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日瓦戈医生 -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从《日瓦格医生》到民主评议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完这本小说,我就去单位开会了。我所在部门每周一要开一次例会,哪怕是轮休也要参加,而今天我偏偏是轮休的,所以,为了开这半小时的会,我匆匆忙忙把《日瓦格医生》最后一章看完便马不停蹄地去了单位。轮休还要开会,跟周末逼着我们回去开会差不多一个性*质,但是我也没办法,何祚庥早就说了:“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
  领导说,今天开会有两个议题,一是总结上周工作,二是民主评议,主要评议的就是领导。
  进行完第一个议题之后,我们开始等待评议领导了,然后领导说:“副科以上留下来,其他人散会。”
  我属于副科以下的其他人,于是便“被散会”了。
  这种民主评议,可能很多外国人不会懂得是怎么回事,但是中国人——尤其是zheng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国人,对此肯定不会陌生。对这种民主评议的效果,大家心里也都有一杆秤。可是前几年,这杆秤倾斜了,不对头了,竟然有一位领导的民主评议得分很低,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大伙都不会把这事当真,可是那年偏偏很多人一起当真了。
  出了这种事情之后,以后再对领导民主评议的时候,就只能“副科以上参加了”。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说起这个,是因为我想说,“副科以上参加”其实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最早可到1848年。如今,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的神奇的事,其实莫不可以追溯到此,比如开胸验肺,比如断指鸣冤。
  1848年,一个幽灵诞生了,“飘荡在欧洲的上空”,这之后世界各地的革命浪潮一浪接一浪,于是在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于是世界上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因为有了十月革命,于是有了这本不朽的名著《日瓦格医生》。
  ——瞧,我这个小人物的经历,就这样跟一本世界名著有了共同的渊源。
  作者鲍·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因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没有去领奖,因为他的祖国告诉他,如果他胆敢去领奖,就会将他驱逐出境。这本书不是在苏联出版的,最初是在意大利出的,出版之后,受到西方舆论的一致好评,当然这种好评可能也有一部分意识形态斗争的因素在内。
  在这本书里,时间跨度很大,从二月革命写到十月革命,又写到新经济政策,最后又写到了二战。作者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成长经历,反思了十月革命的得失,其实所谓得失,更多的是“失”,他最初投稿给苏联的出版社,结果非但没有出版,还被编辑骂了一通:“你的小说精神是仇恨社会主义,小说中表明作者的一系列反动观点说明十月革命是个错误。”

  的确,这就是本书的中心思想。
  在小说中,作者时不时通过人物之口来挖苦、讽刺、咒骂、反思十月革命的成败得失;同时,又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际遇,来反映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历史狂潮、暴政肆虐时的无力感和挫败感;通过日瓦格医生的眼睛,让他游历俄国,看尽了人间的悲欢,最后终于成熟起来,也最终被整个社会边缘化了。
  小说中的情景,什么最可悲?
  农民背井离乡,可悲;家园被白军毁灭,同时也被红军毁灭,可悲;知识分子漂泊他乡没吃没穿,可悲;一个个热血青年的梦想幻灭了,可悲……
  但是最可悲的不是这些。
  最可悲的是,日瓦格医生已经没有了朋友。
  在小说将近结尾的时候,他幼年时的好友戈尔东、杜多罗夫十分真诚地批评了他,说他不合时宜,没有理解革命的意义。日瓦格最好的朋友被洗脑了,而且洗得非常非常彻底,干干净净,日瓦格,成了一个彻底的孤独者。遥想当年,我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也正是这个样子的吗?日瓦格最后郁郁而终了,就像老舍最终投湖自尽。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的社会毕竟已经进步了,如果不进步,我们也不会看到这本书,如果不进步,我也不会写下这段文字。
  而也正因为进步,环绕我们身边的,便只剩下虚伪。当年提起共产主义,人们是满怀真正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如今呢?成了一种单调的修辞。
  从写作手法上,作者写了几个互有关联的人物的故事,讲述他们在革命的洪潮中不同的人生际遇,就像莫言的《丰-乳-肥臀》,写出了一家几口人的浮沉,所不同的是,到敏感处,莫言便语焉不详,而鲍·帕斯捷尔纳克则一如既往地前进,毫不避讳毫不隐瞒,就像一头压抑的狮子,尽管身处铁笼,也要不甘心地吼上一嗓子。
  不过从故事性*而言,这本《日瓦格医生》要弱很多,文中的思辨的成分特别多,通篇都是大段的议论。从文学性*上,算不得上乘,但是其洞见、其胆识,却足以超越很多名著。
或许您还会喜欢:
侏罗纪公园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在最初的不规则零散曲线中,几乎看不到基本数学结构的提示。||迈克尔·克莱顿几乎是乐园迈克。鲍曼一面开着那辆越野车穿过位于哥斯大黎加西海岸的卡沃布兰科生态保护区,一面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这足七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眼前路上的景色壮丽:路的一边是悬崖峭壁,从这儿可俯瞰热带丛林以及碧波万顷的太平洋。据旅游指南介绍,卡沃布兰科是一块朱经破坏的荒原,几乎是一个乐园。 [点击阅读]
假曙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懒洋洋的七月天,空气中弥漫着干草、马鞭草和樨草的清香。阳台的桌子上,放着一只淡黄色的碗杯,里面漂浮着几枚大草霉,在几片薄荷叶的衬托下显得那么鲜红。那是一个乔治王朝时代的老碗杯周围棱角很多,折射出错综复杂的亮光,雷西的两只手臂正好刻印到狮子的双头之间。 [点击阅读]
偷影子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士比亚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罗曼·加里(RomainGary)我害怕黑夜,害怕夜影中不请自来的形影,它们在帏幔的褶皱里、在卧室的壁纸上舞动,再随时间消散。但只要我一回忆童年,它们便会再度现身,可怕又充满威胁性。 [点击阅读]
十一种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格蕾丝婚礼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没人还会要求她工作。事实上,不管她想不想,都没人会让她干活。??打字机旁的玻璃纸盒里摆着一朵白色栀子礼花,这是她的老板阿特伍德先生送的礼物,连同礼花一起的还有个信封,里面卷着一张十美元的布鲁明戴尔商场①的购物礼券。自打那次在事务所圣诞派对上她热烈拥吻阿特伍德先生后,他总是待她彬彬有礼。 [点击阅读]
喧哗与骚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 [点击阅读]
在路上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1第一次遇到狄恩是在我与妻子分手后不久。那时我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对此我不想再提及了。不过它的确与那次令人烦恼、充满灾难性的离婚有关,当时我似乎觉得一切情感都已经死了。自从狄恩·莫里亚蒂闯入我的世界,你便可以称我的生活是“在路上”。在这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梦想着要去西部,但只是在虚无缥缈地计划着,从没有付诸行动。狄恩这家伙是个最理想的旅伴,他就是在路上出生的。 [点击阅读]
墓中人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春日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丛,斑驳地落在大牟田子爵家府评的西式客厅里,大牟田敏清子爵的遗孀瑙璃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她是位鲜花般的美人,陪伴在旁的是已故子爵的好友川村义雄先生。漂亮的子爵府位于九州S市的风景秀丽的小山上,从府邸明亮的大客厅的阳台上,可以俯瞰S市那美丽的港口。 [点击阅读]
夜行观览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观览车,意指“摩天轮”。兴建期间,附近高级公寓发生惊人命案这群斜坡上的住户,都衷心期待摩天轮落成后,明天会更加闪耀……01晚上七点四十分——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远藤真弓眼前的少女名叫彩花,这名字是她取的。少女一面高声嘶喊,一面挥手把书桌上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全扫落到地上。不对,手机、大头贴小册之类她喜欢的东西部避开了。 [点击阅读]
夜访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代序姜秋霞安妮·赖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1941年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1961年与诗人斯坦·赖斯结为伉俪,1964年获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她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经历十分丰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
大西洋案件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珍-玻波小姐坐在窗前瞧着前面,好久以来她已不再欣赏这片原是茂密的花园。但是什么也没去做。雷库克的藉口总头头是道,不是天气太干燥,就是太潮湿,或是泥土泡了水。雷库克自己栽花种菜的原则很简单,泡几杯浓浓的甜茶做为提神用,秋天来时扫落叶,夏天时种植他喜爱的鼠尾草和紫苑花。凭良心说,他喜爱他的主人,也迁就他们的喜好,对于蔬菜他知道得很清楚,什么是上好的香薄荷或是甘蓝菜绝不会弄错。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