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万历十五年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中国历史上的十几个朝代当中,最不喜欢的就是明朝。因为个人觉得除了明以外,历朝历代总有点令人骄傲的事情发生:秦皇汉武自不提,此下魏晋有风骨,隋唐霸万世,五代大融合,两宋盛商贸,元朝出了个成吉思汗,这一路的中国经济与社会都走在一个正常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轨道;而大清虽是帝国的终结,康乾百年盛世也尚有几分香艳风流。可明就让人觉得是个乏善可陈的朝代——极度低效的政府,刻板可笑的制度,空虚无物的精神,纵乐荒诞的社会,那本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郑和下西洋事件也因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南辕北辙而变得愈加悲壮。有明一朝,封建制度最丑陋最腐朽最摇摇欲坠的一面都表露无疑,整个中华帝国就如同披了锦衣的朽木,真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正是因为如此,明是许多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最喜欢关注的朝代。黄仁宇先生便是其中一位。黄先生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本是国民党军官,二战后以不惑之年始治学,竟成为在东西方都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黄先生倡导著名的大历史观,即把几千年中国史看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血脉线(当然本身也是,只是能做到这样必须对整个中国历史有宏观性的驾驭能力),而每一个断面的观察都与这个血脉紧密相连,断面的特质由前期的状况引致,而其状况又决定后期的特质。在这一观点下,黄先生的著作常高瞻远瞩纵跃千年,却唯一地为明朝单独立书作传,且不止一本,包皮皮皮括他最著名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英文稿,题目是《1587 -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窃以为这一英文标题更加切中要害,因为就在这看起来毫无特别的一年,中国社会平静表面下的暗潮涌动决定了这个伟大帝国数百年后的惨烈没落,站远了回头看,这Insignificance就有了浓重的嘲讽和惋惜的意味。法语版的译名则更加直白:《1587 - Le Declin de La Dynastie des Ming》,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是什么意思吧。书的中文版很早就看过,在英国时买到了英文版,读了小半部分,终因晦涩艰难还是回头把中文版重读了一遍。书当然是经典之作,黄先生也以致力于给普通国民树立民族历史性格而闻名,但我觉得这本书还是要那些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注意不是“掌握”或“研究”)的朋友们才能看得比较透彻。因为这到底是本史学专著,其中涉及了大量历史背景知识,同时以黄先生的大历史观,若不能常常把书中描述放到中国历史的整体构架中去看,此书的精华就失了十之六七了。若是仰慕黄先生之名来看的朋友们,建议从《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三本开始,会比较轻松愉悦,也能对大师的大历史观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

  题目看起来和年份有关,书的内容却是关于七个人的。万历皇帝自然是少不了的。朱家16位皇帝里面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狠心父子之外,其他14个人的治国水平加起来估计还抵不过一个14岁开始亲政的康熙。这16个人每个人在野史上都有一段相当有卖点的记录 ,我们的万历同学那就更值得大书特书了,早期重用张居正还“中兴”了一把,但“宰相之杰”张元辅老师挂了之后,这位仁兄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不下,竟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1587年,正是这位仁兄“闭关”前夕,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明显。这可以看作是封建君主集权和“民主”议政之间的博弈,事实上这个时点的西方也处在类似状态(距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已经不远)。众所周知,两场博弈的结果是截然相反的,民主的火种很快在欧洲大陆上全面铺开,而大明帝国则继续在昏暗的封建道路上走它的不归路。
  书中继续罗列一些琐碎的细节,看起来漫不经心,却让人读起来心生凉意,因这点点碎语正似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征兆着一个帝国的崩溃。元辅张居正已经死了五年了。改革家在封建中国从没有好下场,商鞅被车裂,王安石被罢免郁郁而终,张居正呢,生时有多风光死后就有多惨烈,真是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啊。小农经济的强大根基像一块巨大的石头,谁妄想搬动它只能砸了自己的脚。那个世间第一清官和第一榆木脑袋海瑞也在这一年故去了,一个僵硬体制里最清亮的那颗螺丝钉没入了尘土,剩下的只有腐朽和更僵硬。明朝政府制度的荒诞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农民皇帝朱元璋认为“小国寡民”就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于是大家都不可以富,所有人都要平等地贫穷着。政府官员的俸禄少到难以糊口,而区区几两白银的贪污就可以问死罪。海瑞同志的伟大并不在于清廉,而在于坚持。他对这样看起来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的政策主张竟要100%地照办,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也是牺牲品。黄先生另有一书《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里面描述的明朝政府财政体制之混乱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脆弱的金钱链条竟可以让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继续运作下去的,除了明朝大约没人能办到。主流舆论对工商业的限制和打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政府因为太穷于是妄想控制所有可以产生利润的经济活动,“官与民争利”和200年后一个叫Adam Smith的英国人提出的”The Invisible Hand”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他一生骄傲的抗倭事业也没了下文,因为那本就不是“倭寇”,而是过于严苛的商业贸易管制导致的“官逼民反”。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们无上的天朝大国竟然只允许“朝贡”这种非贸易的商贸活动存在,可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的棉布、丝绸、茶叶、瓷器。于是化身“倭寇”的东南沿海商人开始秘密地到日本,到东南亚,甚至美洲进行贸易。与此同时,全球每年开采的白银数量的一半都哗啦啦地流进了大明帝国的口袋,可这些钱进了门之后竟然如同小碎石投入了深海,哑然没了声音。以我浅薄的经济金融知识揣测,这应是中国社会当时极端低下的货币化水平所致。中国自两宋以来民间商品贸易已经非常发达,虽然北宋时四川已有纸币出现,但市场上的硬通货仍然是金银铜。而贵金属货币的铸造权自汉武帝起全部收归中央政府(汉初地方藩王可铸币结果后来导致七王之乱),当时显然也不懂得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宏观调控,不断增长的贸易和相对固定的货币供给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都处在一个高通货紧缩的状态,虽然白银在不断涌入,想要填补这个几百年形成的巨大缺口却不是那么容易,于是大明帝国成了世界的“储蓄箱”。这样看来如今这明代中国同今日中国一样,不仅是“世界工厂”,而且贸易存在巨大顺差,握有全球最高的“外汇”储备。

  但大明帝国并没有把这全球财富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有了钱的商人让孩子们读书,入仕途,做地主,因这社会总还是“农重商轻”。但封建制度到底是快走到它的尽头了,刻板的八股举士让整个社会的失去了自由思考的能力,偶尔出现一两个值得书写的学者,譬如书中第七章提到的哲学家李贽,却也陷入自相矛盾的怪圈。精神的空虚带来的是物质上的极度纵欲,所有生活的细节都被无限放大,精巧繁复的建筑、家俱、服饰、餐饮…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竟然出现有钱女子嫖男妓的可笑情节,整个社会的混乱失控可见一斑。而与此同时,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布教令于部中,他的八旗子弟正磨刀霍霍;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1587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全书结语)。
  黄先生的书,字里行间总流露出一股因为深深爱恋而生出的惆怅哀怨。我读罢,心里也是难受。1587, a year of insignificance,然而这之后,东西方的发展开始急速分化,不到300年,世界实力的强弱结构已经全盘改写。痛定思痛,从明朝到现在,很多东西当然是变了,但也有许多是没有变的。读史明志,这个民族未来要走向何方,答案在你我手中。
或许您还会喜欢: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千年一叹
作者:佚名
章节:99 人气:2
摘要: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我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目的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刁饰故事: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 [点击阅读]
喊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太行大峡谷走到这里开始瘦了,瘦得只剩下一道细细的梁,从远处望去拖拽着大半个天,绕着几丝儿云,像一头抽干了力气的骡子,肋骨一条条挂出来,挂了几户人家。这梁上的几户人家,平常说话面对不上面要喊,喊比走要快。一个在对面喊,一个在这边答。隔着一条几十米直陡上下的沟声音到传得很远。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张承志散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离开沙沟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但那弹洞累累的清真寺和闻之已久的红军遗迹并没有留住我们,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 [点击阅读]
无字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作品: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坎坷人生遭际,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描写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作家:张洁,女,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北京市作协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最后一名女知青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也许这是天命。写完这部小说我就病了,不能说是因为写这部长篇病的,更不能说就积劳而成疾。但这短短的二十几万字是我这一生身体好坏的一个分水岭。此之前,我写小说一天数千字乃至上万字可以坚持很长时间,曾经让同行们咂舌。此之后,因为腰椎病我再也不能坐在桌前写一篇小说,甚至连稍长的一封信也不能坐下写了。 [点击阅读]
有种你爱我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有种你爱我作者:暗夜行路内容简介:此文献给大洋彼岸的ANGI同学:D1今天是小满,要吃扁豆焖面。越小满去了几个就近的饭馆,都没有卖那个东西的,只有一家有打卤面,用豆角做的卤。越小满记得陈奶奶还活着的时候,他吃过的,过程他都记得,先把豆角放进去,炒啊炒,然后放佐料,加水,要漠过豆角,然后把切面放进去,盖上盖,中间翻一次面,最后,抄底儿,盛在碗里,放点醋,就着蒜瓣,吃的要多香有多香!这个过程, [点击阅读]
林海雪原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晚秋的拂晓,白霜蒙地,寒气砭骨,干冷干冷。军号悠扬,划过长空,冲破黎明的寂静。练兵场上,哨声、口令声、步伐声、劈刺的杀声,响成一片,雄壮嘹亮,杂而不乱,十分庄严威武。团参谋长少剑波,军容整洁,腰间的橙色皮带上,佩一支玲珑的枪,更显锝这位二十二岁的青年军官精悍俏爽,健美英俊。彵快步向一营练兵场走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