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夜谭十记 - 第一记 峨眉山人:破城记 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你们笑什么?有趣的事还在后面哩。我今天摆的太多,口都摆干了,明天晚上再摆吧。什么?不答应,要摆完?那么让我喝两口酒润一润喉头再摆吧!
  好,我又摆起来了。
  你们问那个真视察委员来了又怎么样?不怎么样,很简单,这一次把他的身份确实验明无误,就该县太爷和书记长向他低头赔礼谢罪了。
  当然,光是精神上的赔罪还是下不了台的,物质上的补偿对于出来视察工作的委员们才具有切实的意义。于是当天晚上我们又看到后花厅里灯烛辉煌,又看到各色各样的当道人物光临盛会。自然还是县党部书记长第一个先进来,这不特是新生活所要求的,而且他一定要趁早向视察委员报告,县太爷怎么把一个共产党竟然欢迎进衙门里来了。第二个来的是中学校长,却不是县银行行长,大概行长筹措一笔新的款子比较费张罗吧!但是他总是有办法的,过不多久,他又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灰色帆布提包皮进来了。其他的局长、院长、处长、所长、会长、老爷、绅士和袍哥大爷也都来了,还是那样笑嘻嘻的,很有教养地问安、道好,推推拥拥地走进后花厅去了。最后当然还是高老太爷坐着轿子进衙门里来下轿,大家都拥出来,有的拱手,有的打千,有的鞠躬,向他老人家请安。高老太爷被前呼后拥地走进花厅去了。
  过了一会儿,宴会开始了,又是听到杯盘交错的声音。送菜的幺师用各种文雅的菜名编的歌,唱着跑进跑出。敬酒的、划拳的、讲笑话的、逃席的,欢声一片,直到半夜,宾主才尽欢而散。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晚上都是接风宴会,但是第二天却不是高老太爷请的,高老太爷把前几天都让给别人请,他请的宴会摆在最后,要成为最精彩的压轴宴会。因为这位视察委员在重庆和高老太爷当大官的儿子是朋友,这一次给高老太爷送来了丰富的礼物,理应盛情招待。但是这个理由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要在今天开一次庆功大宴,因为他悉心经营、由他侄儿当大队长的保安大队最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据说打垮了共产党的游击队,正乘胜追赶到几百里外大山里去了。七八天以前,他的侄儿押解捉到的十几个共产党回城报捷来了。并且听说还捉到一个共产党游击队的头儿,正关在死囚牢里,这是高老太爷的一件大喜事,所以把庆功宴和接风宴摆在一起,以壮声色。宴会当然不能放在县衙门里,而放在高府后花园的大花厅里。
  我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被县太爷指定去高府帮助写请客帖子、席次单、菜单、礼单之类的东西,也躬逢了这一生只能遇到一次的盛会。
  高老太爷的公馆多么富丽堂皇,后花园的楼台亭阁多么幽雅别致,这就不用说了,大概你们可以在哪一个县城里都能找到这么一座。高老太爷的筵席办了一些什么山珍海味,我也说不上来,在写菜单的时候,我才第一次见到那么些古怪名字:什么“满天飞”,什么“麻辣冲”,什么“荷叶夹沙肉”,真是不一而足。至于高老太爷请来了一些什么人,也不用多介绍,凡是本县的头面人物哪一个敢不赴高老太爷的宴会?甚至有没挨上边的二流绅贾,还转弯抹角地托人说人情,要高老太爷赏光,准他们“忝列末座”,来向老太爷贺喜哩。

  天才擦黑,高公馆的后花园里到处挂着汽灯,明晃晃的。我记得那正是八月天气,花园里白天虽说很热,晚上却是清风习习,分外凉爽。又加以那些奇花异草凑趣,放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回廊曲处,有几株柳树在晚风中摇曳,柳树背后,小池旁边,几座假山和三两座小亭,交相辉映,别有一番风趣。大花厅就在假山后边,周围都是密密层层的竹子和奇花异草,花厅里更是古雅别致,在上手一个大雕漆花屏风,屏风前面摆着一把沉香木雕的大躺椅,铺着虎皮,前面摆着大理石镶面的踏凳,踏凳旁边摆着茶几,也是沉香木雕的,茶几上放着亮晶晶的白铜水烟袋,地上还有古铜色的痰盂。这把大躺椅一望而知就是高老太爷的“宝座”了。“宝座”前面摆着七八张一色红豆木圆桌圆凳。花厅那一头摆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檀花木雕长供桌,上面摆着香炉和各色古董玩意儿。在花厅中挂着好几个汽灯,照得如同白昼。
  隔宴会开始还早,却已经来了不少客人,当然都不是什么重要角色,他们总是害怕迟到,所以提前到来,没有什么事就坐在花厅周围的靠椅上喝茶,剥瓜子闲谈。无非是谈到近来打牌怎样的不走运,也有说后街紫云院来了一个叫“夜来香”的窑姐儿多么漂亮,也有慨叹近来鸦片烟的质量降低了,不过瘾。至于说到乡下不清静、收租比较麻烦的是那些一脸福相的地主老爷,埋怨今年天气太热的是那些一身肥肉不胜负担的绅士。高家的几个马弁,还有我和小卫,都不乐意听这样无聊话,也不想招呼他们,就在花厅外凉台上“冲壳子”1。
  过了一会儿,本县各方面的第一块招牌人物陆续来了,小卫和马弁们忙起来,接他们走进花厅去。花厅里顿时热闹起来,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又过了一会儿,高家几个马弁忽然紧张地从屏风后转出来,收拾虎皮躺椅,大家马上都不做声站了起来,只听到汽灯咝咝的叫声,灯似乎更亮了。我们知道最重要的角色就要出台了,果然听到有人声从屏风后传出,高老太爷被人搀着颤巍巍地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
  在高老太爷左边搀扶的是高老太爷的得意侄儿,就是才在大山里头打过胜仗的那位英雄人物、外号“丧门神”的高大队长。看起来还很年轻,个子很高大,穿着草绿色哔叽军装,领上挂着中校领章,武装带子扎得很紧,显得很有精神。在他的腰上除开挂着一管左轮手枪外,还在屁股上挂着一把短剑,名叫“中正剑”。为什么叫做“中正剑”呢?原来是他在中央军校的时候,他们的蒋中正校长,也就是蒋委员长,给每一个军校毕业学生送一把短剑,所以叫做“中正剑”。这种剑又叫“自裁剑”,为什么叫做“自裁剑”呢?原来是他们的蒋校长要他们在危急的时候,拔剑自裁,以表示对于蒋校长的忠诚。这种剑的用处对于挂它的人自然是不愉快的,可是平时挂着它却是一种光荣的标志。高大队长威武而又亲切地扶着高老太爷出来。

  在高老太爷右边搀扶的是他的烧鸦片烟的枪手兼姨太太(弄不清是第几位姨太太了)外号“黄蝴蝶”的那个女人。“黄蝴蝶”娇小玲珑,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色嫩鹅毛黄色的丝绒旗袍、鞋子和袜子,在旗袍的胸襟上和下摆角上绣着飞动着的花蝴蝶。她对自己的打扮显然很满意,老是笑盈盈地看着大家,特别是看少年英俊的高大队长,好像说:“你看我多美呀。”高大队长很有礼貌地对她点一点头,表示承认“黄蝴蝶”给她自己下的结论。
  高老太爷老眼昏花,骤然走在明亮的汽灯底下,根本看不到什么,但是他能够想象出大家正在向他请安,便微笑着不住点头,用双手打小拱还礼。他想象的一点也不错,大家都生怕落后地挤向前去,向他问安,企图帮助他坐在虎皮椅上。当然也不忘记向“黄蝴蝶”问好,特别是向高大队长问好,大家热烈地向他祝贺他新近建树的丰功伟绩。
  不大一会儿,忽然听到花厅外边在传话:
  “视察委员到!”
  “县长到!”
  “书记长到!”
  大家又一轰起立望着花厅大门。高老太爷挣扎着想站起来迎接,或者更确切地说,装作要站起来迎接的样子,还没有站起来,视察委员、县太爷和书记长早已三步两步赶到高老太爷面前,用手扶着高老太爷,请他坐下。
  视察委员说:“哎呀,老太爷,你这是折杀我们了,怎敢劳你起来?”
  “哪里,哪里,你来寒舍赏光,蓬荜生辉。”高老太爷就安然坐下了。于是视察委员、县太爷和书记长就围着高老太爷坐下讲话。当书记长向视察委员介绍了高大队长后,视察委员站起来和他握手,很高兴地说:“久仰,久仰,你为*立功,我要呈报上峰传令嘉奖。”高大队长当之无愧地点了一下头。高老太爷也掩不住自己的得意神情,笑了。接着他说:“开宴吧!”
  高大队长起立传高老太爷的号令:“请大家入席。”说罢,和“黄蝴蝶”扶起高老太爷,又招呼视察委员入席。等首席坐定,大家才按尊卑次序,先后入席。
  马弁和下人把首席的酒斟好以后,高大队长站起来,举起酒杯说:“视察委员不远千里到敝县来视察新生活运动,不胜荣幸!视察委员对本县剿匪工作也多有指示,我奉老太爷之命,代老太爷向视察委员敬一杯酒,请大家举杯!”
  说罢一饮而尽,视察委员端起酒杯向高老太爷点一下头,表示感谢,也一饮而尽。县太爷、书记长和以下客人都跟着一饮而尽。视察委员等第二杯酒斟好以后,举起酒杯说:“让我们向老太爷敬一杯酒,祝老太爷长命百岁,福寿无疆,干杯!”他一饮而尽,当然大家跟着一饮而尽,并且把酒杯倒举起来亮底,这不仅是因为喝的是上等大曲酒,而且是对老太爷表示恭敬。老太爷坐着没有喝酒,照例由“黄蝴蝶”替他喝了。
  第三杯酒斟满,书记长举起杯子说:“今天这个宴会还是一个庆功宴会,庆贺高大队长英明领导,把共产党的游击队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而逃,斩获颇多,为高大队长旗开得胜,祝酒一杯,干杯!”

  这一杯酒自然也是重要的,到场的人物哪一个不对在乡下活动的共产党游击队恨之入骨呢?都兴奋地举起杯子,一饮而尽。连高老太爷也得意地举起空杯示意,不住对自己的侄儿点头微笑,说:“好!好!”高大队长是预期着今晚上的这种荣誉的,他沉着地站起来,也一饮而尽,不住向大家点头,表示谢意。
  视察委员又举起一杯酒,对高大队长说:“祝高大队长再接再厉,痛歼残寇,克尽全功。”
  视察委员对高大队长这次的胜利不估计为“全功”,高大队长的脸上明显表示不高兴,但是仍然勉强微笑地举杯一饮而尽,并且说:“敬领台教。”
  以下就轮到下座的客人们派代表向高老太爷、视察委员、高大队长、县太爷、书记长、当然还有“黄蝴蝶”敬酒了。同时他们也彼此敬酒。大家你来我往,有说有笑,杯筷齐响,乱纷纷地看不出一个头绪来了。桌子上的菜大盘大碗,五颜六色,堆积如山。这时各人都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来,有的为了美酒而尽兴,喝得醉眼模糊,还在东倒西歪地找人挑衅;有的却为这丰盛筵席而醉心,在认真地对待那些鸡鸭鱼肉;有的人酒醉饭饱,就坐在周围靠椅上打着嗝,签着牙齿,喝茶闲谈。就这样闹了两个多钟头,快半夜了,真是弄得杯盘狼藉,人仰马翻了。
  我们这些帮忙的,还有那些马弁和跟班,都被请到花厅外面露台上吃酒,大家当然也学主人的榜样,大吃大喝起来,不过醉得更厉害一些。小卫这家伙,一个劲儿给高府的几个马弁敬酒,结结实实地把他们灌醉了。给我也很敬几杯,把我灌得有几分醉意了。
  “砰!砰!”忽然远远传来两声模糊的枪声,小卫大概听到了,警觉地站了起来。高家的几个马弁却是烂醉如泥,还在东倒西歪地喝个没完呢!小卫跑到花厅门口,碰上了也有几分醉意的高大队长,高大队长问小卫:“老太爷说他听哪里在打枪,你听到了吗?”显然高大队长是没有听到的。
  小卫迟疑地说:“哪里在打枪?……”
  高大队长说:“老太爷硬说他听到的呢!”
  小卫赶忙回答:“哦,我也好像听到哪里响了两下,让我去问一下。”说罢就跑出去了。
  高大队长看来酒兴正浓,他是一定要在“黄蝴蝶”面前把自己打扮成为英雄的,又兴匆匆地走回花厅去了。
  过了一会儿,小卫回来了,走过凉台到花厅里去的时候,我问小卫:“是哪里在打枪?”
  小卫淡然地回答:“守城门的兵弄枪走了火了。”他跑进花厅里去回话去了。
  花厅里仍然听到猜拳行令的声音,甚至还听到有喝醉的人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又过了一阵,小卫出来跑出花园外去了,不大一会儿,匆匆跑了进来,很紧张的样子,我问他:“你跑啥子?”
或许您还会喜欢:
没有语言的生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王老炳和他的聋儿子王家宽在坡地上除草,玉米已高过人头,他们弯腰除草的时候谁也看不见谁。只有在王老炳停下来吸烟的瞬间,他才能听到王家宽刮草的声音。王家宽在玉米林里刮草的声音响亮而且富于节奏,王老炳以此判断出儿子很勤劳。那些生机勃勃的杂草,被王老炳锋利的刮子斩首,老鼠和虫子窜出它们的巢四处流浪。王老炳看见一团黑色的东西向他头部扑来,当他意识到撞了蜂巢的时候,他的头部、脸蛋以及颈部全被马蜂包围。 [点击阅读]
花田半亩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2
摘要: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以肃然,遂起敬。 [点击阅读]
莫言《生死疲劳》
作者:莫言
章节:59 人气:2
摘要:《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点击阅读]
蝉翼传奇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楔子死亡白先生无疑是武林中最有名望的人。白先生的名望不在于他的武学造诣,而是在于他的人格。无论黑白两道,无疑,对白先生曾经在沙场上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忠烈所折服。更叫人敬仰的,白先生血战胡虏十二次后,竟视功名如蔽物,而甘心退隐江湖做个升斗小民。谁对白先生都只有敬佩的分!可是,白先生竟然被人暗算在他居住的玉星居!白先生之死,无疑是武林中最震撼的事。更叫人骇然相告的,是楚老五的判断。 [点击阅读]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雾茫茫一在冬季里,偏僻的葫芦坝上的庄稼人,当黎明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天的日子就开始了先是坝子上这儿那儿黑黝黝的竹林里,响起一阵吱吱嘎嘎的开门的声音,一个一个小青年跑出门来。他们肩上挂着书包,手里提着饭袋;有的女孩子一边走还一边梳头,男娃子大声打着饱嗝。他们轻快地走着,很快就在柳溪河上小桥那儿聚齐了。 [点击阅读]
韩寒《零下一度》
作者:韩寒
章节:43 人气:2
摘要:我1982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是那里的广阔天地造就了我以后一向的无拘无束。现在想想小时候真的很开心,夏天钓龙虾,冬天打雪仗。但人不会永远留在童年,6岁那年我去镇上念小学。小学的我,品学兼优,还当过三好学生。那时起,我开始读课外书,嗜书如命。一到晚上,我就窝在被子里看书,常常看到半夜,真是佩服自己的这双眼睛百看不坏,视力向来绝佳。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