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山楂树之恋 - 《山楂树之恋》读后感·爱就好好爱吧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网上热议的山楂树之恋,我原本心里是由一点抵触的,因为简介里面写明了是描写文革末期的一段爱情故事,我心里想当然的就把它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之类的电视剧 情节化上了等号,那个时期必然是每人每句必有阶级斗争,必有革命,推翻之类的词汇蹦出来。那时人的思想与作为和80后的我有一大段的距离,使我无法理解。
  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原本并没有多少期待的书,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不得不为它写点儿什么。
  这是一本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我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一字不漏的看完,脸上满是泪痕,枕巾都被打湿了,这在我已是多年都没发生过的状况,为一本小说,别人的故事,真心得流着自己的泪水。
  我哭并不只是为主人公静秋和老三的爱情而感动,更为在那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个人相爱但又不能堂堂正正的爱,压抑隐忍的苦楚而哭。
  对于那个时期人的生存状态我不甚了解,仅从电视,小说里面窥见一二。仿佛人人都革命,各个都先进,思想高度统一,动不动就说语录喊口号,质疑 一切权威,排斥一切所谓资本主义,拒绝一切享乐,以吃苦受累为荣,物质极度匮乏,精神上又极度激进。当所有人都不正常的时候,这种不正常就会被认定为正 常,而相反的则会被定义成反动。这只是一种表面的笼统地看反,而看过这本以静秋第一人称,带有大量心理描写的书之后,通过静秋这个个体,我对于那个时代人 的思想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就在那个时代,出身不好,时刻谨小慎微,生怕和资产阶级反动派刮上一点儿关系的静秋,和根儿红苗正,军区司令的儿子孙建新(老三)相遇了。
  静秋被学校派到农村收集材料撰写教材,老三的勘探队在附近工作,似乎一切都是机缘巧合。第一次见面时,静秋先是听到了老三用手风琴弹奏稍显反 动的歌曲《山楂树》,那琴声引起了她无限的遐想,琴声结束,人出来了。静秋面前的老三几乎和当时无产阶级的审美观点格格不入,但是静秋心里却不知怎么得觉 得他好看,意识到自己这个想法之后静秋又开始在心里检讨,觉得这样的人好看了是不是自己就有些小资产阶级。明明是一见钟情了,却想着立场,阶级等与爱情毫 不相干的问题,急忙的自我教育。
  看到这一段心理矛盾的描写时,我是笑出声来的。静秋就是这样一个与时代背景及其相符的人,她的思想与同时代大部分人一样,这决定了她不会做出 任何她认为有违无产阶级价值观的事情。而老三却不是与她同样的人,毕竟见多识广,对政治形势和走向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没有局限在既定的小框框里, 这也是后来很多次他能说出让静秋认为有些反动的话的原因。两个人在思想上的不同步决定了他们的爱情不会一帆风顺,深爱静秋的老三不得不做出妥协。

  苏童评论说,老三太完美了,堪称中国的情圣。
  我赞同前半句,但是后半句要改一个字的话会更好,老三是情痴。他的完美不为其他人,只独独为静秋,他所有的好只因为一个原因,他爱静秋,用他 的所有的力气深深的爱着,并且不图回报。与静秋的多疑多虑不同,他爱的坦坦荡荡,毫不遮掩。在两个人关系还没有明朗的时候,知道静秋要一个人走山路,他递 条子给她,告诉她山上等。看静秋的钢笔不好,悄悄的挑好钢笔送给她。静秋因为未婚妻的事情误会不理他,他更是急得不行抓住机会就问她为什么。静秋无心地说 自己去建筑工地打零工,说的根开玩笑似的轻描淡写,他却是实实在在的心疼,苦心的劝她再不要去。
  静秋一边接受这他这些爱和关心,一边又因为怕别人的闲话而时时遮掩着和他的交往只有在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才跟他稍微亲近一点儿。老三心里一 定是痛苦的,明明相爱的人却总要装作不认识,连靠近她一点儿都不可以,有时候她的态度还冷若冰霜。否则他也不会在有一次拥抱静秋的时候对她说:“静秋,你 这样折磨我的时候,心里是不是很高兴?如果是,那我就没什么话说了,只要你高兴就好。但是如果你……你自己心里也很难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折磨我呢?”其 实他是看穿了她的,她内心欢喜却要压抑着表现得很冷淡,因为那个年代的思想是不允许自己因为爱情而愉悦的,甚至爱这个词都是禁忌。老三即使看穿了她又能怎 样?爱让他妥协,静秋怎么要求他怎么配合,甚至见个面都要偷偷摸摸,老三经常是不声不息的在远处看她,等到旁边没有人的时候才敢靠前和她说话,心头的惦念 时时刻刻放不下却又无法毫无顾忌的表达,这样的爱不是痴么?
  腰封的背面写了一句话,所有的男人都想娶静秋,所有的女人都想嫁老三。
  男人是不是娶静秋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老三这样的男人爱我,我肯定毫不犹豫的马上和他结婚。一个男人能像他一样默默地为一个女人付出到如此境地,不嫁他还嫁谁呢?
  静秋赤脚去打零工结果被石灰水烧伤了脚被在一旁偷偷来看静秋的他看到了,于是第二天一大清早就拎着新买的胶鞋给她送过去,看着静秋浮肿的脚面 心疼得哭了。他了解静秋的敏感,怕她拒绝,于是说“我知道我劝你不打工,你不会听;我给你钱,你也不会要。但是如果你还有一点同情心——如果还——有一点 ——心疼我的话,就把这鞋穿上吧。”他是真的心疼她,看她受苦比自己受苦还难受。所以最后还威胁静秋说如果再看到她不穿鞋赤脚打工的话就把自己的鞋也脱 了,泡石灰水里直到自己的脚也烧烂为止。这样动情的话绝对不是所谓的甜言蜜语,而是情之所至说出来的真心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到哪里 能找到一个这么心疼自己的男人呐。

  静秋知道了他得了白血病,跟他说如果他死了的话她也要跟着去,还没等听完他就激烈的反对,他告诉静秋要好好或者,要帮他好好活着,她会结婚, 会做妈妈,会做奶奶,会有子子孙孙;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你爱过一个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气面对现在;想 到那一天,我就觉得我只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在那里看着你幸福的生活。
  临死的时候他把所有和静秋有关的东西,包括她曾给过他的一张照片,还有他们一些往来的信件都交给了弟弟,并嘱咐说如果静秋过的幸福的话这些东 西就不要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老三心里永远是先考虑静秋,看她开心他也跟着开心,看她受苦他就比她还苦,世上有几个男人能爱一个女人到如此程度呢?
  读之前看网上有好多评论,同年代的读者说这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纯粹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没有半点儿肉欲成分。80后的春树说最干净的就是最 变态的,没有身体的爱情都是扭曲的不正常的,另还有人说这是一本关于性*压抑的原始考察报告。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不置可否,毕竟100个人心里有100个哈姆 雷特。
  我只想说我感受到的,这是一本真是不做作的,感情真实不虚华的,忧愁着甜蜜,无奈的让人心酸的书。
  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之所以能感动身处不同年代的我们,就是因为他们这份感情有太多是如今的我们早已缺失了的,所以让人羡慕与向往。但是要说推翻 现在的爱情观重新回头去信奉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却又误解了作者的初衷。作者写这么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对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大肆歌颂和赞扬,也不是让大家 想想自己的爱情而自惭形秽,她只是单纯的记述了两个人的一个故事,告诉大家曾经有人是这样的爱过。

  老三和静秋不是主观上想要抛弃欲|望纯粹的精神恋爱,他们也有生理需求,或者说是因为爱而对对方的身体产生的一种憧憬和向往。老三觉得静秋美, 并且毫不讳言的表白出来,想要拥抱她,吻她。静秋也是喜欢和他的身体接触的,但是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对于基本生理常识都一无所知的她把这种接触视为是污秽 的,不道德的,所以刚开始时激烈的抗拒。到后来她慢慢的习惯并爱上了这种接触的感觉,在知道他得了白血病之后甚至想要把自己完全的交给他(即使她并不知道 这意味着什么),这时老三又退却了,封建的观念让他不敢越雷池一步,怕将死的自己耽误了静秋的一生。于是两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因为不同的原因压抑了自己的欲 望。即使是在医院的病房里那个对于他们来讲算是激*情的一夜,也不过是用手“看”了对方的身体,两个人裸裎相对,一张床上睡了一夜也没有做出夫妻之事来。这 让今天的我们看来多少有些惋惜,为他们遗憾。但是谁又能说因为这一点遗憾,这份感情就不是正常的爱情了呢?变态之说又从何而来呢?
  现在的人爱了就可以大胆的说出来,两个人可以在闹市大摇大摆的牵着手,可以当街接吻,甚至未婚同居也不必特意的避讳别人,两个人可以没有任何 顾忌的相守在一起,这在当年的老三看来已经是一生的最大心愿了,可是我们的幸福感比得过老三和静秋轻轻的一牵手么?又有几个人能像老三那样,笃定的说静秋 我会让你相信这世上有永远的爱情?今天如胶似漆,明天一刀两断的怨侣随处可见。我们的爱情和他们相比少了很多约束的条件,同时也少了更多更重要的东西,那 是一生一次的心动,无条件的付出,以及一辈子不变的信念。
  看完了这本书,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如今精神肉体都不受限制的我们,在考虑爱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为什么总要执著于爱情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 物质基础,家庭条件,事业发展呢?为什么不能像老三和静秋一样纯粹的去爱呢?为什么不能替他们继续走完这辛酸着幸福的爱情之路呢?有机会爱,就别顾虑太 多,好好的爱吧。
或许您还会喜欢:
冬天里的春天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第一节沉沉的大雾,似乎永远也不会消散地弥漫着,笼罩在石湖上空。迷迷蒙蒙,混混沌沌,任什么都看不出来,若不是咿咿呀呀的桨声,船头逆浪的水声,和远处湖村稀疏的、不甚响亮的鞭炮声,真会以为是一个死去的世界。那劈脸而来的浓雾,有时凝聚成团,有时飘洒如雨,有时稠得使人感到窒息难受,有时丝丝缕缕地游动着,似乎松散开了,眼前留出一点可以回旋的空际。但是,未容喘息工夫,顷刻间,更浓更密的雾团又将人紧紧裹住。 [点击阅读]
出梁庄记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阎连科:说《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不如直言它是《中国在梁庄》更为深刻的扩展和掘进。一个村庄遍布在一个国家,其足迹是一个民族命运的当代画影,其诉说的眼泪,是今日中国澎湃的浊浪。李敬泽:《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 [点击阅读]
包氏父子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一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点击阅读]
天使街23号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序幕太阳一点一点落下去。天空中的暮霭,只残留一片灰褐色*的微光,照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映出光明最后的告别。阵阵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天使街23号的方向游荡。整个天使街笼罩在浓密的树-阴-下,显得无比的萧条和凄凉。一个消瘦的身影呆呆地蜷缩在神秘井边,一动不动。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树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大地慢慢被爬上半空的月亮映上了银灰色*。 [点击阅读]
孤独六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我写过一篇小说叫「因為孤独的缘故」,后来成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联合文学举办一个活动,以「孤独」為主题,邀我作了六场演讲,分别是:情慾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和暴力孤独。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慾只是无可奈何的佔有。 [点击阅读]
尘埃落定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母亲正在铜盆中洗手,她把一双白净修长的手浸泡在温暖的牛奶里,嘘嘘地喘着气,好像使双手漂亮是件十分累人的事情。她用手指叩叩铜盆边沿,随着一声响亮,盆中的牛奶上荡起细密的波纹,鼓荡起嗡嗡的回音在屋子里飞翔。然后,她叫了一声桑吉卓玛。侍女桑吉卓玛应声端着另一个铜盆走了进来。那盆牛奶给放到地上。母亲软软地叫道:"来呀,多多。 [点击阅读]
山楂树之恋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等爱变成习惯◎小左从不回忆与你一起的往事,从不念起你的现在,只是记得,你在心里。我用了一晚上看完了《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是先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好奇心作祟,究竟是怎样纯洁的爱情呢?我是很少看这样的言情小说或是电视剧的,但是看过的一些,总是要被其中的主人公种种的灾难与不幸所感染,并且会在心里设定自己期望的结果,然后就期待结局就是自己安排的这样。 [点击阅读]
我的团长我的团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我在长江之南的某个小平原上抖抖索索地划拉着一盒火柴,但总是因无力而过度用力,结果不仅弄断了火柴梗子,还让满盒的火柴干戈寥落撒了半地。我只好又从脚下去捡那一地的火柴梗。我——孟烦了,二十四岁,今国军某支所谓新编师之一员,中尉副连长。我无力又猛力地划着火柴,这次我让整个空火柴盒从手上弹出去了。于是我再用抢命般的速度抢回地上那个火柴盒。“烦啦你个驴日的!连根火柴也日不着啊?!”我想起了我屡被冒犯的官威。 [点击阅读]
新结婚时代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10年新版《新结婚时代》在《新结婚时代》中,对于谁是婚姻的“杀手”,王海鸰提出了新的质疑。小说中,引发婚姻矛盾的原因不是个性不合、第三者,或者两人缺乏沟通、相互猜疑,而是无法沟通的城乡间的鸿沟。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结婚时代》比《中国式离婚》更沉重。门当户对该不该,许多读者从这本书中的两代人三种个性婚恋中展开了话题。 [点击阅读]
智齿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自从梁功辰换了那把硬度偏高的牙刷后,我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用度日如年来形容有夸张的嫌疑,毕竟梁功辰一天只刷两次牙。但他每次刷牙时,我都极力躲闪,那牙刷分明是砂纸,每当那再硬一点儿就完全有资格被称之为“针”的刷毛接触我时,我都比较痛苦,像受刑。我是一颗智齿,梁功辰的智齿。从你的牙齿中缝往两边数,第8颗是智齿。也许你会说,智齿和盲肠一样,是人身上多余的东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