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茶花女 - 茶花女读后感——巴黎阴天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本来是应某中学生杂志之约做这个评论,写到一半的时候编辑突然告诉我说《茶花女》这本书不能写了,因为它涉及到“妓女”这个词,上级部门对这样的字眼纠察得很严。我想作为中国最早引进的一本外国文学作品,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当珍贵的精神产品遭受“绿坝危机”,我认为错的还是读者本身。几十年前我们的革新教育早已催生出如今文化部门的顶梁柱,他们被经典文化养大后似乎认为后来者不再有必要接受他们当年接受的指导,这让我想到了陈子昂的胸怀,显然后者是一种气质,前者是一种私欲。当然,我还是愿意老老实实将这个评论或者说是读后感继续写完,至少从我读这本书之日起,暂时还没有得到什么不良反应。
  正文:
  如果看见一个人流泪,你不能说这是痛苦的;或者一个人从来不笑,你不能说此人内心必定冷漠。脱去坚果的外壳,品尝到的将是真实的香甜,那也同样是所有美好事物的共性*。不管是在重庆、武汉还是上海,没有人会否认太阳东升西落,事实坚定地捍卫者自己的本质,即使原貌在岁月的洗礼中遭受重创,依然有迹可循。
  爱情是什么?功能强大的百度搜索给出了132万条关联信息,我却坚持相信任何解释都不能称作标准答案,因为唯有真爱才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用理性*去区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重量的人是可悲的,起码一切情感的源头都不由逻辑思维而引发。

  回溯到19世纪法兰西浪漫的巴黎,虽然天空-阴-得像要下雨,但是你忍不住要去看看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是如何让心怀善良的人痛彻心扉。
  法国一直享有世界浪漫之都的美誉,香榭丽舍大街、名目众多的节假日、醉人的红酒、可口的美食早已将这个国度赋予了童话般的色*彩。然而,在铺满落叶的蒙马特公墓的一角,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白色*的大理石坟墓不免令人神伤。她正是一出浪漫爱情悲剧的人物原型,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曾因她而癫狂,也由此创作出震惊世人的《茶花女》。
  在法国,除巴黎意外的地区均被称为外省。阿尔芒正是这样一名外省青年,24岁时他从巴黎某大学毕业,顺利取得了律师资格。靠祖传家业年收入八千法郎的他执意要过几天慵懒的生活,于是逃避工作,租下房子请了佣人。当时正值法国世风日下,年轻的阿尔芒像一张手绢,慢慢被酒色*所渗透,俨然一头不辨方向的幼兽。风花雪月的生活如同一剂吗啡,已让年轻的他有些微醉,并迷恋上这种不羁的状态。
  人的意识拥有极为可怕的强大惯性*,一旦被启动将不由自主被操控。在社会和个人贪欲的双重动力支配下,阿尔芒和大多数巴黎放荡子弟一样拥有自己的情妇。一次,他和朋友去看戏剧,在靠近舞台的包皮厢中偶遇了玛格丽特。惊鸿的一瞥,让阿尔芒乱了心怀。玛格丽特是美貌岂止被他一人所发觉,她正是巴黎交际圈的明星。之前还让阿尔芒引以为傲的八千法郎收入远不及玛格丽特的马维修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心理落差。在崇拜物质享受的年代,爱情获取有两种可能,一是大把的金钱,二是稀有的感情,后者显然是以极为纯粹的方式向拜金风气的挑战,成功可能渺茫。但正因肺病咳血而无人理睬的玛格丽特是如此渴求得到温暖,她的情夫们此时依然愉悦地喝酒看戏。阿尔芒带着怜悯和恭维美色*的复杂情绪送去问候,久旱甘霖的安慰让玛格丽特同意了与阿尔芒交往。

  玛格丽特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充分体味到爱情的滋味,她那颗越跳越慢的心脏被阿尔芒蜜糖般的爱意唤醒,让这位自幼卷入风尘的女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爱情。不再是为索要华贵而虚假奉迎,玛格丽特向往常人般的恋爱 ,如同追逐天上的风筝,她甚至做好了溺死在爱河中的打算。只是她从第一次俯身在陌生男人怀中那一刻起,枷锁已然牢牢将之捆绑,要如何得到自由?她只能强忍着无奈,继续和能为之提供经济补给的公侯子爵交往。
  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芒堕落的同时,身为妓女的玛格丽特却不断被升华。一个无力抗拒社会制度的底层女人很难找到新的途径改变命运,她只好用身体换来的金钱来维持与阿尔芒贫穷的爱情,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数落她的卑贱,于此相反玛格丽特骨子里的纯洁令很多人无地自容。阿尔芒的父亲给她寄来信件,让玛格丽特与自己的儿子分手。信中更多的是卑躬屈膝的哀求,扬言说若是玛格丽特继续与儿子往来,那将造成女儿婚姻的解约。稍微细想,这样的理由是多么可笑又残忍。表面上堂堂正正的绅士,内心却如此-阴-暗和肮脏,这群人浑然不知自身丑陋,他们需要得到的不过是一张还过得去的“脸面”。玛格丽特同意了阿尔芒父亲的请求,随之与深爱的情人绝交。蒙在鼓里的阿尔芒目睹的只是玛格丽特与不同男人们的瓜葛,他写去羞辱信一解心头怒火。玛格丽特伤心欲绝,她的内心远比阿尔芒宽广,但这并不能阻止肺病的恶化。在阿尔芒远离巴黎的几年后,茶花女永久住进了坟墓。

  为了还清与阿尔芒交往时欠下的债务,在死后她的房子被拍卖。人们看见的不过是一位巴黎名妓的腐朽生活,只有重返巴黎的阿尔芒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壑远比东非裂谷更为可怕。这一结局让爱情伤痛,更远一点来说这是给当时社会的一个彻底讽刺。针灸可以帮人解除病痛,那么一部作品能起到怎样的功效,只有真正相信爱情的人才有权知晓。
  附注:
  1899年夏,上海素隐书屋委托昌言报馆代印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刊行(一说1895年),后归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为《茶花女》在中国之最早译本。这本书译者署名为冷红生(林纾)、晓斋主人(王寿昌),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字开始被中国读者所了解。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夜城5·错过的旅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夜城老是给人一种时间不够的感觉。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所有东西,但就是买不到时间。由于我有许多事情要办,又有许多敌人在身后追赶,所以只好急急忙忙地穿梭在夜城的街道之间。我很惊讶地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潮都跟我保持一种比平常还要遥远的距离,看来若非我母亲的身分已经流传开来,就是大家都听说了当权者公开悬赏我的项上人头。为了避免卷入无妄之灾,于是众人纷纷及早走避。 [点击阅读]
夜城外传·影子瀑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世界上存在着一座梦想前去等待死亡的城镇。一个恶梦得以结束,希望终得安歇的所在。所有故事找到结局,所有冒险迎向终点,所有迷失的灵魂都能迈入最后归宿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黑暗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魔法的消逝,大部分的奇景都已不复见,而这类隐藏的角落也随之凋零。 [点击阅读]
大师与玛格丽特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暮春的莫斯科。这一天,太阳已经平西,却还热得出奇。此时,牧首①湖畔出现了两个男人。身材矮小的那个穿一身浅灰色夏季西装,膘肥体壮,光着秃头,手里郑重其事地托着顶相当昂贵的礼帽,脸刮得精光,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得出奇的角质黑框眼镜。另一个很年轻,宽肩膀,棕黄头发乱蓬蓬的,脑后歪戴一顶方格鸭舌帽,上身着方格布料翻领牛仔衫,下身是条皱巴巴的自西眼裤,脚上穿一双黑色平底鞋。 [点击阅读]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铁凝喜爱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能不读他的自传的。每当我读过那些大家的自传后,就如同跟随着他们的人生重新跋涉了一遍,接着很可能再去重读他们的小说或诗。于是一种崭新的享受开始了,在这崭新阅读的途中,总会有新的美景突现,遥远而又亲近,陌生而又熟稔——是因为你了解并理解着他们作品之外的奇异人生所致吧。读许金龙先生最新译作《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即是这样的心情。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失去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她的父亲亨格顿先生是世界上最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心肠好,但绝对是以愚蠢的白我为中心。我毫不怀疑他心里深信,我每周来三次是因为陪着他是一种快乐。想到将有这样一个岳父真叫人扫兴,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与格拉迪斯分开。那天晚上有一个小时或者还多一点,我听着他那单调的谈话。最后他跳了起来,说了些关于我平时不动脑筋的话,就进他的房间换衣服,出席会议去了。终于我单独和格拉迪斯一起了。 [点击阅读]
寓所谜案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我不知道到底从哪儿开始这个故事,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某个星期三在牧师寓所的午餐时分开始。席间的交谈大部分与将要叙述的故事无关,但还是包含得有一两件有启发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到故事的发展。我刚切完了一些煮熟的牛肉(顺带一句,牛肉非常硬),在回到我的座位上时,我说,任何人如果谋杀了普罗瑟罗上校,将会是对整个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讲的这番话,倒是与我的这身衣服不太相称。 [点击阅读]
寻羊冒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星期三下午的郊游从报纸上偶然得知她的死讯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他在听筒旁缓缓读了一家晨报的这则报道。报道文字很一般,大约是刚出大学校门的记者写的见习性文字。某月某日某街角某司机压死了某人。该司机因业务过失致死之嫌正接受审查。听起来竟如杂志扉页登载的一首短诗。“葬礼在哪里举行?”我问。“这——不知道。”他说,“问题首先是:那孩子有家什么的吗?”她当然也有家。 [点击阅读]
小老鼠斯图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译者序“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小老鼠斯图亚特》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