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山楂树之恋 - 《山楂树之恋》读书笔记·“阅读愤青”的读书报告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如果不是大脸家路警同学的推荐,也许真的就这样错过了。不喜欢它大红色*的腰封,看了多次简介也没明白究竟好在哪里,索性*更懒得去查书评,生怕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希望或者失望。
  饶是如此,毕竟是朋友推荐。还是存了期待。
  列进当当的购书单,货发过来却独缺了这本。一次两次,终于有货,自己都舒了口气,彷佛完成项任务。
  而事实是拿到书我便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大红色*书封上白色*的不是花纹,是密密麻麻的推荐。从正职作家到导演到演员到房地产大亨再到传媒名人, 头皮就有点发麻(说我无聊也好恶趣味也好反正我就是讨厌一本书打着谁谁谁推荐的旗号,显得太没有底气)。更何况是这样苏联的名字,是那样褶皱里都泛着黄旧 的红色*年代。而且,居然是那么大部头!
  当场就苦笑了:难道是为了拿过去缓解我这失恋人的悲伤?还是我长了一张需要忆苦思甜的脸?
  并不是快餐阅读爱好者,却始终不能接受某类文学。所谓伤痕文学,所谓大时代中的个人悲欢,所谓“久远”到80后“一定”无法了解的“古老”爱 情,动辄作痛心疾首状。有这种姿态的作者,写出的文字无论如何放缓,读来总觉得咄咄逼人,不厚道点说,有点像祥林嫂。见了人就扑过来见缝插针掏心掏肺说着 过去,想要落跑都来不及。还有一种就是时代感太过强烈的文字。作者写的是时代,而不是人。他们的主人公,大多夹在滚滚的时光洪流中步履踉跄,面目模糊。存 在的意义完全是为了凸显时代而服务。然这种文字,很少会写的好看。彷佛是作者打了太过宏大的底稿框架,要填补时却又吃力;又或者本想画卷中姹紫嫣红,到头 来却发现背景比人物还要华丽细致。他写的伤神,我读起来也吃力。不如敬而远之。

  自己亦有疑惑,所谓作家,难道不是应该用文字刻画描摹出各种各样的情来打动人心?那些虚套就是文化?《红岩》之所以现在还有人愿意读也是因为烈士们对国家的情。而至于国家,天地,时代,它们长久的存在本身便是基于某种巨大的无情。说白了就是你能爱它,它永不会爱你。
  好吧,牢骚完毕。作为对您能有耐心看完这么长抱怨的回报是:如果你也是如我一样浅薄幼稚的“阅读愤青“。那么我可以保证,经检验,这本书不会让你讨厌。
  可是我又开始踌躇究竟要不要向别人推荐这本书。因为阅读过程中我掉了很多次泪。以至于至今无法详细的复述书里的情节。感情太过复杂,不是自伤,不是同情,甚至也不是感动。心里有种久违的澈澄的东西满上来满上来,不知不觉,就是满脸的泪。
  我最初的怀疑是是不是这故事实在太美了。它的美源于它的真实细致和它的普遍性*——好吧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文艺但是我还是得说这也许就是爱情的 普遍性*。爱情最初产生时的互相吸引和惴惴不安,猜测对方心意猜到自己都心痛时的紧张与矛盾,真相大白时略微的慌乱和铺天盖地的甜蜜。还有爱着的人彼此间的 思念,担忧,怜惜,因为爱情而渐渐成长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甚至,甚至还有自己都无法分辨来源的属于人类本性*属于两情相悦时不能抑制的性*冲动。这种细致的 存在感,这种爱情的普遍性*让这个故事永远都不会“过时”。

  因为无论哪朝哪代,无论你是农妇还是公主,爱情都是这样的。不能速成,没有捷径。永远这样数据庞大到无法计算轨迹。
  哲学上讲共性*寓于个性*。以前我不能明白,现在却明白了。爱情的共性*在这个故事里是附属性*质。犹如玉石上的光芒,它增添了玉石的神韵与光彩,但却是由玉石本身的质感而得来的。被静秋故事的不同所打动,才会更为这种相同动容。(我是不是又开始做辨析题了――。)
  免不了又要提到时代,这是静秋故事里最大的不同,也是无法被摒除的因素。他和她的相遇里,有时代的印记;他和她的考验里,有时代的印记;他和 她周围的人物,事件,空气都是时代。而这种时代感好像舞台上忘记撤掉的旧布景,在-阴-影里默默的看着他和她用力的爱着彼此,它的存在妥贴到几乎让人无法察 觉,却是真实的一部分。若是抽掉这个背景,他和她,不能说一定会怎样,但一定是另外的一个故事。

  一口气看完一本书时却突然有些害怕,害怕如果这本书换成别人写还会不会这样动人。如果说这个故事本身是个美女,那么过于浮华过于感性*的语言无 异于浓妆,固然艳丽无匹,却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她的秀丽;可是过于平实沉重的文笔又会使她变得刻板无趣。而艾米的文字初读时并不觉特别出色*,悠闲,轻松, 没有特别大的野心。慢条斯理的,一句一句,不拖沓累赘,却也不是锐利的简洁干练。等看到中间时却忍不住会有些讶异。这种流畅通透,这种慢慢渗透的清澈明 净,有种天然的精致。是智慧,也是气质。
  这种搭配太过完美,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形容。只能说好像一位你特别喜欢的长辈,在她(他)的身上你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她的所有经历都只是经历而已,不是她倚老卖老感慨万千的依据,也不是她追赶潮流时竭力要抛弃的累赘。
  她就这样微微笑着看着你,说:恩,是有这么一个故事的。你想听?好吧。
  最后的最后,我要说:老三不是情圣。我不喜欢这个名字。
  他只是,太爱她。
或许您还会喜欢:
林语堂《京华烟云》
作者:林语堂
章节:54 人气:2
摘要:我站在这个地位很难写书评,女儿批评父亲的书,似乎从来未听见过。那又何必写呢?因为好像话藏在肚子里非说不可。可不要说我替父亲吹牛,也不用骂我何以如此胆大,因为我要用极客观的态度来批评,虽然情感也不可无。我知道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 [点击阅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
作者:佚名
章节:53 人气:2
摘要:一闻婧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正在床上睡得格外欢畅,左翻右跳地穷伸懒腰,觉得我的床就是全世界。其实我的床也的确很大。我只有两个爱好,看电影和睡觉,如果有人在我累得要死的时候还不让我睡觉那还不如一刀砍死我,那样我一定心存感激。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床弄得往死里舒服,我曾经告诉我妈我哪天嫁人了我也得把这床给背过去。所以闻婧的电话让我觉得特郁闷。 [点击阅读]
沉重的翅膀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菜汤的香味,从厨房里飘送过来。案板上,还响着切菜刀轻快的节奏。也许因为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叶知秋的心情就像窗外那片冬日少有的晴空,融着太阳的暖意。发了几天烧,身子软软的,嘴里老有一股苦味,什么也吃不下去。厨房里送过来的香味,诱发着叶知秋的食欲。她跟许多善良的人一样,一点儿顺心的小事,都会使她加倍地感到生活的乐趣。 [点击阅读]
潘金莲逃离西门镇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刘街是那样一个处境,在耙耧山脉的一道川地里,借着公路带来的繁华,就有人在路边设摊摆点。因为方圆数十里的农民,日常赶集要到山外的乡里,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村长庆的呼吁下,给有关部门送去了许多花生、核桃,政府就下了一纸批文,刘村正式更名为刘街,成了耙耧山中的一个集贸中心。 [点击阅读]
火蓝刀锋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万籁俱寂。忽然,两道雪白的光线划破了被黑暗凝固成一团的空间。光线下有隐约的海浪翻滚,一片汪洋大海上,两艘海军巡逻舰艇正破浪而来。舰艇上的指挥室内,站在液晶屏幕前向大家做介绍的是海军上校武钢。旁边一个目光炯炯的精干小伙子,手里正玩弄着一把火蓝匕首,转动间刀刃寒光毕现。此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百川。 [点击阅读]
狼烟北平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2
摘要:南横街黑窑厂“同和”车行的车夫文三儿在酒馆里和二顺子喝得有些高了,正在满嘴跑舌头。文三儿的酒瘾大,一天不喝就浑身难受,可真要喝起来又喝不了多少,顶多三两,一过四两就麻烦了。他通常是二两酒一下肚,脾气立马见长,瞅谁都不顺眼。若是四两酒下肚,情况就会恶化,他谁也不尿,逮谁和谁撸胳膊挽袖子,很有些英雄气概。 [点击阅读]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作者:王朔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夜里我和几个朋友打了一宿牌。前半夜我倍儿起“点”,一直浪着打。后半夜“点”打尽了,牌桌上出了偏牌型,铁牌也被破得稀哩哗啦,到早晨我第一个被抽“立”了。我走开想眯一会儿,可脑子乱哄哄的既清醒又麻木,一闭眼就出现一手手牌型,睡也睡不着。这时院里收发室打来一个电话,说有我电报叫我去取。我懒得去就叫他在电话里把电报念一遍。 [点击阅读]
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冰心在给《穆斯林的葬礼》写国际版的序言时,她说在读这本书之前,几乎对穆斯林一无所知。看过之后,我深深赞同这点,我缺乏对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当然,穆斯林和回族仅仅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还是要看一些专门的书。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十二月二十四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伙计又跑进来生火炉。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再睡得着了的,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夜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象这样刮风天,真不能不令人想到许多使人焦躁的事。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