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身体语言密码 - 第九章 个人空间和领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真抱歉打扰您……可是,您坐在我的座位上了”无数的书本和文章都探讨过动物对领地的重视。不管是大牲畜、鸟、鱼、还是猴子、猩猩,他们都会以各种方式标识自己的地盘,并且防备同类入侵。但是直到近些年,我们才发现人类也有着类似的行为习惯。如果你能了解人类对个人空间的那种微妙感觉,你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而且在跟别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时,你也能更准确地预判他们的反应。在研究人类的“领地占有欲”方面,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无疑是一位先驱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创造性地将这一学科命名为“空间关系学”(proxemics)。这一学科名称是在“接近”(proximity)一词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霍尔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让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每个国家的领土都有着明确的国土分界线,有些边境区域还会安排武装镇守。而在各个国家内部又会划分成若干更小的领地,形成各个州、郡。在州、郡里面还有范围更小的城镇,城镇里面又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由很多条街道组成,而对于居住在这些街道的人们来说,那块小小的居住区就是他们的领地禁区。在电影院里,我们常常为了争夺座椅扶手,而对身旁的陌生人展开无声的对抗。同样,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园怀有一种无形的忠诚,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甚至不惜浴血奋战。人们常常把专属于自己的区域或者空间视为自己的领地,仿佛这块领地就是他身体的延伸。在每个人的周围都会存在着这样的领地,比如用篱笆围起来的住宅、私家轿车的内部、自己的专属卧房和椅子,甚至就如霍尔博士所发现的那样,身体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一圈空气。在这一章中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这种无形的个人空间,你将会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了解到当个人空间被入侵时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以及在某些场合跟他人保持一臂之距的重要性。个人空间大部分动物都会将自己身体周围一定的区域视为自己的私有领地,至于这块领地范围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动物生长环境的拥挤程度,以及当地动物分布的密集程度。所以,私有领地的大小是由当地的整体环境决定的。在广袤的非洲大地生长的狮子,它的私有领地大约包皮括半径50公里以内的范围,甚至还要更大,依据区域内狮子分部的密度而定。狮子会通过在领地边界大小便的方式标注自己的地盘。但是,如果是在类似于动物园这种地方,和其他狮子一起封闭喂养的狮子,他们所需要的私有空间可能只有几平米大小,这是出于居住的拥挤程度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个人空间,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大气泡像大多数动物一样,人类也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是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个“气泡”以内的空间就是我们的个人空间。像大多数动物一样,人类也有自己专属的个人空间,它仿佛是一个便携式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人们的身体。不管我们走到哪里,这个“气泡”以内的空间就是我们的个人空间。像动物的领地一样,人类个人空间的大小也要取决于生长环境当中的人口密度。这也就意味着,个人空间的大小还与文化背景有关。在有些国家的文化背景下,例如日本,人们已经对拥挤的环境习以为常;但是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就更偏爱开阔的个人空间,希望其他人能够跟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研究显示,跟大部分社交区域相比,监狱里的人们似乎对个人空间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在面对朝自己走过来的人时,犯人们总是会变得具有攻击性。如果把犯人单独关押,犯人的情绪就能够得到平复。在19世纪90年代,航空公司因为折扣机票而收入锐减,为了改善盈利状况,公司增加了飞机上的座位,旅客们之间的距离随之变得比以前拥挤,结果导致旅客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个人空间的间距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探讨这个“大气泡”的半径了。在这本书中,我们将主要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产阶级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以及北美、北欧,或者是生活在比较“西化”的新加坡、关岛和冰岛等地区的人们。各位读者所在的国家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会和本书中所探讨的人群有所差别。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所提供的研究成果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当我们还是12岁的孩子时,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就已经成型,而且这种需求能够鲜明地分为四种模式。在不同的个人空间里,我们会需要不同间距的“气泡”。1. 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半径大小为15厘米至45厘米。在所有不同模式的个人空间中,私密空间的间距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在所有不同模式的个人空间中,私密空间的间距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只有在感情上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者动物才会被允许进入这个空间,比如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亲戚和宠物等。在这个空间里,还有更为私密的一个区域,那就是与我们的身体间距小于15厘米的区域。一般来说,只有在进行私密的身体接触时,我们才会允许他人进入这个区域。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区域称为特别私密空间。2. 私人空间私人空间的半径大小为0?46米至1?2米。我们在鸡尾酒会、公司聚餐以及其他友好的社交场合,通常会与他人保持这样的距离。3. 社交空间社交空间的半径大小为1?22米至3?6米。在跟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时,我们会跟他们保持这样的距离,例如初次见面的人、上门维修的水管工或木匠、邮递员、街边便利店的店主、新来的同事等。4.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半径大小为3?6米以上。当我们在一大群人面前发言时,我们往往会选择这个区域,因为大于3?6米的间距会让我们感觉比较舒服。个人空间在四种地带模式下的不同间距上述所有间距如果在女人和女人打交道时,可能会缩小;反之,如果是男人和男人打交道,间距则可能会扩大。个人空间间距的应用别人一般会在两种情况下进入我们的私密空间(距离身体15厘米~45厘米的范围):其一,入侵者是一个关系密切的亲戚或者朋友,也可能是爱抚我们的情侣;其二,入侵者怀有敌意,甚至准备对我们进行攻击。就像我们前面所说过的那样,人们只能容忍陌生人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社交空间。所以,一个闯入私密空间的陌生人会让我们的身体立刻产生生理反应。我们会心跳加快,大量的肾上腺素会注入血管,血流把肾上腺素传送到大脑和肌肉,于是,我们的身体就做好了随时出击或者逃跑的准备。这就是说,如果你跟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勾肩搭背,即使你表现得非常友好和善,对方也会觉得十分反感。尽管他们可能满面笑容,似乎相当喜欢你,但你得知道,这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你。跟男人相比,女人和女人之间保持的身体间距更近一些,而且更喜欢面对面相视交谈,彼此的身体接触也更多。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一定要遵守“保持身体间距”这一黄金法则。如果你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就一定要遵守“保持身体间距”这一黄金法则。只有在和别人的关系更加亲密的时候,别人才会愿意让我们进一步靠近他。比如,一个新上岗的员工在刚开始跟同事打交道时,可能会觉得其他人都对他很冷淡,但这只是因为大家都还跟他不熟,所以只会让他进入社交空间。随着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逐步加深,身体之间的间距就会逐渐缩短。最后,其他同事会愿意让这位新员工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如果相交甚笃,甚至可以进入私密空间。谁在靠近谁当两个人互相拥抱时,他们的胯部所保持的距离会暴露出他们之间真正的亲密程度。情侣们在靠近对方的私密空间时,会紧贴彼此的身体。但是在平安夜和陌生人拥吻时,你会发现,不管是你密友的配偶,还是和蔼年迈的萨丽姨妈,他们在亲吻你的时候,骨盆部位都会和你保持15厘米以上的距离。个人空间的间距也存在特例,那就是建立在社会地位基础之上的个人空间。比如,一个公司的总裁在周末时可能会和下属一起外出垂钓,当他们在郊外尽享休闲时光时,可能会进入彼此的私人空间甚至是私密空间。但是工作日回到公司以后,这位总裁就会和垂钓的伙伴保持公共空间的距离,就像对待其他员工一样,因为他需要用这种方式维持不成文的社会地位规范。我们为什么讨厌乘电梯在拥挤的音乐会、电影院,或者火车、汽车里,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要被他人入侵,人们在这个时候的反应可谓五花八门。下面我们就将列出人们在拥挤环境中的反应,这可能发生在满载乘客的电梯里,也可能发生在三明治店前排着长龙的队伍里,或者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反应,可以被视为不成文的法则,因为它在大部分国家的文化背景里都是通用的。以下是乘坐电梯时的通行法则:1. 不跟任何人说话,包皮括自己认识的人。2. 总是避免和别人的目光相接触。3. 保持一本正经的表情,脸上不泄露任何情绪。4. 如果手上拿着一本书或者一份报纸,就假装看得全神贯注。5. 在人数众多的拥挤人群里,身体保持一动不动。6. 一直盯着电梯层数的变化。只要人们企图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他们就会带上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具,不让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这些行为是一种“伪装”,而且经常在各种场合发生。只要人们企图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他们就会带上一副毫无表情的面具,不让别人窥探自己的内心。常常有人说,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公共交通工具里,上班族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不快”和“沮丧”。这些标签都是用来形容上班族面无表情的脸。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对这些表情产生了误读。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人们的集体伪装。正如上述法则所言,在拥挤的公共场合,当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被他人入侵时,人们的反应通常是带上毫无表情的面具。地铁里的乘客们并非情绪低落,他们只是在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下次自己一个人去拥挤的电影院看电影时,你不妨仔细体会自己的反应。当你的座位周围充斥着陌生人的脸庞,好好感受一下自己是怎样遵从了上述不成文的法则,就像一个被预设好程序的机器人一般,在拥挤的公共环境里带上了自己伪装的面具。而当你和身边的陌生人无声地争夺座椅扶手时,想必你一定会理解那些独自看电影的人为什么总是要等到灯光熄灭电影开场时才落座。其实,不管是在拥挤的电梯、电影院还是公交车里,当别人无意中入侵我们的个人空间时,我们都可以把他们当做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在意、不关心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就不会进入紧张的防御状态。不管是在拥挤的电梯、电影院还是公交车里,当别人无意中入侵我们的个人空间时,我们都可以把他们当做是透明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在意、不关心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身体就不会进入紧张的防御状态。为什么示威人群会暴怒当一群暴民或者某个团体为了某种目的举行示威游行时,聚众游行和分散行动的表现会相当不同,而这种明显的差异正是和个人空间有关。随着示威人群的密度越来越大,每个游行者的个人空间就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于是他们彼此之间都会感受到敌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游行的规模扩大时,游行者的情绪就会变得暴怒急躁,冲突也陷入一触即发的境地。这个时候,如果警察设法将人群驱散开,游行者就会重新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情绪也就会随之冷静下来。直到近些年,政府和城镇规划人员才意识到牺牲居民个人空间的高密度居住项目可能造成的后果。人们曾经在詹姆斯岛上以鹿群作为研究素材,分析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个岛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离切萨皮克海湾大约两公里。随着鹿群密度的增加,岛上的鹿成批死亡,尽管岛上食物充足,有威胁的肉食动物很少出没,瘟疫、感染之类的情况也没有发生。早些年以老鼠和兔子作为研究素材时,人们也曾经得到过类似的研究结果。而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显示,鹿的死因在于肾上腺过于活跃。正是由于居住密度的提高,鹿的私有空间不断减少,从而让鹿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才会导致肾上腺的非正常活跃。肾上腺在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不是因为饥饿、感染或者肉食动物的攻击,而是因为肾上腺过于活跃而导致鹿群大批死亡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研究结果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居住密度最高的地区,犯罪和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也最高。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之一。正是这种渴望让我们获得了我们所需要的个人空间。审讯员在审问罪犯时,常常采用入侵个人空间的技巧来摧垮犯人的抵抗心理。他们让犯人坐在硬邦邦且没有扶手的椅子上,让他身处空荡荡的房间中央,并不断地接近他的私密空间甚至是特别私密空间,直到他肯老老实实回答问题为止。通常情况下,犯人们都会难以忍受私密空间被人侵犯的折磨,很快就会放弃抵抗。保持距离的礼节当一个人在陌生人群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时,比如寻找电影院或者会议桌旁的座位、健身俱乐部里的毛巾挂钩之类,他的行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一般都会先往比较宽敞的区域看,然后选择正中间的那个位置作为自己的空间。具体而言,如果是在电影院,他会在坐得离自己最近的一位观众与排尾之间的区域寻找位置,最后在两点之间的正中落座。如果是在健身俱乐部,他会在空毛巾挂钩最多的区域寻找位置,然后选择挂在空毛巾架的正中间,与两旁被他人使用的挂钩保持相同的距离;也可能他会像在电影院找座位那样,选择位于毛巾架顶头和最近一个他人的毛巾挂钩正中间的位置。这种保持距离的礼节是为了避免因为靠别人过近或者过远而冒犯别人。在陌生人中,我们只会允许医生和理发师进入我们的私密空间。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的私密空间都会对自己的宠物敞开大门,因为他们不会对我们产生威胁。如果在电影院中,你没有选择位于排尾与邻近观众的正中间的位置,那位相邻的观众心里可能就会有想法。如果你离他太远,他会怀疑你是不是讨厌他这个人;如果你离他太近,他又会有受到胁迫的感觉。因此,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就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一行为准则似乎还需要多加练习。坚持“正中间法则”这一礼仪,就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融洽的气氛。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一行为准则似乎还需要多加练习。只有在公共卫生间里,这个保持距离的“正中间法则”才会出现特例。我们发现人们在进入公共卫生间时,90%的时候都是直奔最尽头的厕位;如果那个厕位被占用了,人们才会使用“正中间法则”。男人在公共小便池小便时,会尽量避免站在陌生人旁边,而且绝对不会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做一做午宴测试下次和别人一起赴宴时你可以做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尊重个人空间是不成文的规矩,所以你可以看到餐厅会把盐、胡椒粉、糖、花以及其他一切桌上的物品都仔细地摆放在桌子正中间的那条线上,这样,每位顾客的座位都能得到平等的待遇。个人空间的大小都一样,取放佐料的距离也基本相等。在宴会进行过程中,试着悄悄地把盐瓶挪到一个同伴的身边,然后再把胡椒粉、花之类的东西也挪过去。不久,你的这位午宴同伴就会产生个人空间遭到入侵的微妙反应。他要么就会坐得离桌子远一点以便重新获得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要么就会把面前的东西都放回桌子中央。文化因素有一对年轻的意大利夫妇从意大利移民到澳大利亚的悉尼,他们被邀请加入当地的一个俱乐部。可是过了几个礼拜,这个俱乐部的三位女会员抱怨那个意大利男子老是勾引她们,让她们感觉很不舒服。而另一位俱乐部的男会员也表示,那个意大利女人也有类似举动,似乎想给予他某种性暗示。这个例子说明当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时,个人空间的间距也会呈现复杂性。很多南欧国家的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只有半径20厘米至30厘米的范围,在某些地区这个间距甚至更小。这对意大利夫妇在和澳大利亚朋友保持25厘米的身体间距时,感觉很自在,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侵入了对方的私密空间(澳大利亚人的私密空间半径达到了46厘米)。而且,与澳大利亚人相比,意大利人更喜欢进行目光交流和身体接触,于是,俱乐部的其他成员难免会进一步误解他们接近自己的动机。当这对意大利夫妇得知俱乐部成员的指责时,他们非常惊讶。好在问题最终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意大利夫妇试着在谈话时离对方远一点,尊重澳大利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空间间距。靠近异性的私密空间是向异性表达好感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将这种接近视为“求爱”。如果在你靠近的时候,对方往后退并试图保持和你之间的距离,那就说明你向私密空间发起的试探遭到了拒绝。如果在你靠近的时候,对方往后退并试图保持和你之间的距离,那就说明你向私密空间发起的试探遭到了拒绝。如果“求爱”被对方接受了,那么对方就会站在原地,允许你进一步靠近。女人在衡量一个男人对自己的兴趣有多大时,会试着进入这个男人的私密空间,然后再退出来。如果这个男人也对这个女人有好感的话,他就会读懂女人的暗示,并且步入这个女人的私密空间。感情上越是亲近,身体距离就会越近。在意大利夫妇看来非常愉快的普通交际活动,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就会演变成“求爱”或者“勾引”。而当澳大利亚人为了获得舒适的个人空间不断往后退时,意大利夫妇还以为他们都是冷酷而不好交往的人呢。大部分西欧、北欧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城镇居民在交谈时所能接受的身体距离这个男人对个人空间没有强烈的需求,迫使跟他交谈的女人不得不往后倾斜,以防护自己的个人空间如上图所示,当男人入侵到女人的个人空间时,女人做出了消极的反应。她的身体往后倾斜,试图保持令她感觉舒适的距离。可是,这个男人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他所需要的个人空间比较小,所以他继续靠近对方,以保持让他感觉舒适的距离。男人的这种举动在女人眼里,很可能就会解读为带有性暗示的举动。在跳华尔兹时日本人为何总是领舞开国际会议的时候,在城市出生的美国人通常会与他人保持46厘米至122厘米的距离,而且在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会始终站在原地。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交谈的场面,你将发现这两个人会一边谈话一边在房间里慢慢移动,美国人一直在后退,而日本人则一直在前进。这是因为交谈双方(日本人和美国人)都在调整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好让自己感觉舒服自在。所以,只需要半径25厘米个人空间的日本人,会不断地靠近交谈对象,以适应自己对空间的需要;可是美国人却感觉自己的私密空间遭到入侵,于是不得不一直往后退,来满足自己对空间的需求。记录这一场面的录像在快放的时候会呈现非常滑稽的现象:这两个男人仿佛在房间里跳华尔兹一般,领舞的就是那个日本人。这也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国际商务谈判时,亚洲人、欧洲人和美国人看待彼此的眼神总是充满了疑惑。这也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在国际商务谈判时,亚洲人、欧洲人和美国人看待彼此的眼神总是充满了疑惑。在欧洲人和美国人看来,亚洲人是“纠缠不休”、“随随便便”的人;而在亚洲人眼里,欧洲人和美国人则是“待人冷淡”、“不友好”的人。正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让人们难以意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对个人空间需求的变化,所以很容易对他国的人形成误解或者做出不准确的推断。乡村的人与城市的人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两个来自城市的人彼此握手问好,他们把手伸到距离身体46厘米的位置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一个人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与他所生活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关。例如,在人烟稀少的田园长大的人,会比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长大的人,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所以,当一个人和别人握手时,我们只要观察他伸出手的幅度,就能判断他是来自大城市还是小乡村。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们通常需要半径46厘米的个人空间。这个半径也是当他们跟别人握手时手腕和身体之间所保持的距离。把手伸到个人空间的边缘处,可以让彼此问好的两个人互不侵犯对方的个人空间。在人口密度较低的乡间长大的人,通常需要半径1米以上的个人空间。同样,这也是他们在跟人握手时手腕与身体之间所保持的距离。两个来自乡村的人在握手时,把手伸到距离身体1米的位置乡村的人们在跟你问好时,通常会稳稳地站在原地,为了能够握住你的手而身体前倾;而城里的人们则会走上前去跟你握手。在偏远地区长大的人还会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最大的能够达到半径6米。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彼此见面时不会采取握手的方式,而是远远地站着,向对方挥手问好。偏远地区的人们在见面时会保持较大的身体距离生长在城市的农用设备推销员,在偏远农村进行上门推销时,一定会觉得上述信息非常实用。比如,一个农民或许需要半径1米至2米的个人空间,那么,如果你跟他握手的话,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个人空间遭到入侵,从而产生不快或者抵触的情绪。那些来自乡村的优秀销售员一致认为,在跟乡下的顾客问好时,虽然可以握手但身体不要靠得太近;而在跟偏远地区的农民打招呼时,只要远远地挥挥手就可以了。那些来自乡村的优秀销售员一致认为,在跟乡下的顾客问好时,虽然可以握手但身体不要靠得太近;而在跟偏远地区的农民打招呼时,只要远远地挥挥手就可以了。以这种方式开场的推销,最有可能获得满意的销售成果。领地与所属权一个人所拥有的房屋和他经常使用的空间,共同构成了他的私有领地。在这些领地遭受入侵的时候,他会为了捍卫他们而战。家、办公室、汽车,都代表着一个人的私有领地,人们会用墙、铁门、栅栏、户门之类的东西明确划分领地的边缘。每一个领地的内部也会被分为若干个小领地。比如,家庭中的某个成员可能会将厨房视为自己的专属领地,在他使用厨房时不允许任何其他成员进入厨房;公司里的某个商务人士可能会对会议室的某个座位特别偏爱,而将它视为自己的专属空间;同样,也许咖啡馆的某个顾客会特别青睐墙角的那个席位,家里的妈妈或者爸爸也会有自己最喜欢的某把椅子,等等。所有这些区域要么就是人们所拥有的财产,要么就是人们常常使用的空间。咖啡馆的那位顾客为了充分占有自己喜爱的座位,甚至会在桌面上刻上自己名字的大写字母;公司的那位商务人士为了标记属于自己的座位,会用文件夹、钢笔、书、衣服等东西堆满那个半径46厘米的私密空间。德斯蒙德·莫里斯曾经研究过图书馆的占座现象。他发现在图书馆的椅子上留下自己的一本书或其他小物品,平均能够将这个座位保留77分钟;如果留下自己的一件夹克,那就能把这个座位保住两个小时。在家里,每个家庭成员也会在自己最喜欢的椅子上放置个人物品,例如手提包皮、杂志之类,以此显示自己对这一空间的专属权。当你在办公室和老板会面时,如果老板邀请你坐下,而你无意中却没有坐在他指定的那个座位,反而坐在了老板自己喜欢的位置,那么老板一定会因为个人领地被入侵而滋生焦躁情绪,并且随之产生防御心理。其实,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化解这样的尴尬。“哪个座位是您的?”落座之前多问这么一句,你就不会误闯入老板的私有领地了。“哪个座位是您的?”落座之前多问这么一句,你就不会误闯入老板的私有领地了。与汽车有关的私有领地驾驶汽车的人在对待与汽车有关的私有领地时,往往和对待普通私有领地的态度大不一样。汽车或许会放大人们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在某些时候,这种需求可能会放大到正常情况下的十倍。也就是说在驾驶汽车的时候,人们会感觉自己的车前和车后都需要8米至10米的个人空间。如果在行驶过程中,其他的驾驶者超越到我们的汽车前方,那么即使这个驾驶者不会给我们带来危险,我们的身体仍会产生生理上的反应,例如情绪变得愤怒,甚至想要攻击这个驾驶者。这种生理反应被人们称为“公路暴怒”。相比而言,当我们走向电梯时,如果有人插到我们的前面,入侵了我们的个人空间,我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表现得态度谦逊,允许他人先走进电梯。这种态度与在公路上驾车被人超越时的反应,差异真是太显著了!一旦身处车内,人们便以为可以消失于他人的视线。这就是为什么汽车里的人们敢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调情爱抚的原因。对有些人来说,汽车就是能够保护他们的一个茧,成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藏身之地。当他们为了和其他车辆拉开距离而慢慢地沿着路边行驶时,汽车的轮胎几乎快要开进路边的排水沟;对更大的个人空间的需求,让他们不惜在马路上冒险。而向来就对个人空间要求比较低的意大利人,常常被人指责跟车过近,或者因为在高速路上追逐其他车辆而遭到抗议。其实,这只是因为意大利人的文化里更喜欢跟他人保持较近的距离而已。做一个测试他们是什么人?又来自何方呢 看看下面这幅图片,然后根据我们所探讨过的有关个人空间的知识,推测图中的两个人所处的情境。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就会让你避免错误的推断,同时帮助你得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可以对图片中的两个人做出以下任意一个推断:1. 这两个人都来自城市,而且这个男人正在暧昧地接近这个女人。2. 与这个女人的个人空间相比,这个男人所需要的个人空间要小一些,而且男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入侵了女人的个人空间。3. 这个女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不算大。4. 这两个人彼此之间颇有好感。总结我们对待他人个人空间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成为受欢迎的人还是遭嫌恶的人。所以,不管跟谁打招呼都要拍对方的肩膀,或者在聊天的时候总是接触对方的身体,这种大大咧咧的人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遭到嫌恶的。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人们与他人之间所保持的身体距离,所以,在你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保持某一特定间距的原因时,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细微的因素,然后再做出判断,这样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在你思考为什么人们会保持某一特定间距的原因时,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细微的因素,然后再做出判断,这样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或许您还会喜欢:
邪恶催眠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01深秋时分,龙州街头已经有了三分寒意。不过这点寒意并不能阻止都市男女们上街消遣的兴致,尤其是在周末的傍晚。文汇路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新区的商业中心相比,这里的大楼多半矮旧,不够摩登气派。但老区也有老区的特色,比如说城内很多老字号都在此处聚集,这对本地市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每到营业高峰段,文汇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罗飞坐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看似在无聊发呆,可他的眼神和思绪却没有一刻停歇。 [点击阅读]
镜·辟天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六合之间,什么能比伽蓝白塔更高?唯有苍天。六合之间,何处可以俯视白塔顶上的神殿?唯有云浮。云浮城位于最高的仞俐天,飞鸟难上,万籁俱寂。九天之上白云离合,长风浩荡着穿过林立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尖碑,发出风铃一样的美丽声响。从云荒大地上飞来的比翼鸟收敛了双翅,落到了高高的尖碑上,瞬间恢复了浮雕石像的原型。无数的尖碑矗立在云浮城里,一眼望去如寂寞的森林。每一座尖碑底下,都静默地沉睡着一个翼族。 [点击阅读]
随遇而安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 [点击阅读]
非君不嫁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缘普宁寺——来来去去的人群穿梭,香火袅袅升空,锣钹喧嚣,交织出一幕喜庆味儿。由于今儿个适逢庙会,舞龙舞狮好不热闹,再加上小贩林立,将平日便已是香火鼎盛的普宁寺挤得更是水泄不通。就在某个引不起旁人注目的小角落——“几位大爷、夫人请留步。”正欲跨出的步伐收了住,落在最后头的少妇迟疑地循声望去。 [点击阅读]
黑暗精灵三部曲之二:流亡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怪物在幽暗地域的通道中笨重地行进,它的八只脚在岩石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噪音,在寂静中四处回荡。怪物并没被自己制造的噪音吓得慌张乱窜,四处寻找掩护以躲避其他掠食者的袭击。尽管幽暗地域危机四伏,它显然自信满满,完全未把任何敌人放在眼里。它呼吸的气息是致命的毒气,利爪能凿穿坚硬的石头,嘴里森然环列着好几排矛状尖牙,可以轻易撕裂最厚的毛皮。而最骇人之处在于它的视线,一眼就能将猎物化为石像。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一人食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0
摘要:第1章自序许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会想到拍摄《一人食》?如果你还有一份工作,即便在一个人生活的第七年,也还是会有同事跟你一起吃饭,但是辞职后赋闲在家时,就真的要面对完全一个人吃饭的生活了。这是孤独的开始。起初,我天天都宅在家里,以烤土司和便利店里的便当为食。时间一长,我觉得以后不能再这样了。于是打算一个人去餐厅吃,但是感觉怪怪的。想自己做饭,却又无从下手,只好上网求助。 [点击阅读]
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美国史上最著名的心灵导师之一威尔o鲍温,发起了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不到一年,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专业主义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专家的定义***************专家要控制自己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我想把他们称之为专家。前言--预言将自我实现我想做出这样的预言:“专家阶层的势力迟早会增强,并动摇日本的产业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