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怎样提高智商 - 第17节:结合记忆法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26)学用结合记忆法学了就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择优弃劣、去伪存真、改正谬误,是让所学的知识扎根于脑中并且得到升华和形成技能(养成习惯)的最重要的举措:18世纪法国的卢梭之所以通过自学就能成长为著名的文学思想家,学用结合记忆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了音乐,就从事乐谱创作;学了数学,就去丈量土地;学了药物学,就给华伦夫人采药、制药;学了意大利史,就替别人当翻译,进行口译练习;白天学天文学,晚间就用望远镜观察星象……可以说,具备记忆能力是有目的地从事指向性集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先决条件。正确识记和准确无误地回忆是劳动的重要素质。脑力劳动需要记忆,体力劳动需要记忆,体脑结合的劳动更需要记忆。记忆能够帮助人们更熟练地掌握劳动技巧,进行“熟能生巧、功能加速”的训练与劳作,生产出生活、学习、工作、娱乐所必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记忆得益于劳动,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或者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劳动,都能使属于心理活动范畴的记忆在思维具体化的不断实践中重复进行而得以巩固。(27)速度相适记忆法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记忆速度,即习惯了的记忆速度。相适的速度可使记忆效果提高,并且能够更多地记住需记信息。有人做过如下的心理学实验:将受试者分为三组,每组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成绩大致相同,让他们用不同时间读完同一篇材料,然后测试复述成绩,结果如下:复述意义连贯内容的得分第一组用2min时间读完6.3分第二组用6min时间读完9.5分第三组用10min时间读完5.2分上述结果表明,记忆效果最好的是读速居中的第二组。第一组记忆速度过快,思维时间不足,对需记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类似于生活中常说的“贪多嚼不烂”型,近4/10地需记信息在大脑中犹如匆匆过客,一闪而过;第三组记忆速度过慢,思维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档”,神经系统容易出现惰性或者是注意力散向而不由自主地“开小差”;只有第二组的记忆速度既不慢也不快,有恰到好处的思维时间,对需记信息也理解得比较深透,仅仅有5%的需记信息成为大脑中的过客,其余的信息都转入长时记忆中。所以,每位在学者都应该在记忆实践中体验摸索,找出适合于自己的记忆速度,并结合生理年龄作适当调整。从生理学角度讲,步入中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须注意适当放慢记忆速度。因为脑细胞越来越少,非脑部件的衰老渐渐显现,精力不像年轻时那样充沛,生活压力与使人分心的因素也在增加。(28)辅助动作记忆法某种适合于自己的辅助性动作,有利于记忆活动的进行。东德的略泽尔感悟到:记忆中的走动可以激励接收过程,使之更加活跃,从而产生既增强接收能力又提高记忆效率的双重效应。他还在《记忆力训练》一书中向读者介绍了马克思喜欢在记忆中走动的例子:马克思的女婿写道:“可以说,他在自己书房里踱步就是在工作;只是为了把在踱步中想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他才在桌前稍微坐一坐。在门与窗之间的地毯上踏出了一条痕迹,恰似穿过草地的一条小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少年时,每当要记住拉丁文的词尾变化或希腊文法时,总是在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圆桌和墙壁之间来回踱步,并不时地叩打着圆桌或墙壁。他认为,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加上身体轻快的节奏,能在记忆时沉浸在快感中。演讲艺术高超的西赛罗在演讲时不看讲稿,演讲前也是靠踱步来促进记忆的。平稳的踱步,可以使记忆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紧要的时候更加从容不迫。世界上不少名人如贝多芬、托尔斯泰、黑格尔、蒙哥马利元帅等等,在从事创作或制定战略时,也都养成了在书房里踱步的习惯,以此来促进记忆思维活动从容不迫地进行。(29)争论记忆法古人也叫切磋。争论是一种有机会通过别人来修改完善或否定自己所记信息的方式。其过程就是利用回忆起来的信息组构而成的论据说明论点的论证过程。在争论过程中,争论者进行积极地思维,重要的论据和论点可能被重复多次,便在不自觉中强化了记忆效果。如果自己提出的论据站不住脚,被对方用可信服的论据所驳倒,争论后还会因放弃自己的论点与论据而使大脑得以净化,并首次将对方正确的论点与充分的论据及顺畅达理的论证过程记入脑中,使原有的经验得以更新。争论能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热烈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散向注意力的集中和强烈神经联系的建立,还能惹起对争论问题的兴趣,也锻炼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对争论问题的记忆在大脑的两个半球协同合作中得到了强化,特别有助于事后回忆。经验表明,对容易混淆、自己拿不准的问题,通过争论来记忆是卓有成效的;明辨是非,是争论的另一收获。三个人同时观看一个实验--“石头拴在绳子上,抓住绳子的另一头用力挥舞转圈,绳断,石头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讨论是什么力量使石头沿切线方向飞出,甲说是离心力,乙说是惯性,丙说是惯性离心力。
或许您还会喜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文/朱旭东认识尹建莉缘于她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那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刚为他们这一批教育硕士确定了导师。她当时很明确地选择了教育作为其研究方向,而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刚好是教师教育这个领域,这样我们自然就有缘认识了。第一次读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诗歌。她初次和我见面时,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给我。她的诗写得很好,我读了后觉得她很细腻,文字功夫很好,但也让我有微微的担心。 [点击阅读]
遇险自救全攻略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人生在世,几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谁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平平安安、幸福快乐。相信这也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望。但是,人生之路多坎坷,在现实生活当中,随时都会有意外事情的发生,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随时都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与险境。关于人生,尼采曾这样说道:人生就是一场苦难。 [点击阅读]
秋水映尘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午后,冷风阵阵吹拂,远方飘来一朵乌云,掩去微弱的一抹斜阳。幽僻的竹林,断断续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约可辨明是风声拍打竹叶的声音,然而,除此之外,若凝神细听,其中犹交杂着细碎虚浮的跫音。该死的!谷映尘的额上冒着冷汗,暗声低咒。事发至今,已近半个时辰,药性已发挥到极致,他若再不设法解决,恐怕……颠踬的步伐踩上一地的竹叶,为这幽寂的林子添上一缕清冷萧条之气。 [点击阅读]
解密九型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九型人格,也称“九种人格”、“九种性格”等,是了解他人、认识自我、修正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学问,被称为当今最实用的人格分析理论。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美国中央情报局把它作为一个识人指南,用以洞察各国元首的行为特质,斯坦福大学也把它引进到mba的课堂来训练学员的领导力。 [点击阅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2
摘要:致内地读者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因缘际会下,我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书,是关于快乐/不快乐的课题,跟内地朋友分享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下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点击阅读]
步步惊心
作者:佚名
章节:79 人气:2
摘要:2005年,深圳华灯初上的街道,比白天多了几分妩媚温柔,张小文身着浅蓝套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疲惫。刚进楼门却想起浴室的灯泡坏了,忙转身向楼旁的便利店走去。开门,打灯,踢鞋,扔包,一气呵成。张小文从阳台上把沉重的梯子一点点挪到浴室,试了试平衡,小心翼翼上了梯子,突然脚一滑,“啊”的一声惊叫,身子后仰重重摔倒在瓷砖地上,一动不动。清、康熙43年,北京湖边景亭的走道,面对面站着两位十三四岁的姑娘。 [点击阅读]
股票作手回忆录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我刚从中学毕业就工作了,我在一家股票经纪行里做一名记价员。我在学校学习了三年的算术,对数字很敏感,我的心算尤其出色。我的工作是把股票最新成交价格写到客户室的大木质报价板上。有一个客户经常坐在行情收报机旁高声报出最新价格。我并不会觉得他报得太快,总能记住这些数字,一点问题也没有。 [点击阅读]
塔木德智慧全书
作者:佚名
章节:451 人气:2
摘要: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1)钱是货币,是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多少的标志,就其自身而言,是不分贵贱的。在犹太人的赚钱观念中,他们从来就不把蹬三轮、扛麻袋看成是低贱的事,也不认为做老板、经理就高人一等,钱不管在谁身上都一样是钱,它们不会到了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就不是钱了。 [点击阅读]
河自漫漫景自端
作者:佚名
章节:375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鸟与鱼的距离(一)楼下落地钟发出清脆的声音,自端下意识的合上书,数着,钟敲了十二下。她揉了揉额角,从沙发上站起来。原本拥着的靠垫和毛毯拖在地上,她没管。光着一双脚,走到窗边。从窗帘的缝隙中看着静静的庭院,屋前的水杉默默的立着。夜色深沉。静的让人心里有些发慌。不知道站了有多久,听到外面有车子的响动。自端撩开窗帘一角,看到警卫开了大门。车子进门以后便熄了火。车上下来两个人。 [点击阅读]
世界如此险恶 你要内心强大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自序从今天起,做强大自我的主人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困惑于人类心理的这些现象:为什么一个有权或有钱的人,要去羞辱一个弱者?为什么一个人?仅因为没钱,就被众人贬损,活得屈辱不堪?为什么一个人因为在心理上对一些事情无法承受,就发疯甚至自杀?如今,人类早已走出了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笔下的原始丛林,在这个原始丛林里,人对人是狼。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