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中国现代散文 - 缪崇群《紫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楼边的一家邻居,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子。起初我以为他们是祖孙,后来才晓得是翁媳;可是从来也没有看见他的儿子在那里,这个女孩据说是个童养媳。头发已经花白了的老人,除了耕种楼后面的一片山坡土地之外,还不得不卖着苦力为人抬滑竿或挑煤炭,所有的家事都由这个女孩料理着,养鸡养猪的副业,也由她一人经管着,她大约不过十三四岁。
  因为是邻居,我看着这个小女孩的生长,就如同看见楼后的胡豆,包皮皮谷,或高粱……每天每天从土地里高茁了一些起来,形状也一天一天的变化不同了似的……只见日渐饱满,已渐活泼。
  每天太阳落山,她背着一筐子锄草回来了。不久,她就要唤小鸡子上笼─—这是一个颇麻烦的工作,一双一双都要唤齐,不对数目就不好交代;可是鸡并不如人那般听使唤,有时还免不了费她一番唇舌,或是夹杂一两句骂畜生埋怨人的话。等小鸡都齐了,又要去料理猪食,又要去提水,又要去烧火,听到人家喊一声:“来检查西瓜皮呀!”又不得不飞也似的跑去,她绝不舍弃这些为猪掉换掉换口味的好饲料。
  “这些鸡卖不卖?”
  有一次,我故意这样问,虽然明明知道她不肯答应的。
  “不卖的,还小。我们自家养的。”她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很诚实。

  “给你很多的钱呢?”我又提出这么一个条件。
  “也不卖的。”她说着还笑了笑。
  其实,我知道的理由,就是因为这些鸡子是小的;而且不拘大的小的,都不是买卖的,不过她并没有再说什么了。
  昨天,黄昏的时刻,这个小女孩照例背着一筐子锄草回来了,手里还捧了一束花,粉红色的花。
  我看着她从我们的楼口过去,走上她家的石坎,有一个褴褛的男孩正坐在那里。
  我看见那个男孩没有言语地向她伸出一双手,她随即给了他一枝花,仅只一技,不言语地放下草筐,径自回到屋里去了。
  我看着那个男孩接过花来便送到鼻子上嗅着。
  ─—花不见得都是美丽的,但是人们律往以为任何的花都是有着香气的,我一边静静地看着,一边默默地想着。
  停了一会,她又捧着那束花出来,又向着我们的楼口走来了,似乎要去一个地方,想把这一束花送给一个人;仿佛这一束花本来为着谁才折回来似的。
  迎着她的面,我突然向她伸出了我的一双手,象这样使手背向她,使手心向天,勇敢而下畏缩地,坦率不加思考地把自己的手掌伸向旁人面前的事,不要说在我的记忆不曾有过一次记录,就是在我的想象和意识中,恐怕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这一次,真是一个极端的例外,而且结果是成功了,那或者对着我面的是一个幼小者的缘故;是我有意和这个天真可爱的,在原野上生长起来的孩子开一次玩笑的缘故,就类似我前一次故意问她卖不卖鸡子的那个故事同一样的性质。
  当我的手掌伸出了以后,不料她就把一束花完全给了我了。
  我有些窘,惭愧,并且懊悔;为什么我要迎面捉住她,又伸手向她要花?使她中途折返了她所送往的地方赠与的对方呢!
  “只要一枝好了,”我很过意不去这样申说着。
  “山后边多得很。”她说,并没有允许我的这种“要求”。
  (啊,多么好笑而可耻!大人们只得要求,请求,甚至于夺取,盗窃,或抢劫……而幼小者,孩子们,却早已知道,赠与和布施,她们如此的坦率,如此的慷慨,如此的大量,正好象一道夺丽无比的闪光,迅速地照进我们大人们肺腑的奥地;穿透了那些欺诈,那些伪装,那些伪善,那些堂皇的衣帽,那些彬彬的礼貌……)
  这些花,并不美,也全无香气,我却学着孩子们地,为她汲水,为她找一个安插的地方,把她供放在我的小书案上面了。
  今天早晨,我又学着专家学者们似的,为这种不知名的花,找植物学辞典,翻《辞海》,才得了这么一条说明:

  “紫薇:落时亚乔木,高丈余,材皮细泽,时椭圆形,对生,花红紫或自,花瓣多皱襞,夏日始开,秋季方罢,故又名百日红。”
  下午回来,我所刚认识了的紫薇花─一百日红,我所崇高着的这种美丽,良善,久长的生命的象征,不知怎么却萎谢零散地落在满案了!为着这些有着“百日红”的别名的花,我党得有些惘怅起来了。
  能红百日的花,比较起来总算是花中的长者了,但生着,生着,红着红着,……也终究有她的日限 的,百日了,或者零一日罢;千夜,或千零一夜罢!
  然而,我并无任何的幻灭感。(这是我长大了起来的种种当然的知识,学问,修养与气质的总和?)除了那些在暖床上的,在怀抱里的,无论生于原野)长于山林,立于路边与园角的花,不拘有没有香和色,不拘生长得久或暂,不失掉她的本性,不转移她的根蒂,红一刹那,生不知夕。(那又有什么关系的呢?)
  她们根本是不会幻灭的─一生命不幻灭,就是因为永远的清澈的本性的泉源在灌溉着她。
  一九四二年八月底
  (原载《文学修养》(重庆)2卷2期,1943年12月,出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水知道答案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从我开始拍摄水结晶,以全新的方法与水相识、相知至今,转眼便已8年。在此之前,我一直用波动测定法进行与水相关的研究。当我知道水还有结晶这种独特的"容颜"之后,才发现,水实际上还有着它的风情万种,甚至还通过它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我在研究中看见,与自来水相比,各种各样的天然水结晶可谓美丽至极;水听到了好听的音乐时所呈现的结晶,更是美不胜收。 [点击阅读]
江南三部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1 人气:2
摘要:父亲从楼上下来了。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胳膊上挂着枣木手杖,顺着阁楼的石阶,一步步走到院中。正是麦收时分,庭院闲寂。寒食时插在门上的杨柳和松枝,已经被太阳晒得干瘪。石山边的一簇西府海棠,也已花败叶茂,落地的残花久未洒扫,被风吹得满地都是。秀米手里捏着一条衬裤,本想偷偷拿到后院来晒,一时撞见父亲,不知如何是好。她已经是第二次看见衬裤上的血迹了,一个人伏在井边搓洗了半天。 [点击阅读]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王朔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哩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立”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点击阅读]
王朔《过把瘾就死》
作者:王朔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杜梅就像一件兵器,一柄关羽关老爷手中的那种极为华丽锋利无比的大刀——这是她给我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她向我提出结婚申请时,我们已经做了半年毫不含糊的朋友。其间经过无数的考验,最无耻最肆无忌惮的挑拨者也放弃了离间我们关系的企图。可以说这种关系是牢不可破和坚如磐石的,就像没有及时换药的伤口纱布和血痂粘在一起一样,任何揭开它的小心翼翼的行为都将引起撕皮裂肉的痛楚。 [点击阅读]
白门柳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在幽深的山谷里,有一株被人遗忘的梅树。这株山南常见的红梅,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被猝然暴发的山洪冲到谷底来的。同它一块冲下来的其他梅树,都压在坍塌的岩层底下了。只有这一株,因为长得特别粗大硕壮,侥幸地活了下来。不过,它受到的伤残是如此厉害,以至整个躯干像从当中挨了一斧头似的,可怕地劈裂开来。伤口的部位,结痂累累,永远无法重合了。 [点击阅读]
皮皮鲁和活车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不信。我不能不信。我的汽车活了。我的那辆牌照号M7562的金羊牌汽车是活车。国内开车族没有不知照金羊牌小轿车的。这种轿车外形美观,乘坐舒适。特别令驾驶员青睐的是它的操作系统几乎是完美已无缺的,灵活,可靠,值得信赖。难怪金羊牌轿车的广告是这样说的:金羊牌轿车。坐车的是老板。开车的也是老板。拥有一辆金羊牌轿车是我多年的夙愿。当然,它的价格对于我这样的靠工资吃饭的职员来说,令人望而却步。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研究生痞子蔡一直渴望能拥有一份真诚的爱情,但事与愿违,他与女孩的交往屡屡失败,令他颇不自信。一次偶然的机会,痞子蔡在BBS上的留言引起了女孩轻舞飞扬的注意,她给痞子蔡发来的E-mail中称痞子蔡是个有趣的人。痞子蔡大大感到意外,他开始好奇地关注起轻舞飞扬,并逐渐被她的聪慧所吸引。此时,阿泰却奉劝痞子蔡对网络恋情切勿沉溺过深,因为虚幻的网络不会让情感永恒持久。 [点击阅读]
红顶商人胡雪岩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在清朝咸丰七年,英商麦加利银行设分行于上海以前,全国金融事业,为两个集团所掌握,商业上的术语称为“帮”,北方是山西帮,南方地宁绍帮,所业虽同,其名则异,大致前者称为“票号”,后者称是“钱庄”。山西帮又分为祁、太,平三帮,祁县、太谷、平遥,而始创票号者,为平遥人雷履泰。他最初受雇于同县李姓,在天津主持一定颜料铺,招牌叫做“日升昌”,其时大约在乾隆末年。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