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清洁女工之死 - 第十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波洛吃过午饭才去拜访第三户人家。午饭吃的是文火炖牛尾、番茄汤,还有莫林乐观地希望能够做成薄煎饼的那种食物,这些东西吃起来味道都很怪。
  波洛漫步向山上走去。目前,向右一转,他就要来到拉伯纳姆斯大院了。这是两个小院合并到一起,又按照现代的品位重新进行了修缮,这里住着厄普沃德太太和她那位前途远大的年轻剧作家罗宾-厄普沃德。
  来到门前,波洛停住脚步,伸出一只手,整理了一下他的胡子。这时,一辆车从山上开了下来,一个苹果核用力地从车上被扔了下来,正砸在波洛的脸颊上。波洛惊得跳了起来,嘴巴抗议地喊了一声。车停住了,一个人从车窗里探出头来。
  “非常对不起,我砸到您了吗?”
  波洛作出答复之前安静了下来,那张脸看上去很高贵,灰白的头发翻卷着不整齐的波浪,他的记忆之弦被拨动了,尤其是那个苹果核也有助于提醒他的记忆。
  “可以肯定,”他喊了一声,“您是奥里弗夫人。”
  的确,正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作家。
  随着一声惊呼:“啊,是波洛先生。”那位女作家试图立刻从轿车里抽身出来,轿车车身很小,而奥里弗夫人是个身材高大的女人,波洛赶忙上前伸手相帮。
  她低声作了解释:“开车开了这么远的路,人都给累坏了。”奥里弗突然从车里冒了出来站在了大路上,那样子简直就像火山爆发一般。
  大量的苹果也随着她的话音哗啦啦快活地滚下山去。
  “袋子破了。”奥里弗夫人解释道。
  她从胸前外衣上抖落几片吃剩的苹果皮,然后,像一只巨大的纽芬兰狗一样摇了摇她那硕大的头颅,藏在她衣服里的最后一只苹果,从她身上滚落下来,去追那些沿着山坡滚下去的苹果了。
  “我的苹果袋子烂了,”奥里弗夫人说道,“这些都是很好的苹果。不过,我想在这里的农村,一定会有很多苹果,对不对?也许都是运出去。我发现现在很多事都这么古怪。好了,您怎么样,波洛先生?您不在这里住吧?是的,我敢肯定您不是住这里。那么,我猜一定是谋杀案了?我希望不会是我的女房东吧?”
  “您的女房东是谁?”
  “在那儿,”奥里弗夫人说着,用头点了点。“我意思是说,如果那套房子就叫拉伯纳姆斯的话,就该是那个地方了。在经过教堂之后,左边的半山腰上,是的,肯定是那个地方。”她又问:
  “我的女房东怎么样?”
  “您不认识她?”
  “是的,可以说我来这里是为了我的职业需要,我的一本书正在被改编成戏剧,由罗宾-厄普沃德来改编。我们要一起把剧本过一遍。”
  “我向您表示祝贺。”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奥里弗夫人说,“这纯粹令人痛苦,我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那么做。我写的书给我带来了足够的钱,也就是说,那些吸血鬼们拿我的书赚足了钱。如果我得的越多,那么他们赚得更多。所以,我不让自己过分劳累。但是,你体会不到那种痛苦,别人将你笔下的人物形象改来改去,让他们说些他们从来也没说过的话,做些他们从来也不会做的事。如果你表示抗议,他们就会说这样的戏才好看,这就是罗宾-厄普沃德脑子里整天打的主意。人人都说他很聪明,如果他真的那么聪明,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他不自己写剧本,而让我笔下那个可怜不幸的芬兰人安生呢?现在,他改得连个芬兰人的影子都不见了,他变成了一个挪威抗议运动的成员。”
  她伸出手抓了抓她的头发。
  “啊,我把我的帽子弄哪儿去了?”
  波洛朝车里看了看。
  “夫人,我想您肯定是将它坐到身下了。”
  “啊。看起来确实是这么回事。”奥里弗夫人表示赞同,拿过被坐扁的帽子,察看了一番。
  “啊,好了。”她又快活地接着说,“我从来就不怎么喜欢这帽子,但我想星期天我也许得到教堂去,虽然主教大人说过不一定非去不可,我还是认为那个老式的牧师还是希望到教堂去的人能戴着帽子。不过,还是给我讲一讲您的谋杀案或什么别的案子吧,您还能记得我们的谋杀案吗?”
  “难以忘怀。”
  “十分有趣,对不对?不是真正的谋杀——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那样。但是后来我就喜欢了。这次是谁?”
  “这个人不像谢塔纳先生那么引人入胜。是一个老清洁女工,她几个月前遭人抢劫杀害了。您可能在报纸上看到过,她的名字叫麦金蒂太太。一个年轻人被指控有罪,而且被判处了死刑。”
  “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干,您知道是谁干的,而且您打算证明事实的真象。”奥里弗夫人敏捷地反应道,“这太精彩了!”
  “您想得太远了,”波洛叹息了一声说道,“目前我还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开始,要证明事情的真象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男人总是这么慢慢腾腾,”奥里弗夫人充满了诋毁的口气。“我很快就能告诉您是谁干的。我猜是这一带的什么人吧?给我一两天时间,让我转一转,我就会明白谁是杀人犯,凭一个女人的直觉——这,才是您所需要的,在谢塔纳那个案子中,我非常正确,对不对?”
  波洛殷勤地提到奥里弗夫人在那个案子中一直不停地变换着她的怀疑对象。
  “你们这些男人啊,”奥里弗夫人宽容地说,“试试看,如果一个女人来领导伦敦警察厅的话——”
  她把这个很好的提议扔到了半空中,因为从院子大门里传来了一个声音,打断了她的话。
  “您好,”一个很悦耳的男高音说,“您是奥里弗夫人吗?”

  “是我。”奥里弗夫人答应一声,又小声对波洛说:“别担心,我会非常谨慎的。”
  罗宾-厄普沃德走下台阶,他光着头,穿一条非常破旧的灰色法兰绒裤子和一件很不正规的运动衣。如果不是有发胖的趋势,他应该算得上一个相貌堂堂的人。
  “阿里亚登,我的宝贝!”他大叫着,热烈地拥抱了她。
  他站开一点儿,手还搭在她的肩膀上。
  “亲爱的,关于第二幕,我有一个绝妙的构思。”
  “是吗?”奥里弗夫人毫无热情地说,“这位是赫尔克里-波洛先生。”
  “好极啦,”罗宾说,“你带行李了吗?”
  “带了,在车后面。”
  罗宾拖出来两只箱子。
  “真没意思,”他说,“我们找不到合适的佣人,只有一个老珍妮特,我们还总得迁就着她。真叫人讨厌,不是吗?你的箱子怎么这么重,难道里面装了炸弹了?”
  他摇摇晃晃上了台阶,回过头叫道:
  “进来喝一杯吧。”
  “他这是叫你呢,”奥里弗夫人说着,从车的前排座位上拿过一个手提包、一本书和一双鞋,“刚才你真的说想让我不谨慎不怕声张?”
  “越不怕声张越好。”
  “我自己不倾向于那么做,”奥里弗夫人说,“不过,那是你的谋杀案,我会尽力帮你。”
  罗宾又出现在门口。
  “进来吧,进来吧,”他喊道,“等一会儿再管那辆车。老妈妈急着要见你们。”
  奥里弗夫人快步奔上台阶,赫尔克里-波洛紧随其后。
  拉伯纳姆斯的室内装饰非常讲究格调。波洛猜想,在这上面一定化了很大一笔钱,其结果却是代价昂贵,又简朴得高雅,每一片小橡木板都货真价实。起居室的壁炉旁有一把轮椅,上面坐着劳拉-厄普沃德。她微笑着表示欢迎。她是一个充满活力神采飞扬的女人,年纪大约六十岁左右,头皮呈铁灰色,下巴坚硬顽强。
  “我很高兴见到你,奥里弗夫人,”她说,“我知道你不愿意让人当面恭维你,说你写的书。但是,多年来,你的书一直是我巨大的安慰——尤其是自从我成了这么个残疾。”
  “您这么说真是太客气了,”奥里弗夫人说着表情极不自在,双手扭捏地交叉在一起,像个在校的女学生。“啊,这位是波洛先生,他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在您的门外,我们俩碰巧相遇。事实上,我当时拿苹果砸到了他的身上。”
  “您好,波洛先生。罗宾!”
  “什么事,妈妈?”
  “给我们弄点儿饮料来,香烟在哪里?”
  “在那张桌子上。”
  厄普沃德太太问:“您也是一位作家吗?波洛先生?”
  “噢,不,”奥里弗夫人说,“他是个侦探。您知道,就像歇洛克-福尔摩斯那种人——头戴鹿皮帽,手拉小提琴,如此等等。他到这里来是为了侦破一桩谋杀案。”
  好像传来了打碎杯子的叮当响声。厄普沃德太太大声说:“罗宾,小心点。”她又对波洛道:“那非常有趣,波洛先生。”
  “这么说,莫林-萨默海斯的话是对的。”罗宾喊着说,“她唠唠叨叨地告诉我说,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侦探,她好像认为这事滑稽可笑。不过,这件事是相当严肃的,对吧?”
  “当然是严肃的,”奥里弗夫人说,“你们中间有一名杀人凶手。”
  “是的,但是你朝周围看看,是谁被谋杀了?或者是否有人被活埋了而大家都吓得默不吱声呢?”
  “不是默不吱声,”波洛说,“关于那桩谋杀案,你们都已经知道了。”
  “麦金——什么太太——一个老清洁女工——去年秋天。”奥里弗夫人说。
  “噢,”罗宾-厄普沃德失望地叫了一声,“但是那件事早过去了。”
  “一点也没有过去,”奥里弗夫人说,“他们抓错了人。如果波洛先生不能及时查出真正的凶手,那人就会被处死。这种事真令人激动。”
  罗宾开始给大家发饮料。
  “这杯白衣女士鸡尾酒,给您,妈妈。”
  “谢谢,我亲爱的宝贝。”
  波洛微微皱眉。罗宾把饮料又分别递给奥里弗夫人和他。
  “好了,”罗宾说,“为罪恶干杯。”
  他喝了下去。
  “她过去经常来这里干活。”他说。
  “麦金蒂太太吗?”奥里弗夫人问。
  “是的。不是吗,妈妈?”
  “你说她经常来干活,她也只是一周干一天。”
  “有时候下午来加班。”
  “她这人怎么样?”奥里弗夫人问。
  “十分可敬,”罗宾说,“整洁得要命,她把每一件东西都整理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放在抽屉里,你简直难以想像抽屉里放得下那么多东西。”
  厄普沃德太太幽默中带着残酷的语气:
  “如果不是有人至少一周整理一下的话,恐怕很快你在这所小房子里就无法转身了。”
  “我知道,妈妈,我知道。不过,除非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原处不动,我简直没法找到它们着手工作。我的笔记本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
  “我一点儿也帮不上忙,这很令人恼火。”厄普沃德太太说,“我们有一位非常忠实的老仆人,但是,她所能够做的全部事情也只是做做饭而已。”
  “你得的什么病?”奥里弗夫人问,“关节炎吗?”
  “有点类似,恐怕不久我就需要一个保姆一直护理我了,真讨厌,我喜欢独自行动。”
  “现在,亲爱的,”罗宾说,“别激动别紧张。”
  他用手轻轻拍着她的胳膊。
  她突然温柔地冲他一笑:
  “罗宾对我好得像女儿一样,”她说,“他什么事都肯做——把一切都考虑得很周到。再没有人比他更会体贴人了。”

  他们彼此相互微笑。
  赫尔克里-波洛站起身来。
  “唉呀,”他说,“我必须告辞了。我要出去拜访一个人,还要赶火车。夫人,多谢您的盛情款待。厄普沃德先生,我谨祝您的那部戏圆满成功。”
  “祝你的谋杀案侦破顺利,大获全胜。”奥里弗夫人说。
  “这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吗,波洛先生?”罗宾-厄普沃德问道,“或者这只是一个可怕的恶作剧?”
  “当然不是开玩笑,”奥里弗夫人说,“这事绝对严肃,他不肯告诉我凶手是谁,但是他知道。对不对?”
  “不,夫人,”波洛的抗议是显得很没有说服力,辩解的语气极不肯定,“我告诉过你,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说我知道。”
  “那是你这么说,但是我认为你确实知道……可你搞得神神秘秘的,对不对?”
  厄普沃德太太尖声叫道:
  “这件事当真的吗?这难道不是玩笑吗?”
  “这不是玩笑,夫人。”波洛笑道。
  他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
  当他走下台阶时,听见罗宾-厄普沃德清楚的男高音: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他说,“至于那个小胡子,怎么能把他的话当真呢?你真会相信他是对的吗?”
  波洛暗自发笑,他当然是对的,千真万确。
  他正要横过那条狭窄的小路,又非常及时地抽身往后猛地一跳。
  是萨默海斯家的接站汽车,正摇摇晃晃飞驶过来,和他擦身而过。开车的是萨默海斯。
  “对不起,”他叫道,“急着要去赶火车。”远处还能传来他隐隐约约的解释。
  波洛也打算赶火车——乘坐当地驶往基尔切斯特的火车,他和斯彭斯警监已经约好要在基尔切斯特会晤。
  在赶火车之前,他还有时间再去拜访一户人家。
  他迈步朝山顶走去,穿过层层大门,走上一条保养精心的车道,车道通向一座由玻璃和混凝土为主构建成的现代化住宅,屋顶方方正正,前墙开着很大的玻璃窗。这就是卡彭特夫妇的家。盖伊-卡彭特是那家规模很大的卡彭特工程公司的合伙人,他非常富有,最近投身政界谋求发展。他和妻子新婚不久。
  为卡彭特家开大门的既不是外国佣人,也不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老仆人,开门的是一位表情冷峻的男管家。他很勉强地将赫尔克里-波洛让进门来。依他的眼光来看,赫尔克里-波洛属于那种应该被拒之门外的来访者。他明显地怀疑赫尔克里-波洛到这里来是搞上门推销的。
  “卡彭特先生和夫人此刻都不在家。”
  “那么,也许我可以稍等片刻?”
  “我说不准他们什么时候会回来。”
  他关上了门。
  波洛并没有走下车道,而是绕着屋角朝院里走去,他几乎撞着了一位穿着貂皮大衣身材高大的年轻女人身上。
  “喂,”她说道,“你究竟想干什么?”
  波洛彬彬有礼地脱帽致意。
  “我希望,”他说,“我能够有幸见到卡彭特先生或者是他的夫人。我是否荣幸地看见了卡彭特夫人?”
  “我就是卡彭特夫人。”
  她不客气地答道,但是,语气稍微有些缓解。
  “我的名字叫赫尔克里-波洛。”
  没有任何反应,不但这个伟大非凡、独一无二的名字对她来说一无所知,而且波洛认为,她甚至也没认出来他是莫林-萨默海斯家开设的旅馆里最新来的客人。由此看来,这个消息还没有在当地传开。这是个很小的事实,但也许非常重要。
  “是么?”
  “我希望见过卡彭特先生或者他夫人,但是夫人,见到您最符合我的目的。因为我所要问的都是些寻常的家务琐事。”
  “我们这里来的是一位像胡佛调查局长一样的人了。”卡彭特夫人不无怀疑地说。
  波洛笑了起来。
  “不,不,您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所要向您做的调查只是提有关家政琐事方面的几个小问题。”
  “啊,你的意思是指那些家政调查表吗?我认为那种做法愚蠢透顶——”她停顿了一下,“也许你最好是进屋里说。”
  波洛微微一笑,她刚好管住自己的嘴巴,没有说出大逆不道的话来。由于她丈夫的政治活动,在批评政府行为时措辞谨慎是非常必要的。
  她领路穿过大厅,来到一个大小适宜的房间,这房间通向一个修剪整齐的花园。房间赏心悦目,摆放着一套宽大的沙发和两把带扶手的椅子,三四件奇彭代尔家具仿制品,一个五斗柜,一个写字台。其造价昂贵难以计数,都是从最有名的公司购置的,明显没有个人品位。波洛想,新娘为什么这么做呢?是精心挑选,还是毫不在乎?
  当她转身时,波洛看着她对她进行了估价。这是一个身价昂贵,年轻漂亮的女人。头发呈白金色泽,梳理得十分精心,无可挑剔,但是更深的意味——一双碧蓝的大眼睛,眼睛瞪大时,里面有一丝冷冷的寒光,这是一双美丽异常使人沉醉的眼睛。
  她又开口说话了,语调优雅,却难以掩饰其百无聊赖。
  “请坐吧。”
  波洛坐下来,他说:
  “您真是太友好了,现在我希望向您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与一位已故的麦金蒂太太有关——也就是说被人杀死的那位老妇人——事情是去年秋天。”
  “麦金蒂太太?我不知道你这话什么意思。”
  她瞪着他看,眼神刺人,充满怀疑。
  “您记得她的谋杀案吗?或者说,那桩谋杀案在这一带都传遍了,几乎人人皆知,而您却没有注意?”
  “噢,那桩谋杀案?啊,当然记得。我只是忘了那个老女人的名字。”
  “即使她在这个院子里为您干过活,您也能把她忘了吗?”

  “她没有为我干过活。我当时不在这里住。卡彭特先生和我才结婚三个月。”
  “但是她的确为您干过活。我想是在每星期五上午吧,您当时是赛拉克太太,您住在玫瑰园。”
  她愠怒地说:
  “如果你什么都知道的话,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还需要提问题。不管怎么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正着手调查与那桩谋杀案有关的情况。”
  “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不管怎么说,为什么要来找我?”
  “您也许知道一些情况,这些情况对我也许会有所帮助。”
  “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应该知道?她只是一个愚蠢的老清洁女工。她把钱藏在地板下面,有人就因为那点钱抢了她杀了她。这实在令人厌恶——这整个事情都令人厌恶,就像你在那些周末版的报纸上读到的事一样。”
  波洛迅速抬起头。
  “像周末版的报纸,是的。就像《星期天彗星报》上的故事一样。您也许读过《星期天彗星报》吧?”
  她双脚跳了起来,跌跌撞撞地朝一直敞开的那扇通向花园的落地窗走去。她步履不稳,差点撞上落地窗的边框。这使波洛联想到一只大飞蛾,盲目地忽闪着翅膀朝灯火扑去。
  她大声喊:“盖伊!盖伊!”
  一个男人的声音在不远的地方回答道:
  “伊娃?”
  “赶快到这里来。”
  一个大约三十五岁的高个子男人出现了。他加紧脚步,上了阳台,朝落地窗走了过来。伊娃-卡彭特对他嚷道:
  “这里有一个人——一个外国人。他问我去年秋天那桩可怕的谋杀案。那个老清洁女工——你记得么?我痛恨那种事。你知道我恨那种事。”
  盖伊-卡彭特紧锁双眉,穿过落地窗,走进客厅。他的脸很长,像一张马脸,脸色苍白,非常傲慢,仿佛目中无人。他神态自负。
  赫尔克里-波洛觉得他毫不吸引人。
  “我可以问一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么?”他问道,“你惹我妻子生气了?”
  赫尔克里-波洛摊开了手掌。
  “惹这么一位迷人的女士生气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我只是希望,那位已逝的女人曾经为她干过活,她也许对我正在着手进行的调查有所帮忙。”
  “可是,那是些什么调查?”
  “对,问问他这个问题。”他妻子催促道。
  “对于麦金蒂太太的死因正在开始一次新的调查。”
  “胡说。那案子已经了结了。”
  “不,不,在这一点上您搞错了。案子并没有结束。”
  “你是说一次新的调查?”盖伊-卡彭特又皱起了眉头。他怀疑地说,“是警察吗?胡说——你和警察毫无关系。”
  “正是,我独立办案,和警察无关。”
  “是新闻界,”伊娃-卡彭特插话道,“是可怕的周末版报纸。他这么说过。”
  盖伊-卡彭特眼里闪着一丝谨慎的神情。处于他目前的位置和身份,他不急于招惹新闻界。他口气比较亲切温和了。
  “我妻子很敏感。谋杀案之类的事总是让她难过。我相信你打扰她没有什么必要。她对那个女人几乎没什么了解。”
  伊娃语气强烈地嚷道:
  “她只是个愚蠢的老清洁女工。我告诉过他。”
  她又加了一句:
  “她还爱撒谎。”
  “噢,这很有趣,”波洛脸上发光,逐个打量着两个人,“这么说,她撒过谎。这也许对我们是个很有价值的线索。”
  “我不明白。”伊娃愠怒道。
  “作案动机,”波洛说,“这正是我要追踪的线索。”
  “她是因为她存的钱被人抢劫杀害的,”卡彭特严厉地说,“那才是作案动机。”
  “噢,”波洛轻轻地说,“但是,真是这么回事吗?”
  他像一位刚刚说过一句台词的演员那样站起身来。
  “如果我使夫人感到任何痛苦与不快,我深表遗憾,”他彬彬有礼地说,“这种事总是令人相当不愉快。”
  “整个事情都令人沮丧,”卡彭特很快接话说道,“我妻子自然不愿意重新想起此事。我很抱歉我们不能给您提供任何消息。”
  “啊,不过你们已经提供了有用的情况。”
  “您再说一遍您的话好吗?”
  波洛轻声说:
  “麦金蒂太太撒过谎。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事实。夫人,请说具体点,她到底撒过什么谎?”
  他礼貌地等候伊娃-卡彭特开口说话。她终于说道:
  “噢,没什么特别的。我的意思是——我不记得了。”
  也许是意识到两个人都在看着她,希望她说下去,她又说:
  “愚蠢的话——议论人的话。那些话不可能是真的。”
  仍然是一阵沉默,然后,波洛说:
  “我明白了。她的口舌很危险。”
  伊娃-卡彭特迅速作出了反应:
  “噢,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没那么严重。她只是爱散布流言蜚语,说些小道消息,就这个意思。”
  “只是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波洛轻轻说。
  他做了个告辞的手势。
  盖伊-卡彭特陪他出了会客室。
  “你任职的那家报纸——那家周刊——叫什么?”
  “我向夫人提到的那家报纸,”波洛措辞小心地说,“是《星期天彗星报》。”
  他停顿了下来。盖伊-卡彭特深思着说道:“《星期天彗星报》。恐怕我不经常读这份报。”
  “有时候上面登些有趣的文章,还有些有趣的照片……”
  不等沉默的时间过长,他弯腰鞠躬,迅速说道:
  “再见,卡彭特先生。如果我对您多有打扰,我表示道歉。”
  出了大门,他又回头看了看那所宅院。
  “我想知道,”他说,“是的,我想知道……”
或许您还会喜欢:
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田龟规则1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吾良又接着说:“不过我和你之间的通信并不会中断,因为我特意准备了田龟程序。现在你那边的时间已经很晚了,你休息吧。”古义人听不明白吾良什么意思,只感觉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默然良久,他才把田龟放回书架,打算睡觉。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银河系漫游指南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书评无法抗拒——《波士顿环球报》科幻小说,却又滑稽风趣到极点……古怪、疯狂,彻底跳出此前所有科幻小说的固有套路。——《华盛顿邮报》主角阿瑟·邓特与库尔特·冯尼格笔下的人物颇为神似,全书充满对人类社会现实的嘲讽和批判。——《芝加哥论坛报》一句话,这是有史以来最滑稽、最古怪的科幻小说,封面和封底之间,奇思妙想随处可见。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