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日瓦戈医生 -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从《日瓦格医生》到民主评议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完这本小说,我就去单位开会了。我所在部门每周一要开一次例会,哪怕是轮休也要参加,而今天我偏偏是轮休的,所以,为了开这半小时的会,我匆匆忙忙把《日瓦格医生》最后一章看完便马不停蹄地去了单位。轮休还要开会,跟周末逼着我们回去开会差不多一个性*质,但是我也没办法,何祚庥早就说了:“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领导说,今天开会有两个议题,一是总结上周工作,二是民主评议,主要评议的就是领导。
  进行完第一个议题之后,我们开始等待评议领导了,然后领导说:“副科以上留下来,其他人散会。”
  我属于副科以下的其他人,于是便“被散会”了。
  这种民主评议,可能很多外国人不会懂得是怎么回事,但是中国人——尤其是zheng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国人,对此肯定不会陌生。对这种民主评议的效果,大家心里也都有一杆秤。可是前几年,这杆秤倾斜了,不对头了,竟然有一位领导的民主评议得分很低,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大伙都不会把这事当真,可是那年偏偏很多人一起当真了。
  出了这种事情之后,以后再对领导民主评议的时候,就只能“副科以上参加了”。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说起这个,是因为我想说,“副科以上参加”其实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最早可到1848年。如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神奇的事,其实莫不可以追溯到此,比如开胸验肺,比如断指鸣冤。
  1848年,一个幽灵诞生了,“飘荡在欧洲的上空”,这之后世界各地的革命浪潮一浪接一浪,于是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于是世界上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为有了十月革命,于是有了这本不朽的名著《日瓦格医生》。
  ——瞧,我这个小人物的经历,就这样跟一本世界名著有了共同的渊源。
  作者鲍·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因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没有去领奖,因为他的祖国告诉他,如果他胆敢去领奖,就会将他驱逐出境。这本书不是在苏联出版的,最初是在意大利出的,出版之后,受到西方舆论的一致好评,当然这种好评可能也有一部分意识形态斗争的因素在内。
  在这本书里,时间跨度很大,从二月革命写到十月革命,又写到新经济政策,最后又写到了二战。作者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成长经历,反思了十月革命的得失,其实所谓得失,更多的是“失”,他最初投稿给苏联的出版社,结果非但没有出版,还被编辑骂了一通:“你的小说精神是仇恨社会主义,小说中表明作者的一系列反动观点说明十月革命是个错误。”

  的确,这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在小说中,作者时不时通过人物之口来挖苦、讽刺、咒骂、反思十月革命的成败得失;同时,又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际遇,来反映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历史狂潮、暴政肆虐时的无力感和挫败感;通过日瓦格医生的眼睛,让他游历俄国,看尽了人间的悲欢,最后终于成熟起来,也最终被整个社会边缘化了。
  小说中的情景,什么最可悲?
  农民背井离乡,可悲;家园被白军毁灭,同时也被红军毁灭,可悲;知识分子漂泊他乡没吃没穿,可悲;一个个热血青年的梦想幻灭了,可悲……
  但是最可悲的不是这些。
  最可悲的是,日瓦格医生已经没有了朋友。
  在小说将近结尾的时候,他幼年时的好友戈尔东、杜多罗夫十分真诚地批评了他,说他不合时宜,没有理解革命的意义。日瓦格最好的朋友被洗脑了,而且洗得非常非常彻底,干干净净,日瓦格,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者。遥想当年,我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也正是这个样子的吗?日瓦格最后郁郁而终了,就像老舍最终投湖自尽。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毕竟已经进步了,如果不进步,我们也不会看到这本书,如果不进步,我也不会写下这段文字。
  而也正因为进步,环绕我们身边的,便只剩下虚伪。当年提起共产主义,人们是满怀真正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如今呢?成了一种单调的修辞。
  从写作手法上,作者写了几个互有关联的人物的故事,讲述他们在革命的洪潮中不同的人生际遇,就像莫言的《丰-乳-肥臀》,写出了一家几口人的浮沉,所不同的是,到敏感处,莫言便语焉不详,而鲍·帕斯捷尔纳克则一如既往地前进,毫不避讳毫不隐瞒,就像一头压抑的狮子,尽管身处铁笼,也要不甘心地吼上一嗓子。
  不过从故事性*而言,这本《日瓦格医生》要弱很多,文中的思辨的成分特别多,通篇都是大段的议论。从文学性*上,算不得上乘,但是其洞见、其胆识,却足以超越很多名著。
或许您还会喜欢:
偶发空缺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0
摘要:6.11若发生如下三种情况之一,即认为偶发空缺出现:(1)地方议员未在规定时间内声明接受职位;(2)议会收到其辞职报告;(3)其死亡当天……——查尔斯·阿诺德-贝克《地方议会管理条例》,第七版星期天巴里·菲尔布拉泽不想出门吃晚饭。整个周末他都头痛欲裂,当地报纸约稿的截稿期马上就要到了,得拼命写完。 [点击阅读]
偷影子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士比亚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罗曼·加里(RomainGary)我害怕黑夜,害怕夜影中不请自来的形影,它们在帏幔的褶皱里、在卧室的壁纸上舞动,再随时间消散。但只要我一回忆童年,它们便会再度现身,可怕又充满威胁性。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生于英国汉普郡,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的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活泼风趣的文字著称。有6个兄弟和一个姐姐,家境尚可。她的父亲乔治·奥斯汀(GeorgeAusten,1731年—1805年)是一名牧师,母亲名卡桑德拉(1739年—1827年)。 [点击阅读]
儿子与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0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而粗暴、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点击阅读]
元旦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她过去很坏……一向如此,他们常常在第五大道旅馆见面。”我母亲这么说,好像那一越轨的情景增加了她所提起的那对男女的罪过。她斜挎着眼镜,看着手里的编织活,声音厚重得嘶嘶作响,好像要烤焦她毫不倦怠的手指间编织的雪白童毯一样。(我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乐善好施的人,然而说出的话却尖酸刻薄,一点也不慈善。 [点击阅读]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自从那次涉谷四叶大厦现场演唱会结束之后,已经过了三个月。在这几个月中,事件的余波依旧冲击着莉莉周。 [点击阅读]
其他诗集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印]戈斯这一时期②,诗人一开始便尝试一种新的样式——散文诗。虽然泰戈尔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采用了散文诗这种形式,然而这些作品的孟加拉文原著,显然都是些出色的韵文。那么,诗人到底为什么动手写起了散文诗呢?人们自然会以为,采用散文诗写作与“散文”③《吉檀迦利》的成功(指英译本)有关,诗人自己也赞同这种观点(《再次集》导言)。 [点击阅读]
冒险史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一歇洛克-福尔摩斯始终称呼她为那位女人。我很少听见他提到她时用过别的称呼。在他的心目中,她才貌超群,其他女人无不黯然失色。这倒并不是说他对艾琳-艾德勒有什么近乎爱情的感情。因为对于他那强调理性、严谨刻板和令人钦佩、冷静沉着的头脑来说,一切情感,特别是爱情这种情感,都是格格不入的。我认为,他简直是世界上一架用于推理和观察的最完美无瑕的机器。但是作为情人,他却会把自己置于错误的地位。 [点击阅读]
冤家,一个爱情故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赫尔曼·布罗德翻了个身,睁开一只眼睛。他睡得稀里糊涂,拿不准自己是在美国,在齐甫凯夫还是在德国难民营里。他甚至想象自己正躲在利普斯克的草料棚里。有时,这几处地方在他心里混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是在布鲁克林,可是他能听到纳粹分子的哈喝声。他们用刺刀乱捅,想把他吓出来,他拚命往草料棚深处钻。刺刀尖都碰到了他的脑袋。需要有个果断的动作才能完全清醒过来。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1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0
摘要:“既然野人①已经死了,”眼看周围的树林逐渐黯淡,盖瑞不禁催促,“咱们回头吧。”“死人吓着你了吗?”威玛·罗伊斯爵士带着轻浅的笑意问。盖瑞并未中激将之计,年过五十的他也算得上是个老人,这辈子看过太多贵族子弟来来去去。“死了就是死了,”他说,“咱们何必追寻死人。”“你能确定他们真死了?”罗伊斯轻声问,“证据何在?”“威尔看到了,”盖瑞道,“我相信他说的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