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邵燕祥散文集 - 体制比人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过去爱说"形势比人强",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思吧。现在我要说"体制比人强"。如果你无意改革体制,你就要受制于这个体制。**是一个显例。他参与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宪法,他自然是竭力维护这一体制的无疑。然而他在尔后的十二年岁月里并没有为宪法的实施做过认真的努力,哪怕是稍稍指出有法不依尚属没有解决的问题。然而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他都眼睁睁看着违法违宪、侵犯人权的种种而不置一词;甚至在1958年通过彭真之口大讲"做党的驯服工具是**员的最大志愿",在1963、1964年又通过王光美搞什么《桃园经验》:最后在1966年开始的文革当中,他首当其冲地成为打击对象,所采取的方式,也正是所有他默认默许乃至大力支持过的揭发、批判、斗争,不许澄清的泼脏水,不许还口的大辩论,加上人格侮辱以至肉刑体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享受了这个体制在实行压迫和专政时所能采取的多种手段。这颇有一点"请君入瓮"的味道。周恩来的情况也有类似之处。在某些情势下,他似乎游刃有余,应付裕如;但他也逃不脱如来佛的掌心;这个如来佛与其说是**的权威,不如说也正是他曾力求巩固的体制。他之所以能有转圜余地,表现出他的棋高一着之处,并不是借助于这个体制所宣告的某些民主程序,而恰恰都是借助于这个体制实际上为"人治"提供的可能,从而利用他手中的权力,以及某种程度的个人魅力,所施加的影响。包皮括他在文革中拼全力保护某些干部,也只是在有限范围突破了体制,而在总体上还是加强了这一体制。周恩来在整个文革中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者,他所不能摆脱亦不欲摆脱的体制也。**呢?他以亿万人之上的地位,又以在中国几千年**主义遗产基础上营造起来的空前的个人崇拜为羽翼,应该说是权倾一时,且在一时间也真的是为所欲为,没人当面说个不字。然而,他尽管打碎了原体制的某些环节,以遂其愿,但他还是只能在体制提供的保障下来运作。最后一放难收,也还是回到原有体制的轨道上来,牺牲了他的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在他辗转病榻的最后,回归两个字,曰:"就范";就其毕生所缔造的国家体制和党的体制之范也。不知他在晚年只能与文化水平较低的年轻战士、护士们一起打发孤独和寂寞的除夕,在临终向医生垂询还有多少时间的一刻,心目中是否掠过"异化"这一个概念的影子。我举这几个本世纪堪称强人者为例,只是想说:体制比人强。但不是说,体制是不可改革的。这就使他在对待新的"反党集团"这一政敌时,选择了留有余地的做法。故称之为进步。这个进步也回报了他。当1964年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把赫鲁晓夫搞下台以后,也没有把他投监或判刑,更没有想要**消灭,而只是--如我们所说的,软禁起来。影响所及,后来苏共解散,苏联瓦解,元首易人,虽然风波迭起,总归是非暴力倾向占了上风,没有滥捕滥杀。这归根到底,不能不多少归功于赫鲁晓夫在政治斗争中首开了比较文明的风气。当然,也要归功于苏联人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接受历史教训而远离了暴君暴民的传统。自然,肯定这方面的进步,并不意味着可以到此止步。不杀政敌,只是现代政治斗争的底线;而用软禁的办法取代野蛮的暗杀或明杀,是蒋介石也曾部分地(如对张学良)做到的,距离现代化民主政治,尚不可以道里计也。2002年1月15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日光流年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哐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他将离开这鲜活生动的人世了。在耙耧山脉的深皱里,死亡自古至今偏爱着三姓村?,有人出门三日,回来可能就发现另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谢世了。出门半月或者一个月,倘若偶然一次没人死去,便会惊痴半晌,抬头望望西天,看日头是否从那儿出来了,是否成了蓝色或者绛紫色。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我的播音系女友
作者:佚名
章节:262 人气:2
摘要:北京,中国伟大的首都,一个沙尘暴经常光顾的国际化大都市。我所在的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一所出产过著名节目主持人,也出产过普通观众与社会失业者的传媒类著名学府,就座落在这个大都市的东郊古运河畔。认识播音主持系的那个女生,一切都要从五月的那个下午说起。播音主持系的女生长得都跟祖国的花儿似的,一个比一个艳,一个比一个嫩,不过我们宿舍几个人都知道,她们都有一张刀子般的嘴,好像是带刺的玫瑰,一般人都不敢惹。 [点击阅读]
五个苹果折腾地球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4
摘要:这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狗年的一天,使它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它的果实把地球折腾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是春天的午夜。一个飞碟在夜色的掩护下接近地球,飞碟上的外星人是路过地球,想休息一会儿。“下边是一座苹果园,着陆比较合适。”担任观察的宇宙人对机长说。“同意在苹果园着陆。”机长发令。飞碟缓慢地在那闷果树旁着陆。飞碟舱门打开了,几个宇宙人走出飞碟,在果园里活动筋骨,呼吸空气。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一些人从我的世界路过。陆陆续续写了许多睡前故事,都是深夜完成的。它们像寄存在站台的行李,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朋友的,不需要领取,于是融化成路途的足迹。但我觉得它们很漂亮。一旦融化,便和无限的蓝天白云不分彼此,如同书签,值得夹在时间的罅隙里,偶尔回头看看就好。其实这本书中,一部分连短篇都算不上,充其量是随笔,甚至是涂鸦。 [点击阅读]
厚黑学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由此也可看出李宗吾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完全消除贻尽。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