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无名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像我这么阴暗的人,一直怀疑直播智利矿工依次升井时,中国人按心情分成了两拨:一拨数量很多,希望三十三人悉数升井,好证明些什么;另一拨数量很少,希望三十三人升着升着,就卡住了,也证明些什么......对后一种人来讲,现场冲上来一中年妇女披头散发跟总统皮涅拉厮打起来,就精彩了,要是辅以飞鞋,简直完美了。中国媒体就会用上《智利总统作秀不成反被抓扯,飞鞋掷中该国矿产腐败内幕》这样的标题。
  可是很不给面子,三十三人有名有姓,六十九天无一死亡,那些智利矿工上来也不感谢国家,有去湿吻女人的,还有踮球的,队长也是最后一个才升井......这样很没正形的场景让我国安监总局宣传处处长李豪文心情复杂,脑子里一方面还有瓦斯,另一方面又不能忘了马克斯,马克斯和瓦斯混合在一起,就炸出一句“智利队长最后一个升井与我国领导下井制吻合”。
  然后,广西南宁一矿领导下井检查安全设备时就窒息而死了。
  太巧了,差不多是天作之合。上面情景很适合用蒙太奇表现,所以说中国没有好的悲剧也没有好的喜剧,是不对的,别人的喜剧就是我们的悲剧,别人的悲剧就是我们的喜剧。那个中国导演要是真把王家岭矿难拍出来拿去戛纳,别人一定会把这个放在跟憨豆先生一个组团参展。每回哪儿出现矿难我会想起李杨,那个拍过《盲井》的导演。两年前的某段时间我常和他坐路边吃涮羊肉,喝大酒,当时他有些郁闷,拍出了像《盲井》这样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却不可以公映。也不给不公映的理由,反正只能像A片一样被偷偷传来传去。李杨是个天真的人,后来他就想拍部摧枯拉朽的爱情电影,还问我可不可以帮他写这样的故事,可我是写李可乐寻人记这种市井小说的,写不出也不信摧枯拉朽的爱情......后来听说,他花了很长时间搞了《山楂树》,剧本跟项目计划都写出来了,临到头却换成一个著名的团体操导演了。这对他是个沉重打击。

  李杨就是电影行业的煤黑子,一辈子升不了井。这个国家有很多有才华的作家、音乐人、画家、学者包皮括厨子,他们都是那个行业的煤黑子,一辈子升不了井。这不是因为技术原因,就像智利和王家岭不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是真相原因。电影是不准公映的,名单是不准公布的,过程是不准公开的......整个社会成为一个不准公映的A片,人人都是永不升井的煤黑子。你不要以为今天早上来到中关村上班了,其实是又下了一回井。你不要感谢公司补贴你一个月的夜班费了,其实这跟发给你提前的抚恤金没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互问“上班了,下班了”或“上井了,下井了”。

  升井那会儿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嫦二升空/矿工升井,二选一,哪个更伟大”的选择题。一些老师很不高兴,我就改口说“他们只是三十三人有名字,我们却在搞人口普查。他们花了六十九天的时间救人,我们花了一万年去宣传”。他们还是不高兴。让我觉得最具挑战性的一个专家观点是:那些矿工出书的几百万版税其实也是资本主义出版社的炒作,他们井下井上的生活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悲哀地透支了一辈子的幸福。
  我不是当成智利问题而是当成智力问题来看这个专家提出的问题。我觉得中国矿工真的很需要拥抱资本主义出版社,神啊,请你分三六九等来炒作我吧。
  很多时候我看到新闻联播就想发笑,这如同别人院里天天飘出肉香,而我们却被告诉那其实是屎味。可我即使没尝过肉香的好,也知道屎味的坏,你老是把肉香说成是屎味,长期这样,我就有央求给我一次品尝隔壁屎味的冲动。估计这种跟生理本能对着干的搞法也让有关部门不胜其累,最近忽然改成了很明白,忽然明白井下是要有紧急避难所的,忽然明白学校钢筋是要有一定强度的,忽然明白强拆是损害人民利益的。你这么久才明白,这可让我真不明白。好在我们的人民其实是很乖的,不该明白的绝不主动去明白,比如这次就绝不可去明白别国的三十三人全是有名字的,而我们的人则全都无名。而经历了喝开开、做梦梦、躲猫猫,才明白世上最牛逼的死法,不是如何死,而是死了却不可以上死亡名单,前者只是不能证明如何死,后者连是否死了都没法证明。这才牛逼。一个“自来”的朋友告诉我:张艺谋的《英雄》里无名曾说,人无名可以专心练剑,矿工无名可以专心开矿。

  这时你就明白过去十年我国煤矿产量占世界四成以及死难人数占八成的原因了。
  我是带着娱乐心态来看智利升井的,一个矿工居然还可以有情人驻守,这真丢脸,要是在中国,妇联的同志早胁其走掉。矿工怎么可以有情人呢?这是只有官员才可以有的。我所不明白的,也不想明白了,在一个官员上去就下不来,矿工下去就上不来......的国家,探讨这些很没意思。综合这个国家这几年互联网史的情景,我感觉是:—直在思考,从未想明白;一直在围观,从未有真相。
  最后的无名是:这篇发上去两个小时后,平顶山又出事了,当场死亡二十人,被困十七人。屁民们都在叫嚣“矿长在井下否”,我认为肯定在井下的,即使不在,可就地穿越三年前任命一个,这次不幸英勇牺牲,无名,可大肆宣传使之有名,此事就和谐了。
  别人在升井,我们在升天。是为真相。
  16/10/2010
或许您还会喜欢:
悟空传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今何在,出生年月,一九七八年六月。被《中国图书商报》誉为内地网络文学第一人,主要作品《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州:羽传说》。做过网站管理、游戏策划、影视编剧。现为自己与朋友联合设计的大型虚拟幻想世界《九州》的小说出版、网站运行及游戏改编而努力中。今何在。 [点击阅读]
无水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大风来时,河阳城一派肃穆。还不到下午五点,大街上早已人去巷空。学生们下午就没敢上学,全都躲在家里。机关单位这天放假,但日历上这天并不是法定节假日。就连一向生意兴隆,车间日夜不停转的河化集团,这一天也出奇的静了下来。乱石河滩西边,十丈长的明长城废墟上,两只老鹰惊魂不定地乱叫。它们叫了整整一天,嗓子都破了,嘶哑的叫声凄厉地划破河滩上面那一片死亡的气息,破碎在河阳城上空。 [点击阅读]
杀人蚁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1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的自然课老师无论如何没想到她给学生留的一项家庭作业改变了世界。这个改变首先涉及到地球上的很多官员。上至一品国家元首,下至最小的芝麻官儿。成千上万的人不明不白地丧失生命。恐惧袭击人类。2自然课杨老师在下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后天上自然课时,每位同学用玻璃瓶带5只蚂蚁来。杨老师要用这些蚂蚁给同学们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到了下次上自然课的时间。 [点击阅读]
李家庄的变迁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李家庄有座龙王庙,看庙的叫"老宋"。老宋原来也有名字,可是因为他的年纪老,谁也不提他的名字;又因为他的地位低,谁也不加什么称呼,不论白胡老汉,不论才会说话的小孩,大家一致都叫他"老宋"。抗战以前的八九年,这龙王庙也办祭祀,也算村公所;修德堂东家李如珍也是村长也是社首,因此老宋也有两份差--是村警也是庙管。庙里挂着一口钟,老宋最喜欢听见钟响。 [点击阅读]
棋王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的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慌。我的几个朋友,都已被我送走插队,现在轮到我了,竟没有人来送。父母生前颇有些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家具上都有机关的铝牌编号,于是统统收走,倒也名正言顺。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在留城政策之内。 [点击阅读]
沙僧日记2 盛开的师傅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上个日记本写到:我们师徒五个历尽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磨万难、千妖百怪、千娇百媚,终于来到了西天佛祖处,取得了真经,修成了正果。当我们这群罗汉果还没来得及变成开心果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我们回去的路上,观音老母掐指一算,说我们还没有达到九九八十一难的指标,还差一难。 [点击阅读]
牛棚杂忆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牛棚杂忆》写于一九九二年,为什么时隔六年,到了现在一九九八年才拿出来出版。这有点违反了写书的常规。读者会怀疑,其中必有个说法。读者的怀疑是对的,其中确有一个说法,而这个说法并不神秘,它仅仅出于个人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一点私心而已。我本来已经被“革命”小将—其实并不一定都小—在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点击阅读]
狼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0
摘要: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上午的颐和园门外,有两位大学生跳下了脚驴,跟两名赶驴的脚夫挥了挥手,说了声:“下午见!”就直奔票房,去打门票。两名脚夫将两头脚驴拴到不远处的绿柳浓荫下,从腰带上抽出七寸韭镰,到远处的青纱帐中,割了两大抱鲜嫩的青草,抱来喂驴。然后,二人又到小饭摊上打尖;匆匆吃了几卷煎饼卷大葱,喝了两大碗小米水饭,便又回到拴驴的柳荫下。 [点击阅读]
王小波《寻找无双》
作者:王小波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建元年间,王仙客到长安城里找无双,据他自己说,无双是这副模样: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穿着半截袖子的小褂子和半截裤管的半短裤,手脚都被太阳晒得黝黑,眉毛稀稀拉拉的。头上梳了两把小刷子,脚下蹬了一双塌拉板,走到哪里都是哗啦啦的响。就这个样子而言,可以说是莫辨男女。所以别人也不知道他来找谁。王仙客只好羞羞答答地补充说,那个无双虽然是个假小子样,但是小屁十股撅得很高,一望就知是个女孩子。 [点击阅读]
王小波《红拂夜奔》
作者:王小波
章节:15 人气:0
摘要: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我能记住自己读过的每一本有趣的书,而无趣的书则连书名都不会记得。但是不仅是我,大家都快要忘记有趣是什么了。我以为有趣像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照我的理解,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在他卓越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里,也表达过相同的看法。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