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再穷也要去旅行 - 音符国度奥地利:艺术家vs艺术“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维也纳,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去美术馆,手里拿着一张介绍维也纳美术馆的小册子,大略地看了一遍,却拿不定主意要到哪一家美术馆去。于是友人建议我到KunstHausWien。她说:“我想你会喜欢这一类的艺术。”虽然我当时还搞不清楚KunstHausWien的来头,但凭她这一句话,我决定去KunstHausWien。
  坐了巴士,走了一段路,我来到了KunstHausWien。站在外面看着这栋稀奇古怪的建筑物,我加快脚步走了进去。一进去,里面没有太多的游客,底层是纪念品专卖店以及购票处。买了门票,我走到一楼,门外站着一个看起来像日本人的叔叔,他接过我的门票,然后露出亲切的笑容。
  一进去,看着墙上挂着一副副色彩鲜艳的抽象画,不平坦的地板,奇形怪状的窗口,我终于明白为何友人当初会认为我喜欢这类的艺术。我也是喜欢把房子弄得稀奇古怪的人,花一大笔钱来装饰房子,对我来说不一定美。我反而喜欢用一些旧物或废物来重新制造一些东西,花心思布置房子,更能显出主人的风格。
  一般而言,我在美术馆里欣赏画时,刚开始会很用心地看,可是多看几幅后,我就会走马观花地看了。可是,在KunstHausWien里,我是很用心地欣赏这位艺术家的每一幅画,有的甚至看了还看,可见我是多么地喜欢他的艺术风格!他那大胆创新的艺术风格,摆脱了过去的程式,很随意的设计,反而令人觉得他对“家”有着另一种看法。在看画的过程中,我甚至肯定地告诉自己:也许结束了欧洲之旅后,他就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家呢。

  后来,我看到了他的生平,发现这名艺术家跟其他的艺术家一样,曾在世界各地发表过无数的作品,举办过无数的画展。只可惜,他在2000年去世了。没想到,当我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艺术家时,竟然已是他死后一年。哀哉!
  当天在展览馆的人并不多,但看了他作品的人几乎都对他赞不绝口。花了很长的时间我才看完所展出的作品,临走前,我到了后院的咖啡馆走了一圈。一个种满花花草草的咖啡厅,进入咖啡馆有种回到大自然的感觉。要是看完展览后,觉得有点累,这家咖啡馆绝对是轻松的好地方。由于当时万圣节就要来临,所以咖啡馆的各个角落都放满了大小不同的南瓜,看起来别有风味。
  之后,我又走到附近的一条街,在那里可以看到很多由他设计的房子。这些房子跟别的房子很不一样,突出的色彩,可爱的设计,千变万化的窗口,看起来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小房子。看着如此特别的房子,我心里想着:“要是我能住在里面就好了。”
  看过那些“童话世界”里的房子,我也参观了ToiletofModernArt(现代艺术厕所)。原本洗手间只是让人大小解的地方,可是经过他的设计,一间普通的厕所也变成如此有风格和特别。走入洗手间,我竟然久久不愿离去。

  那一天,我在KunstHausWien花了整个下午的时间。天色已黑,我竟然有点不想离开的感觉,也许我是真的被他的艺术风格触动了心。天黑了,要找路回去,走在路上,我竟然一个不小心在路边摔了一跤。人摔倒了,擦破了唯一的一条牛仔裤,膝盖流了几滴血,归途中凉风阵阵吹来,破了一个小洞的牛仔裤,感觉凉凉的。
  想进一步了解KunstHausWien的朋友,请游览:
  www.hundertwasser.com
  艺术“家”
  友人和她的好朋友在维也纳租下了一间老房子,听友人说,这是一间已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
  来到友人家,一踏进门,就可以感觉这间房子的旧。光线不足,地板陈旧,走在地板上,不时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地板留着人们长期踩踏的痕迹,虽然地板已褪色,但我却喜欢这种褪色的美。
  屋子的墙上都贴着一些看起来很艺术的海报,甚至是牛奶罐上的贴纸都能看到,听友人说,那是她的同屋以前在牛奶工厂打工时收集回来的。也许贴在墙上的这些海报及图片不比一副画来得值钱,但却能看出主人的用心及自我风格。
  厨房的空间不大,有着基本的设备。友人说:“由于大家都还是学生,所以厨房里的一切都很简单。”厨房一角,有个特别的抽屉式的橱子,原来那是房东留下来的旧橱子。虽然看起来很旧了,但还能使用,于是他们就在橱子的各个抽屉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再用绳子作为拉开抽屉的柄。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旧橱,经过一番加工,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栋老房子让我印象最深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就是那贴满明信片的厕所。一间小小的厕所,一打开门,墙上的四周都贴满了明信片,看起来好酷耶!其实,这些明信片都不用花钱去买,全都是从酒吧拿回来的。本来一间狭窄无趣的厕所,搞搞新意思后,即使上厕所也不会觉得无聊。
  住在友人家的这段时间,我每次上厕所,坐在马桶上,都会把贴在墙上的明信片从头看一遍,这些明信片让人百看不厌。我想,我是爱上这间老房子的厕所了!我告诉友人,虽然这是一间老房子,可是给人一种很新奇的感觉!尤其是厕所,很有风格。友人说:“房子里所有的剪贴,都是由我的同屋一手包办的。虽然房子是旧了点,可是却很喜欢住在这里的感觉。”
  老房子给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我喜欢主人的用心。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让人觉得有家的感觉。我也一直渴望有栋小房子,哪怕那只是个小小空间,但是属于自己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凤舞翩翩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幕暗暗沉沉的夜,宛如泼洒开来的浓墨,深沉得几乎将人吞噬。又或者,不是黑夜的关系,而是她昏蒙的意识,已无法接收更多的光亮--四周传来阵阵狼嗥,为这阴寒的夜,更添诡谲。她知道自己的神智与生命,都在一点一滴急遽的流失当中,再这么下去,等不到明日的晨曦初绽,她便会先气绝于这片荒山林野之中。 [点击阅读]
半暖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0
摘要: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还喜欢嘲弄人,它每每令人可恼地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一点滑稽的成分。——斯蒂芬?茨威格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很特别的一个,即使眼下平凡无奇,也一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想到未来,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可随着长大,渐渐认清楚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身材不比别人好,脑子不比别人聪明,脸蛋不比别人漂亮,甚至连性格都不会比别人更有魅力。 [点击阅读]
卡尔洛斯:求战之心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你让我失望了,卡尔洛斯。不论他再怎么努力,这句话就是无法从他的心头消散。不论在经过阿格玛之锤的时候听到多少声激昂热情的“欢迎霸主!”都没用,不论在愤怒之门前方的废墟里站上多久,对着依然熊熊燃烧的魔法烈焰凝视多久也都没用。就连挥斧砍杀胆敢与他为敌的猛兽与天谴军魔物也只能暂且令他分神,就连热辣辣地喷溅在脸上的鲜血也无法淹没那句话。 [点击阅读]
卡耐基口才学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 [点击阅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0
摘要:致内地读者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因缘际会下,我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书,是关于快乐/不快乐的课题,跟内地朋友分享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下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点击阅读]
叛逆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夜半,惊醒!一身的酸痛,直觉摸索身侧的棉被,只触到一掌的冰冷与坚硬。她茫然睁开眼,身下是大理石地板,而不是她温暖柔软的大床。又跌下来了吗?她苦笑。明天,要记得叫人来铺上长毛地毯。室内空调似乎没有发挥它的效用,冷,是唯一的感觉。功能再强有什么用?一点都不暖的暖气,明天要顺便换掉它!她坐起身,赤脚下楼。打开冰箱,里头塞得满满,应有尽有。 [点击阅读]
哈佛女孩刘亦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则轰动全国的独家新闻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记者雷萍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点击阅读]
哈佛家训
作者:佚名
章节:197 人气:0
摘要:《哈佛家训》是我送给儿子和女儿的一份特殊的人生礼物。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下他们.并不只是让我们得到做父母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教导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好好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 [点击阅读]
唤醒心中的巨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醒来吧!控制你的生活!安东尼·罗宾斯是世界顶级激励大师。你将在本书中与这位大师共享那独到而又强大的课程,用来唤醒你心中蛰伏的巨人。他是公认的控制心理变化的专家,在本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使你通过富于灵感和乐趣的轶事、例子和一步步扎实的策略,组成一个控制情绪和财政困难并获得巨人般灿烂生活的程序,用来帮助你发现你的真实目的,并控制你的生活,激发你控制命运的能力。 [点击阅读]
喃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第1章妄语(1)扎西拉姆·多多自幼便是个孤单的孩子,我习惯一个人想象自己的虚妄世界。少年时开始多思虑,满心满怀的念头与言语,挤得肚肠都酸痛了,只好写下来,变成酸词句。又到青年离家求学去,便总算因了这千山万水,可以将千言万语都寄予书信,借了问候友人的名分,自个儿滔滔不绝,也不管不顾别人是否有心听闻,是否有丝毫兴趣。直到网络互联,博客兴起,便一掷纸笔,十指开始于键盘上,翻飞不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