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鲁迅《彷徨》 - 《彷徨》读后感——扔掉鲁迅看《彷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人物的悲剧性*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 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在作者有意识营造的灰暗-阴-霾的大背景下,这种悲剧显然无法抗拒。读鲁迅的作品或许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寻和鞭挞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然而命运的恶化仅仅只是改造社会便可以彻底消除的么?人群之中,种种畸形的集体无意识,仅仅只是一个“国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主流评论体系中,对于鲁迅的解读仅仅停留于对黑暗社会和国民劣根性*鞭辟入里的批判,似乎更关注鲁迅的作品 之于当时或现在,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状态反映,并以此来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假如鲁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义或社会批判意义,只是针对彼时彼境某 一人群生存状态的书写,那么当时过境迁,阶段作品或伟大作品只能成为博物馆艺术,而不可能成为穿透漫长时光而丝毫不减其光彩的长河作品。而我们的中小学教 科书或教科书式的所谓权威评论似乎正在做着这样的事,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阐释仅止于阶段作品,却将鲁迅其人捧至神圣而不可撼动的地位,于是神坛上的鲁迅变 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没有血肉。而在这样集体强迫性*的膜拜之后,当我们重新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和评判体系的时候,对鲁迅的态度便有了两极分化的趋 势:奉若神灵越捧越高,或视为垃圾踏上一万只脚。鲁迅早在几十年前便提出了“骂杀”“捧杀”之说,却在身后无数追随者和抨击者的捧与骂中愈显面目模糊; 《灯下漫笔》中说中国人从来没有争取到作为人的价格,而当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被越来越当成*人看待的时候,鲁迅本人反而越来越不被当成*人看。
  所以,在这一篇的阅读笔记中,请允许我把鲁迅扔进垃圾筒。此刻我们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中所映射出人类的种种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叙事内容去鉴定叙事者骨头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从而给叙事者冠以带了一个又一个“家”的冗长头衔。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 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 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祥林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普希金没有等到忧郁的日子过去就死在了37岁 的决斗中,祥林嫂一直期待着“快乐的日子”,却在冰冷的环境里守着内心一点指向未知和虚无的企盼中走向死亡。可见生活要是想欺骗你,你还真没地方起诉它犯 诈骗罪,反倒要盼着它能将你从轻发落。因为我们都被生活囚禁着,等着命运的法官把我们判到下一个地方。
  祥林嫂很不幸,她的婆家使她成了童养媳,继而成了寡妇,继而改嫁,而后抛弃了她,放任命运自由发展。而自由发展的命运比祥林嫂的婆婆更无情冷 酷,于是祥林嫂丧夫丧子,在命运的漩涡里扎争着爬出来,又被一无所有伤痕累累地抛给了生活。而生活会欺骗一切它可以欺骗的人,尤其是心甘情愿地受骗者。
  命运的悲剧性*使祥林嫂失去了本应属于她的东西;人群的种种畸形意识使她生活于人们的歧视和冷漠之中;而她又是那么急于做一个生活的顺民以求得宽恕。然而她却没有读懂生活的种种潜规则,她不清楚自己的悲剧已成为自己在人群眼中无法抹去的罪恶符号。
  如果祥林嫂有足够强大的,属于自己的内心空间的话,那么当外界的冰冷汹涌而来之时,她还可以退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求得一丝暖意。然而,除了保 有那些被自我和他人无数次咀嚼的伤痛之外,她的整个内心世界都已被人群同化。被人群同化却得不到人群的认同,自觉自愿地为寻求认同做出牺牲却最终被告知一 切皆无改变之可能。生活冷笑着,一次次欺骗着它的顺民们。
  歧视异类或某些本身毫无过错却被打上不祥符号的人,似乎是人类乐此不疲并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寡妇歧视和神鬼信仰现在已渐渐消失,然而祥林嫂 的角色*总有人来扮演,比如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中国社会或人类社会进化到何种程度,祥林嫂的悲剧都会无数次的上演,从这个角度 上说,祥林嫂永不过时。
  子君: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种生活
  王海鸰在《新结婚时代》里说,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此言一出立刻被奉为经典,一语惊醒了当下无数(或是少数?)相信 “纯真爱情”的小女人大女人(或许还有男人?)。其实倒不如说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一种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伤逝》里子君和涓 生的遭遇,即是对这一句话的典型诠释。
  徐志摩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人问,一树一树的花开之后呢?人间的四月天之后呢?一切终将归于生活。而平凡人家日常生 活的本质是现实琐碎,是对浪漫幻想和过剩激*情的消磨——对于一个家庭主妇来说,尤为如此。当生活的大潮卷袭而来的时候,对于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女子,或者 说一个还渴求现世安稳的人,柴米油盐显然比雪莱的漂亮半身照重要得多。

  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只有两种结局,故事,或生活。没有结果的爱情成为回忆中的故事,有结果的爱情变成现实中的生活。子君和涓生属于后者。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子君不是死于经济困窘,不是死于当时社会对于同居男女的不容忍态度,甚或可以说不是死于爱情的堙灭,而是死于生活。家庭专制,男女平等,泰戈 尔或伊孛生,都是脱离生活之外的。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和这些符号般的词语没有太大关系。然而子君和涓生却天真地以为他们可以生活在这些东西构建起来的精 神世界里。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曾经超越于生活之外的种种幻想一一蒸发,剩下的只有琐碎和平淡。子君的错误在于她嫁给了她想象中的爱情,爱上了涓生求爱的那 个瞬间带给她的兴奋和激动。然而她没有想过这样的爱情会指向哪一种生活。于是当爱情落地,子君只能用油鸡和黄狗装点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靠着回忆从前那个 让涓生有些难堪的瞬间以证明曾经存在过的浪漫情怀,来慰藉渐渐干涩的心灵。
  假如以一个完全公平的性*别视角来看的话,娶一个人,应该同样等于娶了一种生活。所以涓生也错了。他和子君一样天真地幻想着构建不食人间烟火的 空中楼阁,而在他无法提供理想图景的必要生存土壤之时,他又因子君被生活所同化而对其失望和厌倦并最终将她抛弃。《伤逝》和《幸福的生活》可作为姊妹篇来 看,虽然二者在基调上有悲剧和喜剧性*的差别,但同样描绘了曾经美好的爱情走向被“五五一十五”和A字形大白菜填充的日常生活。谁需要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 异负责?或许谁也不需要负责,只是在走进婚姻之前我们应该想清楚,我们会走进怎样的生活。
  吕纬甫,还是魏连殳:
  理想是吉光屯的长明灯,悬挂在生活之外,除了不时发出象征性*的微光之外别无意义。《彷徨》中的《长明灯》似乎容易被人忽视,但这寓言般的故 事,却像是一个照彻整部文集的符号。人群麻木但却坚持着他们心中坚固的价值标尺和生活体系,疯子无方向地挣扎,意图以某种超越生活之外的寄托来抽离生活。 长明灯是一个指向虚空的标志,坚守它的人不知道自己坚守着什么,拼命想熄灭它的人也不清楚熄灭的最终意义。生活的顺民和叛逆者无谓地纷争着,曾经的理想是 明是灭早已不再重要,叛逆者们死于抗争,或被生活招安之后死于生活。

  魏连殳:热肠挂住,冷眼看穿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胡文英评价庄子的一段话,用在魏连殳身上,竟也贴切。一棵守望心灵月亮的树,尖利而冰冷的枝丫刺向黑夜,生命有一种决绝的刚烈和锋芒。然而坚硬得如此排斥韧性*的东西,必然易碎。
  魏连殳是一个极端人物,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灰色*地带,所以他注定被生活淘汰。他心肠极热,哭那位暗喻了自己命运的 祖母时那么随心任性*,内心沸腾方能有如此浓烈的悲怆;而眼又极冷,冷眼看人间种种丑恶的争斗,冷面对自己的亲友来客。心热,因为他爱这世界上的美好,爱祖 母,爱孩子,爱友人,更极爱自己,爱自己坚守的信仰;眼冷,因为他看着这些美好一一被生活毁灭,或预见了它们被毁灭的命运,却对之毫无办法,“出离愤怒” 之后只能冷眼相对,在极度封闭中把自己孤立起来,成为从行为到思想上的“孤独者”。
  当生活的洪水汹涌而来,将魏连殳逼至生存的悬崖边上时,他似乎终于选择了放弃信仰。但我总认为,这并不是他向生活妥协,只是他嘲讽生活的另一 种姿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极端自珍和精神洁癖走到末路之后,是极端的自我作践,仿佛要和生活比赛谁能够把曾经坚守的东西糟蹋得更彻底。而他依然封 闭,依然拒绝生活的同化,依然清醒地看到信仰的所在,只是在悲愤中叛逆地背弃了一切,最终孤独离去。
  吕纬甫:卷入生活的洪流
  从某个角度上看,魏连殳像祥林嫂,曾经毅然坚守信仰却随着信仰的崩溃走向生命的尽头;而吕纬甫像子君,在生活中磨钝了棱角,渐渐被生活同化。
  给弟弟改葬或给顺姑送花,本来都是生活中琐碎平凡的小插曲,对生活本身并没有多大影响,只是它们刺痛了吕纬甫,让他更看清楚自己混沌的生活状态。看得清楚但却无力改变也无力坚守,是纬甫这些清醒者的悲哀。
  吕纬甫还是魏连殳,这是不是一个问题。生活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能像吕纬甫,对生活妥协,低头耸脑地顺从,做别人眼中的正 常人,从生活中攫取一点简单易得的东西,在-阴-影下苟且作乐。而魏连殳,是一个标杆,是我们到不去的彼岸一个令人向往的姿态。然而姿态仅仅是令人向往而已, 保持这种姿态却是一种孤独的痛苦。连殳最终超离了生活,而纬甫们依然要在生活的泥沼里扎争,并逐渐死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309暗室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皮皮鲁和鲁西西的家原先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连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说不清这栋楼房是哪个年代建造的。楼房的墙壁很厚,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一天下午,皮皮鲁和鲁西西放学以后在家里做作业。鲁西西写了一会儿,觉得有点儿冷,她打开壁柜的门,钻进去找毛衣。鲁西西家的壁柜很大,可以站进去好几个人。鲁西西和皮皮鲁小时候经常在里边捉迷藏。 [点击阅读]
三毛《哭泣的骆驼》
作者:三毛
章节:14 人气:0
摘要:尘缘——重新的父亲节(代序)二度从奈及利亚风尘仆仆的独自飞回加纳利群岛,邮局通知有两大麻袋邮件等着。第一日着人顺便送了一袋来,第二袋是自己过了一日才去扛回来的。小镇邮局说,他们是为我一个人开行服务的。说的人有理,听的人心花怒放。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大批邻居小儿们,代拆小山也似的邮件,代价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中国邮票,拆好的丢给跪在一边的我。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0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余华《第七天》
作者:余华
章节:44 人气:0
摘要:varcpro_id='u179742';varcpro_id='u179742';【1】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 [点击阅读]
余震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2006年1月6日多伦多圣麦克医院沃尔佛医生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看见秘书凯西的眉毛挑了一挑。“急诊外科转过来的,等你有一会儿了。”凯西朝一号诊疗室努了努嘴。沃尔佛医生挂牌行医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在还没有出现一个叫亨利?沃尔佛的心理医生的时候,早已存在着一个叫凯西?史密斯的医务秘书了。凯西在医院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三年,可谓阅人无数。 [点击阅读]
你在高原
作者:佚名
章节:427 人气:0
摘要:《你在高原》包皮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
傅雷家书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傅雷(!”908~!”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点击阅读]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0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刻下来的幸福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上海最近的天气变化得很厉害,昨天我还穿着短袖的白色T恤,今天我就又裹起黑色的长风衣了。我骑着单车穿行在人迹稀少的上大校园里,上大里面90%的学生都是上海人,一到放假的时候走得人去楼空,每次我在周末的时候都会觉得没有比这里更适合拍鬼片的地方了。今天在下雨,雨从头顶上笼罩下来,不是很大,却让人觉得伤感。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