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茶花女 - 茶花女读后感——巴黎阴天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本来是应某中学生杂志之约做这个评论,写到一半的时候编辑突然告诉我说《茶花女》这本书不能写了,因为它涉及到“妓女”这个词,上级部门对这样的字眼纠察得很严。我想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的一本外国文学作品,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当珍贵的精神产品遭受“绿坝危机”,我认为错的还是读者本身。几十年前我们的革新教育早已催生出如今文化部门的顶梁柱,他们被经典文化养大后似乎认为后来者不再有必要接受他们当年接受的指导,这让我想到了陈子昂的胸怀,显然后者是一种气质,前者是一种私欲。当然,我还是愿意老老实实将这个评论或者说是读后感继续写完,至少从我读这本书之日起,暂时还没有得到什么不良反应。
  正文:
  如果看见一个人流泪,你不能说这是痛苦的;或者一个人从来不笑,你不能说此人内心必定冷漠。脱去坚果的外壳,品尝到的将是真实的香甜,那也同样是所有美好事物的共性*。不管是在重庆、武汉还是上海,没有人会否认太阳东升西落,事实坚定地捍卫者自己的本质,即使原貌在岁月的洗礼中遭受重创,依然有迹可循。
  爱情是什么?功能强大的百度搜索给出了132万条关联信息,我却坚持相信任何解释都不能称作标准答案,因为唯有真爱才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用理性*去区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重量的人是可悲的,起码一切情感的源头都不由逻辑思维而引发。

  回溯到19世纪法兰西浪漫的巴黎,虽然天空-阴-得像要下雨,但是你忍不住要去看看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是如何让心怀善良的人痛彻心扉。
  法国一直享有世界浪漫之都的美誉,香榭丽舍大街、名目众多的节假日、醉人的红酒、可口的美食早已将这个国度赋予了童话般的色*彩。然而,在铺满落叶的蒙马特公墓的一角,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白色*的大理石坟墓不免令人神伤。她正是一出浪漫爱情悲剧的人物原型,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曾因她而癫狂,也由此创作出震惊世人的《茶花女》。
  在法国,除巴黎意外的地区均被称为外省。阿尔芒正是这样一名外省青年,24岁时他从巴黎某大学毕业,顺利取得了律师资格。靠祖传家业年收入八千法郎的他执意要过几天慵懒的生活,于是逃避工作,租下房子请了佣人。当时正值法国世风日下,年轻的阿尔芒像一张手绢,慢慢被酒色*所渗透,俨然一头不辨方向的幼兽。风花雪月的生活如同一剂吗啡,已让年轻的他有些微醉,并迷恋上这种不羁的状态。
  人的意识拥有极为可怕的强大惯性*,一旦被启动将不由自主被操控。在社会和个人贪欲的双重动力支配下,阿尔芒和大多数巴黎放荡子弟一样拥有自己的情妇。一次,他和朋友去看戏剧,在靠近舞台的包皮厢中偶遇了玛格丽特。惊鸿的一瞥,让阿尔芒乱了心怀。玛格丽特是美貌岂止被他一人所发觉,她正是巴黎交际圈的明星。之前还让阿尔芒引以为傲的八千法郎收入远不及玛格丽特的马维修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心理落差。在崇拜物质享受的年代,爱情获取有两种可能,一是大把的金钱,二是稀有的感情,后者显然是以极为纯粹的方式向拜金风气的挑战,成功可能渺茫。但正因肺病咳血而无人理睬的玛格丽特是如此渴求得到温暖,她的情夫们此时依然愉悦地喝酒看戏。阿尔芒带着怜悯和恭维美色*的复杂情绪送去问候,久旱甘霖的安慰让玛格丽特同意了与阿尔芒交往。

  玛格丽特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充分体味到爱情的滋味,她那颗越跳越慢的心脏被阿尔芒蜜糖般的爱意唤醒,让这位自幼卷入风尘的女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爱情。不再是为索要华贵而虚假奉迎,玛格丽特向往常人般的恋爱 ,如同追逐天上的风筝,她甚至做好了溺死在爱河中的打算。只是她从第一次俯身在陌生男人怀中那一刻起,枷锁已然牢牢将之捆绑,要如何得到自由?她只能强忍着无奈,继续和能为之提供经济补给的公侯子爵交往。
  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芒堕落的同时,身为妓女的玛格丽特却不断被升华。一个无力抗拒社会制度的底层女人很难找到新的途径改变命运,她只好用身体换来的金钱来维持与阿尔芒贫穷的爱情,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数落她的卑贱,于此相反玛格丽特骨子里的纯洁令很多人无地自容。阿尔芒的父亲给她寄来信件,让玛格丽特与自己的儿子分手。信中更多的是卑躬屈膝的哀求,扬言说若是玛格丽特继续与儿子往来,那将造成女儿婚姻的解约。稍微细想,这样的理由是多么可笑又残忍。表面上堂堂正正的绅士,内心却如此-阴-暗和肮脏,这群人浑然不知自身丑陋,他们需要得到的不过是一张还过得去的“脸面”。玛格丽特同意了阿尔芒父亲的请求,随之与深爱的情人绝交。蒙在鼓里的阿尔芒目睹的只是玛格丽特与不同男人们的瓜葛,他写去羞辱信一解心头怒火。玛格丽特伤心欲绝,她的内心远比阿尔芒宽广,但这并不能阻止肺病的恶化。在阿尔芒远离巴黎的几年后,茶花女永久住进了坟墓。

  为了还清与阿尔芒交往时欠下的债务,在死后她的房子被拍卖。人们看见的不过是一位巴黎名妓的腐朽生活,只有重返巴黎的阿尔芒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壑远比东非裂谷更为可怕。这一结局让爱情伤痛,更远一点来说这是给当时社会的一个彻底讽刺。针灸可以帮人解除病痛,那么一部作品能起到怎样的功效,只有真正相信爱情的人才有权知晓。
  附注:
  1899年夏,上海素隐书屋委托昌言报馆代印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刊行(一说1895年),后归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茶花女》在中国之最早译本。这本书译者署名为冷红生(林纾)、晓斋主人(王寿昌),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字开始被中国读者所了解。
或许您还会喜欢:
白牙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盆景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从港口往市区方向走500米就到了宫岛市政府,其位于山脚下。该市政府是一座豪华的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有观光科是单独租用了宫岛港大厦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所有的外地游客都要通过这里才能进入宫岛,所以在这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当迁谷友里子走进观光科时,那里的职员们正心神不宁地担心着窗外的天气。“照这样下去,天气恐怕会大变。”野崎科长担心地说着,转过身来,看到友里子后挥挥手,“呀,你好。 [点击阅读]
盖特露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倘若从外表来看我的生活,我似乎并不特别幸福。然而我尽管犯过许多错误,却也谈不上特别不幸。说到底,追究何谓幸福,何谓不幸,实在是愚蠢透顶,因为我常常感到,我对自己生活中不幸日子的眷恋远远超过了那些快活的日子。也许一个人命中注定必须自觉地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必须备尝甜酸苦辣,必须克服潜藏于外在之内的内在的、真正的、非偶然性的命运,这么说来我的生活实在是既不穷也不坏。 [点击阅读]
盛夏的方程式
作者:佚名
章节:64 人气:0
摘要:1只需一眼,就能看到从新干线转乘在来线的换乘口。沿着楼梯上到月台,只见电车已经进站,车门也已经打开。车里传出了嘈杂声。柄崎恭平不由得皱起眉头,从最近的车门上了车。盂兰盆节已经结束,父母也说过应该不会太挤,可电车里却几乎是座无虚席。车里那一排排四人合坐的包厢座位上,几乎全都坐了三个以上的人。恭平在车厢过道里走过,想要找一处只有一两个人坐的座位。合坐在座位上的,大部分都是一家人。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真假亨特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我决定侦察悬崖上的城堡,救出被囚禁的德国同胞。我们要带的东西分量不轻,至少要带足三到四天的用品,包括干粮、马饲料、灯泡和长火炬。我们还给三个大油箱加足了燃油。所有这些用品,都是梅尔顿在同庄园主的买卖成交之前,向乌里斯商人订购的。事先,他还与尤马部落进行过谈判,把所有急需的东西交给他们运输。海格立斯对我说过,城堡周围的尤马部落有三百来人,四百多匹马。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