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北平无战事 - 第18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孙秘书:“局长说,如果是交代民食调配委员会的案子,他可以见一下。”
  那单副局长立刻答道:“当然是要汇报案子情况的。”
  孙秘书:“那就烦请单副局长领他来吧。”
  “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两个字,谢谢了。”那单副局长语无伦次地立刻走了出去。
  一直没有表情的那个孙秘书僵僵地笑了。
  ——“谢谢了”明明是三个字,那单副局长怎么说是两个字?这个北平官场真是好费思量。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费思量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蒋委员长要打仗,正是他们这些人趁乱发财的好时机。这一乱,就把好些人的脑子甚至语言都弄乱了。“谢谢了”两个字说完还没有两分钟,那单副局长便领着马汉山来了。显然早就将那人安排在自己那间副局长办公室候着了。
  “徐兄!铁英兄!”那马汉山一进了门便像到了自己家里,隔着屏风人还未见喊得便亲热无比。
  “请留步。”那孙秘书在屏风前横着身子挡住了马汉山。
  “是孙秘书吧?”马汉山掉转头问单副局长。
  那单副局长早就被他进门那两嗓子喊得溜走了。
  马汉山就像一切都是行云流水,头又转过来,笑望着孙秘书:“孙老弟,早就听说你的英名了。你不知道,在重庆的时候我和你们局长除了没共穿一条裤子,衣服都是共着穿的。”
  孙秘书仍然挡着他:“是不是马汉山局长?”
  马汉山:“是呀,就是鄙人。”
  孙秘书手一伸:“请坐。”
  “你们局长呢?”马汉山仍然不肯候坐,头还试图向屏风里面张望。
  孙秘书这时拉下了脸:“马局长,我们在南京党员通讯局就有规定,见长官必须通报。请你不要让我为难。”
  马汉山这才慢慢收了那股热络劲,站在那里退也不是进也不是。脑子里大约又想起了正月初一算命先生说的“流年不利”。
  “小孙呀。”徐铁英的声音在屏风那边传来了。
  “局长。”孙秘书立刻答道。
  “是马局长到了吗?”徐铁英在屏风那边问道。
  孙秘书:“是的。局长。”
  “让他进来吧。”徐铁英的声音不算冷,但绝对称不上热。
  马汉山的腿早就想迈了,这时却一停,心里想,你是局长,我也是局长,居然连个“请”字都没有。看样子今天连这一关都没有想象的好过。
  “马局长请吧。”孙秘书倒是用了个“请”字。
  可马汉山走进去时已经没了刚才那股劲。
  孙秘书拿着一卷案宗一支笔走出了门,顺手把门带上了,在门外的会议桌前坐下,一边工作,一边守着门。
  转过屏风,马汉山又觉得头上出太阳了。
  刚洗完澡的徐铁英容光焕发,微微含笑,右手有力地伸了过来:“渝城一别,转眼三载了。”
  马汉山立刻把手伸了过去,徐铁英握住他的手还有力地晃了几下:“请坐,坐下聊。”

  马汉山突然觉得十分感动,站在那里眼中真有了几点泪星:“铁英兄,你要是再不来,兄弟我也不想干了。这党国的事真是没法干了。”
  徐铁英见他动情,当然要安慰:“忘记八年抗战我们在重庆说过的话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嘛。坐,坐下聊。”
  两人在单人沙发上隔着一个茶几坐下了。
  “喝茶。”徐铁英推了一下马汉山面前的盖碗茶杯。
  竟然连茶也早就给自己沏好了,马汉山端起那杯茶揭开盖子就是一大口。
  “烫!”徐铁英打招呼时马汉山已经被烫到了。
  “没事。”马汉山放下了茶杯盖好盖子,再不绕弯,“7月5号那场事就是共党的阴谋!开始是一万多东北学生包皮围了市参议会,接着是北平各大学又来了好几万学生,摆明了就是要造反。后来干脆连参议长的房子都砸了。也就杀了九个人,我们的警察弟兄也死了两个人。抓也只抓了他们几百人,政府已经够忍让了。怎么反倒要成立调查组,查我们民食调配委员会?真让人想不通啊。”
  “关键问题不是出在7月5号那天吧?”徐铁英紧望着马汉山,“北平市参议会怎么会拿出那么一个提案,东北十六所大学的学生进北平是通过教育部同意的嘛。民食调配委员会再缺粮也不缺这一万多人的粮,每人每月也就十五斤嘛。你们怎么闹那么大亏空?”
  马汉山咽了口唾沫,站起来,想看一看说话安不安全。
  徐铁英:“说吧,还没有人敢在这里装窃听。”
  马汉山又坐了回去,压低了声音:“对您我什么都说。要是什么都按财政部、民政部、社会部规定的发放粮食物资,我们一个人的粮都不会缺他。可是财政部拨的那点钱,加上美国援助的美元,都指定我们要向那几家公司进粮。缺斤短两我就不说了,钱汇过去,整船的粮干脆运都不运来。向他们查问,说是船被海浪打翻了。徐兄,你说我们找谁说去?”
  “是太不像话!”徐铁英铁着脸接了一句。
  “他们这么黑,锅炭灰全抹在我们脸上!”马汉山十分激动,那张脸本就黑,说到这里脸上流的汗都是黑的了。
  徐铁英望着他那张黑脸忍不住想笑,起身去开台扇:“不要激动,先静下来凉快凉快。”
  台扇的风吹来,马汉山安静了不少。
  徐铁英又坐了回来:“接着说,慢慢说。”
  马汉山又端起茶杯,这回先吹了几口才喝了一口,说道:“现在是他们那几家比党国都要大了。比方进货,我在调拨委员会的会议上也提了好几次,粮食还有布匹能不能从我们中央党部的几家公司也进一点儿,立马就被他们堵回来了。铁英兄,我不是当着你面叫委屈,一个个都是国民党员,怎么一提到为中央党部做点事就好像都与自己无关了?”
  徐铁英立刻严肃了:“你们开会都有会议记录吗?”

  马汉山:“放心。只要心里有党,这一点我还是知道做的。每次会议我都复制了一份记录。”
  徐铁英:“那就好。他们这些人要是连党产都想全变成私产,那就是自绝于党!”
  马汉山把身子凑了过去:“这年头也不是说谁都不要养家糊口,但总得有个比例。跟共军打仗是大头,党部的开销是中头,个人得个小头也是人之常情。我在会上就曾经提出过‘六三一’的方案,国产是六,党产是三,私产拿一。他们也不附议,也不反对,可做起来就全乱了。铁英兄,现成的有个数字我今天必须告诉你。因为这个数字就牵涉到北平市警察局。”
  徐铁英非常严肃了,定定地望着马汉山。
  马汉山:“你知道你的前任在那几家公司拿多少股份吗?”
  徐铁英:“多少?”
  马汉山伸出了四根手指头:“4%呀!”
  徐铁英没有表情,在等他说下去。
  马汉山:“临走时他还跟我们打招呼,要把这4%的股份转到上海那边去,被我硬顶住了。铁英兄,你初来乍到,北平警察局这么多弟兄要听你的指挥冲锋陷阵,这4%被他一个人拿走,北平的军警部门还要不要活了?”
  徐铁英点了点头,突然话题一转:“问你句话,是弟兄,你就如实告诉我。”
  马汉山:“对你老兄我还能说假话吗?”
  徐铁英:“所有的账是不是都在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走的?”
  马汉山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点了头。
  徐铁英:“北平分行在里面有截留吗?”
  马汉山:“据我所知,方行长还是识大体的,只是为方方面面走账,他们也不想在这里面赚钱。”
  徐铁英:“是方行长亲自管账?”
  马汉山下意识望了一眼窗外:“方行长何许人也,他躲在背后,账都是他那个副手崔中石在管。”
  徐铁英:“崔中石这个人怎么样?”
  马汉山:“精明!干事还能兑现!”
  徐铁英慢慢点着头,站起来:“不要急,什么事都要慢慢来。你也不要在我这里待久了。还有一点,所有的事,对别人都不要说。只要你不说,我就能帮你。”
  马汉山也站起来,伸过手去抓住了徐铁英的手:“兄弟明白。”
  徐铁英也就把马汉山送到会议室门口,直到他的背影消失,才走了回来。
  孙秘书已经在局长办公室门口把门推开了,候在那里。
  徐铁英站在门边对他轻声说道:“安排靠得住的人,明天到火车站,看见崔副主任下车就立刻报告我。”
  孙秘书:“是。”
  已经是7月7日晚上九点,崔中石坐的那列火车到德州车站了。德州算是大站,停车十分钟。
  崔中石坐在硬卧的下铺,望着窗外的站台,灯光昏暗,上车的人也不多。
  一个中年乘客提着一只皮箱在崔中石对面的卧铺前站住了,拿着自己的车牌看了看号码,又对着卧铺上的铁牌看了看号码,像是眼神不太好,便向崔中石问道:“请问先生,这个铺位是七号下铺吗?”

  崔中石望向了那乘客:“是七号。”
  那乘客好像有些啰唆,还是不放心:“先生你是六号吗?”
  崔中石:“我是六号。”
  那乘客这才好像放心了,把皮箱搁上了行李架,又拿着一把锁柄特长的锁套在皮箱把手和行李架的铁栏杆上锁了,这才坐在七号下铺的铺位上。接着又从手提包皮里拿出了一份当日的《大公报》放在桌几上。
  “今日的《大公报》,先生你喜欢可以看。”那乘客像是啰唆又像是热情。
  崔中石:“一开车就关灯了。谢谢。”说着不再看他,又望向了窗外。
  就在离他们六号、七号铺位不远的十一号、十二号铺,有一双眼在过道窗前,假装看报,正在盯着崔中石这边。
  这双眼,就是在金陵饭店209号房间窃听记录那个青年人的眼睛!
  1948年的7月7日正是农历的六月初一,是日小暑。往年从这一日起,北平夜间的胡同里已是赤身短裤蒲扇象棋吵闹一片了。今年戒严尚未完全解除,夜近九点,白天尚能出户的人这时都已宵禁。加之顾宅庭院深深,在这里便感觉整个北平像一座死城。
  曾可达换了一身短袖士林布便服,带着他那名也换了便服的副官,从自己住的庭院出来,往后门走去。
  无月,曲径边有昏黄的路灯。那副官在前,曾可达随后,二人像是散步,离后门越走越近了。
  “谁?”警备司令部派的警卫在暗处突然问道。
  那副官趋了过去:“大呼小叫干什么?长官要到外面看看。开门吧。”
  警卫有好几个,都在不同的位置站着,都不吭声。
  一个警卫排长过来了,当然认识曾可达,立正就是一个军礼:“报告长官,上面有命令,为了长官们的安全,晚上不能出去。”
  那副官便要发脾气了,曾可达伸手止住了他,对那个排长:“外面街上有戒严部队吗?”
  那排长立正答道:“报告长官,当然有。”
  曾可达微笑道:“那就没有什么不安全。我就在附近街上看看,还从这里回来。开门吧。”
  那排长没有不开门的理由了,这时也不敢不开门:“是。”亲自过去,拿钥匙开了锁,又亲自将一根好大的横门闩搬了下来,开了一扇门,“长官,我们派几个人保护您?”
  曾可达摇了一下手:“站好岗,保护好里面几个长官便是你们的功劳。”说着走了出去。
  他的副官跟出门去,又站住,盯住那排长:“锁门吧。”
  一直到那扇门关了,锁了,副官才紧步向曾可达跟去。
  果然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全是钢盔钢枪的戒严部队。因见曾可达二人是从顾宅出来,便都直立行礼。曾可达微点着头,在胡同和大街交叉的地方站住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白门柳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暴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一块冲下来的其他梅树,都压在坍塌的岩层底下了。只有这一株,因为长得特别粗大硕壮,侥幸地活了下来。不过,它受到的伤残是如此厉害,以至整个躯干像从当中挨了一斧头似的,可怕地劈裂开来。伤口的部位,结痂累累,永远无法重合了。 [点击阅读]
纸醉金迷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民国三十四年春季,黔南反攻成功。接着盟军在菲律宾的逐步进展,大家都相信"最后胜利必属于我"这句话,百分之百可以兑现。本来这张支票,已是在七年前所开的,反正是认为一张画饼,于今兑现有期了,那份儿乐观,比初接这张支票时候的忧疑心情,不知道相距几千万里,大后方是充满了一番喜气。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也有人在报上看到胜利消息频来,反是增加几分不快的。最显明的例子,就是游击商人。 [点击阅读]
致青春
作者:佚名
章节:179 人气:2
摘要:9月10日,南国的盛夏,烈日炎炎。大学新鲜人郑微憋红了一张脸,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将她的两个大皮箱半拖半拽从车尾箱里卸了下来。她轻轻抬头用手背擦汗,透过树叶间隙直射下来的、耀眼的阳光让她眼前短暂的一黑,突然的高温让她有些不适应。她在牛仔裤的口袋里掏了掏,翻出了出门前妈妈给她备下的零钱,递给身边的出租车司机,笑眯眯地说道:“谢谢啊,叔叔。 [点击阅读]
舒婷的诗
作者:佚名
章节:106 人气:2
摘要:那一夜我仿佛只有八岁我不知道我的任性要求着什么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引我走向沙滩在那里温柔的风抚摸着毛边的月晕潮有节奏地沉没在黑暗里发红的烟头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你嘲弄地用手指捺灭那躲闪的火星突然你背转身掩饰地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海怎么啦什么也看不见你瞧我们走到了边缘那么恢复起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回到冰冷的底座上献给时代和历史以你全部石头般沉重的信念把属于你自己的忧伤交给我带回远远的南方让海鸥和归帆你的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采桑子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主要人物简介金载源: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三夫人:陈氏,北京市人,贫民出身。 [点击阅读]
金瓯缺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序写历史小说有写历史小说的困难。不熟悉史实,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写成有条有理、丝丝入扣的文章。姚雪垠同志的《李自成》就是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用去伪存真、剔异求同的科研手法才理出一个线索来的,所以历史知识就是最基本的一个必要条件。 [点击阅读]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丁庄梦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被称作"中国目前最具爆发力的作家",不仅因为他的两部中篇小说分别获得第一届和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而且他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都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受活》近日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见到阎连科的时候,他正在和一位从美国来的资助人商议援助河南艾滋病村的事宜,他的下一部小说准备写艾滋病村,他还要把老舍文学奖的一部分奖金捐给艾滋病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