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沉船 - 第二十一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哈梅西在那天夜晚九点钟的时候带着卡玛娜坐车赶到西耳达车站去。他告诉司机特别从卡鱼托那那边的几条胡同绕行过去,在车子走过某一幢房子的时候,他急切地把头伸出窗子去看了一眼。他看到那里他所熟悉的一切并没有任何改变。
  哈梅西深深地叹息了一声,这声音竟把正打着瞌睡的卡玛娜惊醒了,她立刻问他怎么回事。“没有什么,”哈梅西回答说,一边坐正了身子,直到车子到达目的地以前,他就这样坐着连一动也没有动。卡玛娜躺在另一个角落里,很快又睡着了。哈梅西这时不禁对她的存在感到一种厌恶。
  他们及时赶到车站,并很快就在哈梅西预订下来的一间二等车房间里安顿下来。哈梅西把下铺给卡玛娜铺好,把灯弄暗一些,然后关上窗子说,“现在早过了你该睡觉的时候了,你最好赶快睡吧。”
  “我先坐在这里看看好不好?等车开了我再睡。”在哈梅西表示同意之后,卡玛娜就扯下面纱遮住脸,靠近窗户坐在床边望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群,哈梅西这时也坐在中间的一个铺位上,心不在焉地向外望着。火车已开始开动了叶水心即“叶适”。,这时他却看到一个新来的乘客匆忙地从月台上跑过来,他那样子,他似乎觉得颇有些熟悉。
  不一会儿,卡玛娜忽然咯咯地大笑起来。哈梅西把头伸出去一望,看到刚来的那个人挣扎着要爬上已经开动的火车,却被站上的一个管理员给阻挡住了。最后他终于爬上了车,但那个管理员却把他的围巾抓在手上。当这个晚来的人把身子探出车窗外面去接围巾的时候,哈梅西认出了他就是——阿克谢。

  卡玛娜这时却还因为刚看到的那个热闹场面在那里吃吃地笑个不住。
  “现在已经是十点半,车子也已经开动了,你最好赶快睡吧,”哈梅西说。
  那女孩子顺从地在床上躺下了,但直到她入睡以前,她还禁不住时而咯咯地笑几声。
  至于哈梅西,他实在看不出那件事有什么可笑的地方。他知道阿克谢在乡间并没有家;他家的人好几代来都一直住在加尔各答。那么,他究竟为什么那样奋不顾身地一定要追上这一列火车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是专门跟踪他和卡玛娜来了。
  想到阿克谢可能会跑到他的本村去到处打听,哈梅西真感到不舒服极了;这样一来,他的为人行事无疑将变成那里许多人争辩议论的话题,整个这件事一定会被说得非常不堪。
  他完全可以想象,在他那个村子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流言蜚语。在像加尔各答那样一个城市里,一个人总有办法,像鱼在水里一样,找一个极深的别人无法发现的地方躲起来,但一个农村中的小地方只不过像一片浅滩,一丝微风就可以吹起一片巨浪。这件事,他真是越想越觉得害怕。

  火车在巴拉克波车站停下来的时候,哈梅西把头伸出去望了一望,但他没有看见阿克谢下车。在莱哈蒂车站,上车下车的客人都很多,但那里面也没有阿克谢。到了波古拉。哈梅西又探头向外面看,但结果只是又一次感到失望而已。看样子,阿克谢大概不可能在沿途任何其他的车站下车了。
  哈梅西虽然很疲倦,但他一直到很晚才睡着。第二天一清早,火车到达了哥兰多终点站——坐船到东孟加拉去的客人都得在这里下车——哈梅西下车时却看到阿克谢,头和脸都用围巾包着,手里拿着一个手提包,匆忙地向着停在江边的轮船走去。开往哈梅西的村子去的船还要几个钟头以后才开,但趸船边却另停着一只船,机器已经发动,正一阵一阵地拉着汽笛。“这条船开到什么地方去?”哈梅西问道。
  “向西边去,”是他所得到的回答。
  “最远的什么地方?”
  “如果河里的水没有问题,我们将一直开到贝拿勒斯。”
  哈梅西立刻在船上找了一个船位让卡玛娜呆下来,然后他又匆忙地赶到岸上去买一些准备路上吃的大米和蚕豆、牛奶和香蕉之类的东西。这时,阿克谢已比谁都更快地爬到另一条轮船上去,找到一个可以俯看岸边全部来往人群的地方呆了下来。预备上这条船的其他客人,因为知道船一时还不会开行,都还没有意思急急向船上跑;他们都呆在河岸上,洗洗东西或洗洗澡来消磨开船前的这一段时间,有些甚至在河岸上支起锅来煮东西吃。

  阿克谢以为哈梅西一定把卡玛娜带到附近饭店里吃早饭去了,而他自己对于哥兰多的道路完全不熟悉,因此他觉得还是呆在船上比较稳妥。最后船上的汽笛响了,但仍然连哈梅西的影子都看不见。旅客们开始走过木板搭成的活动跳板接连不断地爬上船来。汽笛越响越急,晚来的旅客都急忙赶着向船上跑,但不管在新来的旅客或已上船的客人中都仍然找不到哈梅西的踪影。
  所有的人都上船了,跳板已被拆掉,船长已发出了启碇的命令,而这时阿克谢却大声叫道,“我要下船!”船上的工作人员谁也没有理他,幸好这时那船离河岸还很近,他终于一跳,跳上了岸。
  在河岸上他也仍然找不到哈梅西的影子,到加尔各答去的早车刚刚开出去,阿克谢最后相信,在他挣扎着要上车的时候哈梅西一定看到了他,而他认为他跟到这里来心中一定不怀好意,因此就放弃了回到本乡去的念头,又搭早车折回到加尔各答去了。要在像加尔各答那样大的一个城市里去寻找一个人的下落,那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