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人间失格 - 《人间失格》读后感——那个下午,我在旧居割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读《丧失为人资格》
  1、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自戕
  妈妈,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感受不到任何快乐。我厌倦了,早就厌倦了,从我出生的那天开始,我厌倦了爱情、友情和所有一切感情,在我眼里,它们是那么的虚假矫饰,令我作呕;妈妈,我是个孤独的人,我不想说话,也不愿思考,我的灵魂早已不翼而飞,我活着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妈妈,在这一刻我想到了死,那是唯一能让我得到救赎的方式,我对这肮脏的人世间已经不存任何希望,堕落的脚步每时每刻不曾停顿。妈妈,请您宽恕我最后一次的任性*,因为我已经活得筋疲力尽;妈妈,现在这个放任自流的孩子终于要坚强一次了,千万不要为我流下哪怕一滴眼泪,但请在我的墓上洒满洁白的花瓣。
  2、 在怒奔的火车头-阴-影下看岸边日落,山景黄昏孤影幻化
  太宰治,日本无赖派大师,1909年出生于日本青森县北津轻郡贵族家庭,父亲是当地首要人物,母亲体弱多病,不能亲自抚养孩子,所以在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九的太宰治自小他由姑母及保母照顾,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缺位让太宰治从小心思纤细而敏感。太宰治在初中时后开始创办同人刊物,从此决心以文学为业。大学时期太宰治积极参加左翼运动,同时开始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曾与艺妓同居,毕业后走向消极,其间四次自杀未遂,三十九岁时与最后一位爱人相约投水自尽。以晚期的《斜阳》与《人间失格》为人称道,被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的金字塔作品。
  3、请问上天:不抵抗何罪之有?
  这个城市永远是那么的潮湿,一年里有十个月在下雨,单薄的衣裳抵挡不住这刺骨的风。我拎着最后的半瓶酒跌跌撞撞,没走两步就要撕心裂肺地咳几下。猛然间我的双腿无力,跪倒在地,空气肮脏的灰尘进入我那被烟草熏黑的肺里面,顿时袭来一阵恶心,我想伴着我的呕吐物一起入眠。现在的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幸福,也没有任何不幸。我丧失了为人的资格。我已经完全被人世间除名了。我今年二十一岁,白发明显增多,在一般人看来,我已是四十岁以上的年龄了。
  4、我曾是梦想的殉道者,现在却成了自我的终结者
  他们都说,我是像神一样纯正的孩子。
  但我却祈求天使与我同床。我要尽我所能地作践这个世界,作践自己。
  我善于揣度,能猜到每个人的内心。也正因如此,我只能像个小丑一样的苟活于人世。
  我孤独敏感,任何蛛丝马迹都能左右我的悲喜。
  我攥拳而笑,令人不寒而栗。
  心底的魔,早已将我准确撕裂。
  5、地狱即景,怒放的恶之花
  相信没有一个人在读过这本书之后会不为所动,因为那分明是一个滴血灵魂的自白,它融合了世间所有的消极、麻木以及一切丑恶。那是无论怎样的经历和自省都没法抹去的一道污迹,他坦诚赤裸地剖析自己的内心,让人不得喘息,没法回避。灵肉分离是人存于世唯一的方式,他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义无反顾的数次摒弃自己的生命。于他而言,生命既是痛苦,是负罪,又何谈珍贵?
  他赤裸着跌入急湍漩涡之中,仿佛再一次进入母亲的腹中,如此温暖,安逸。甚至没跟这个混乱不堪的世界道一声晚安,甚至露出了此生唯一一次发自内心的微笑。
  他,仍像神一样纯正。
或许您还会喜欢:
沉船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谁都不怀疑哈梅西是准能够通过法科考试的。执掌各大学的学术女神,一向都不断从她金色的莲座上,对他撒下无数的花瓣,赐给他各种奖章,并使他屡次获得奖学金。大家以为,考试完毕后,哈梅西一定要马上回家了,但他却似乎并不十分急于收拾他的行囊。他父亲曾写信给他,吩咐他立刻回去。他回信说,等到考试的结果一公布,他马上就动身。安那达先生的儿子卓健拉是哈梅西的同学,和他住在紧隔壁。 [点击阅读]
沙漠秘井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埃及人把他们的首都开罗称之为“凯旋之城”和“东方的门户”。尽管前一称呼早已徒有虚名,但第二个称呼却是名副其实。开罗确是东方的大门。作为大门,它就不得不首当其冲地面临西方影响的冲击,而这个当年的“凯旋之城”已老朽不堪,没有还手之力了。 [点击阅读]
海市蜃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大江山高生野远山险路遥不堪行,未尝踏入天桥立,不见家书载歌来。”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牛虻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迭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