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达芬奇密码 - 《达芬奇密码》第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兰登无法使自己的眼睛从拼花地板上微微发着紫光上的文字上移开。兰登似乎不可能弄懂雅克·索尼埃的离别留言。文字是这样的: 13-3-2-21-1-1-8-5 啊,严酷的(Draconian)魔王! 噢,瘸腿的圣徒! 虽然兰登一点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他倒理解了为什么法希的直觉告诉他五角星形与魔鬼崇拜有关。 啊,德拉古式的魔王! 索尼埃写下了“魔王”这两个字。同样奇怪的是这一组数字。“有点像数字密码。” “是的,”法希说。“我们的密码人员正试图破译它。我们相信这些数字或许能告诉我们谁杀了他。或许是电话号码或某种社会编码。你觉得这些数字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兰登又看了看这些数字,知道一时半会儿是猜不出什么象征意义的,即便是索尼埃的确预设了象征意义。对兰登而言,这些数字看起来没有任何规律。他习惯于解释那些意义相关的,有一定规律的象征,但这里的一切——五角星形、文字、数字等似乎一点也不相干。 “你刚才断言,”法希说。“索尼埃那样做是在试图传达某种信息……女神崇拜或类似的东西,是吗?这种说法讲得通吗?” 兰登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需他作答。这种怪异的信息显然和女神崇拜的情形对不上号。 法希说:“这些文字似乎是一种指责?你同意吗?” 兰登试图想象馆长被困在大画廊里的最后几分钟,知道自己要死时的情形。这似乎合乎逻辑。“说这是对谋杀者的指责,我想这合乎情理。” “我的任务当然是找到那个人的名字。请问,兰登先生,在你看来,除了这些数字,有关这个信息,最奇怪的是什么?” 最奇怪的?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把自己封在画廊里,用自己的身体画个五角星,在地板上写下神秘的控告,这哪一样不奇怪? “德拉古式的这个词,”他试探着说出他脑子里想到的第一样东西。兰登相当肯定,一个人在临死前不太可能想到德拉古——一位公元前十七世纪残酷的政治家。“‘德拉古式的魔鬼’似乎是一个很奇怪的措辞。” “德拉古式的?”法希的语气中带着一点不耐烦。“索尼埃的措辞似乎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兰登拿不准法希在考虑什么问题,但是他开始觉得德拉古和法希是一路货色。 “索尼埃是法国人,”法希硬邦邦地说。“他住在巴黎,而写这些东西时,却选择用……”“英语。”兰登接过话说。此时他明白了警务局长的意思。 法希点点头。“对极了。知道为什么吗?”兰登知道索尼埃的英语说得极漂亮,但索尼埃选择用英语写临终遗言却没引起兰登的注意。他耸耸肩。 法希又指着索尼埃肚子上的五角星说:“与魔鬼崇拜没关系?你还这么肯定?” 兰登现在什么也肯定不了。“符号学似乎无法解释这段内容。对不起,我帮不了你。” “也许这样能解释清楚,”法希从尸体旁向后退了退身,再次高举起黑光灯,使光线从更大的角度散发出来。“现在怎么样?” 这令兰登惊呆了,一个基本成形的圆圈围着馆长的尸体微微发光。显然是索尼埃倒地后用笔在自己四周划了几个长弧,大致把自己划在一个圆圈里。 突然,意思变得清晰了。 “《维特鲁威人》,”兰登急促地说。索尼埃用真人复制了那幅列昂纳多·达·芬奇的名画。 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被认为是当时在生理结构上最准确的画作,现在已成为一个现代文化的偶像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招贴画上、鼠标垫上和T恤衫上。这幅名画上有个极圆的圆圈,圆圈里面是一个裸体男人……胳膊和腿向外展开像一只被拔光了羽毛的鹰。 达·芬奇。兰登惊得打了个寒颤。不可否认,索尼埃有明确的意图。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用自己的身体摆成了达·芬奇《维特鲁威人》的样子。 这个圆圈是起初被漏掉的关键因素。圆圈是一个女性保护符号,它围在了裸体男人躯体周围。这实现了达·芬奇想表达的信息——男女之间的和谐。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索尼埃为什么模仿这样一幅名作。 “兰登先生,”法希说,“像你这样的人当然知道列昂纳多·达·芬奇喜欢画比较神秘隐晦的作品。” 兰登没想到法希这么了解达·芬奇。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法希局长认为那是魔鬼崇拜,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的。历史学家们,尤其是遵循基督教传统的历史学家们一直认为达·芬奇是个尴尬的角色。他是个绘画天才,但他也是一位非常惹眼的同性恋者和自然的神圣秩序的崇拜者,这两点使他永远背上冒犯上帝和作奸犯科的罪名。另外,这位艺术家的怪异行为无疑也投射出恶魔色彩:达·芬奇偷盗尸体来作人体解剖学研究;他神秘的日记是用别人看不懂的颠倒的字母记下的;他相信自己拥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可以把铅变成黄金,甚至可以靠研制出一种灵丹妙药推迟死亡而欺骗上帝;他所发明的东西中包皮括可怕的、前人想都未敢想过的带来如此多痛苦的战争武器。 误解滋生不信任,兰登心里想。 达·芬奇那些多得令人称奇的基督教画作也只能使画家“精神虚伪”的名声更广为流传。他从梵蒂冈接受了数百项赢利性的工作。在画基督教题材的画时,他并不是要表达自己对它的信仰,而是将其视为商业行为———一种可以支付他奢侈生活的手段。不幸的是,达·芬奇喜欢恶作剧,他常默默地在递给他食物的手上咬一口以取乐。他在许多基督教画作中塞进了与基督教一点不相干的符号以表达对自己信仰的礼赞,也巧妙地表达了对基督教的蔑视。兰登曾在美国国家美术馆作过一次题为“达·芬奇的秘密生活:基督教画作中的异教象征”的讲座。 “我理解你的想法,”兰登现在这样说,“但达·芬奇从未将那些神秘阴暗的东西付诸实践,虽然他和教会冲突不断,是纯粹精神层面的人。”说着说着,一个怪异的想法从他脑子里突然蹦了出来。他又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文字内容。啊,德拉古式的恶魔!噢!瘸腿的圣徒! “真的吗?”法希说。 兰登谨慎地说:“我刚才在想,索尼埃和达·芬奇的精神观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包皮括对教会把阴性圣灵从现代宗教中驱逐出去这类事情的看法。或许,通过模仿达·芬奇的名画,索尼埃只是想回应达·芬奇对教会妖魔化女神的不满和恼怒。”听到这个,法希的眼都直了。“你是说索尼埃把教会称作瘸腿的圣徒和严酷的魔王?” 兰登不得不承认这有些牵强,而且五角星符号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要表示一个什么思想。“我只是说索尼埃先生一生致力于女神史的研究,在清除女神历史方面,没有什么比天主教会做得更过分了。索尼埃先生在和这个世界道别时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失望,这倒是可以理解的。” “失望?”法希问道,语气中充满敌意。“这些文字表达更多的是愤怒,而不是失望,你不觉得是这样吗?” 兰登也没了耐心。“局长,你想就索尼埃在试图表达什么这一点征求我本人的想法,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 “那是控告教会,是吗?”法希咬紧牙关,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兰登先生,因工作关系,我见到过许多死亡的情形。你听我说,当一个人被别人谋杀时,我想他最后的想法不是写一句谁也弄不懂的纯精神方面的句子。我相信他只考虑一件事情———”法希低沉的声音透过空气传来,“复仇,我相信写下这些是要告诉我们谁杀了他。” 兰登瞪着他,“可这种解释根本站不住脚。” “站不住脚?” “站不住脚,”他回击道,显然非常厌倦和恼火。“你跟我说过索尼埃在办公室里遭到一个显然是他邀请来的人的袭击。” “没错。” “那么我们理应得出结论,馆长认识攻击他的人。” 法希点点头:“继续讲下去。” “因此,如果索尼埃认识杀死他的那个人,还用这种方式这么指控?”他指着地板说,“数字密码?瘸腿的圣徒?严酷的魔王?肚子上的五角星?这也太有点不可思议了吧。” 法希皱起眉头,似乎以前从未想到这一点。“你说得有道理。” “鉴于当时的情况,”兰登说,“我认为如果索尼埃想告诉我们谁杀了他,他应该写那个人的名字。” 当兰登说这些时,法希的嘴角今晚第一次掠过一丝得意的笑意。“对极了,”法希说,“对极了。” 在扭动调音轮听到法希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时,上尉警官科莱想,我在见证一位大师的杰作。这位警官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警务局长会以极端的手段把法国法律执行到极致。 法希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 在现代执法过程中,那种巧妙的诱导谈话技巧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技巧需要人在重压下有极好的心理准备。很少有人拥有从事这项工作的所必需的沉着,但法希天生是干这个的料。他的节制和耐心几乎全能自动控制。 法希今晚唯一的情感似乎是一种坚定的决心,今晚的行动好像是他的私事一样。法希一小时以前对手下的通令也非常简洁、肯定。法希一小时以前对手下的通令也非常简洁、肯定。“我知道谁谋杀了雅克·索尼埃,”法希说,“你们知道该怎么办。今晚不许出错。”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科莱并不知道是什么证据让法希认定嫌疑人有罪,但他知道不要质疑公牛的直觉。法希的直觉几乎是超自然的。有一次,在法希展示了那令人敬佩的第六感觉以后,一位特工人员坚持说,有上帝在法希耳畔嘀咕。科莱不得不承认,如果有上帝的话,贝祖·法希肯定会上他的甲等选民名单。局长以极大的热情定期参加弥撒和忏悔——与从事公共事务的其他官员只在假日必须参加时才参加相比,法希去得要经常、有规律得多。几年前教皇莅临巴黎时,作为听众,法希使出浑身解数得到了一个殊荣。法希和教皇的合影现在就挂在他的办公室里。特工们暗地里称那幅照片为教皇公牛。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最近几年中法希难得的与大众相同的一个立场是他对天主教恋童癖丑闻的直率的反对。这些牧师应该被处绞刑两次。一次为那些孩子们,另一次是因他们让上帝的威名蒙羞。科莱有个怪念头,总是感觉到还是后者更让法希气愤。 科莱转向笔记本电脑,他得履行他今晚的另一半职责———操纵全球卫星定位跟踪系统。屏幕上的图像可清楚地显示出德农厅的地面设计。在屏幕上,德农厅像一个迭加在卢浮宫安全保卫部上的结构图。科莱的视线穿梭在迷宫般的画廊和廊道内,他发现了他要找的东西。 在大画廊中心地带有一个小红点在闪烁。 那个记号。 法希今晚把自己的猎物拴得很紧。这样做很高明。罗伯特·兰登被证明是个沉着冷静的家伙。
或许您还会喜欢:
巴黎圣母院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l802~1885)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身世】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贝尚松城。 [点击阅读]
巴黎圣母院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0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点击阅读]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佚名
章节:98 人气:0
摘要:(上)在!”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德国北部的商业城市吕贝克。这一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洛克,年轻的时候正值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靠为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发了财。他建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此外,他还拥有许多粮栈、轮船和地产,儿子小约翰又获得了尼德兰政府赠予的参议员荣誉头衔,因而他和他的一家在吕贝克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一家人最近在孟街买下了一所大邸宅,布置得既富丽又典雅。 [点击阅读]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作者:佚名
章节:127 人气:0
摘要: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什么是悬念?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其实,希区柯克的作品并非只靠悬念吸引人,其内涵要深刻得多。希区柯克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的体悟。 [点击阅读]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作者:佚名
章节:112 人气:0
摘要:古希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一笔辉煌灿烂的文化财富。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是其中最为瑰丽的珍宝。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创作出了它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都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但也都有共同的性质。 [点击阅读]
席特哈尔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席特哈尔塔,这个婆罗门的英俊儿子,这只年轻的雄鹰,在房子的背阴处,在河岸边小船旁的阳光下,在婆罗双树林的树荫里,在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朋友并且同是婆罗门之子的戈文达一起长大了。在河岸边,在沐浴中,在神圣的洗礼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的浅嫩的肩膀。在芒果树林里,在孩子们游戏时,在母亲哼唱时,在神圣的祭祀时,在他那身为学者的父亲教诲时,在贤人们讲话时,浓荫融入了他的乌黑的眼睛。 [点击阅读]
幕后凶手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任何人在重新体验到跟往日相同的经验,或重温跟昔日同样的心情时,可不会不觉为之愕然的吗?“从前也有过这样的事……”这句话总是常常剧烈地震撼心灵。为什么呢?我眺望火车窗外平坦的艾色克斯的风光,自言自语地问向自己。从前,我曾经有过一次一模一样的旅游,但那是几年前的事呢?对我来说,人生的颠峰时代已经结束了……我正在肤浅的这样想着!想当年,我在那次大战中,只是负伤的的份儿。 [点击阅读]
幽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管家上菜的时候,梅菲尔德勋爵殷勤地俯向他右手的座邻朱丽娅·卡林顿夫人。作为完美的主人而知名,梅菲尔德勋爵力求做得和他的名誉相称。虽然没有结过婚,他还是一位有吸引力的男子。朱丽娅·卡林顿夫人四十来岁,高而且黑,态度活泼。她很瘦,但依然美丽。手和脚尤其精致。她的风度是急促不宁的,正像每个靠神经过日子的女人那样。坐在圆桌对面的是她的丈夫空军元帅乔治·卡林顿爵士。 [点击阅读]
幽灵塔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我要讲的这段亲身经历,其离奇恐怖的程度恐怕无人能比。虽不清楚世上到底有没有幽灵,可我的这段经历,却发生在孤寂山村中一栋传说有幽灵出没的老房子里。故事的主人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徘徊哀叹,而且她还像《牡丹灯笼》中的小露①一样,是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那是发生在大正初年的事情。虽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每次当我回想起来,都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 [点击阅读]
幽谷百合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古堡错落有致;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安德尔河在谷底蜿蜒流过。……我注意到在一棵白桃树下,葡萄架中间,有一个白点,那是她的轻纱长裙。可能您已经知道她就是这座幽谷的百合花。为天地而生长,满谷飘溢着她美德的馨香。而她自己却毫无觉察。无限的柔情充满我的心灵,它没有别种滋养,只有那依稀可见的身影。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