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盛夏的方程式 - 第9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9
  距离玻璃警署最近的车站——中玻璃站,是整条线路上最大的车站。不管转到哪个角落,都能看到车站的大楼,而且整个车站还是螺旋上升式的。即便如此,在东京人眼里,这也同样只是一处乡下的车站吧。西口心想。每年,他都会去几次东京,东京的任何一条街的车站,都会让他觉得叹为观止。
  “应该快了吧。”元山看了看表,喃喃说道。西口也跟着他看了一下时间。马上就要到下午的两点二十分了。再过不久,特快列车就该到了。
  两人在检票口外等候着车子的到来。虽然忙了一早上,两人的衬衫都已经被汗水打湿了,但两人却都没有脱下外衣。甚至就连领带也没松开过。
  很快,警方便联系到了冢原正次的家人。他们依照登记簿上写的电话号码打了过去,冢原正次的妻子早苗正好在家。听西口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之后,早苗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漫长的沉默,已经如实地传达出此刻早苗脸上的表情。
  到底是怎么回事?过了好一阵,早苗才开口问道。她的声音冷静得让人感觉难以置信。
  西口将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对方。其间,早苗就只是随口答应了几句,却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来。她一直听西口讲到了最后。
  西口告诉早苗,说警方希望她能过来认领一下尸体之后,早苗便立刻回答说她马上出发。西口又跟她说,等买好车票之后,希望她能告知一下自己,并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早苗。他准备到车站去接早苗。但在跟早苗打电话的时候,西口是准备一个人去接早苗的。
  在和冢原早苗通过电话的一小时后,元山又给西口打来了电话。元山说,他也要和西口一起到车站去接早苗。
  据元山说,警视厅搜查一课的管理官多多良给署长打了电话,说是他也准备和冢原早苗一起过来。死去的冢原正次是多多良在搜查一课里的前辈,去年才刚刚退休的。
  从冢原的身上发现了警察共济组合的组员证之后,众人都已经明白,冢原应该是位退役了的警察。可是,警署里却没有任何人想到,之前他居然会是警视厅搜查一课的人。可西口却觉得,这事倒也还算合情合理。听到冢原正次死去的消息,早苗依旧能够如此镇定,必定是因为之前的她曾经无数次心怀着最坏的打算,送自己的丈夫出门的缘故。
  既然还有警视厅的管理官一同前来,也就不能光让一个小小的平头刑警去迎接了。股长元山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啊,车子好像到了。”元山两眼望着检票口的对面。
  乘客们纷纷走下楼梯。自打盂兰盆节过去之后,来这里旅游观光的人数便一直在急速锐减。朝着检票口走来的那些乘客,几乎全都是些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本地人。只要看看他们带的行李,就能够看出个究竟来。
  其中的一男一女,给人的感觉明显和其他人不同。女子身材苗条,一身灰色的连衣裙,脸上架着一副淡色的太阳镜。看年纪,她大概五十岁。男子身材不高,但肩膀却很宽,身上的灰黑色西服很适合他。男子的头发之间稍微混杂着几根白发,整齐地梳朝了两边,戴着一副金边眼镜。
  就是那两人了。元山喃喃说道。“错不了的。那是一双久经战阵的刑警的眼睛。”
  两人走过了检票口。男子看到西口,毫不迟疑地向着元山和西口走了过来。女子紧随其后。
  “是多多良管理官吧?”元山开口问道。
  “是我。你们两位是……”
  “我是玻璃警察署刑警课一系的元山。这是我的部下西口。”
  “请多关照。”西口低下了头。

  多多良轻轻点了点头,转身冲着身后的女子挥了挥手。
  “这位是冢原先生的太太。她的名字,你们应该知道的吧?”
  “是的,已经听说了。”元山转身面对着冢原早苗,深深地低下了头,“这次的事,实在是令人感觉遗憾。您此刻的心情,我们能理解。”
  西口也跟着上司一起鞠了一躬。
  “给你们添麻烦了。”早苗说。她的声音,感觉比电话里更加低沉。
  “我硬跟着来,真是抱歉。”多多良说道。
  “不不,哪里话。”元山赶忙圆场道。
  “听冢原太太说冢原先生过世了,我坐立不安。毕竟,冢原先生他不仅只是我的前辈,还是我的恩人。”
  “呃,原来是这么回事……”元山掏出手帕,擦了擦太阳穴上的汗。
  “冢原先生的遗体在哪儿?”多多良问道。
  “在警署的停尸房里。尸检已经结束,我们带两位过去吧。”
  “是吗?真是有劳你们了。”说完,多多良身旁的冢原早苗再次深深地鞠了一躬。
  西口驾驶着车子,把两人带到了玻璃警署。刑警课长冈本早已在玄关口恭候多时了。
  “两位不必客气,请尽管吩咐。只要是能做到的,我们都会尽力去做的。”冈本稍稍有些驼背,看起来随时都会开始搓手。从警衔上来看,警视厅的管理官,和小警署的署长基本是同级的。
  西口和元山带着两人来到了地下的停尸房里。署里的人已经将冢原正次的尸体安放好,尽可能不让人看到尸体身上的伤口。
  只看了一眼,早苗便叫了起来:“是我丈夫。”虽然脸色铁青,但她并没有半点情绪上的慌乱。
  西口和元山两人上了走廊,让两人独自待在屋里。过了五分钟,房门打开,多多良一个人走了出来。
  “结束了吗?”元山问道。
  “我想让他太太单独和他待一会儿。同时,也想找你们问问事情的详细情况。”
  “好的。那,咱们另找一间屋子吧。”说完,元山看了一眼西口,“你留在这里。等冢原太太出来之后,你就带她到第二会议室里来。”
  是。西口回答道。
  在光线昏暗的走廊上等了十分钟之后,房门静静地开启,早苗从里边走了出来。虽然她的两眼里布满了血丝,但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泪痕。估计她在出门之前,已经补过妆了。
  看到西口之后,早苗低下了头:“让你久等了。”
  “多多良管理官正在和我的上司谈事情的详细情况。我带您过去找他们吧。”
  “抱歉,那就麻烦你了。”
  第二会议室在警署的二楼上。西口带着早苗走进会议室,只见元山在会议桌上摊开了地图,将现场的位置告知了多多良。除了他们两人之外,冈本和署长富田也在会议室里。看到早苗进屋,满身赘肉的富田飞快地站起身来,低头和早苗打了个招呼。
  “据说冢原先生是在玻璃浦死去的。”多多良转身朝着早苗说道,“您听说过那地方吗?”
  没有。早苗偏起脑袋,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刚才我听多多良管理官说,您丈夫在出门的时候,并没有告诉您他要上哪儿去?”元山问道,“这种情况是否经常发生呢?”
  早苗紧紧攥住了膝头上那只手提袋的提手。
  “去年退休以后,他偶尔也会突然跑去泡温泉。因为平日里我也要去上班。他会去的地方大致我都知道,不过他也经常会只跟我说想去看看红叶,或者说想去看看日本海,之后就出门去了。这次也一样,他虽然告诉过我他要到这边来,但具体的情况他却没有告诉过我。”

  “那么,您丈夫是否曾经跟您提起过‘玻璃浦’这地名呢?”
  “我也想不起来了……感觉应该是没有提过吧。”早苗的回答显得很没有自信。
  “您有没有看到过这只包?”
  “这包是我丈夫的。”
  “能请您检查一下包里的东西吗?如果发现了您之前没见过的东西,就请您告诉我们。”
  “我可以不戴手套吗?”早苗提出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表明她作为前警员妻子的身份。可以的。元山回答道。
  检查过包里的东西之后,早苗说道:“这些东西全都是我丈夫的。”
  “手机的通信记录呢?就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最近您丈夫似乎很少使用手机。”
  早苗拿起手机,检查了一下登录内容和通信记录。就警方的调查来看,这只手机的最后一次通话是三天前。拨打的号码是“绿岩庄”的电话号码。看样子应该是一通预定房间的电话。
  “应该没什么问题吧。我丈夫他虽然会带着手机出门,但他却几乎就不大用它的,说是退休之后,也几乎就没人会给他打电话了……而且他也不会发短信。”
  元山点了点头,从上衣内兜里掏出了一只塑封袋来放到桌上。袋子里装的是一张纸片。
  “您看到过这东西吗?您可以拿起来仔细确认一下。”
  冢原早苗拿起塑封袋,两眼盯着袋子里的那张纸。顷刻间,疑惑的神色便出现在了她的脸上。
  那张纸片是西口发现的。当时,它被对折了起来,装在冢原正次的开襟衫的衣兜里。纸片上边,印刷着“海底热水矿床开发计划相关说明会及讨论会入场券”的字样,还盖着海底金属矿物资源机构的印章。
  早苗偏起头,把塑封袋放到了桌上。“没看到过。”
  “这是一张昨天和今天在我们这里召开的一场会议的入场券。”元山回答说。“据说,这附近的海底似乎有些什么资源,所以有人准备在这里搞开发。所以,开发方的人要在会上和我们这里的本地人商量一下有关开发的事情。”
  “你是说,冢原先生参加了这场会议?”
  “没错。昨天,有人在会场里见到过冢原先生。也就是说,冢原先生很可能是为了参加这场会议,才到玻璃浦来的。”
  多多良一脸纳闷地扭头看了看冢原早苗。
  “冢原太太您听说过这件事吗?”
  “没有。我还是头一次听到‘海底资源’这个词呢。”
  多多良把手肘放到了桌上,一脸不解地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呃,这个嘛。我们已经找参与该会议的人员打听过了,据说出席该会议的人,不光只有相关人员和本地的人。”元山说道,“毕竟这种事在日本还是头一次,所以国内对此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申请参加。所以我们猜想,或许是冢原先生对此很感兴趣,所以便提出了申请。如果不提出申请的话,就没法弄到入场券的。”
  冢原早苗和多多良都轻轻点了下头,但两人脸上的疑惑却依旧没有消退。
  这时候,一直沉默不言的署长富田开口了。
  “搞不好,其实是他在退休以后四处旅行,后来便渐渐地开始关心起了环境保护。因为玻璃浦这里的大海很美,心想如果这里遭到了污染的话,那可就麻烦了,所以他便一路赶到这里来了。”
  很明显,富田希望能够尽快摆脱这个问题。眼下,不但无法确认到底是事故还是案件,而且其中还牵扯到了警视厅的管理官,富田也不愿淌这摊浑水。

  多多良没有理会富田,而是把地图拽到了自己的眼前。
  “我们该怎样到现场去呢?我想去亲眼看一看。”
  “坐电车也能到。不过您既然说了想去一趟,那还是由我们安排一辆车送您过去吧。”元山说道。
  “是吗?那就有劳了。”
  “明白。那个,冢原先生的遗体又怎么办呢?葬礼的事,眼下还没有做过任何的安排。”
  多多良的目光在元山和冈本两人的脸上游弋了一阵,之后又转向了富田。
  “也就是说,你们不打算进行解剖了?”
  听到这句话,站在一旁的西口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警视厅搜查一课的管理官嘴里竟然说出了“解剖”这两个字,感觉事情似乎要比实际上严重得多。
  “呃,这个嘛。就我们之前接到的报告来看,似乎并没有解剖的必要。”富田看了看冈本和元山,似乎是在向他们俩求助。
  “就我们当地的医生的诊断来看,死因应该是脑部损伤。”冈本战战兢兢地说。之后,他又扭头看了一眼身旁的元山。
  元山回答了句“是的”,接着说道:“我们已经请鉴定人员调查过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了。虽然血液中只含有少量的酒精,还不至于到酩酊大醉的地步,但脚下不稳也还是有可能的。死者为了醒酒,爬上堤坝去散步,结果脚下一滑,摔到了岩石地里——这样的设想,应该也还算妥当。”
  多多良低下头去,稍稍思考了一阵,抬起头说道:“总而言之,还是先让我们看看现场的情况吧。至于遗体的处理,等看过现场之后再来商议——这样行吧?”最后的一句,多多良是冲着冢原早苗说的。好的。早苗回答。
  三十分钟后,西口驾驶的车子便抵达了发现尸体的现场。因为岩石地里没地方落脚,所以几个人就只能站在堤坝边上往下看了一阵。即便如此,遗体所在的地方依旧残留着清晰的血迹。冢原早苗用手捂住嘴,不住地呜咽着。多多良双手合十,之后又仔细地看了看脚下的现场。
  “今早发现尸体之后,我们就已经派人在周围四处打听了,却没有任何人说自己昨天夜里曾在这里看到过疑似冢原先生的人影。当然了,这里是乡下,一过晚上八点,大部分的人就都不会离开家门了。”元山解释道。
  多多良看了看周围,问道:“这附近一到晚上,光线就很昏暗的吧?”
  “嗯,可以说是一片漆黑。”
  “他住的旅店离这里有四百多米远的吧?周围一片漆黑,亏得他还能一路走到这里来呢。冢原先生当时带着手电筒吗?”多多良自言自语般地喃喃说道。
  “说是一片漆黑,但也还没有黑到连脚下都看不清的地步。况且,昨晚的月光也很亮。”看到情形有些不对,元山赶忙修正了自己刚才的话。
  “总而言之,周围并没有发现手电筒之类的东西吧?”
  “确实没有。不过手电筒也可能是掉到海里去了。”元山将游移不定的目光投向了西口。
  “旅店的老板甚至都不知道冢原先生出门去的事,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会把手电筒借给他的。”西口说道,“但是,因为旅店的各个房间里都备有应急用的手电筒,所以也存在有冢原先生带着应急手电筒出门的可能性。之后,我们会再详细确认一下的。”
  多多良似乎并没有听到西口说的话。他甚至连头也没点一下,两眼一直盯着岩石地。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元山。
  “抱歉,能麻烦你们立刻把我送回警署去吗?我有话要和署长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