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暗算 - 第2章 第16——18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16节:安全的感觉
  的确如此,当时苏联JOC电台每天都在对我们701人广播,希望我们跑过去,人都明码标价的,高的已经超过几十万美金,低的也有几万。
  像我这样的,不值几十万嘛,至少有十几万吧。
  这就是说,只要谁把我弄到苏联,就可以得到十几万美金。
  重金之下必有勇夫。
  说真的,现在我越来越不想出门,每次出来,心里都有种莫名的恐惧。
  也许是我老了,也许是形势的问题……说到形势,大家都知道,形势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了,要在以前,谁想得到,昔日的苏联老大哥,如今也会成为我们701的猎物。
  反目成仇。
  剑拔弩张。
  明争暗斗。
  这种形势下,我分明感到自己真的是越来越不想出来,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多疑,越来越谨慎。
  是的,是谨慎。
  谨慎不是胆小。
  但我的谨慎里已经藏着胆小。
  这个房间比刚才的房间好多了,听说隔壁还专门安排有两名保卫干事。
  我喜欢这种感觉。
  安全的感觉。
  看来,该所长不像我们首长说的,是个"世事不谙的科学家"。
  高个子,大块头,堂堂的相貌,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说话声音洪亮,举止气度不凡,这就是王所长。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大厅里看见他而没有想到他就是王所长的原因,他给我印象更像个秘书,或商界人士。
  他甚至连副眼镜都没戴,和我想像中的一个科研机构的领导人完全不是一回事。
  但很快我又发现,他身上有种科研工作者特有的精细和固执,比如我们谈话开始和结束时,他都在下意识地看手表,表明他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对我提出的要求,总是不轻易表态,要深思熟虑后才作答。
  在谈话之前,他甚至要求看一下我的证件,以证明我就是特别单位701来的钱之江。
  他说:"恕我直言,我接到的通知上说,你应该乘一辆吉普车来的。
  "我说:"通知上应该还说起,这辆车的车牌号为××××××。
  "他说:"是的,可你为什么没乘车来?"我说:"车子在路上抛锚了。
  "其实,我是为隐蔽起见故意不乘车的。
  不过,他对我的说法似乎有疑虑,却又不知怎么来责疑我,只是沉默着。
  为取得他的信任,我递给他证件,他认真地看着,不一会儿,笑逐颜开地上前来,紧紧握住了我的手,说"失敬失敬"的话。
  彼此客气过后,我直截了当地指出:我是来向他要人的。
  他问我要什么样的人。
  我想了想,一边打开挎包皮,一边对他说:"还是你自己看吧。
  "我从挎包皮里,先是抽出一只八开大的牛皮信封,然后又掏出一只小瓶子——像一只(钢笔)墨水瓶,然后又摸出一支小毛笔,一一都放在茶几上。
  接着,我又从信封里抽出一沓文件,从一沓文件里又翻出一页零散的纸——它夹杂在几页文件里,像一页多出来的废纸。
  我过分在乎地端详了它一会儿,然后将它铺开放在茶几上,给他看。
  我带点幽默口吻地说:"看见了没有,我想要什么人,都写在上面呢。
  "他近看,远看,左看,右看,拿起来看,又放下来看,却是什么也没看到。
  终于,他责问我:"这分明是一张白纸,我什么也没看到。
  "确实,这是一页白纸,只是比一般白纸看起来要异样一点,好像要厚一些,又好像被浆洗过似的,纸面上显得有些粗糙。
  我说:"你别急,你该知道的都写在上面。
  "说着,我拧开瓶子,拿起毛笔,往里面蘸了水,开始在白纸上作业起来。
  但不是写,而是涂刷。
  轻轻地涂刷,很小心地,像作画似的。
  说是涂刷,纸上却并不显现任何色泽,倒似乎有一缕白烟泛起,与此同时,还有一种轻微的哧哧声,好像那页纸是火烫的,水落上去,就马上被散发掉了。
  他惊奇了,忍不住问我:"你在干什么?"我说:"你看,仔细看。
  "我说着,纸上就慢慢显出字迹来,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像有只无形的手在写,笔画先后顺序是乱的,但字是完整的,第一个字是"兹"。
  接着又一个,接着又一个,就这样,一个个字,像幽灵鬼符一样冒出来……03这是一份经过隐形处理的文书。
  为什么要作隐形处理?当然是为了保密,为了安全。
  这样,即使我在路上有个长短,比如被特务劫持,或者不慎丢失文件什么的,别人得了文件,也不至于马上暴露我秘密的身份和此行绝密的重要任务。
  我的任务是来这里——我国数学科学的第一阵地——寻求一位为我们701去破译乌字一号密码的高级人才。
  乌字一号密码,是当时苏联外交部使用的密码。
  破译他国非军事密码,虽然天知地知,你知他知——彼此都心知肚明,但绝不能形成证据,让人家抓住把柄后,有证有据地控告你。
  这感觉类似于一对偷情男女,他们隐秘的关系或许尽人皆知,但在没有确凿的把柄之前,谁都不能正当地奈何他们。

  所以,当事者对自己的行为,总是格外怕留下人证物证,授人以柄。
  何况,当时我们跟该国的关系,虽然很紧张,甚至实际上已经敌对,但毕竟还没有撕破脸皮,没有公开交恶。
  这种情况下,我们组织破译他们密码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个想法,一旦败露出去,对我们必然会造成各方面都极为不利的局面,影响我们在国际事务上的主动权和声誉。
  说到底,这事情决不能败露,说得难听一点,要败露也不能在我手上败露,否则我这辈子就完蛋了。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和担心,我在出来前,专门慎重地请有关技术人员做了高级隐形处理,在纸面上刷了一层白色的隐形粉。
  一般只有行动局才这么干,因为他们要出境,有必要。
  但我觉得我此行的处境比出境还要可怕,还要险恶。
  我说过,我是个过度谨慎的人,因为长期过度的谨慎,我甚至已变得非常的沉默寡言,给人的感觉有点阴冷,吃不透。
  因此,下面人背后常叫我"地雷头头"。
  隐形粉在消氧水的化学作用下,会化成白烟消失,如同雪在阳光下会消融一样。
  伪装褪去,我的秘密任务成了白纸黑字,醒目而庄严地看着所长大人,看得所长神情陡然变得庄重十分。
  他问我要多少人,我伸出一个指头说:"就一个。
  ""就一个?"他又问道,"有什么具体要求吗?"我说:"首先必须是一个在数学科学研究中有突出建树的专家。
  第17节:最残酷的职业
  "他掏出笔来记录,一边喃喃着:"必须是个数学家,这是一。
  "我说:"那么,二是要懂俄文,最好是在那边留过学的。
  "他说:"要懂俄文……还有吗?"我说:"政治上要绝对可靠。
  "他说:"这是三,四呢?"我说:"年龄不要太大,最好是中青年,单身汉更好。
  "他说:"这是四,五呢?"我说:"没有了。
  "他问:"就这些?"我说:"就这些。
  "他说:"总共四条,只要一个人。
  "我说:"是的,但我希望你能多提供一些候选人。
  "他问:"大致要多少?"我说:"难道你有很多?"他说:"十几个还是有的。
  "我说:"那让我都见见他们吧。
  "他问:"什么时候?"我说:"尽快。
  "他说:"最快也要明天了。
  "我说:"你晚上就去落实人员,通知到人头。
  明天上午8点半,我在这里恭候各位光临。
  "也许是我过于严肃了,也许是他过于紧张了,我们的谈话充满公事公干的味道,没有废话,没有幽默,没有轻松,没有客套,以至他走的时候,我们连个再见都没有道。
  04第二天早上,我吃完早饭,从餐厅回来,看到隔壁保安的房间里走出来两个人,一个是王所长,另一个没见过。
  王所长给我们作介绍,我知道他就是候选人之一,便单独带他去了自己房间。
  然后陆续有人出现在我房间,到第二天下午,已先后有12人(其中两名女性),或自己来,或被人带到我房间,来与我见面。
  这些人中,只有三位同志在我房间逗留的时间是超过5分钟的。
  就是说,来人中多数人在我房间停留的时间是短暂的,只有几分钟而已。
  比如我刚才说到的那位,王所长亲自领来的那位,事后所长告诉我说,他以为这是最可能被我选中的,所以他安排他第一个来,还亲自带来。
  但事实上,他跟我进房间后,我们连一句话都没说,我仅仅是明里暗里地多看了他几眼,就请他走了。
  为什么?所有人都这么问我。
  是这样的,当时我进房间后,有意摆出一言不发、傲慢的样子,我这其实是在测试他的心理素质。
  他也许不知道,看我一言不发、目中无人的样子,他脸上始终挂着殷勤而空洞的笑容,对我小心翼翼的,我想抽烟,他马上冲上来给我点烟,还主动给我泡茶什么的。
  我想,他这样也许更合适去从事与人周旋的工作,而不是去干在沉默中沉默的破译工作。
  破译密码是跟死人打交道,不要你察言观色,不要你小心翼翼,而是要你想方设法去听到死人的心跳声。
  是的,破译密码是听死人的心跳声!死人怎么会有心跳?这是个悖论,而破译密码的事情本身就是个坚硬而巨大的悖论。
  为什么说破译工作是世上最残酷又荒唐的职业?就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所有密码在它有限的保险期内是不可能被破译的,破译不了是正常的,破译了才是不正常的。
  天机不可破,但你的职业却是要去破,你的命运由此而变得残酷又荒唐。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破译员必须要具备绝对沉着——在绝对残酷又荒唐面前绝对沉着——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面对一个人刻意装出来的傲慢,你就乱了方寸,忘记了自己身份,低三下四去取悦他,迎合他,这类人的内心可想有多么懦弱,怎么可能让我看到光明的未来?要知道,我们求索的那束光明原本就像游丝一样纤细,而且还在风驰电闪中,也许我们只有像一个死人一样沉着,处乱不惊,处惊不变,这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才可能有幸"不期而遇"。

  当然,密码技术作为一门数学科学,尖锐而深邃的数学能力,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样必要又重要的,两者犹如一对飞翔的翅膀,缺一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不敢肯定自己对他们数学能力高低、优劣的判断标准是绝对合情合理的,或许存在着某些偏狭和蛮横,但我敢肯定对他们心理素质上的直觉,自己是不会错的。
  说真的,这次选人情况比我想像的要差得多,他们的表现太让我失望,我真担心带不回一个我需要的人。
  不过,矮子里选高个,既然来了,我总是要带一个回去的。
  就这样,第二天下午的晚些时候,我给王所长送去了12名面试者中的3个人名,要求调他们的档案看。
  无疑,我要的人就在这三人当中。
  所长看我的工作已近尾声,晚上专门到招待所请我吃饭,有点要给我饯行的意思。
  席间,我一边跟所长聊着天,一边注意到,在我们斜对面的餐桌上,有个女人老是在看我,目光大胆又热烈,有点风骚女子的味道。
  她的年纪也许有三十来岁,也许还要大一点,嘴唇涂得红红的,穿着一件黑白细条纹的连衣裙,头发用一块白手绢扎起,很洋派的样子,有点电影上女特务的时髦和妖艳。
  有一会儿,我觉得她好像冲我暧昧地笑了一下,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宁愿相信这是幻觉。
  但即使是幻觉,我也感觉到一种像被火烫着的害怕,吓得我不敢再侧目去看她。
  事情从此变得有些荒唐起来。
  吃完饭,我送走所长,回来时,见女子正立在我房间门口,见了我,还是刚才梦幻似的一个甜甜的笑容。
  我心里有些虚实不定的无措,为掩饰这种无措,我带点儿指责的口气对她说:"你在这干什么?"她说:"找你啊。
  "她的声音和笑容一样甜美。
  我问:"找我干什么?"她说:"你不是在招人嘛,我也想来试试看。
  "我问:"你是干什么的?"她把头天真地一歪:"你猜呢?"我很粗暴地顶回去:"我不想猜。
  "她略显尴尬,但很快又露出笑颜,说:"看你这么凶巴巴的,好像我是国民党的残余分子似的。
  "哈哈一笑,又说:"我不是国民党的女特务,我是爱国知识分子,从美国回来报效祖国的教授,周总理还接见过我呢!"我听着,云里雾里的,一时愣在那儿。
  她敲敲我房门,落落大方地要求我:"开门吧,请我进屋吧。
  "便开门进了屋。
  05说说这个女人的经历很有意思。
  她叫黄依依,正如她自己说的,是个爱国知识分子,归国前曾在世界著名数学家冯o诺伊曼手下工作过,算得上是个小有名气的数学家。
  而她与诺伊曼博士的缘分,得益于她打得一手举世无双的好算盘。
  黄依依打算盘的绝活儿是祖传的。
  在广东英德县大源镇的黄家祠堂里,至今还挂着慈禧太后的御书:两广第一算盘,说的就是她爷爷。
  老人家晚年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当过一阵子临时国民政府的收支总管,后人将此演绎成他是孙先生的账房先生。
  第18节:伏尔加的鱼
  黄依依从3岁就开始跟爷爷练习珠算,到15岁赴广州读中学时,算速之快已经与年迈的老祖父相差无几。
  老祖父临终前,将他一生视为宝贝的一个价值千金的象牙金珠算盘赠予她,引得黄家几十个嫡传后裔们无不眼红心绿。
  老祖父遗传下来的这算盘实为稀世之宝,其外形只有一只烟盒子一般大,犹如块玉佩似的,可以合掌护爱,而奇特的用料和工艺更是令人惊叹,整个算盘由一枚野生象牙浑然雕刻而成,手艺和功夫有盖世绝伦之高超,而且上面101个算珠子个个着有纯黄金粉,看上去金光闪闪,拿在手上凉手称心,可谓美不胜收,举世无双。
  算盘小巧又珍贵到这般地步,与其说是个算盘,还不如说是件珍宝,只有观赏性,而无使用性。
  因为算珠子太小,小得跟一粒绿豆似的,常人根本无法使用,要想使用,只能用指甲尖来点拨。
  然而,黄依依却可以拿它来跟所有珠算高手比试算速,开头几年用的是真指甲,十指尖尖的,后来改用假指甲,跟弹琵琶似的,却依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将细小的算珠子点拨得骤风暴雨般快,飞沙走石般响,那感觉如同你看艺人踩着高跷,依然健步如飞。
  这是她的手艺,也是她的骄傲,不论何时何地,她总是随身带着这宝器,高兴或不高兴时,需要或不需要时,便拿出来热热手,有时候是展示,是炫耀,是露一手,更多时候是习惯,是无意,是下意识。

  靠着这门绝活儿,她到哪里都能引人瞩目,叫人铭记。
  1946年,黄依依以优异成绩被国民政府教育部保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数理学博士。
  有一次,著名数学家冯o诺伊曼来给他们开讲座,也许是有意想引起这位大数学家的注意吧,中间休息时,她从身上摸出算盘,戴上纤巧、朱红的假指甲,噼噼叭叭地打起来,一下把这位数学巨人吸引过来,看得如醉如痴的。
  一年后,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她再次见到这位大数学家,后者对她说:我有一个助手刚离开我,如果你今天的答辩依然像你的算盘术一样打动我,我将热烈欢迎你来做我的助手。
  后来,她果真做了冯o诺伊曼的助手,于是转眼成了世界数学界人所共知的人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人事部、外交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六部院联合发表公开书,欢迎海外爱国人士归国建设新中国。
  该公开书由周总理签发,上面具体点到了21位人名,其中就有黄依依的名字。
  她就这样回到祖国,成了当时中科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女研究员,年仅26岁。
  后来,她又到莫斯科呆过半年,带回来一个苏式绰号:伏尔加的鱼。
  至于有何寓意,少有人知晓。
  这一切,我当然是在后来才逐渐了解到的。
  当时我打开门请她进屋,只想尽快打发她走人,因为我对她过分风情的举止有些反感(也许还有点害怕),而对她堂皇的自我介绍又半信半疑。
  我说过,我的房间是个套间,外间是会客室,我住进后,对外间的布置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把两张沙发分开了,一张移到了窗前,由我坐;另一张移到了对面,由来面试者坐;而在原来放沙发的位置的墙上,挂了一块小黑板,是我跟面试者交流用的。
  黄依依进房间后,便站在黑板前,停住不动。
  那黑板上,写着两道"数学迷宫题"。
  看一会儿,她回头问我:"你这是在做什么?"我说:"你不是想来应试嘛,这就是考试题。
  "事实上,这是我下午专门为三名初选入围者出的考试题,说实话,我将根据他们三人解题的情况(对错、快慢、简繁等),最后来裁定录取者。
  但是,时间已过去大半天,没有谁交来答案——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交来答案。
  要真是如此,我不知道最后怎么来做裁定。
  她问:"那我要是将题破了呢?"我说:"那我就录取你。
  "就这样录取了。
  06不可思议。
  简直不可思议!谁也想不到,我仅仅在沙发上抽了两支烟,就这么点功夫,她就把第一道题破了。
  她这么快地破题,弄得我反倒心里不舒服,怀疑她是不是事先已听说过答案。
  但仔细一想,这又怎么可能呢?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道题其实是由两部已经破译的密码做出来的,除了701少数几个破译人员知道答案外,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知道。
  黄依依轻易地破掉那两道题,等于是轻易地破掉了两部密码!当然不是太难的密码,属于准中级密码。
  现在我把密码的基本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密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简易密码,又称替位密码。
  这是一种最原始、初级的密码,主要玩的是数字和文字的游戏,比如将偶数当奇数用,把炮弹说成香蕉、进攻说成回家,诸如此类,玩的名堂比较简易,有点暗语性质的。
  这种密码没有什么学术价值,也不体现智慧,只有一点小聪明,作用也只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小范围内使用,临时性很强,风险也很大。
  早在二战之前,这种密码就几乎已被淘汰,即使有些局部战役偶尔用一下,也是因为情况紧急,迫不得已。
  第二类是专业密码,又称中级密码,或数学密码,主要奥妙在数学的运用上。
  这种密码一般都是由专业的数学人才参与设计,玩的是数学的游戏,不是数字的。
  二次大战中大部分国家和军队用的都是这种密码,因为设置的程序相当复杂,人已无法单纯用头脑记清它的转换方式和程序,所以出现了专业的密码机。
  这类密码是用数学造出来的陷阱,所以,每部密码几乎都可以演变出一道或者几道超难的数学题。
  第三类是高级密码,又称语言密码。
  研制这样一部密码,相当于创造发明一门语言,也许该说是疯子的语言,破坏语言的语言,研制难度相当大,破译难度也很大。
  二战期间,有少许国家开始尝试性地用,保密性很好,但之后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普及开来,原因是研制这样一部密码,耗资巨大,且使用难度极大,难以普及。
  这是一种密码中的密码,即使在少数发达国家,一般只在高层联络中使用,很难全面铺开。
  以前,我们701主要负责破译苏联军方的中级密码,虽然我们知道他们已经在使用一部高级密码,但由于使用范围很小,加上破译难度很大,我们基本上没去管它。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0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
莫言《良心作证》
作者:莫言
章节:16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美丽而又令人激动,乃至荡气回肠的小说,或者说,它是一部完全来自生活与时代的撼人写真。作家以其大手笔抒写了社会转型时期,关于人性和感情的裂变……在市委家属楼三层的一个大厅里,正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婚礼。阵阵喧闹声不时地从窗户里传出来,像一朵朵绚烂的焰火在空气里炸开。很多马路上的行人忍不住驻足倾听观望。大厅里面,周建设眼角眉梢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不停地应付着前来道喜的各色宾客。 [点击阅读]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作者:莫言
章节:6 人气:0
摘要: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一手里捏着一棵剥皮的大葱,慢吞吞地朝着钟下走。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象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他拉动钟绳,钟锤撞击钟壁,"嘡嘡嘡"响成一片。 [点击阅读]
莫言《酒国》
作者:莫言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一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搭乘一辆拉煤的解放牌卡车到市郊的罗山煤矿进行一项特别调查。沿途,由于激烈思索,脑袋膨胀,那顶本来晃晃荡荡的五十八号咖啡色鸭舌帽竟紧紧地箍住了头颅。他很不舒服,把帽子揪下来,看到帽圈上沾着透亮的汗珠,嗅到帽子里散出来的热烘烘的油腻气味里混合着另外一种生冷气味。这气味很陌生,使他轻微恶心。他抬起手,捏住了喉头。临近煤矿时,黑色的路面坑坑洼洼,疾驰的卡车不得不把速度放慢。 [点击阅读]
被禁止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我初识丛昌岷博士是在仁心医院开设心理诊所的头一年。心理诊所顾名思义就是治疗人们的“心病”的地方,它不像医院的精神科那样,用传统的处方开药的方式来治疗,而是用谈话交流、认知的改变,或者梦分析、催眠、音乐、以及艺术的表现,甚至生物反馈等技术来进行,达到不药而愈的效果。 [点击阅读]
许地山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0
摘要: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 [点击阅读]
谈美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 [点击阅读]
跟谁较劲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0
摘要:活着究竟为了什么?家人、爱情、理想、报仇、还债、真相、过好日子、繁衍后代、证明什么、轰轰烈烈地死去……这些都是后天赋予人不同的价值观而让他们去这么想的。活着本身可以什么都不为了,因为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在活着了。活着是件被动的事儿。人不是为了什么,才活着的,而是发现自己活着,才去想是不是得为点儿什么活着。 [点击阅读]
身边的江湖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两年前,在大理,他开辆老富康来接我们,说“走,野哥带你看江湖”。他平头,夹克,脚有些八字,背着手走在前头,手里捞一把钥匙。我对龙炜说:“你看他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听见了,回身哈哈一笑。院子在苍山上,一进大门,满院子的三角梅无人管,长得疯野。树下拴的是不知谁家寄养的狗,也不起身,两相一望,四下无言。他常年漫游,偶尔回来住。偌大的房子空空荡荡,只有一排旧椅子,沿墙放着,灶清锅冷,有废墟之感。 [点击阅读]
这些都是你给我的爱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witthlove,intheair送给之前陪我一起傻的你这是一个关于爱旅行成长的故事兔子安东尼失恋了于是他踏上了旅程寻找一棵开满鲜花的树旅行中他认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对人生和爱也有了新的体会Chapter1很久之前onceIwas安东尼温柔又骄傲懒散又认真关于人生他有很多疑问和感想可是又不觉得要着急解答ItmakesmethinkofaperiodinmylifewhenIwasyounyandst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