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暗算 - 第1章 第10——12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10节:失踪的敌台
  他试着转了几下,最后确定了一个转速,并要求陈科长以这个速度转给他听。
  当时陈科长和我都愣了,因为他定的那个转速少说在正常转速的五倍之上。
  在这个转速下,我们的耳朵已经听不到一个像样的电波声,所有电波几乎都变成了一个倏忽即逝的"滴"音或者"哒"声。
  换句话说,转速快到这个程度,所有不同的声音都变成了一样的噪音。
  打个蹩脚的比喻,也许可以这样说,在无线电里找电台,感觉就如同你想在录像带里找个什么东西,由于要找的东西是夹杂在一大堆貌似相同的群体中的,以至用正常的速度播放带子你都不一定轻易找得到,可现在有人却要求按下"快进"键,快放着看。
  当然,这下走带的时间是节省了,可所有影像都成了转眼即逝的影儿,你去哪里找你要的东西?这简直是胡闹!陈科长不知所措地望着我。
  我想了想,与其让他发怒,不如陪他胡闹。
  胡闹总有收场的时候,再说我们认为是胡闹,他可能不呢。
  就这样,陈科长按照阿炳刚才示范的速度转起来,一下子我的耳朵听到的声音全变成了奇音怪声,置身其中,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而阿炳却照样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依然吸着烟,依然是一种丝毫不改变的神情在侧耳聆听,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依然不时点击着沙发扶手。
  10分钟。
  20分钟。
  半个小时过去了。
  突然,阿炳猛喊一声"停",然后对陈科长吩咐说:"往回转,就刚才那个滴声,让我听一下……慢一点……对,就这个,守住它,把声音调好一点……"陈科长把声音微调到最佳状态。
  阿炳听了一会,会意地点点头,说:"不会错,就是它。
  "嘿嘿一笑,又说,"这可比在我收音机上找个广播要难多了。
  "电台正在发报,我们一时难以判断它到底是不是我们要找的敌台,只好先抄下电报,拿去破译再说。
  陈科长抄完一页丢给我,继续抄收着。
  我拿上这页,直奔破译局,要求他们尽快证实是否是失踪的敌台。
  我一回来,就接到了破译局打来的电话。
  我放下电话,兴奋地冲到阿炳跟前,简直无法控制地抱住他,大声说道:"阿炳,你太伟大了!"完了我发现我流泪了。
  14咱们家乡老一点的人都知道,日本鬼子由于在南京遭到一定抵抗,死了不少人,然后采取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比如南京大屠杀就是这样的。
  打到我们家乡时,报复还在继续,所以日本鬼子在我们家乡是要遭天杀的,烧杀抢掠奸婬,什么坏事都干尽了。
  不过,我们家还好,多亏父亲消息灵通,预先安排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妹妹,回无锡乡下生活了一年多。
  我们住的村子就在太湖边上,村子上的人多半以捕鱼为生,我有个堂伯是当地出了名的捕鱼好手。
  到了冬天,鱼都沉入湖底,出去捕鱼的人经常空手而回,惟独我这个堂伯,从来没有空着手回来过,他的竹篓里总是装着你想像不到的大鱼或者其他鲜物。
  究其缘故,是我堂伯冬天捕鱼有个绝活:他能从水面上冒出的纷繁凌乱的水泡中,一眼瞅出哪些是冬眠的鱼吐出的,哪些不是;对着"鱼泡"一网包皮下去,鱼就成了瓮中之鳖。
  阿炳侦察敌台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他不但能从众多水泡中看出哪些是鱼泡,而且还能从各式各样的鱼泡中分辨出各式各样的鱼类。
  换句话说,他不但知道哪些水泡下面有鱼,而且还知道是什么鱼,鲤鱼,鲫鱼,还是其他什么鱼。
  无疑,阿炳比我堂伯还技高一筹。
  我说过,求胜心切是当时701所有人的心情。
  在阿炳进机房之前,没有人知道怎么样去赢得胜利,然而自阿炳进机房的这天起,大家似乎都一下明白了。
  这一天,阿炳在机房坐了18个小时,抽了4包皮烟,找到敌台3部共51套频率,相当于每小时找3套,也相当于之前那么多侦听员十多天来收获的总和。
  令人惊叹的兴奋又难以置信!以后的一切是可想而知的,阿炳每天出入机房,几乎每天都在不断刷新由他自己创造的纪录,最多的一天,即第十八天,他共找到敌台5部、频率82套。
  奇怪的是,这天之后,他每天找台(频率)的数量逐日递减,到第二十五天,居然一无所获。
  第二天一个上午下来又是这样,劳而无功。
  下午,阿炳已经不肯进机房了,他认为该找的电台都找完了。
  是不是这样呢?墙上挂有进度统计表,一目了然,到此为止,我们一共找到并控制对方86部电台共计1516套频率。
  其中阿炳一个人找到的有73部电台,共1309套频率,占电台总数的86%,频率总数的87%。
  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看,至少还有12部电台还没有找到,而且这都是对方军界高层系统的电台。
  一边是不容置疑的资料,表明还有敌台尚未找到;一边是绝对自信又绝对值得信任的阿炳,认为所有敌台都找完了。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局长临时召集各路专家开会,分析研究,结果大家一致认定,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未显形的敌台肯定以一种与已有敌台截然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否则阿炳不会一下变得束手无策的。

  但到底是什么形式呢?无人知晓。
  会议无果而终。
  15第二天,我没有带阿炳去机房,而是要了部车,决定带他去散散心。
  我原想去桑园肯定是最好的,但找了又找没见着,最后去了一个果园。
  我不会告诉你是什么果园的,因为写成书后,有人知道了,就有可能缩小我们701的地区方位,是南方,还是北方?是东南,还是西北?在那里,就是在果园里,我们一边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边闲聊着。
  阿炳像个孩子一样的高兴,而我则更像一个心事重重的父亲。
  结束游园之前,我跟阿炳讲起了我堂伯捕鱼的故事,故事的下面这部分是我有意编造的,很神话,而阿炳却听得如醉如痴,信以为真。
  我说:"有一年冬天,我堂伯照常去湖里捕鱼,但接连几天都看不到湖面上冒出'鱼泡'。
  我堂伯由此认为湖里的大鱼都被他抓完了,于是就呆在家里,靠吃鱼干过日子。
  但有一天,他孙子去湖边玩耍,看见成群的大鱼在岸边浅水区'游来游去'。
  这就是说,湖里还有很多的大鱼,只不过这些大鱼都变狡猾了,它们知道沉在湖底总有一天要被我堂伯识破,所以都离开湖底,游出深水区,来到岸边的浅水区。
  岸边虽然寒冷,但空气充足,用不着使劲呼吸就可以存活。
  第11节:知恩图报
  不使劲呼吸就不会冒出气泡,不冒气泡,我堂伯自然就找不着它们。
  "我就这样让阿炳明白:我们至少还有12部敌台尚未找到,为什么找不到?是因为它们"像狡猾的大鱼一样"躲起来了,躲到我们想不到的地方去了。
  躲去哪里了?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找到它们,但这个办法很难,我问阿炳想不想试一试。
  阿炳说,那我们回去吧。
  就是说,他想试。
  在回来的路上,我专门找了家邮局,给阿炳母亲汇了100块钱。
  我告诉他,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钱,而是701很多人的钱,他们和我一样希望他尽快把那些电台找到。
  我相信我这么做和这么说都是有意义的,因为阿炳是个孝子,而且十分重情义,知恩图报的。
  回到山上,我从资料室调了整整8大箱录音带——都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的12部电台以前的录音资料,我把它们往阿炳面前一放,对他说:"现在你的任务就是听这些录音带,反复地听,仔细地听。
  听什么?不是听它声音的特点,而是听报务员发报的特点。
  我想你一定能听出这里面总共有多少报务员在发报,每个报务员发报又有什么特点。
  "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我们认定对方高层12部(至少12部)电台肯定以一种与已有电台截然不同的形式存在着,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再不能沿用惯常的、根据对方机器设备特定的音质去想像和判断的老一套办法去寻找它们,要找到它们必须另辟蹊径。
  如果阿炳能够听出这些电台的报务员发报各自的特点,那么这不失为一条捷径。
  但话是这么说,其实谁都知道,这比登天还要难。
  当然,从理论上说,报务员用手发报,就跟我们用嘴说话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音,每个人有每个人细微的差别。
  但实际上这种差别微乎其微,是很难分辨出彼此的。
  可以这么说,世上没有比福尔斯电码更简单的语言,组建这门语言的只有"滴"和"哒"两样东西。
  因为它过于简单,再说又是一门绝对专业的语言,使用者都经过专业培训,所以一般人都会标准掌握。
  大家都在一个标准之上,差别自然就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往往细微得会被人粗糙的感知忽略不计。
  在我近五年的侦听时间里,我只能听出对方一个报务员,这个人发报很油,而且有个明显的冷僻动作:常常把5个"滴"的"5"发作6个"滴",即"滴滴滴滴滴滴"。
  在福尔斯电码没有6个"滴"的字,这是个别字,好在这个别字不会产生什么歧义,一般肯定就想到是"5"。
  我就这样"认识"了这个报务员,每次听到出现6个"滴",就知道是这家伙在当班。
  不过,这样出格的报务员很少,尤其在高层电台,你要这样油条早给赶下去了。
  所以,我话是那么说,但心里也明白,要想叫谁把对方每个报务员发报的特点分门别类,给予一一区分,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使悟透了世上最高级或最低级的谜也不行。
  然而,阿炳似乎决计要跟我们神奇到底。
  第二天早晨,我还在睡觉,招待所长给我打来电话,说陈科长喊我过去。
  我过去后,陈科长递给我几页纸,说:"阿炳已经把8大箱录音带都听了(当然是走马观花的,但阿炳需要仔细听吗),结果都在这几页纸上,你看看吧。
  "我一边看着,他在一边又感叹道:"简直难以相信,简直太神奇了,这个阿炳!我敢说,要不了几天,我们就可以把对方所有电台全部找完!"说真的,我看到的跟陈科长完全是一种感觉,阿炳不但听出了8箱录音带里窝有79个报务员,而且对每个报务员的"手迹"特征都一一作了"注册",比如——1号:"3/7一起时喜欢连发。

  "2号:"5/4相连时经常会发错码,要更正。
  "3号:"发1时'滴'音尤为短促。
  "4号:"手法最为熟稔、流利。
  "15号:"再见时有个冷僻动作,喜欢把'GB'发成'GP'。
  "等等,等等。
  总之,1-79号无一幸免,都被阿炳抓住了出格的"辫子"或者"尾巴"。
  我们无法考证阿炳抓住的"辫子"或"尾巴"是真是假,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就是:12部电台出现79位报务员,这个数字是可信的。
  因为一般一部电台昼夜开通,起码需要6个报务员,6×12(部)=72。
  然后加上有人休假临时顶替的,在一定时间内出现79个报务员,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而阿炳是不了解这些常识的,这也就排除了他瞎猜的可能。
  完了,我对阿炳说:"现在我们去吃早饭,等吃过早饭,阿炳,我们就去机房,去把这些报务员找出来!"我说的是"去找报务员",目的就是要让他明白,这次找台和以前有所不同,以前主要是"辨音质",而现在主要是"识手迹"。
  然而,辨音质也好,识手迹也罢,殊途同归,找到的都是敌台。
  16大家知道,上次找台阿炳成功采用"快进"手法,使人大为震惊,这次快进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听"手迹"和听"音质"完全是两回事,后者加快速度并不改变音质本身,前者速度一快,以至完整的电码都不见了,还谈何"手迹"?所以,这次必须慢慢转。
  这一慢阿炳又觉得不过瘾,提出要再添一套设备,两套一起听。
  两套还不行。
  三套也不够!就这样,设备和操作手一套套添加,直至增加到六套时,他才觉得"差不多"。
  此时的阿炳,已被六套机器和操作手团团围住,机器转出的电波声和噪声杂音,此起彼伏,彼起此伏,前后左右地包皮抄着他,回绕着他。
  而他依然纹丝不动地稳坐在沙发上,默默吸着烟,聆听八方,泰然自若。
  9点1刻时,他突然"呼"地站起来,转过身,对他背后的一位操作手说:"你找到了!你们听,这人老是把'0'字的'哒'音发得特别重,这是33号报务员。
  不会错的,就是他(她)。
  "对方正在发报。
  把电报抄下来,虽然只抢抄了个尾巴,但对破译人员来说这已足够破译并做出判断:这确实是对方高层的一部电台!然而要没有破译人员的证明,谁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电台,因为这部电台发出的电波声太破烂、太老式了,任何人听它的声音都会没什么犹豫地肯定,这绝对是几十年前甚至是上个世纪的设备在忙乎。
  这种设备早已被淘汰,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哪怕是最贫穷的国家,也不会使用这种老掉牙的通讯设备。
  什么人或组织可能用?一些个人无线电爱好者,或者相应的协会,或者一些穷国家的私人社团,比如海上打捞队、远洋公司、渔业公司、森林守护队、野外动物园、旅游公司,等等。
  第12节:麻痹侦察人员
  正因如此,侦听员听到这些电波声一般根本不予理睬就放过去了,而现在居然成了对方高层联络设备,这显然是诡计,目的就是要麻痹侦察人员,让你永远与它"擦肩而过"。
  这就跟有人故意把你想偷的东西专门放在你身边一样,你找上寻下,挖地三尺地找,就想不到在自己身边看看。
  一个道理,大家玩的都是魔鬼的那套,以疯狂、大胆和怪诞著称。
  然而,神人阿炳比魔鬼还道高一丈!魔鬼的这套诡计一旦被破,等于机关被打开,剩下的都是指日可待的。
  3天后,对方高层15部电台(比原来增加了三部)全部"浮出水面"。
  10天后,对方军事系统107部秘密电台、共1861套频率,全部被我方侦获并死死监控。
  17阿炳不费吹灰之力解决了701乃至国家安危的燃眉之急,他在短短一个月里所做的,比701全体侦听员捆在一起所做的一切还要多得多,还要好得多。
  所以,他理应得到701所有人的敬仰和爱戴,也理应得到属于701人的所有荣誉和勋章。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因为701工作的秘密性,荣誉等身的阿炳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神奇又光辉的事迹将被人们兴奋又不知疲倦地颂扬。
  然而,由于701特定的工作性质使然,知道他的除了我们这些人外,恐怕只有陆家堰的村民们了。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对阿炳,真正有关系的始终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他母亲的"柴火问题",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二是他耳朵的"权威问题",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他质疑。

  不用说,这两个问题现在早已不成其为问题。
  大功告成后的阿炳生活得很轻松闲逸,除偶尔被兄弟单位借去"解决问题",其他时间他都在山沟里度过。
  组织上专门给他配有一个勤务员,那人曾经是我们局长的勤务员,管他的吃住行和安全。
  每天吃过早饭,勤务员就带他来到高墙深筑的院门前,然后由值班侦听员带他去机房。
  到了机房,他的工作就是坐在那里等同事们出险,他来排险。
  但这种情况并不多,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学盲文和听广播。
  不过,总的说,他不太坐得住,到了下午他一般不爱呆在机房,喜欢去院子里一些公共场所打发时间。
  他去得最多的是卫兵队,坐在操场边,听年轻士兵操练、唱歌、比武、打闹,有时也跟他们玩玩老一套的"听力游戏"。
  当时我因为发现阿炳并且"调教有方"有功,被破格提拔为监听局副局长,而卫兵队恰好是我分管的一部分。
  在这里,每一个士兵心里都装着我的忠告:不能对阿炳失敬,也不能随便跟他开玩笑。
  事实上,我的忠告是多余的,在我们局里,乃至在701,没有一个人不把阿炳当作首长一样敬重,也没有一个人敢跟他开什么玩笑。
  我很容易就注意到,凡是阿炳出现的地方,不管在哪里,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来,对他行注目礼,需要的话,给他让道,对他微笑——虽然他看不见。
  如此崇敬一个人,在监听局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恐怕也不会再有第二个。
  18日子一天天在山谷上空流逝。
  冬天来了,阿炳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阑尾炎送进了医院。
  医院在一号山谷里的家属区,从我们这里过去有点路程,但有车也快。
  在他住院期间,我经常搭车去医院看他。
  有一次,我走进病房,看见护士林小芳正在给阿炳换药。
  这个人我是认识的,家在农村,她哥哥原来是我们卫队队长,在一次实弹训练中以身殉职。
  她也正是作为烈士的妹妹被701破格招来的,来了后又被保送到护校学习,回来就提了干,在医院当护士。
  因为是烈士的妹妹,她对自己要求一向很严格,对701则有一种农村人朴素的感恩心情。
  看着她那么细心又热情地料理阿炳的情形,我突发奇想,并回头向局长汇报了我的想法。
  局长说我的想法不错,但医院那边的人事,我们这边管不了,让我向院长汇报,看院长的态度。
  于是,我又专门去机关,向首长汇报我的想法。
  首长听罢,干脆地回答我:"嗯,这个想法不错,是这样的,与其给他配勤务员,不如给他安个家。
  这是件好事,就看你能不能促成。
  "我问:"如果不呢,我能不能以组织的名义出面?"首长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这样沉吟道:"如果我有个女儿,只要阿炳看中,我会以父亲的名义让女儿嫁给他的。
  "我想也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阿炳再造了701,只要他需要,我们是没有什么理由拒绝的。
  这就是说,我已经想好了,如果林小芳有什么顾忌,我将以组织的名义干扰她的意志,促成这门婚姻。
  这在现在说来是无知的,可笑的。
  但在当时,起码在我们701,这样的事并不出格。
  坦率说,我的前妻就是组织上安排的,我们后来感情很好,只是她过早病故了,去世前她还把自己的一个表妹介绍给我,做了我现在的妻子。
  我讲这些想说明什么?我是说,在当时,在701,我们把婚姻更多的看做是革命和事业的一部分,而且正是这种信念让我们拥有了无比真切的爱情和生活的甜蜜。
  作为701的外勤人员,林小芳并不知晓阿炳真正的工作性质,她一直以为阿炳的荣誉都是因为他发明了什么保家卫国的秘密武器。
  但这并不影响我张罗一场完美的婚姻。
  说真的,林小芳一听我的想法,几乎没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了。
  她说,如果她哥哥活着,一定会支持她这么做的——嫁给一位为我们国家研制出先进秘密武器的大英雄。
  至于阿炳看得到的缺陷,她认为这正是她要嫁他的理由:英雄需要她去关爱。
  我为小芳表现出的坚定意志和高风亮节深受鼓舞,然后我又找到阿炳,把同样的想法告诉他。
  我敢说,这是阿炳有生以来第一次对自己的耳朵发生怀疑,于是我不得不把说过的话再说一遍。
  完了,我听到阿炳这样自言自语道:"谁愿意嫁给我一个瞎子?在我们陆家堰,只有瞎子才愿意嫁给瞎子,可两个瞎子在一起不是更瞎了吗?"当我确凿无疑地告诉他小芳绝对愿意嫁给他后,他似乎很想抑制内心涌动的兴奋和激动,却又似乎怎么也抑制不住,"啊啊"地问我:"这是真的?""真的。
  ""真的?""真的。
  "我们就这样反复地问答了好几遍。
  这年春节,阿炳和林小芳在701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或许您还会喜欢:
白门柳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暴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一块冲下来的其他梅树,都压在坍塌的岩层底下了。只有这一株,因为长得特别粗大硕壮,侥幸地活了下来。不过,它受到的伤残是如此厉害,以至整个躯干像从当中挨了一斧头似的,可怕地劈裂开来。伤口的部位,结痂累累,永远无法重合了。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研究生痞子蔡一直渴望能拥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但事与愿违,他与女孩的交往屡屡失败,令他颇不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痞子蔡在BBS上的留言引起了女孩轻舞飞扬的注意,她给痞子蔡发来的E-mail中称痞子蔡是个有趣的人。痞子蔡大大感到意外,他开始好奇地关注起轻舞飞扬,并逐渐被她的聪慧所吸引。此时,阿泰却奉劝痞子蔡对网络恋情切勿沉溺过深,因为虚幻的网络不会让情感永恒持久。 [点击阅读]
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在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商业上的术语称为“帮”,北方是山西帮,南方地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山西帮又分为祁、太,平三帮,祁县、太谷、平遥,而始创票号者,为平遥人雷履泰。他最初受雇于同县李姓,在天津主持一定颜料铺,招牌叫做“日升昌”,其时大约在乾隆末年。 [点击阅读]
舒婷的诗
作者:佚名
章节:106 人气:2
摘要:那一夜我仿佛只有八岁我不知道我的任性要求着什么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引我走向沙滩在那里温柔的风抚摸着毛边的月晕潮有节奏地沉没在黑暗里发红的烟头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你嘲弄地用手指捺灭那躲闪的火星突然你背转身掩饰地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海怎么啦什么也看不见你瞧我们走到了边缘那么恢复起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回到冰冷的底座上献给时代和历史以你全部石头般沉重的信念把属于你自己的忧伤交给我带回远远的南方让海鸥和归帆你的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莫言《红树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那天深夜里,她开车来到海边的秘密别墅。刚刚被暴雨冲洗过的路面泛着一片水光,路上空无一人,远处传来海水的咆哮声。她习惯赤着脚开快车,红色凌志好像一条发疯的鲨鱼向前冲刺,车轮溅起了一片片水花。她这样开车让我感到胆战心惊。林岚,其实你不必这样;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你其实不必这样。我低声地劝告着她。轿车猛拐弯,如同卡通片里一匹莽撞的兽,夸张地急刹在别墅大门前。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鲁西西传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居住着老鼠六兄弟。老鼠六兄弟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可近来他们很苦恼。这是因为有一天鼠三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本画报,上面几乎都是骂老鼠的内容。有一页上写着: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还画着一只狼狈逃窜的老鼠。还有一页上画着一群老鼠在粮仓偷吃粮食的情景。旁边写着:警惕老鼠盗窃粮食。老鼠六兄弟边看边皱眉头。鼠大说:“咱们不能背着这么个坏名声过日子!”老鼠兄弟们一致同意。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