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1Q84 BOOK1 - 村上春树 访谈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nbs;A. 今年年初,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他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风头正健的村上春树,前不久在中国出版了新书《东京奇谭集》。只是喜好“匿名信”一样生活的村上春树,向来低调处世,不愿意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而这回,却破天荒地为《申》报开了绿灯,愿意接受越洋电邮采访,附加的条件是:有选择地回答。
  写作《东京奇谭集》的过程中可有“奇事”发生?我记得不太清楚,但我想写作的过程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做什么奇特的事,完全跟平日一样。不过,为了集中精力,我待在出版社拥有的房子里闭门工作,花了很短的时间写成了这本书。
  《奇谭》中的“奇事”由何而来?我只是将头脑中自由地浮现各种故事原封不动地变成文字写下来,并没有特地搜集什么“奇事”。写这次的短篇小说集,我决定以“奇事”为主题,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奇事”。
  您在《天天移动的肾形石》一篇中谈到,从“小说家”变成“优秀的小说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您自己的这个变化发生在何时?
  我什么时候变成了“优秀的小说家”呢?这个问题我自己也不明白。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小说家”。也可以认为,自己应该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余地。不过,当我在39岁写完了《挪威的森林》时,我有了一种“从今以后,从技术上说,大多数事物我都能写成文章了”的感觉。
  读者注意到,《东京奇谭集》里有多位主人公在喝葡萄酒,这是否与你的爱好有关?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意大利住过几年,从那时起常喝葡萄酒。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不加任何思考、平常地去喝。
  读者同时注意到,您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在聆听普朗克的音乐&helli;&helli;
  关于Poulenc的音乐,我去年出版了一本《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其中详细写到了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你可以去读那本书,当然,中文版可能还没有出。
  是否有兴趣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关于拍电影,有几个项目正在进行之中,我本人对此并不太积极。我觉得,让小说就作为小说而完结就可以了。不过,如果导演非常有创造力,非常优秀,并且有具体的条件,我觉得也可以把作品交给这样的人。这在现实中很难。
  生活中的你是否花大量时间思考写作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我忙于做运动、听音乐、干家务等等,没有闲暇进行很深的思考。我通过写文章来思考。因此,不坐在书桌前写文章时,我尽量不去思考。不写东西时的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
  开口说话的猴子、亦人亦羊的生物、藏在地铁里的黑暗帝国&helli;&helli;你总是善于编织黑暗、-阴-冷的“异境”,做到这点可有什么诀窍?
  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我自己也不清楚。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开始写小说,又在不知不觉间自然而然地开始写到“异境”。我想,这“异境”也许存在于我自身之中,我去了那里,看到了很多东西,然后回到这个世界,就能写出有关的文章了。只要习惯了,这并不是很难的事,不习惯的话就会觉得很复杂。至于为什么 “异境”总是那么黑暗?也许是因为它存在于黑暗的地方吧。
  您对自己的作品在全世界热卖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被很多的读者拿在手里,我当然会很开心。我想,没有作家不为自己的书畅销而感到高兴,不是吗?
  根据你的大多数作品,人们喜欢把你的小说归结为“青春题材”,“青春”是你特别珍惜的东西吗?
  我并不是特别珍视青春。我现在57岁了,作为57岁的男人过着普通的现实人生。如果可以,我甚至想让你来参观一下。不过,写作的时候,我可以化身为故事中的一切,我可以彻底地变成任何人物,既可以成为15岁的少年,也可以成为65岁的有智力障碍的老头,既可以变成20岁的女同性*恋,也可以化身为会说话的猫。我非常珍视自己的这种能力,我想变身为种种角色*,仅此而已。

  最近的写作计划是什么?我已经连续跑了25年的马拉松,现下正在写关于奔跑的长篇随笔。对我而言,奔跑就是活着,就是写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我想要着手写长篇小说。
  是否出现过编不出故事的情形?想要写小说而写不出,我还一次也没有过这样的事。有时我自己不写,但没有过不能写的情况。写小说是艰辛而严苛的工作,但我没有因写不出而苦恼的情况。
  还在继续关注西方现代小说吗?将英语(主要是美国的)小说翻译成日语是我的工作,所以我经常读美国的现代小说,但是并没有特意参考其技巧。年轻时受到过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现在(自从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形式以后)没有什么影响,只是作为工作的一部分去读。最近印象较深的小说,很遗憾,几乎没有,石黑一雄的《NeverLetMeGo》(别让我走)大概算一本。
  是否仍像您小说里的人物一样,对于烹饪亲力亲为?自己吃的东西是自己亲手做的,不过都是些非常普通的菜,仅仅是用冰箱中的材料适当地做点东西吃,微不足道,没有什么称得上食谱的东西。
  旅行依然使您着迷么?您的“中国情结”可有进一步的发展?
  最近在美国的波士顿住过一段时间,现在在日本。说起中国,很想跑一次北京马拉松。
  如果请村上春树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性*格&helli;&helli;就像大多数认真的作家一样,有着勤劳和不老实的性*格。
  《东京奇谭集》故事梗概:
  村上春树最新短篇小说集,以东京为发生地,一共收录“奇谭”故事5篇。这部小说的缘起,据村上本人所言,是因为当他有亲身经历的奇怪事情想与人分享,往往受到听者的误解或冷淡。于是。身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钻进出版社提供的写作的房子,一口气写出了这部短篇集。
  《偶然的旅人》中,一位同性*恋男子偶遇一位女士,发现此女士身上所发生之事,正是对自己一位亲人的呼唤;《天天移动的肾形石》中,一块被偶然拾回来的肾形鹅卵石,每天都在主角的办公室里改换不同的位置;《品川猴》中,一位女子发现自己正在失去自己,直到她发现这一切均源于一只盗走她名字的猴子&helli;&helli;
  种种奇怪状况的发生,犹如他的长篇小说《奇鸟形状录》中的“奇谭杂锦”,通过游离于常识之外的故事逻辑,摇晃读者的心灵。(转载申江服务导报) B. 林少华和村上春树:《世界新闻报》杨欢曾采访过林少华关于他去日本见到村上之后发生的事情。 1、2003 年您去日本和村上见过一次面,是吗?能具体说说当时的情况吗?(比如说由谁组织的,有哪些活动,和村上主要谈了些什么,中间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村上说过什么话给您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等等,最好能说的详细一些)
  ——2002年10月开始我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之邀,作客东京大学从事一年学术研究。转年一月中旬见了村上。其实也没什么人组织,没什么丰富多彩的活动。约了时间,我去了他的事务所。谈话谈得很愉快。一开始他问我路上怎么样,我说东京的交通可就不像您的小说那么轻松有趣了,他笑,我也笑,气氛很快放松下来。关于谈话的内容我在不少场合都提过,概括起来主要谈了以下五点:
  (1)关于创作动力。“我已经写了二十多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而这大约就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2)关于奇异的想像力。“想像力谁都有。难的是接近那个场所,找到门、打开、进去而又返回——我并没什么才华,只不过具有这项特别的专门技术。如果读者看我的书过程中产生共鸣,那就是说拥有和我同样的世界。”

  (3)关于孤独与沟通。“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但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我写小说的用意就在这里。”“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而用围墙把自己围起来是不行的。”
  (4)关于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读者。获奖不获奖对于我实在太次要了。何况一旦获奖就会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匿名性*’,非常麻烦。再说诺贝尔文学那东西政治味道极浓,不怎么合我的心意。”
  (5)关于小说中流露出的对中国(中国人)的好感和中国之行。“我是在神户长大的。神户华侨非常多,班上就有很多华侨子女,就是说从小我身上就有中国因素进来。短篇《去中国的小船》就是根据那时候的亲身体验写出来的。关于去中国,由于中国有那么多读者,去还是想去一次的。问题是去了就要接受采访和宴请什么的,而我不擅长在很多人面前讲话和出席正式活动。以致逃避至今。倒是很抱歉的。”
  谈话印象最深的是第(3)点,通过孤独与他人沟通这样的见解在我听来十分新鲜,也是第一次。觉得有意思的,是他往书上签名留念时盖的两个章,一个章是趴在草地上的小兔,一个是一对红蜻蜓,很有童趣。
  2、一直以来,您通过翻译村上的作品,都是在和村上进行“神交”。真正见到村上后,您对他的印象和您想象中的一样吗?请具体谈谈村上给您留下的印象,比如他的着装、讲话的方式、是否很健谈等等。通过这次交谈,您对村上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另外,村上见到您之后,他有什么反应呢?他原来知道中国有一个长期翻译他作品的人吗?
  ——您也知道,日本人对着装十分讲究,尤其见客人时往往西装革履,一派庄重。但村上不是那样。尽管时值冬季,他却像在过夏天:灰白色*紧身牛仔裤、三色*花格衬衫(看胸袋绣的标志,大概是POLO)、里面套一件黑T恤(是不是MADE IN CHINA我看不出),挽着袖口。中等个头,由于跑步的关系,身体显然很结实,加上小男孩发型,的确一副“永远的男孩”形象。见到我,没有像一般日本人那样一边深鞠躬一边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握完手,对我这么多年翻译他那么多书表示感谢。总的说来,见面的感觉和想象中的差不许多,自然、真诚、不造作,完全没有大作家的架子。最后我请他为中译本《海边的卡夫卡》写序,他爽快地答应下来,笑道:“即使为林先生也要写的!”
  当时我在村上访问记中写过这样一些话,如果您不嫌长,我愿意录在下面:
  我起身告辞,他送我出门。走几步我回头看了他一眼。村上这个人没有堂堂的仪表,没有挺拔的身材,没有洒脱的举止,没有风趣的谈吐,衣着也十分随便(他从不穿西装),即使走在中国的乡间小镇上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个文学趋向衰微的时代守护着文学故土并创造了一代文学神话,在声像信息铺天盖地的多媒体社会执著地张扬着文学魅力,在人们为物质生活的光环所陶醉所迷惑的时候独自发掘心灵世界的宝藏,在大家步履匆匆急于向前赶路的时候不声不响地拾起路旁遗弃的记忆,不时把我们的情思拉回某个夕阳满树的黄昏,某场灯光斜映的细雨,某片晨雾迷濛的草地和树林&helli;&helli;这样的人多了怕也麻烦,而若没有,无疑是一个群体的悲哀。
  3、作为长期翻译村上作品的专家,您应该是最了解村上思想的人。能具体谈谈您对村上作品的认识吗?
  ——我从1989年开始翻译村上作品,十多年了。也是因为这个关系,无论写文章还是讲演,很多时候都谈到村上和他的作品。具体谈起来很长,只能简单概括一下。首先,文体别具一格。简约、流畅、幽默和有节制的抒情笔调给读者带来阅读特有的愉悦,至少中国读者有这样的感觉。其次,想象力跨度大。村上的小说虽然属于纯文学作品,却演示了不亚于科幻、魔幻小说的大跨度的想象力。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光怪陆离,神鬼莫测,点化出现实世界中的本质性*真实和人们的心理真实、潜意识真实以至灵魂的真实。第三,有距离感。村上作品的主人公从不擅自闯入他人的私生活地界和精神疆域,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优雅姿态。此外,距离感还表现在对社会制度和官僚机构的无视和揶揄上面,从而守住了灵魂制高点和精神优势。第四,西方的视角。村上往往用非日本即西化的视角来审视、把握和感受日本社会的种种现象,用非日本话语审问日本的当代话语,表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所应有的勇气和良知。

  4 、您个人觉得,为什么村上的作品能同时获得东亚国家和西方世界的认同?
  ——我觉得很难梳理出一个共同原因。德国人欣赏村上作品的出奇制胜和对内心世界的发握,认为村上是“日本的卡夫卡”;英国人欣赏其中的温情、美感和迷失感;俄罗斯人甚至从中发现了“日本传统美学”;美国哈佛大学一位叫Jay Rubin的教授认为“村上最出色*的成就就是体察出了市井小民生活中的玄秘和疏离”。韩国人似乎更为村上作品中“荡漾的空虚感、失落感”所吸引。中国人主要对其文笔和所谓“小资情调”情有独钟。
  日本作家岛田雅彦对此倒是有个概括性*说法,他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之所以能像万金油一样畅销世界各国,是因为他在创作中刻意不流露民族意识,写完后还会反复检查,抹去所有民族色*彩。这样,他的小说就变得‘全球化’了。”
  5、您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如何去拿捏原著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和语言上的美感恰到好处地译成中文?
  ——我的译文所以为无数读者朋友所肯定和欣赏,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我在精神上碰巧同村上有相通之处,如对日常景物和人际关系的感受,如对无限追求物质生活的现代社会的思考和忧虑,如对孤独情境的体察等等;二是我非常热爱中文,始终留意中文表现方式的可能性*、尤其微妙语感的传达方式。我为汉语言近乎无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感到惊讶和自豪。这使得我在翻译当中有得心应手之感。至于翻译方法之类一下子很难总结。可以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艺术,是跟着感觉走的东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6、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在您译过的所有作品中,有没有哪一部是译起来挑战性*比较大的?能具体说说吗?
  ——花时间最久的是《奇鸟行状录》,日文厚厚三大本,译成中文都长达五十万言。而最吃力或者说最有挑战性*的却是四万字《爵士乐群英谱》,因为我是“乐盲”,书中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外来语乐队名、乐曲名、歌手名辞典上大多查不到,搞得我焦头烂额,苦不堪言,简直天昏地暗。
  7、您在翻译村上作品的时候,一般要将原著看几遍才会动笔?到目前为止,您一共翻译了多少部村上的作品?除了村上的作品外,您还翻译其他作家的作品吗?
  ——《挪威的森林》因是第一本,看了两三遍,往后一般通看一遍就动笔翻译。迄今为止,村上作品翻译了三十四部,已出三十一部。此外还译了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井上靖、东山魁夷以及片山恭一的作品。《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也是我翻译的。加起来有四十五部左右。
  8 、经常收到读者的来信吗?现在大概有多少封?读者们对村上作品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经常收到,越来越多,现在平均一天有三四封,差不多装了半个书柜,数不清有多少封了。信中提及最多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挪威的森林》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心情感同身受,二是语言优美,包皮皮括说我翻译得好。这好像有自吹之嫌,抱歉抱歉。
或许您还会喜欢: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