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青春咖啡馆 - 第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亚娜特喜欢马里奥·贝。他戴着一副镜片略带颜色的眼镜,但他这么做绝对不是他喜欢戴眼镜。是他的眼睛怕光,见光就痛。他的手很纤细。一开始的时候,亚娜特还以为他是个钢琴家,在加沃或者普雷耶举办音乐会的钢琴家中的一员,她对我这么说过。他大约三十岁上下,像阿加德和戈丁热一样。但是,他不是钢琴家,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他跟阿加德和墨塞里尼关系非常密切。按照亚娜特的说法,墨塞里尼做律师的时候,他们俩跟他一起干过。从此,他们俩就一直为他做事。做什么呢?开公司,她对我说道。可是,“开公司”是什么意思呢?在康特尔,他们常邀我们过去他们那一桌,亚娜特说阿加德对我一见钟情。打一开始,我就感觉到她希望我和他一起出去,也巴黎的一个古典音乐厅,位于巴黎八区,1908年建成,可同时容纳一千名观众。巴黎交响乐音乐厅,位于巴黎八区,1927年建成。
  许是为了巩固她和马里奥·贝的关系。但我感觉对我感兴趣的是戈丁热。他和阿加德一样也是棕发,但个头要高一些。亚娜特跟他没有另外两个那么熟。从表面上看,他很有钱,他有一辆汽车总停在康特尔的门前。他一直住在宾馆里面,常去比利时。
  有时出现的是记忆的黑洞。之后,又有一些细节陡地浮现在脑海里,这些细节非常清晰,清晰得都没有什么意义了。他住的是宾馆,常去比利时。有一天晚上,我重复着这个荒唐的句子,就像人们在黑暗中为安抚自己而哼唱的一首摇篮曲结尾的迭句。可墨塞里尼叫亚娜特“死人头”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些细节把另外一些细节给掩盖了,那些细节更难回忆起来。我想起几年之后的一天下午,亚娜特到诺伊利来看我。那是在我和让-皮埃尔·舒罗结婚半个月之后的事情。我一直都叫他让-皮埃尔·舒罗,没有叫过别的,可能是因为他比我年龄大,因为他对我一直以“您”相称。她按了三下门铃,这是我事先要求她这么做的。有一刻,我不想答理她,但那么做很蠢,她知道我的电话号码和住址。她从门缝里钻了进来,就好像是偷偷溜进屋子里来偷东西的。她在客厅里环顾着,看着白色的墙壁、茶几、那一堆杂志、那盏红灯罩落地灯和挂在沙发上的让-皮埃尔·舒罗母亲的照片。她什么也不说。她摇了摇头。她想参观一下房间。见我和让-皮埃尔·舒罗分房睡时,她显得好吃惊。在我的卧室里,我们俩平躺在床上。
  “那么,他是正派人家的孩子吗?”亚娜特问道。问完她就格格大笑起来。
  从阿玛依埃街的那家宾馆出来之后,我这还是第一次见她。她的大笑让我很不舒服。我担心她会让我走回头路,回到康特尔的那个时代。可是,前一年她去阿玛依埃街看我时,就告诉过我她已经与其他人分道扬镳了。
  “一间名副其实的闺房啊……”衣柜上摆放着让-皮埃尔·舒罗的一帧照片,照片放在石榴红色的皮制相框里。她站起来,朝相框俯下身子。“他长得还蛮帅气的……可你为什么要和他分房睡呢?”
  她重新躺回到床上,睡在我身边。于是,我对她说我更愿意在别的地方而不是这里见到她。我担心她见到让-皮埃尔·舒罗时会局促不安。因为他在场的话,我们就不能无拘无束地聊天了。
  “你担心我带其他人来看你吗?”
  她笑了一下,但笑得没有刚才那么爽朗。是真的,我很害怕,即使是在诺伊利,害怕撞见阿加德。我很奇怪,我住在阿玛依埃街的那家宾馆时,他并没有发现我的行踪。
  “放心好了……他们离开巴黎已经很久了……他们现在在摩洛哥……”她抚摸着我的前额,仿佛想安抚我一样。“我猜想你没跟你丈夫说起过卡巴素的派对……”
  她刚才说的这句话里没有丝毫嘲讽的意味。恰恰相反,她那伤感的语调让我震惊。“派对”是她的男友马里奥·贝使用的词藻,就是那个戴着有色眼镜、长着一双钢琴家的手的家伙,他和阿加德带我们去巴黎附近的一家名叫卡巴素的酒店过夜时,就是这么说的。
  “这里,真安静……跟卡巴素不一样……你还记得吗?”
  对于这些细节,我很想把眼睛闭起来,就像一束强光射过来的时候一样。然而,那一次,当我们离开居伊·德·威尔的那些朋友,当我和罗兰一起从蒙马特回来的时候,我却把眼睛睁得非常大。一切都更加更加清晰,更加犀利,强烈的光线令我目眩,但我最后还是适应了。在康特尔的一天夜里,我和亚娜特一起坐在靠近门口的一张桌子旁,发现同样强烈的灯光。除了墨塞里尼和其他几个在栅栏后面的小厅里打牌的顾客外,那里没有一个人了。当时我母亲一定回到家里很久了。我心里寻思着我不在家她会不会担心。那天晚上,她到大采石场警察分局来接我,我是有些懊悔的。从现在开始,我已经预感到她永远也不会再来接我了。我跑得太远了。我感到一阵恐惧,我想把它掩饰起来,但它不让我呼吸。亚娜特把她的脸靠近我的脸。“你脸色煞白……不舒服吗?”我想朝她笑笑,让她放心,但我觉得像是做了一个鬼脸似的。“没事……不要紧的……”

  自从我在夜里离开那套房间之后,我经常有这种短暂的心慌意乱的感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血压下降”,有一天晚上当我跟布朗西药店的药剂师解释我的感受时,他就是这么跟我说的。可是,我每次说一句话,我都觉得那是错的或者词不达意。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在大街上,一阵空虚的感觉突然向我袭来。第一次,是在过了西拉诺之后的那家烟店前面。街上人来人往,但我并不放心。我就要晕厥了,那些人却会继续笔直地往前走,根本就不会在意我。血压下降。断电。我必须费很大的劲才能恢复线路。那天晚上,我走进那家烟店,要了几张邮票、几张明信片、一支圆珠笔和一包皮香烟。我坐在吧台那里。我拿了一张明信片,开始写起来。“再耐心一点,我相信都会好起来的。”我点燃一支香烟,在那张明信片上贴了一张邮票。可是,把它寄给谁呢?我本想在每张明信片上都写一些安慰人的话:“天气晴朗,我的假期过得非常愉快,我希望您也一切都好。再见。亲您。”我一大清早就坐在海边一家咖啡馆的平台上。我在给朋友们写明信片。
  “你觉得怎么样?好些了吗?”亚娜特问我。她的脸离我更近了。
  “你想出去吸点新鲜空气吗?”
  大街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寂静无人。另一个时代的路灯照耀着它。据说只要上了那个斜坡,就能在几百米远的地方找到星期六晚上的人群,还有那些显示有“世界上最美丽的裸体画”几个字的灯光招牌和停在红磨坊前面的旅游大巴……我害怕这一切喧嚷。我对亚娜特说道:
  “我们也许可以呆在半坡那里……”
  我们一直走到灯光开始明亮的地方,罗莱特圣母街尽头的那个十字路口。但是我们向后转身,在斜坡上逆行。当我从那边的黑魆魆的人行道往下走时,我慢慢地觉得放松了。只要顺着这条坡道往下走就行了。亚娜特挽着我的胳膊。我们几乎走到了坡道的最下面,女士塔街的十字路口。这时,她问我:
  “你想不想来点雪呢?”
  我没有听明白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但那个“雪”字让我大吃一惊。我以为雪花随时都有可能飘落下来,使我们周围的静谧世界变得更加沉寂。一下雪,也许就只能听见我们的脚步走在雪地上的沙沙声了。某处的钟声敲响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敲钟,心想那是午夜弥撒的时间到了。亚娜特领着我。我任凭她带着我走。我们沿着奥马尔街往前走着,这条街上所有的楼房都是黑漆漆的。就好像它们的每一面都统一成黑漆漆的墙面,在那条街上从头到尾都一样。
  “去我的房间……我们来点雪……”
  待会儿,等我们一进她的房间,我就会问她“来点雪”是什么意思。由于这些黑漆漆的建筑物的外墙,天气显得更冷了。我是不是在梦中呢,不然怎么能听见我们的脚步发出如此清晰的回声?
  后来,我常常走这条路,有时独自一人,有时是和她一起。我常在大白天到她的房间里去找她,或者当我们在康特尔呆得太晚的时候就去她那里过夜。她的房间在拉费里埃街的一家宾馆里,那是一条呈肘子形状的街道,在刚上坡的区域,好像与世隔绝。一架安装了铁栅栏的电梯。上去的速度很慢。她住在最顶层,或者说最后一层。也许,电梯将不会停下来。她凑到我的耳边说道:
  “你等会儿就知道了……感觉蛮爽的……我们来点雪……”她的双手在打哆嗦。在昏暗的楼道里,她紧张得无法把钥匙插进锁孔里。
  “你来试试……我,我弄不了……”
  她的说话声时断时续,越来越不连贯。钥匙从她手中掉了。我俯下身子摸索着把它捡起来。我终于成功地把钥匙插进了锁孔。电灯是开着的。昏黄的灯光从天花板上的一盏灯那里泻下来。床上凌乱不堪,窗帘拉上了。她坐在床边,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搜寻着。她拿出一个小巧的金属盒子。她叫我吸那种被她称为“雪”的白色粉末。过了片刻,那东西就让我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和轻松自如的感觉。我坚信在大街上侵袭我的恐惧和迷茫的感觉可能永远也不会在我身上再现。布朗西广场的那个药剂师说我血压降低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必须坚强地挺住,同我自己做斗争,努力地把自己控制住。我对此毫无办法。我在严酷的环境中长大。要么往前走,要么一命呜呼。假如我倒下了,其他人还会一如既往地走在克里希大道上。我不应该对自己心存幻想。但是,从今往后,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这个街区的街道和边界突然让我觉得极其狭窄。

  克里希大道上的一家文具书店一直营业到凌晨一点钟。马德。橱窗上很简单的一个名字。是老板的名字吗?我一直都不敢向那个棕发男子打听,他留着小胡子,穿着一件浅色细方格花呢外套,自始至终地坐在他的办公桌后面读书。每每有顾客购买明信片或者一本信笺的时候,总会打断他的阅读。我去那里的时间段,几乎没有顾客,只是时不时地有几个人从旁边的“夜半歌声”中走出来。常常是,书店里只有我们,他和我。橱窗里陈列的总是原来的那些书,我很快就发现那是些科幻小说。他建议我阅读这些书。我还记得其中几本书的名字:《天上的一颗石头》、《秘密通道》、《海盗船》。我只留下了一本,书名叫《会做梦的宝石》。
  右边,靠近橱窗的书架上摆放着一些天文学方面的折价书。我找到一本黄色封面被撕去一半的书:《无限之旅》。
  这本书我也收藏着。我想,买下它的那个礼拜六晚上,我是书店里惟一的顾客,几乎听不到林荫大道上的喧嚣。橱窗后面,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些灯光招牌,甚至那个蓝白相间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裸体画”招牌,但是它们显得那么遥远……我不敢打搅坐在那里埋头读书的那个人。我在寂静中站了十来分钟,他才把头转向我。我把那本书递给他。
  他微微一笑:“这书非常好。非常好……《无限之旅》……”
  我准备把书款给他时,他抬起了手:“不用……不用……我把它送给您……我希望您也有一段愉快的旅程……”
  是的,这家书店不只是一个避风港那么简单,它也是
  我人生中的一个阶段。书架旁边放着一把椅子,更确切地说那是一张高梯凳。我坐在那里浏览那些书籍和画册。我心想他是否意识到我的存在。几天之后,他一边读他的书,一边问我这样一句话:“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后来,有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我:人惟一想不起的东西是人说话的嗓音。可是,直到今天,在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我却经常能听见那夹带巴黎口音——住在斜坡街上的巴黎人——的声音询问我:“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这句话一点也没有丧失它的亲切和神奇。
  晚上,从那家书店出来的时候,我又走到了克里希林荫大道上,我觉得很惊讶。我不是很想往下一直走到康特尔。我的脚步把我带到了坡上。此刻我感受到了上坡或者上楼梯的快乐。我数着每一级台阶。数到三十的时候,我知道我得救了。很久之后,居伊·德·威尔让我阅读《消失的地平线》,该书讲述的是一些人翻越西藏的雪峰前往香格里拉寺院学习人生奥秘和智慧的故事。可是,没有必要去那么远。我回想起我的夜游。对我来说,蒙马特就是西藏。我只需爬上考兰古街的斜坡就行了。我走到上面,站在迷雾城堡前面,平生第一次可以畅快地呼吸了。有一天,黎明时分,我从康特尔酒吧里逃了出来,当时我和亚娜特在一起。我们正在那里等候阿加德和马里奥·贝,他们俩想带我们去卡巴素,同行的还有戈丁热和另外一个女孩。我憋得喘不过气来。我瞎编了一个借口到外面去透气。我撒腿跑了起来。广场上,所有的灯光招牌都熄了,甚至连红磨坊的招牌也不亮了。我的心中充满了沉醉的感觉,这种沉醉是酒精或者那雪什么的永远也给不了的。我往上一直走到迷雾城堡。我已经痛下决心永远也不和康特尔酒吧里的那帮人见面了。后来,我每次与什么人断绝往来的时候,我都能重新体会到这种沉醉。只有在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仅有的那些美好的回忆都跟逃跑或者离家出走连在一起。但是,生活总会重占上风。当我走到迷雾街时,我深信有人约我在此见面,这对我来说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再往上去一点,有一条街,我非常愿意在将来的某一天回到那里。那天早晨,我就是从那条街上走过。那里一定就是约会的地点。但是,我不知道那栋大楼的号码。那也无妨。
  我等待着一个信号为我指路。到了那里,街道豁然通向浩瀚天空,俨如在悬崖边上。我轻松自如地往前走着,这种轻松自如的感觉有时会在梦中出现。你感到无所畏惧,任何危险都不在话下。假如情况真的朝恶劣的方向发展,你只需醒过来就是了。你变得不可战胜。我一直走着,急切地想走到尽头,那里除了蔚蓝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空旷外,什么也没有。我的精神状态能够用哪个词来表达呢?我的词汇量非常贫乏。是沉醉吗?是狂喜

  吗?是心醉神迷吗?反正,这条街和我亲密无间。好像以前我就走过。我很快就会抵达峭壁的边缘,我会纵身跳入空中。飘浮在空中,终于找到我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那种失重的感觉,那该是何等的幸福啊!那天早晨,那条街道和街道尽头的天空依然历历在目……
  然后,生活在继续,时起时伏。在一个心情沮丧的日子里,我在居伊·德·威尔借给我的那本《不存在的路易丝》的封面上,用圆珠笔把那个名字换成了我的。《不存在的雅克林娜》。
  这是法国神父让·马亚尔1713年出版的一部传记。不存在的路易丝本名叫露易丝·德·贝莱艾尔·杜·特隆西埃,出生于1639年,属于法国安茹最大的贵族,集财富、美貌和智慧于一身。很长时间里,她一直在结婚计划和慈善事业之间徘徊,35岁的时候一个讲道者的讲道使她遭受良心危机的折磨,使她处于疯狂的边缘。她被关进疯人院后,过着非人的生活。几名神父把她从地牢里救了出来,她开始护理疯子和穷人,献身上帝,成了修女。
  那天晚上,我们像是在转灵动桌玩招魂术。我们相聚在居伊·德·威尔的办公室里,他事先熄了灯。或者,只是停电了。我们听见他在黑暗中的声音。他给我们复述了一篇文章,他本来可以在灯光下把这篇文章念给我们听的。不,我这么说对他是不公平的,居伊·德·威尔要是听见我把这次活动说成“转灵动桌”,他会瞠目结舌的。我们的活动比转灵动桌要有价值得多。他会用略微责备的口气对我说:“瞧您说的,罗兰……”
  壁炉上有一个枝形大烛台,他点燃了烛台上的蜡烛,然后重新坐到办公桌后面,那个女孩、我,还有一对四十岁上下的夫妻,我们坐在他对面的座椅上,那对夫妻非常注重仪表,那副神气很像中产阶级,我是第一次在那里遇见他们。
  我朝她转过头去,我们的目光交织在一起了。居伊·德·威尔微微俯下身子,一直在说话,但语气很自然,差不多是日常说话的语调。每一次聚会,他都要念一篇文章,过后他还会把文章油印给我们。我留下了那天晚上的油印资料。我有了一个参照依据。她跟我说了她的电话号码,我用红色圆珠笔把号码记在了那张纸的下面。
  “最大程度的聚精会神在双目紧闭躺下之后才能获得。外面一点点风吹草动,精力就开始分散。站着的话,双腿会耗去一部分精力。睁开的眼睛会减弱集中的精力……”
  我费了老大的劲才忍住没爆笑起来,我记得当时的情景,更因为此前我还从未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可是,蜡烛的亮光让他的朗读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我经常与她的目光交汇。从表面上看,她不想笑。不仅不想笑,而且恰恰相反,她显得毕恭毕敬的,甚至还担忧自己听不懂那些话的意思。她的这种严肃认真终于也感染了我。我为自己刚才出现的反应感到羞愧。我想都不敢想,要是我刚才大笑起来的话,会造成怎样的混乱和难堪。从她的目光中,我好像看出了一种求助,一个疑问。我在你们中间够格吗?居伊·德·威尔把手指交叉在一起。他的语气更加庄重,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仿佛只对她一个人说话。她惊呆了。也许她担心别人出其不意地问她一个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您怎么想呢,我好想听听您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电灯又亮了。我们在那间办公室还待了好一阵子,跟往常不一样。平常,聚会总是在客厅里举行的,总会有十来个人到场。但那天晚上,我们就四个人,德·威尔也许更喜欢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待我们,因为我们人数太少。而这天晚上的聚会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约会,没有像往常一样发出邀请,这种邀请可以在你的住所收到,或者假如你是维嘉书店的常客,有人就会在那里把请帖转交给你。正如我保留了一些油印资料一样,这些请帖我也保存了一些下来,昨天我就随手翻到了其中的一张:
  亲爱的罗兰居伊·德·威尔非常高兴地欢迎您大驾光临时间:一月十六日星期四晚上八时地点:卢旺达广场5号左边二号楼左边四楼白色的请帖,相同的尺寸,金属丝字母预示着这可能是一场上流社会的聚会,鸡尾酒会或者生日宴会。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0
摘要: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尽管我已经死了很久,心脏也早已停止了跳动,但除了那个卑鄙的凶手之外没人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而他,那个混蛋,则听了听我是否还有呼吸,摸了摸我的脉搏以确信他是否已把我干掉,之后又朝我的肚子踹了一脚,把我扛到井边,搬起我的身子扔了下去。往下落时,我先前被他用石头砸烂了的脑袋摔裂开来;我的脸、我的额头和脸颊全都挤烂没了;我全身的骨头都散架了,满嘴都是鲜血。 [点击阅读]
我的爸爸是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序幕那是萨瓦纳的一个凉爽春夜,我的母亲走在石子路上,木屐像马蹄似的敲得鹅卵石哒哒响。她穿过一片盛开的杜鹃,再穿过铁兰掩映下的小橡树丛,来到一片绿色空地,边上有一个咖啡馆。我父亲在铁桌旁的一张凳子上坐着,桌上摊了两个棋盘,父亲出了一个车,仰头瞥见了我母亲,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兵,棋子倒在桌面,滑下来,滚到一旁的走道上去了。母亲弯下身子,捡起棋子交还给他。 [点击阅读]
战争与和平
作者:佚名
章节:361 人气:0
摘要:“啊,公爵,热那亚和卢加现在是波拿巴家族的领地,不过,我得事先对您说,如果您不对我说我们这里处于战争状态,如果您还敢袒护这个基督的敌人(我确乎相信,他是一个基督的敌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他一手造成的灾祸,那么我就不再管您了。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您就不再是,如您所说的,我的忠实的奴隶。啊,您好,您好。我看我正在吓唬您了,请坐,讲给我听。 [点击阅读]
户隐传说杀人事件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没有想到拉动门栓时竟然发出惊人的响声,令男子吓了一大跳,好在风声掩去了这一声响,没有惊动房间里的人。从太阳落山的时候起就起风了。风儿摇动着树林里粗壮的树枝。整座山峦开始呼啸,呼啸声掠过屋子的屋顶。已经到了11月的月底,天空却刮起了在这季节里不可能出现的南风。据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这个时候刮这样的风,不是一个好兆头。但愿这不是出事的征兆。对男子来说,就是靠着这风声,才使他在拉动门栓时没有被人发现。 [点击阅读]
手机
作者:佚名
章节:35 人气:0
摘要:“脉冲”事件发生于十月一日下午东部标准时间三点零三分。这个名称显然不当,但在事情发生后的十小时内,大多数能够指出这个错误的科学家们要么死亡要么疯癫。无论如何,名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响。那天下午三点,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人正意气风发地在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上往东走。他名叫克雷顿·里德尔,脸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步伐也特别矫健。他左手提着一个艺术家的画夹,关上再拉上拉链就成了一个旅行箱。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