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二部(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一
  离开卡缅卡那天,我还不知道会一去不复返了。送我到中学去的时候,走的是一条我从未走过的契尔纳夫斯克大道。我第一次感到那些已被遗忘的大道的诗意,第一次感到行将消逝的俄国的古风。许多大道都已过时了,契尔纳夫斯克大道也不例外。它以前的辙迹长满了青草,宽阔和荒芜的路基两边长着一些老白柳,显得孤独而凄凉。我特别记得一棵白柳,记得它被雷电劈坏的树干上布满大洞小眼,枝头上还蹲着一只大乌鸦,象一块黑黢黢的、烧焦了的木头一样。父亲说,乌鸦能活几百年,这只乌鸦大概在鞑靼人统治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说法使我非常吃惊,简直不可想象……他所说的事情究竟魅力何在,我当时又有什么感想呢?莫非是已经感到了俄罗斯的存在,感到她是我的祖国?还是感到我与过去的、遥远的和共同的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事业不仅开阔我们的心灵,拓展我们的个人生活,而且还提醒我们要参与其中呢。
  父亲说,马迈①本人就曾经从这一带走过。他在上莫斯科的沿途把我们的城市破坏殆尽。后来,在我们马上要经过的斯坦诺夫站,马迈终于就擒,嗣后,没有让他死个干脆,而是用马活活把他拖死。斯坦诺夫站不久前还是一个以强盗,特别是以一个名叫米季卡的可怕凶手而驰名的大村庄。我记得,就在这个时候,在斯坦诺夫站与我们之间,有一列我从未见过的火车在大道的左边奔驰着。我们背后,快要落山的太阳仍顽固地照射着那看来很小却很神气的火车头。这火车头象个上足发条的玩具一样,风驰电掣,直奔城市,赶过我们。一股浓烟从大脑袋的烟囱里冒出来,象尾巴一样拖在后边。太阳照射着又绿、又黄、又蓝的车厢。浓烟又同车厢下边飞滚着的车轮搅在一起。车头和车厢,还有反射着夕阳的车窗,急速而单调地滚动着的车轮——这一切都多么神奇和有趣,我真想到那车厢里住一住!不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更吸引我的却是在斯坦诺夫站的铁路外,那隐约可见的神秘而又可怕的柳丛,我想象着过去在里面发生的事情,想象着鞑靼人、马迈、米基卡……毫无疑问,就在这一个傍晚,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是俄罗斯人,生活在俄罗斯,而不只是在卡缅卡、在某一个县,某一个省。我突然感到了这个俄罗斯,感到了她的过去和现在,她野蛮可怕的但毕竟是撼人心魄的特点以及我同她的血缘关系……
  --------------------
  ①马迈是金帐汗国的汗王,1380年失败后逃往克里米亚,在卡法被杀。
  二
  我在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一切,都纯粹是俄罗斯的。
  就是这个斯坦诺夫站也是如此。后来我不止一次到过这里,我完全相信,这里早已没有什么强盗了。但是,我对它的看法还不很单一。我总觉得,那里的居民仍旧被誉为夭生的歹徒不是没有原因的。再往前走,就是臭名远扬的斯坦诺夫里扬上部了。在斯坦诺夫站附近,有一条大路直伸到相当深的。我们称之为“上部”的峡谷里。这个地方,一年四季,对于每一个赶路赶晚了的旅客来说,都会引起几乎是迷信般的恐惧。我年轻走到斯坦诺夫站时,也不止一次地体验过这种纯属俄罗斯的恐惧。在契尔纳夫斯克大道上,曾有过许多知名的地方。从前有个时候,这些地方的一些善良的好汉在暗中约定的时刻,从各个隐蔽的山谷和冲沟里跑到大路上来。他们在寂静的黑夜中警觉地倾听着远处小铃铛的哭泣或普通四轮马车的颠簸声。但是,这一切在斯坦诺夫里扬上部却更为有名。晚上,一走到上部附近,心就不由地紧缩起来:是一个劲儿快马加鞭,还是一步一步地信马慢走,留神探听最微小的声音?你简直拿不准哪样会更糟。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你一看,他们就出现在眼前,大摇大摆地挡住你的去路。手中握着斧头,腰部紧束着,帽子遮住两只敏锐的眼睛。突然他们停下来,小声地、十分沉着地命令说:“站住,做买卖的……”在万籁无声的寂静中,在夏夜恬静和昏暗的田野里,在冬季喧闹的暴风雪下,听到这样的命令;或者在秋季寒冷而又锋利的星光下,在半暗半明中看到周围一片漆黑的、死气沉沉的大地,听到你的车轮在冻成石头一样的大路上猛烈地发出辘辘声,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可怕的呢?

  过了斯坦诺夫站,有一条公路横穿大道,再就到了城关。这儿有一个关卡,必需停下来等一个尼古拉的士兵从岗亭里走出来,这个漆着黑白条纹的岗亭象殡仪馆一样。那士兵把一根漆着同样黑白条纹的横木放开,这横木慢慢向上升起,发出链条的啷当声(为此要进贡两戈比,过路人都称之为买路钱)。往后,大路就沿着别格拉亚一斯洛波达延伸。后来,我们经过一片一望无际的沼泽地,肮脏不堪,名称也极其难听。最后,我们走在城堡和一座古老的寺院之间的公路上。这座城市也以其古老而自豪,它是完全有权自豪的,因为它确乎是最古老的俄国城市之一。它坐落在波德斯捷比耶的辽阔的黑土地区,在那经常出事的边界上。边界那边,过去有段时期是一片“蛮荒之境”,而在苏兹达尔和弗拉基米尔公国时代,它便属于罗斯最重要的城塞之一。编年史上记载,可怕的亚细亚的阴云经常笼罩在罗斯的上空,在这阴云带来风暴、尘埃和寒流的侵袭时,这些罗斯的城塞便首当其冲。它们最先看到可伯的、入侵者日夜纵火焚烧的火光,最先让莫斯科知道即将到来的灾难,并且是为了罗斯而最先阵亡的。自然,可以想象到这个城塞在当时经历的一切:在这个或那个世纪中,有这个或那个汗王把它“破坏殆尽”,有时是一场大火,有时是饥馑,有时又是瘟疫和地震,把它“变成废墟”……在这样的条件下,它当然不可能保存一切历史文物,但是它的古风却随处可见。在商人和市民生活的沿袭下来的风俗中,在郊外的居民,即契尔纳亚一斯洛波达、扎列奇耶、阿尔加马察的居民的比武和拳赛中都可以看到。这些居民住在河两岸的一些黄土峭壁上。传说曾有一个鞑靼公爵连人带马从这峭壁上坠入河中。这座城市的气味可真厉害啊!还在城关,还隐约地看到城市,看到在大片洼地上闪烁着无数教堂的时候,就能闻到它的各种气味了:开始是那名称难听的沼泽地的气味,后来是皮革工厂和太阳晒烫了的铁屋顶的气味,然后是广场的气味。在广场上,从四面八方来赶集的农民搭起帐蓬,摆起小摊做着买卖。这时你根本分不清,什么东西是这个古老的俄罗斯城市所独具的……
  三
  我在中学呆了四年,在一个市民罗斯托夫采夫家里膳宿。这是二个贫寒的小户人家。我不能到别的人家里去,因为有钱的市民是不需要有人来搭伙投宿的。
  这种生活的开头多么可怕啊!就拿我在城里的第一个晚上来说吧。那是同父母分手后的头一个晚上,是在一个全新的和简陋的环境中生活的第一个晚上。屋里只有两个狭小的房间,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我感到一切都陌生,同一些我这个少爷自然认为是卑微的人生活在一起,感到实在荒唐,可是这些卑贱的人却突然有权来支配我,——仅此一点就够可怕的了。罗斯托夫采夫家另外还有一个搭伙的房客,他与我同年,是我的同班同学,是巴图林诺一个地主的非婚生子,红头发,名叫格列波奇卡。那天晚上我们之间还没有任何交往,他象只陷入笼中的小兽一样,怯生生地坐在屋角里,死不吭声,十分古怪。他怀着野兽般的疑心,皱起眉头,膘我一眼,可我没有急于同他攀谈,表示友好。顺便说说,这是由于我看他不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对于这种人我可要防三分。我在卡缅卡时就知道,他将要同我在一起生活,但有一天我听到,我们的保姆知道他是非婚生子之后,曾极难地骂过他。那天晚上在屋子外面,象有意为难似的,天色暗,到傍晚就落起雨点来。我从窗口望着那条长长的石板街,那儿死气沉沉,一片萧索,对面围墙的后边,一棵半秃的树上有只乌鸦拱起背来,伤心地咕咕叫,预兆着不祥。在铺满灰尘的铁屋顶的远方,一座高耸的钟楼直插阴雨的天穹,每一刻钟都有一声鸣奏,柔弱、悲戚、绝望……在这种晚上,父亲会立刻叫人把灯点燃,送来茶炊,或者提前开饭,——“我受不了这种鬼霉气啦!”但是,这里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还未到坐下来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点上灯。现在就是如此。当夜色完全降临,主人又从城里回来的时候,他们才把灯点燃。主人个子很高,体格匀称,褐色的面庞轮廓清晰,干糙的黑胡须已经花白。他的话不多,但说话算话,要求严格,以身作则,对己对人都恪守规矩,说这些规矩“不是由我们这些傻瓜,而是由我们的祖先父辈”一劳永逸地为家庭与社会的幸福生活而创立起来的。他从事收购和转卖粮食牲口的工作,因此经常奔走各地。但就是他外出的时候,家中也笼罩着由他形成的严格而又高雅的气氛。和蔼沉静的妻子,两个光着圆脖子的姑娘和一个十六岁的儿子都沉默寡言,作事认真,井然有序,一言一行都得有事先的允许……此时,在这愁闷的黄昏,女主人和女儿坐下来做针线活,留心地等着主人回来吃晚饭。只要外边的篱笆门一响,她们就顿时眉飞色舞起来。

  “玛尼娅,克秀莎,开饭吧!”女主人站起来小声地说,走进厨房。
  主人进了屋,在小前室里摘下便帽,脱去厚呢长外套,只穿一件腰部带褶的灰色轻便外衣。这外衣和那绣花的斜领衬衣,以及一双灵巧的长统皮靴都特别显露出他那俄罗斯人的气派。他很有分寸地对妻子说了几句亲切的话后,便仔仔细细洗起脸来。随后拧干毛巾,在厨房木盆上方吊着的一把铜壶下抖动两手。小妹妹克秀莎闭眼给他递上一条干净的长毛巾。他慢条斯理地把手揩净,一声冷笑就把毛巾摔到她的头上,——这使她高兴得脸红起来。他走进房间,毕恭毕敬地划了几下十宇,然后对着屋角的神像鞠躬……
  我在罗斯托夫采夫家的第.一次晚餐是终身难忘的——不仅仅是因为我认为这顿晚饭的菜肴过于奇特。他们先送来稀粥,然后,用一只圆木盆送来一些灰色的、毛糙糙的瘤胃,一见到它们的样子和闻到它们的气味我就浑身打颤,而主人却把这些瘤胃切开,弄碎,直接用手抓起来,并把盐渍的西瓜同瘤胃拌在一起,临末又端来牛奶燕麦粥。但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看到我只吃了稀粥和西瓜,主人便瞟了我两眼,后来他严厉地说:

  “少爷,对一切都要习惯。我们是普通的俄罗斯人,习惯吃蜜糖饼干,我们没有特别讲究的菜……”。
  我觉得,他讲最后一句话的声调差不多是傲慢的,特别有力量,特别感人——在这里。我第一次感到了后来我在城里强烈感受到的东西:自豪感。
  四
  总之,罗斯托夫采夫的话中经常都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自豪什么呢?当然,自豪的是我们罗斯托夫采夫一家是俄罗斯人。真正的俄罗斯人;自豪的是我们过着完全独特的、简朴的生活,真正的俄罗斯生活,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这更美好的生活了,因为,简朴的只是外表,而实质是富足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有俄罗斯历史精神的合理产物,而俄罗斯又比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更为富裕、强大、正直和光荣。难道只有罗斯托夫采夫一个人具有这种自豪感吗?后来我发现,许多许多的人都具有这种自豪感,而现在我另外还看到,甚至在那时这种自豪感都已成为时代的表征了,可以特别强烈地感觉得到,而且不仅在我们一个城市里。
  ……我在俄罗斯表现出最伟大的力量和深知这种力量的时代成长。我少年时代的视野是非常狭隘的,但是,当时所观察的一切,我再重复一遍,是有典型意义的。是的,后来我知道,远非只有罗斯托夫采夫一个人才说这样的话。我常常听到他们的这类过分谦虚的言词:我们是一些愚昧无知的庸人,我们的皇帝亚力山大·亚力山大罗维奇①本人也只穿涂油的皮靴。可是我现在毫不怀疑,这种过分的自谦不仅很能说明我们的城市,而且也能说明当时俄罗斯人的一切感情。俄罗斯人在表现这些感情的时候,装样子的东西当然是不少的。比如,每一个穿厚呢外衣的人,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就有这样的表现:他们在隔街看到了教堂之后,就把便帽脱下,划着十字,深深鞠躬,差一点没磕到地上,可是他们却常常赌得精光,常常言不由衷,用相反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情感,你简直弄不清到底什么是最主要的呢?
  有一天,罗斯托夫采夫指着窗侧框上由他用粉笔写的一些记号说:
  “我们要期票干什么呢!这不是俄国的东西,古时候可没这玩艺儿。做买卖的一向就象这样。用粉笔在门楣上把别人欠的债记下来。债务人头一次过了期,做买卖的就客气地提醒他,第二次过了期,就警告他:喂,当心,可别第三次忘了,要不我就索性把所有的记号抹掉。那时你就会丢人现脸。”
  当然,象他这样的人是不多的。按其职业来说他是个“富农”,但他自然不会也不应该认为自己是个富农,他公正地称自己为做买卖的,当时他不仅不能与其他的富农相比,就是与许多一般的市民都不能相提并论。他偶而到我们这些搭伙的人这里来,有时会忽然冷笑地问。
  “现在教你们念诗吗?”
  我们说:
  “教呀。”
  “教什么诗呢?”
  我们嘟哝起来:
  “‘在巡逻的时刻——月儿漫步穹苍——它透过冰冻窗户的花纹——射来一线光亮……’”
或许您还会喜欢:
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3
摘要: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①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真是这样吗?”“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点击阅读]
别相信任何人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是别人要你看的。20年来,克丽丝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了昨天的事——包皮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爱的人。克丽丝的丈夫叫本,是她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支柱,关于她生命中的一切,都只能由本告知。但是有一天,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 [点击阅读]
地精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梦每个人都会有,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敲击键盘将梦化为一个个字符。做梦的人多了,写梦的人也多了,看梦的人更多了。当一个个梦想列于书站之中,我们不禁会发现许多的梦是那么相似。在金戈铁马中争霸大陆是我曾经的梦,但此时却不是我想要的。当“我意王”如天上的云朵随处可见后,英雄们早已失去光泽,那些豪言壮语怎么看都像是落日的余辉,虽然美,但已是黄昏时。对于什么题材流行我并不感兴趣,我最喜欢的还是西式奇幻。 [点击阅读]
基督山伯爵
作者:佚名
章节:130 人气:2
摘要:大仲马(1802-1870),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杰出的通俗小说家。其祖父是侯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大仲马三岁时父亲病故,二十岁只身闯荡巴黎,曾当过公爵的书记员、国民自卫军指挥官。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他因为拥护共和而流亡。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2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
孤独与深思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生平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点击阅读]
巴黎圣母院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78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沉默的羔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沉默的羔羊》还不能算是经典,可“名著”的殊荣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一部书,印到四百万册以上,无论如何其影响力不能低估。《纽约时报》一九九二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沉默的羔羊》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而根据它改编的同名电影又在本年度一下获得了五项奥斯卡大奖,这一来更是推波助澜,使这部以悬念及恐怖著称的小说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我大约三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家中看到了《沉默的羔羊》。那是原版录像。 [点击阅读]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