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我在暧昧的日本 - 第15章 具体化的祈祷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在东京的歌剧城音乐厅聆听了《马太受难曲》。一支支曲子巧妙地组合,曲子的演奏干净利落,独唱演员、合唱、贯穿全曲的比欧拉·德·刚巴大师级的风琴演奏,以及大多数演奏家的表演都精彩异常。也许是自己年龄的关系,听了多年的巴赫名曲,此刻才有一种完完全全理解和接受的感觉。于是,当乐谱终止符停顿的那一刹那爆发的掌声,就像一块石子儿投进深邃而平静的心湖,我不禁又一次像以往那样问着自己:那些乐迷的掌声究竟是为谁呢?
  几天后,在附近一家荞麦面馆邂逅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小泽征尔。为不妨碍这位身着T恤和仔裤的大师的私人空间,街坊邻居们很自然地给他留出旁边的坐位,我们一家也在离他稍远的地方坐了下来。小泽站起身走了过来,与光——我那把音乐看得比什么都重的儿子打了声招呼后,便和我们夫妻谈起那位扮演耶稣的新男中音歌唱演员因误服了母亲的镇静药而落下残疾的事情。
  《马太受难曲》已演出过半,为耶稣受刑唏嘘不已的女低音唱道:泪水淌满双颊又有何用,真想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盛载你那伤口中涌出的鲜血。当听到这些歌词,我想到了“Herz”这一描绘鲜活心脏的德语词汇。柳田国男曾论述过以肉食为主的西欧国家,以及与之不同的我国民俗中,口口相传描绘心脏词汇的差异,我大概就是受了这篇文章的影响。
  于是,我又一次通过舞台上那位扮演耶稣的歌唱演员,想到了天之魂灵降临人间,缠绕肉体的重荷以及超越。其实,这场音乐会上那位身体有着明显残疾的男中音演员温柔、平稳却为苦难所磨练出的震慑人心的表现力尤其让我想到这些。
  东京的歌剧城是武满彻去世前倾注全部心血的音乐厅。他的构想似乎是以祈祷、希望、和平这些词汇为基轴的。我想起了武满彻喜欢将“歌剧”这一词汇用拉丁语的作品复述,也就是“全部作品”这一概念来理解。
  我在纪念册上写道:不要忘了,在这个不可思议的伪精英盛行的时代、在“和平”这一词汇轻易被蔑视的国家的当今,“和平”对武满先生来讲至关重要。
  我接下来写道:对我也是如此,我常常在想,不信宗教的武满先生是如何思考“祈祷”这一词汇的呢?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并一直以此为基点去理解武满先生的全部作品。
  当我聆听武满先生早期到晚年的CD作品时,总感到他在教我去做一个人最起码应该做的事,那就是祈祷。在做这样的祈祷时,你会感知到你具体在祈祷什么,于是你就会从冥冥之中看到了把祈祷变为现实的道路。
  祈祷不属于教会和宗教,它是针对于个人灵魂的,然而祈祷的行为又是带有普遍性的。在这里,祈祷、希望、和平这些词汇层层迭加,完完全全地呈现出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然属性。我不屑理会那些弥漫于世间的讥讽与批判,特别想告诉年轻人,我永远不会停止认真理解和接受祈祷、希望、和平这些词汇。这应该也是武满彻的意图吧。
  那还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卫星直播小泽征尔指挥的那台联系全世界的新年音乐会,我当时出任嘉宾。在节目结束之际,我对着监视器上的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伯·布依奇先生,急匆匆地告诉他我读了他写的那篇赞颂曾遭迫害的作家索尔仁尼琴的文章所产生的感动。以此为契机,光为小泽先生的六十岁诞辰创作了由罗斯特罗伯·布依奇先生弹奏的大提琴曲。
  我想起那天在日本广播协会走廊,有人给我介绍了精彩演绎了《马太受难曲》的弗鲁·提斯特。到我休息室来的小泽先生告诉我,这段时间他感到自己好像是在“做音乐”和祈祷。我采访过年轻时代的小泽先生,曾听他说过“做音乐”这一独特的词汇。“做音乐”、“祈祷”这两个动词,与小泽所生活的时代以及对自己来说同一时代的那些往事纠葛在一起,再次在脑海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特别是当时的那种说法让我难以忘怀。
  (胡澎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将军的女儿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这个座位有人吗?”我向独自坐在酒吧休息室里的那位年轻而有魅力的女士问道。她正在看报,抬头看了我一眼,但没有回答。我在她对面坐了下来,把我的啤酒放在两人之间的桌子上。她又看起报来,并慢慢喝着波旁威士忌①和可口可乐混合的饮料。我又问她:“你经常来这儿吗?”①这是原产于美国肯塔基州波旁的一种主要用玉米酿制的威士忌酒。“走开。”“你的暗号是什么?”“别捣乱。”“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没有。 [点击阅读]
小城风云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基思-兰德里在前线服役二十五年之后踏上了归途,他驾驶着他的萨伯900型轿车①,从宾夕法尼亚大街转入宪法大街一直往西,沿着草地广场②朝弗吉尼亚方向行驶,开过了波托马克河上的罗斯福大桥。他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瞥见了林肯纪念堂,向它挥了挥手,然后顺着66号国道继续往西开,离开了首都华盛顿。 [点击阅读]
尼罗河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01“林娜·黎吉薇”“这就是她!”三冠地主波纳比先生说道。他以肘轻轻触了同伴一下。两人同时睁大圆眼,微张嘴唇,看着眼前的景象。一辆巨型的猩红色罗斯·罗伊司恰恰停在当地邮局的正门口。车里跳出一位少女,她没有戴帽,身着一件式样简单大方的罩袍;发色金黄,个性坦率而专断;是美而敦—下渥德地区罕见的俏丽女郎。迈着快捷而令人生畏的步伐,她走进邮局。“这就是她!”波纳比先生又说了一遍。 [点击阅读]
局外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人道主义思想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斯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 [点击阅读]
幽灵塔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我要讲的这段亲身经历,其离奇恐怖的程度恐怕无人能比。虽不清楚世上到底有没有幽灵,可我的这段经历,却发生在孤寂山村中一栋传说有幽灵出没的老房子里。故事的主人公就像幽灵一样飘忽不定,徘徊哀叹,而且她还像《牡丹灯笼》中的小露①一样,是个年轻美丽的女子。那是发生在大正初年的事情。虽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但每次当我回想起来,都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 [点击阅读]
我弥留之际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朱厄尔和我从地里走出来,在小路上走成单行。虽然我在他前面十五英尺,但是不管谁从棉花房里看我们,都可以看到朱厄尔那顶破旧的草帽比我那顶足足高出一个脑袋。小路笔直,像根铅垂线,被人的脚踩得光溜溜的,让七月的太阳一烤,硬得像砖。小路夹在一行行碧绿的中耕过的棉花当中,一直通到棉花地当中的棉花房,在那儿拐弯,以四个柔和的直角绕棉花房一周,又继续穿过棉花地,那也是脚踩出来的,很直,但是一点点看不清了。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4:新希望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另外一个星系,另外一个时间。“古老的共和国”是传奇的共和国,它的广袤无垠和悠久永恒远非时间和距离所能衡量。不必追溯它的起源,也不必寻求它的方位……它就是宇宙这一方的独一无二的共和国。在参议院的英明治理和杰迪骑土们的保卫下,共和国一度十分兴旺发达。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当财富和权力从受人倾慕而膨胀到令人畏惧时,奸邪之徒就会应运而生。他们贪得无厌,渐荫觊觎之心。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塔土尼星球。蔚蓝无云的天空中,恒星闪烁,炫目的白色光芒照耀着这颗行星上广袤的荒原。因此生成的热气从平坦的“沙质地表蒸腾上升,在巨大的断崖和高耸苍凉的山巅之间形成了一片晶莹的氤氲。这是这颗行星上惟一典型的地貌特征。大块大块风化的巨岩如哨兵般屹立,在潮湿的雾霭中俯视着一切。当飞车赛手呼啸而过,引擎发出狂野的嘶吼,炽热的光和空气似乎都在颤动,群山也为之颤栗不止。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