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清华大食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昨天在贵阳,我以为房间里的遥控器又中病毒了,各个频道统一静止在一个隆重的画面,不动。后来我以为两会又在赶拍续集了。再后来才知,满朝文武都去朝贺清华大学百年。清华大学,确实百年了。
  为表明这代表民意,本次庆典放在人民大会堂。为显示万源归宗,五万学子齐齐回家,包皮括那些为了更好地爱国才移民美国进行卧底的爱国精英,回家且特别声明:这次堂会的大部分花资由他们捐助......这一出君君臣臣的豪华喜宴搞了很久,遥控器才自动修复。此时,贵州地方新闻愉悦地说:西南贫穷山区的孩子们,终于吃上免费午餐。
  我还看到一个清华制作的纪念百年特刊,上面当然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它并不按国际惯例,以进校先后顺序或学术成就排列校友头像,而是以官阶从上至下,光圈依次递减。居顶的领袖当然很清晰,中间的名流渐渐模糊,最下面的学者基本成亚光背景板了。在李毅吧网友指点下可才发现......创办人梅贻琦置于一处阴影中,陈寅恪也显得很渺小,费孝通应该在吧,至于闻一多麻烦大家指点一下在哪儿,我拿着放大镜一时也没发现。好在有梁启超。总之,这不是一张校友图,是人事干部组织图。
  “嘟嘟美女”说它是党校清华分部,我觉得也是文渊阁豪华会所。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清华大学的人才成果,发现它以倒金字塔形状培养了好多好多省部以上级官员,次多的两弹一星元勋,次次多的建筑师。不必问梁思成了,他的思想其实本就是违章建筑,随北平古城一起浮云了。有了新中国,不必梁思成。更不要问朱自清、王国维、赵元任、曹禺这些文科巨匠了,打我高考报志愿那会儿,一直以为清华是出品核武器和建筑师而不是文采隽秀的地方。估计抱我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因为,在我国建筑比文学更安全,比历史更安全。看吴晗,脑子一发蒙就写出了忤逆红宝书的历史剧,然后无颜以对,含羞自绝于人民了。

  昨晚盛宴,清华校长兴奋得肾上腺素都要爆表了。看着那张泛着油光的迫切的脸,我知道他很想建世界一流大学。不必迫切,在朝廷看来,清华早就是世界一流了。虽然耶鲁培养出了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五位诺贝尔化学奖、八位诺贝尔文学奖、八十位普利策新闻奖以及无数格莱美奖。但那些奖是没含金量的,它们毕竟没获过“鲁班奖” “五个一进步奖” “双拥建设奖”,连“精神文明奖”这么基本面的奖也未获过。不仅耶鲁而且哈佛斯坦福都未得过,整个世界学术界都自绝于中国,是其人生一大污点。想通此节,龙颜和虫颜都大悦,让我们荡起双桨,听高晓松和李健放声高唱,今夜清华,韶华似水,百年辉煌。
  水木清华,春意浓处踏花去,好一片君臣融融的景象。这时清华就不是清华而是左国子监。估计见此盛景,右国子监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许多年来,清华和北大就是左国子监和右国子监,也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在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合,拔刀相见。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意识到崆峒、华山、衡山等小派觊觎在侧,打打杀杀并不是很重要。跟中环琛哥说的一样,重要的是小弟要多,地盘要多。要把大学变房地产托拉斯,把院长头衔后统统加上CEO、CFO,本部之外还有分舵、分分舵,才好有面子。也才印证了导师说的“你要是不赚四千万,哪好意思来见为师”。到最后,易筋经就炼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众云云,食客如云。就是这样,全国都这样,不见学术之独立,舔菊之风盛行,用食欲代替求知欲,把学堂转型成食堂。只不过少林武当是通吃江湖的大饭票,崆峒、华山、五虎断门刀是蹭吃蹭喝的小饭票,但条条大路通罗马,票票学历都腾达,每一个饭局就是文凭大聚会。看下面富含深意的照片,清一色的深色西装,浩瀚如云的秃头中年人,金光洒满一脸,不,洒满一背的食色性也。
  清华有六十年没给我们贡献过大师了,只剩一群上书房行走和官场熟练工。自腰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那八字后,清华就被结扎了。好玩的是,今晨闪出一彪清华食客四处发帖,急证校训只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八字,没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后八字,语言之下流,出手之阴毒。好吧,没有后八字,可本应是往脸上贴金的后八字,你却鸡贼地要与之撇清关系,你的人生哪里还有八字?那可是陈寅恪为王国维所题碑铭哪,金光闪闪不亚校训。你究竟想说什么,你究竟怕什么......难道要请皇阿玛钦赐“护驾精神,公公思想”这八字才爽?

  清华也不要来骂了,我说的不是清华,是整个的中国教育。我也卑贱地属于五虎断门派的小食客。多少年,我们一边被包皮着饭,一边被喂着药,暗首穷经一本本伪著,寒窗苦练一嘴正确的废话,到头来,还不过是药渣子和饭桶子。在药劲与饭量的催逼下,拔足前行,与世界渐行渐远。到最后,世界只有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如果这样夸你还不明白,那我只好夸你百年,百年了。
  那个碑石般的人物封面,就是清华已死。最后说,等会儿我将前往乐山一所更五虎的大学讲座。想了一想,我要讲那里有个叫沙湾的地方有个姓郭的老乡,怎么从一个引吭高歌的诗神,变成一个半月板软掉的文人。
  或者不讲,直接开饭吧。鞠一躬,向用无敌胃酸消化了我们青葱年华的大食堂。
  25/04/2011
或许您还会喜欢: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你在高原
作者:佚名
章节:427 人气:2
摘要:《你在高原》包皮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