时,一个我们亲爱的英格兰旅行家来了(他是来自诺福克还是萨福克,我不在意了)我们当然请他进屋,给他吃喝,向他表示欢迎。我们殖民地的人都是这样做的。他随身带来一份旧报纸,上面有关于那场暴风的记载。她就那样知道了。我夜晚回家时,发现她已知道了。”
  他说这几句话时,声音压得很低,我十分熟悉的那种严肃神情又堆上了他的脸。
  “知道那消息后,她变化了很多吗?”
  “唉,就算不是直到现在,”他摇摇头说道,“也很久不愿和人来往,可是,孤僻寂寞对她也有好处。在饲养方面,她不得不分心管理很多事,这样,她也就熬了过来。如果你现在看到我的爱米丽,卫少爷,”他沉吟道,“不知你能不能认出她呢!”
  “她变了那么多?”我问道。
  “我不知道。我每天都看到她,所以说不上;不过,有时,我那么想。身材小巧,”皮果提先生看着火说道,“有点单薄,蓝蓝的眼睛那么温柔而悲伤;小脸精精致致;好看的头微微低着;声音和举止都那么安静——几近畏怯了。这就是爱米丽!”
  我们静静地望着他,他依旧看着火。
  “有人以为,”他说道,“她是所爱不淑;有人认为,她已丧偶,没人知道那真正的缘故。她本来有很多次结婚的机会。‘可是,舅舅,’她对我说,‘这是永远也不会有的事了。’她喜欢和我在一起,很开心,可是别人一出现,她就躲起来。她愿意去任何遥远的地方照看一个病人,调教一个小孩,或帮一个女孩准备婚事(她帮过很多次,却没出席过一次婚礼);她一心一意爱护照料她的舅舅;她勤快;无论年轻还是年老的人都喜欢她,凡有困难都来找她求助。这就是爱米丽!
  他用手抹了一把脸,轻轻叹了口气,眼光从炉火上抬了起来。
  “马莎还和你们在一起吗?”我问道。
  “马莎,”他答道,“第二年就结了婚,卫少爷。是一个青年,一个劳工,他赶着东家的货车去市场——那来回有五百多英里哪——经过我们那儿,就提出想娶她(在那儿,妻子是很稀罕的呢),然后两人就一起在内地过着小日子。她托我把她的一切都实实在在告诉他,我照办了。他们结了婚。他们住的地方除了他们自己的声音的歌唱的鸟声,离其它声音有几百英里。”

  “高米芝太太呢?”
  皮果提先生一下大笑起来,就像在那早已损坏的旧船屋中很开心时那样用两手搓他的双腿。这可真让人开心。“你肯信吗!”他说道。“嘿,甚至有人向她求婚呢!一个改行做恳荒者的轮船厨师,卫少爷,居然向高米芝太太求婚。千真万确,要有半个字的假话,天打雷劈——我没法说得再清楚了!”
  我从没看到爱妮丝那么大笑过。皮果提先生这爆发的开心也让她觉得开心,她笑啊,笑得自己也止不住了;她越笑,我也就越要跟着笑;而皮果提先生就越发开心,越发起劲地搓他的双腿。
  “高米芝太太说什么呢?”我忍得住笑时就问道。
  “如果你肯相信我,”皮果提先生答道,“高米芝太太并没说‘谢谢你,我很感激,但我在这把年纪不想改变自己了,’而是就近拿起一桶水,往那个轮船厨师的头上浇去,他大叫救命。直到我赶来,他才脱身。”
  皮果提先生又轰然大笑,爱妮丝和我也陪着他笑。
  “不过,我应该为那个人说几句公道话,”我们笑得都没力气了后,他又擦擦脸接着说道,“她完全照她应许我们那样的做了,而且做得更好。再没有哪个女人像她这样诚心、真实并道地地帮忙了,卫少爷。我从没看到她有一分钟感到孤单过;哪怕在我们眼前的只有我们陌生的殖民地,她也没那样。自她离开英国,我敢向你担保,她再也没想念那老头子了。”
  “现在,最后的但并非最不重要的,米考伯先生,他呢?”我说道,“他已还清他在这里欠的一切债了——连特拉德尔的期票也兑付了,你记得的,爱妮丝——所以,我们推测他自然境遇不错。可他最近的情形怎么样呀?”
  皮果提先生微笑着把手伸进胸前衣袋里,拿出一个折得平平的纸包皮,然后小心翼翼从那里取出一小张怪怪的报纸。
  “你知道,卫少爷,”他说道,“由于我们很富足了,我们已离开内地,到了我们称作市镇的一个地方,就在米德尔具港附近。”
  “米考伯先生在你不远的内地吗?”我说道。
  “啊,是呀,”皮果提先生说道,“尽心尽力做事。我再没见过有什么上流人像他这样尽心尽力做事。我看到他那秃脑袋在太阳下流汗时,卫少爷,我几乎认为他那个脑袋准会化掉的呢。现在他是一个区长。”
  “一个区长,嗯?”
  皮果提先生在报纸上指着一段。那报是《米德尔具泰晤士报》。我把那段大声读出来:
  昨天在大旅店大厅公宴我们显赫的殖民地同胞和本地士绅米德尔贝区区长威尔金·米考伯先生。来宾甚多,将那大旅店挤得水泄不通。在走廊和楼梯上的来宾未计在内,仅取餐者便不下47人。米德尔贝的仕女、名流和贵绅,齐向如此应受尊敬、如此才华横溢、如此名声远扬的人表示敬意。主持人系麦尔博士(米德尔贝殖民地萨伦学校校长)等贵宾坐于其右。在餐后演唱了赞美诗(诗唱得极美妙,我们不难听出其中有天才歌唱家威尔金·米考伯先生之公子如银铃般之声音),例行为效忠国家干杯的仪式举行了多次。继而由麦尔博士发表非常充满感情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建议为“我们的贵宾、本镇的光荣干杯。但愿他要不是因为高升就永远不离开我们,但愿他在我们之间取得的成就使他永远不能高升!”干杯时的欢呼声无法形容,一次次落下复又升起,有如大海之汹涌波浪。威尔金·米考伯先生起身致词,这才终于令全场安静下来。在目前本报人手才力均缺之情形下,欲全部记下我们尊敬的先生那高雅流畅的演说实难办到!在此仅做此简短介绍:那是一篇雄辩机锋的杰作,其中一些片段特别提到他成功之本,并告戒年轻听众当谨慎,切勿欠负无力偿还之债务;这些教诲令最刚强之人也感动得声泪俱下。他又举杯,祝麦尔博士,祝米考伯太太(该夫人风度优雅地在侧门行礼领情,那里还有众美人站在椅子上,既见识那盛况,也为其增色*不少),祝利吉尔·贝格斯太太(前米考伯小姐),祝麦尔太太,祝威尔金·米考伯先生之公子(他风趣地说,他认为自己无法用演讲致答,如允许,他可用一曲代之,会众因此而大笑)祝米考伯太太的娘家(当然在国内系名门望族)等等,等等。典礼结束后,桌子如被魔杖点过般移开,舞会开始。在歌舞之神的信徒中,威尔金·米考伯先生之公子和麦尔博士之四小姐海伦娜女士尤为令人注目。众人尽欢,直至太阳神驱车将至方才散会。

  我又回头去看麦尔博士的名字。在这么快乐的报导中看到那米德塞克斯审判官先前的穷助教麦尔先生,我真是高兴。这时,皮果提先生又指着报纸的另一部分,我的目光落到我自己名字上,于是我读道:
  致名作家大卫·科波菲尔
  我亲爱的先生:
  自上次面晤,已为时甚久,想文明世界大多民众均已熟悉先生之道貌矣。
  我亲爱的先生,我虽不能见我青年时代之友(盖我尚无左右自身环境之力)但须臾未忘君之辉煌。
  诗圣彭斯有诗云:
  “惊涛巨浪,一海相隔;”
  然君之心灵盛聚我仍得以赴之。
  是极,值我辈共同尊重之人离此返国之际,我亲爱的先生,我必借此良机,代表本人,亦代表全体米德尔贝之居民,感谢先生施于我之厚恩。
  奋力向前,我亲爱的先生!君之名望已传闻此间,君之大作已为此间所拜读欣赏。我虽知与君相隔甚远,却并不为之感觉孤独或忧伤并因此而恍惚惆怅。向前奋进,我亲爱的先生,前途无量!米德尔贝居民必心存喜乐,企盼得教益于先生!
  我一息尚存,便于此地厕身众人间敬仰先生。
  区行政官
  威尔金·米考伯敬上
  阅读那份报纸其它内容,我发现米考伯先生就是该报勤奋并受器重的通讯员。在同一份报中,还登有他写的有关造桥的另一封信,还有他的书信集不日出版之广告(精装一册,并附大量说明补充);此外,如果我没太糊涂,那篇社论也是他的大作。
  皮果提先生住在我家期间,我们在很多个夜晚谈了许多有关米考伯先生的事。他在英国的整个逗留期间都住在我家——我想不到一个月——他的妹妹和我的姨奶奶都来伦敦看他。他动身时,爱妮丝和我送他上船。在人间,我们再也不能给他送行了。
  他动身前和我一起去了雅茅斯,去看我在墓地为汉姆建的小碑。我依照他请求为他把那朴素的碑铭抄下时,见他俯下身去,从墓上拔了一束草,又抓了一把土。
  “给爱米丽的,”他一面把那些东西放入怀中,一面说道,“我答应了的,卫少爷。”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