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如果包法利夫人读了《包法利夫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性*格决定命运是有道理的。与其说这是本爱情小说,不如说是描述了一种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间必然的因果联系。
  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感受到痛苦。天性*里的不餍足,自我中心,虚荣心,自视甚高,对凡俗生活的厌弃,总着眼更高更远处,寻常生活无法令 他满意,未知里才有最好的东西等着。这样的人,往往始终负有使命感和向上攀升的愿望,把快乐分作高尚的与卑微的,沉溺于吃喝玩乐是卑微的,而与社会名流沉 溺于吃喝玩乐则是高尚的。这种内在的价值观驱策他们为追求更高更远付出许多努力,有些做到了,有些如爱玛一般,最终枯竭。关键在于,这种性*格并无可指摘之 处,因为这是天性*,而非选择。
  从表象看,爱玛死于不堪承受破产的威胁,进一步,死于两个情夫无情无义造成的绝望,两段曾给她慰藉的爱情只是破灭的幻影,死于自贬身价委身于 人遭拒带来的羞耻,再进一步,死于终将陷入自己所不屑的日常生活的泥潭,而且经济上更为不堪,死于幻想里美好人事的幻灭。她的死亡是必然的,比起长期积累 的痛苦,死倒不那么可怕了。
  与爱玛具有相同性*格的人,并非一定通向死亡。但结合时代背景,决定爱玛境况的唯一因素是出生,改变境况的唯一手段是出嫁。然而,她没有生在一 个享有爵封的显赫世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跻身她终生向往的上流社会。也在“原以为有爱情”的求婚者开口之际,仅经过半小时又十九分钟的考虑,就哐啷推开了 窗挡板,略嫌轻率地使用完了婚姻的棋子。徒剩不切实际的想望,在来路面前,她再也没有扭转局势的可能。

  而现代的包法利夫人们,无论男女,他们手中的武器更多,在欲|望和为欲|望披荆斩棘之间,他们更有力,更能够独立行事,无需借助另一人的配合。我 始终觉得,从潜意识里,爱玛的最终向往并非仅止于爱情。爱情是文中切入的一个点,一切高理想低现实都成为愿望与痛苦的来源。爱情,与成功/上流社会相较, 应当是后者好,而倘若两者得以结合,形成上流社会的爱情自然更好。但没有后者,退而求其次,婚姻以外的爱情也是对现有生活的背叛,对不甘融入庸俗生活表表 决心。为达成成功和向上爬升的目标,学业,工作,金钱,爱情,在任何方面凌驾于他人之上,同时构成现代包法利夫人们自我满足的数种选择,不必像爱玛,全心 抛弃与奉献,却因为遇人不淑,对方的玩弄、厌倦、退缩,让逃离计划始终失败。所以爱玛是必死的,而现代包法利夫人则还有一条生路。
  生路仅指生命的保全,继续存活,但不保证快乐。拥有此种性*格的人,通常对于快乐的感受力相当薄弱。当包法利先生茶余饭后十分满足地看着妻女, 爱玛只感到厌恶。他只是一个平庸无能的小医生,对小小的家庭之乐竟已如此满意,他怎么就能如此毫无野心呢?回想爱玛在与情人交往时,起初是激*情的,不久也 对日复一日,规程化的激*情产生倦意。她对于低限度快乐的毫无觉察,满足感的难以达成,不啻为一种性*格的诅咒。就像无底洞,一旦获得渴求之物,厌倦尾随而 来。因此,即使存有活路,在现代包法利夫人们极尽一切手段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成功之后,很难保证他们的快乐能够维持多久。悲剧命运的结尾可能稍稍篡改,然而 悲剧意味恐怕并未减少。

  回到爱玛身上。对于自身,爱玛始终处于蒙昧状态,并未受到启蒙。她只是敏锐地感觉到所受的折磨,却仅止于感受的层面,并未分析、挖掘,思考深 层的所指。我在想,如果时光错乱,爱玛少女时代所读的形形色*色*的浪漫爱情小说中间有这本《包法利夫人》,或者无意间看到这篇评论,猛然认识到自己,她的人 生会是什么样。一个清晰地觉察到悲剧性*格的人物,能够避免悲剧命运吗?我觉得大概也不能。彻底避免的方式是克制,压制自己的不安于室(不仅指家庭,还指地 位和境况),但本性*是无可改变的,压制难以等同于接受。丈夫的平庸她仍旧轻视,痛恨,只是不表现。那么压制本身即是悲剧。另一个方法,不靠避免,而是改 写。在小医生包法利求婚当天,看破对他微薄的爱恋,不接受,而下定决心等待一个更好的人出现。小医生,小老板,小雇工,小书记员,小药铺掌柜,一百个相似 的故事,或统统拒绝,一个痴心做梦的故事。反正怎样都是悲剧。
  至于包法利先生,并没有什么可同情的。在角色*功能上,他扮演了一位忠心不二的丈夫、爱情奉献者、财务支持者、婚外恋纵容者。从小就老实巴交, 不越雷池一步,一顶帽子都要再三照顾。在道德上是符合常理的。然而,他对爱玛是真正的爱吗?或许只能说,他对爱玛充满了爱的美好愿望。他根本是个爱无能的 人。对妻子细微的变化从不觉察,没有心灵交流,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当中,他竟然只是发现妻子对他不够热情,相应的举动是不敢放肆地靠她太近,而并没有觉得她 根本不爱他。更可笑的是,爱玛与两任情人的感情递进,作者通常都安排由包法利先生主动为他们提供机会进一步接触。骑马,学琴,宴请,他连爱情里最基本的占 有欲和嫉妒心都丝毫没有!他对她的包容宽大到不正常的地步,发现妻子和别的男人相好,短暂的愤怒之后,他当着情夫的面声称原谅他。他的原谅懦弱、麻木、可 悲,这种没有沟通,单向的,自以为是,缺乏激*情和占有欲的感情是不正常的,不能称之为爱情,他在心理层面爱无能。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爱玛的女儿。在书里,爱玛的小女儿可称作一个隐形角色*。除了出生、奶妈、爱玛过世等几个场景中出现过,她一般只被一 笔带过。作为一位已婚妇女唯一的女儿,在三百页的书中,贯穿数年的故事里,只有如此之少的出场,或许很说明问题。她在爱玛的生活中,心里,同样缺席。婚姻 之后,心里应该装着丈夫和孩子,但爱玛把这两样都抛却了。女儿就像不存在,在与情夫谋划出逃时,经人提醒,她打算带她一起走。而说着说着,临出发前又把她 忘了。她的极度自我中心可见一斑。从少女到少妇,爱玛的个人心理并未经历多少成长,她的家庭角色*也没有完成相应变化。一直到死,她都是终身的少女,双眼渴 慕高尚的光环朝着自身降临。
或许您还会喜欢:
寓所谜案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我不知道到底从哪儿开始这个故事,但是我还是选择了某个星期三在牧师寓所的午餐时分开始。席间的交谈大部分与将要叙述的故事无关,但还是包含得有一两件有启发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到故事的发展。我刚切完了一些煮熟的牛肉(顺带一句,牛肉非常硬),在回到我的座位上时,我说,任何人如果谋杀了普罗瑟罗上校,将会是对整个世界做了一件大好事。我讲的这番话,倒是与我的这身衣服不太相称。 [点击阅读]
寻羊冒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星期三下午的郊游从报纸上偶然得知她的死讯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他在听筒旁缓缓读了一家晨报的这则报道。报道文字很一般,大约是刚出大学校门的记者写的见习性文字。某月某日某街角某司机压死了某人。该司机因业务过失致死之嫌正接受审查。听起来竟如杂志扉页登载的一首短诗。“葬礼在哪里举行?”我问。“这——不知道。”他说,“问题首先是:那孩子有家什么的吗?”她当然也有家。 [点击阅读]
小城风云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基思-兰德里在前线服役二十五年之后踏上了归途,他驾驶着他的萨伯900型轿车①,从宾夕法尼亚大街转入宪法大街一直往西,沿着草地广场②朝弗吉尼亚方向行驶,开过了波托马克河上的罗斯福大桥。他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瞥见了林肯纪念堂,向它挥了挥手,然后顺着66号国道继续往西开,离开了首都华盛顿。 [点击阅读]
小老鼠斯图亚特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向北,再向北,直到永远——译者序“我希望从现在起一直向北走,直到生命的结束。”“一个人在路上也可能遇到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修理工说。“是的,我知道,”斯图亚特回答。——《小老鼠斯图亚特》不管朝什么方向走行路,只要是你自己想要的方向,就该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结束。斯图亚特是这样想的,怀特是这样想的。我也是。不过,行路可能是枯燥的,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行路也是有趣的,有意义的。 [点击阅读]
小逻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为了适应我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一种教本的需要起见,我愿意让这个对于哲学全部轮廓的提纲,比我原来所预计的更早一些出版问世。本书因限于纲要的性质,不仅未能依照理念的内容予以详尽发挥,而且又特别紧缩了关于理念的系统推演的发挥。而系统的推演必定包皮含有我们在别的科学里所了解的证明,而且这种证明是一个够得上称为科学的哲学所必不可缺少的。 [点击阅读]
小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卢贡——马卡尔家族》应当是由20部小说组成。1896年此套系列小说的总体计划业已确定,我极其严格地遵守了这一计划。到了该写《小酒店》的时候,我亦如写作其他几部小说一样①完成了创作;按既定的方案,我丝毫也未停顿。这件事也赋予我力量,因为我正向确定的目标迈进。①《小酒店》是《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的第七部。前六部小说在此之前均已如期发表。 [点击阅读]
小银和我
作者:佚名
章节:142 人气:0
摘要:——和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严文井许多年以前,在西班牙某一个小乡村里,有一头小毛驴,名叫小银。它像个小男孩,天真、好奇而又调皮。它喜欢美,甚至还会唱几支简短的咏叹调。它有自己的语言,足以充分表达它的喜悦、欢乐、沮丧或者失望。有一天,它悄悄咽了气。世界上从此缺少了它的声音,好像它从来就没有出生过一样。这件事说起来真有些叫人忧伤,因此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为它写了一百多首诗。每首都在哭泣,每首又都在微笑。 [点击阅读]
少女的港湾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这是在盛大的入学典礼结束后不久的某一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的走廊上涌向钟声响彻的校园里。奔跑着嬉戏作乐的声音;在樱花树下的长凳上阅读某本小书的人;玩着捉迷藏游戏的快活人群;漫无目的地并肩散步的人们。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从下面的运动场走了上来。看样子是刚上完了体操课,她们全都脱掉了外衣,小脸蛋儿红通通的。高年级学生们俨然一副遴选美丽花朵的眼神,埋伏在树木的浓荫下,或是走廊的转弯处。 [点击阅读]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林内特·里奇维!”“就是她!”伯纳比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三王冠”旅馆的老板。他用手肘推推他的同伴。这两个人乡巴佬似的睁大眼睛盯着,嘴巴微微张开。一辆深红色的劳斯莱斯停在邮局门口。一个女孩跳下汽车,她没戴帽子,穿一件看起来很普通(只是看起来)的上衣。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0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