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 第一章(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一章(3)
  五点我们从书房转移到起居室。深绿色皮椅是父亲的座位,我坐在一张装有暗红色天鹅绒软垫的矮脚椅上,大小正合适。有时候他让我帮忙拆信封,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太会拆东西。我们身后有一个壁炉——据我所知,它压根儿没被用过;壁炉上的玻璃防火屏里嵌着蝴蝶标本。看书的时候,我通常喝糙米奶,他喜欢一种名叫“皮卡多”的红色鸡尾酒,但他从不让我尝,理由是“你还太年轻”。那时候在那人眼里,我始终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
  在此,我想描述一下父亲的模样:高大个子,身高六英尺四,宽肩细腰,手臂肌肉健壮,双足俊美(当我发现大多数人的脚是那么丑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父亲的脚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乌黑的眉毛和深绿的眼睛齐整地镶嵌在脸上;皮肤暗白,鼻子挺拔修长,嘴唇纤薄,上唇的曲线如同一弯弓,下唇的唇角处都很丰满。他的头发如黑缎般柔滑光亮,前额处向后弯曲。在我很小的时候,直觉已经告诉我,父亲相貌出众。他的步伐犹如舞者,轻盈优雅;你从来都听不到他的脚步声,但当他走进房间的那一刻,你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我觉得如果让我蒙住双眼,塞住双耳,我依旧能够判断他是否在那儿;他周边的空气具有一种可以被感知的灵光。
  “蜂蜜是怎么做的?”那天下午我问他。
  他张大眼睛答道:“蜂蜜是蜜蜂采来的。”
  他向我讲解了蜜蜂采蜜的过程,从花蜜讲到蜂巢,又从蜂巢讲到采蜜。“不育的母蜂担当工蜂,”他解释道,“公蜂基本没什么用处,它们唯一的作用就是与蜂王交配。公蜂的寿命很短,出生后过不了几个月就死了。”说到“死”这个字的时候,他的嘴形显得很别扭,仿佛在讲一门陌生的语言。随后,他绘声绘色地形容了蜜蜂回到蜂巢时的“舞姿”:他用手比划着,双手来回摇摆,还一边模仿蜜蜂的声音,那声音如此优美,宛若天籁一般。
  讲到养蜂人的时候,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百科全书,翻出一张养蜂人的插图给我看。图上的男子头戴一顶宽沿帽,脸上戴着面罩,手拿一个喷嘴的装置,养蜂人利用这个装置制造的烟把蜜蜂从蜂房里熏出来。
  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母亲的轮廓——一个带着厚手套,披着长纱的女人;但我没有跟父亲提起她,也没问他关于“薰衣草蜂蜜”的事。他从来不回答有关母亲的问题,通常他会以转换话题的方式来回避。记得有一次,他说,一提到我母亲就会唤醒他心底的伤痛。
  我不知道薰衣草蜂蜜到底是什么滋味。我只吃过丁香蜂蜜——蜂蜜的名称注明在罐子的标签上——它会让人联想起夏天的草地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绿色气息。我觉得薰衣草蜂蜜的味道应该更浓郁,花香中掺杂一点烟草味,色若紫罗兰——宛如拂晓时天空的色彩。
  时间这个概念在我父亲的世界里毫无意义。在我的印象里,他从未瞅过一眼书房里那个古董钟。尽管如此,他对时间的安排非常严谨——也许出于对我的考虑。每晚六点是我吃晚饭的时候,他会坐在旁边陪我。按照惯例,麦克?奇夫人(我懒得写她的全名,反正平时我就是这么称呼她的)每天把预先做好的晚饭放在烤炉里保温:芝士通心面、砂锅豆腐或是素食肉酱。她煮的东西全都外糊里生,淡而无味但有益健康。等我吃完,父亲会帮我洗澡。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