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假想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小时候看《四世同堂》,对开头一直不是很明白:听说日本鬼子要打来了,祁老爷子并不组织义军,也不逃跑,而是抢购一大缸酱菜回来藏在后院。我一直好奇,老爷子为什么要买酱菜而不是买几杆枪在后院藏着呢?后来渐渐明白,我们对付敌人的思路一向不是兵器谱,而是食谱或者药谱。
  之所以写这个开头,是为了引出下面的故事:日本出现核辐射,中国人却跑去抢盐,竟至全国出现盐荒。等后来辟谣了,大家又开始批判愚蠢抢盐潮。可是,我正是愚蠢的一员。那天开车排队等着加油,见油站旁边的超市刚进一批白花花的盐,大家都说咸着也是咸着,我就也混迹于一群老婆婆中,坚毅的眼神彼此鼓舞着,奋力地挤进去买了两包皮。
  我承认这属于行为艺术,我觉得批评抢盐的人中,很多也在八年前抢过板蓝根。那时人群普遍两手白胖(消洗灵洗的)、胳窝无毛(温度计磨的)、浑身酸味(白醋喝的)......其实抢板蓝根和抢盐是没区别的,当一个国家总发生下午刚安慰广大市民近期油价不会涨,凌晨就涨;刚宣布房价得到有效控制但买个包皮子回来后就涨了两千元......你别怪谣言,谣言往往比新闻联播更可信。

  你看,CCTV说日本核电站不会爆炸,结果爆炸了。专家说,另两个机组不会爆炸,结果也爆炸了。专家再说,虽核电站爆炸,外壳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结果壳被炸飞了。专家说即使泄露也不会污染,结果核辐射超标。刚刚又报道:中国是安全的。妈的,我一听眼泪就下来了。
  批评愚民没用的,愚民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我们自己。别怪愚民,怪教育,这个民族的教育就是假想敌教育,通过树立敌人而凝聚士气,通过吓唬自己而鼓舞自己。你看,从小我们的爸妈就爱说“再哭把你扔出去喂狼”。长大后,政府也爱说“境外反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狼、反动势力、亡我之心......恭喜你,效果达到了,我们同仇敌忾,我们局面大好,我们随时准备游到对岸去解放水深火热的第三世界人民。可我们也变得非常恐惧,一个全民皆兵的民族,必然草木皆兵。只不过上一次的敌人是非典,这次是核辐射;上次抢的是板蓝根,这次抢的是一包皮包皮盐。
  愚者必怒,怒者必怯,怯者必谬。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很多爱国者诅咒终于遭了天谴,有的还恨不得亲自变成一枚核弹发射过去单挑。理由是日本人抢过我们的土地、烧过我们的房子、建过毒气室还强姦过咱们的女人。我觉得单挑没问题,可用着夏普笔记本发帖、开着本田车去单挑,是很娱乐的事情。我很想告诉他们,现在抢我们土地拆我们屋子的不是日本鬼子而是拆迁队,三公消费的不是菅直人而是我们自己的官员。日本军确实弄过毒气试验,可现在三聚、皮革奶、地沟油还不够毒?至于强姦,难道我们现在不是天天被强姦吗?

  当然这些都不是问题,问题是那些爱国者到最后谁也没游过去单挑,倒是选择了跟盐单挑。这样幽默的局面是执政者也没想到的,为了跟国际接轨,中国政府顶住国内油价压力运了两万吨燃油过去,还派出救助队......我觉得此举倒算开明,可爱国者迷茫了,迷茫之余就恐慌了,恐慌之下就跟盐死磕了。此时一对,饱含深意的民族画面油然而生,日本人秩序井然在排队,中国人披头散发在抢盐。假想敌教育不会让人更勇敢,只会让人更脆弱,假想敌教育,其实就是懦夫教育。我们愚蠢地愤怒,懦弱地多疑,自虐地复仇,我们幻想出一份哀荣,恨不得每一篇课文上面都紧绷一匹叫爱国主义的背阔肌。

  刚刚北京青年周刊要采访我,让我谈一下抢盐风中暴露的中国人缺乏科学观的问题。我觉得该纠正一下开头的说法,其实昨天我买盐时不仅是混迹于一群老婆婆中,还有很多强壮的青年,这些青年从小做过很多的奥数题化学题的,他们不可能缺乏科学观,只是拧巴了世界观。世界处处是敌,风吹草动,即风声鹤唳。不信的话,等会儿我再造一个谣,由于明天月亮离地球最近,负核子暴会导致严重皮肤癌,只有肥皂能抵抗。不一会儿,街市上一定弥漫着肥皂泡泡。
  交更多的朋友,而不是假想更多的敌人。假想那么多的敌,自己最终变成自己最大的敌。念及此,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深感任重而道远,正想写篇文章普及一下。此时抬头,我那外出旅游的老妈回家了,拎着大包皮小包皮的盐,进门就大骂狗日的日本人又捣乱。我快紧拿起那两包皮盐,准备从家人做起普及,我张嘴正要说点什么,我妈严肃地盯着,盯着那两包皮盐,欣慰地对我点点头:
  你,终于懂事了。
  18/03/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生死晶黄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应该讲一个故事了。我很早就想讲这个故事了。故事原本细小,如一个微长的果核,在我内心的一个角落,置放在最偏僻的荒野,被冷落得月深年久,就要枯腐的时候,毛茸茸的霉白冷不凡泛起绿来,它的季风日渐转暖起来,风中冬眠的树木像伸过懒腰的孩子,挺拔起来,鼓胀起来。一切都像一条干涸的河流,忽然又有了涓涓细水。这一枚几近枯腐的核儿,在风中、水中及时地胀裂开来了。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皮皮鲁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终于有一天,在一座图书馆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不满意啦!他们想,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头发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可为什么看的书一样呢?他们一不满意,可不得了啦!一个个嘴噘得老高,脸涨得通红,把半边天都烧鼹了。消防队发现北边的天烧红了,开着救火车赶来,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哪有什么火,原来是孩子们生气呢。后来,图书馆的阿姨把我叫去。 [点击阅读]
等一个人咖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现在的我,手里的汤匙正胡乱搅拌着浮在咖啡上的奶晕。金属与马克杯的瓷缘合奏出没有章法的敲击声。叮叮叮当,当叮当叮。就好像我现在的心情,没有节奏,却很想表达些什么。明明就像经年累月的拼图游戏,不管散落在地上的碎片有多少,持之以恒,总是能逐一捡拾回来,砌成原来完整的样貌。总会到那一刻的。然而我还是很激动。因为我发现,记忆的拼图不是死的。记忆是逐渐累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于是碎片一直拼凑不完。 [点击阅读]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0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