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南回归线 - 《南回归线》书评——米勒的狂想曲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它们
  自己的足迹上。我跟随我自己的
  足迹来到这里。拾起冷冷的钻头,
  鹤咀锄,短柄锤,和
  炸药包皮。
  一万年。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结构自由、具有史诗叙事性*以及宣泄性*风格。所以自从狂想曲的诞生,宣泄的风暴就开始不间断地席卷整个地球。
  论宣泄的荒诞与狂野,谁都不会忘记亨利•米勒(Henry Miller)。这位被称为美国“垮掉派”的作家,以他反叛的姿态向整个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宣战;以他狂热的信仰与狂野的思想在世界上刮起一阵自由、批判的旋风。
  他,自称是“流|氓|无|产|者的吟游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颓废不堪、放荡不羁,但他却拥有无限深邃的思想以及满腹的才华。从《北回归线》到《希 腊》,他的书曾被长期列为禁书,但禁书不但没有禁锢思想,反而成为自由、性*解放的武器。他的作品一直冲击着传统观念,给整个世界添加了一道新的颜色*——灰 色*。
  自传三部曲中的《南回归线》,作者凭着他一贯叛逆的笔调,划出了一道思想上的“回归线”。《南回归线》完成于巴黎,因此全文的笔调带着颓废、 奢华般的重彩,随意地扫画出作者早期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层出不穷的感想、联想、幻想、狂想……通过无穷的联想、比喻、象征的手法,共同交织成作者本人内 在的精神世界、自我表现的狂喜、对现实资本主义状态的咆哮……或许有人会觉得该书晦涩难懂、过于抽象而不自觉地陷入意识流的漩涡中,但最纯粹的精华就恰好 藏身与无尽的象征意义中。

  全文结构如同是高处摔下的玻璃,零碎不堪,但在阳光的斜照下,每一部分都绽放出自己的光芒。破碎而颠三倒四的结构、荒诞的情节、空虚的人物等 各元素相互融合联系,共同酿成一坛陈酒,芳香四溢中透出一种无法驾驭的浓烈。结构乱而不散,这样奇异写作手法更是对当时欧洲文学先锋派造成极大的冲击。此 外,全文更是充斥着各种露骨的、充满争议的“性*”描写,铺天盖地而毫不掩饰,肉欲在全书都以空虚的形式出现,颓废中追求着有限的奢华,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 只是灰阶的照片,毫无生气;书中空虚无知、病态的生活,苍白而无力,无限追逐财富利益与死亡线挣扎的浑噩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同一枚硬币,一面光彩 照人,另一面黯淡无光,但两者无论有多大的差别,却始终紧紧相连,一直存在的是:这枚硬币正在腐烂。
  全书都与“狂想”一词紧紧相连,而从宏观的角度看,就是一首音乐、文学、社会相融的狂想曲。书中不规则的段落划分就是一连串不稳定的变奏,形 成交错起伏的节奏感,加上稳定而平滑而相对柔和的首章插曲、终章尾声,乐曲得以演奏出表现自我情绪的性*狂想曲,凸显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 分,即批判西方腐朽的一面,又在精神上重建自我。

  在思想上,在精神上,作者似乎是一种达达主义者。亨利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母亲的子宫里,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原始。这些思想都与达达主义相嵌 合。达达主义宣扬的是丢掉一切发达的东西,回归到牙牙学语的时代,反对一切传统、一切文明。这或许是对于资本主义腐朽的一种虚无对抗的状态,但是这种无声 消极对抗的存在却惊醒了更多人对社会的反思。社会的堕落与发达程度是否有必然联系?人性*的发展是否就是肉欲的本能进化?希望与绝望的反差是否真的能构成*人 类社会争论的主流?
  社会的趋势就像是来往不息的潮汐,在不断的来回中不经意地改变整个世界。当资本主义狂潮侵袭的时候,世界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被侵袭。于是金 钱、权力等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人的意志与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更替,传统被颠覆、思想变异、欲|望无穷扩大……但是这一切变化都在黑暗中进行,像是平静的 大海下的暗涌,在黑夜中达到了质变。所以那时候的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正是在平静中缓慢腐化的食物,表面新鲜但内部已经腐化发臭了。但当时人们却只止于 表面的辉煌,或者说不正视自己腐烂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在世界末日前狂欲般的享受。

  书中的性*、堕落、空虚、贪欲等的描写只是一次资本主义根病的揭示,是对自我麻痹中的人们的一次极端的呐喊。但对于只会生活在幻想之中的木偶来 说,醒事的话语却被当成危险的利器。面对此般的愚昧,亨利痛心地走了一次极端,彻底反抗、推翻、宣战……的确,当一切都与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回归自然, 反进步就是一种理想主义。在迷幻中,与其沉浸在欲|望浑水,还不如自我演奏一曲达达主义的简单而宣泄的狂想曲。至少至少,痛苦过了,也思考过了。
  “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你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过小事—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亨利在书中这样说道,表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或许一切问题都在人类的痛苦中延伸着,如书名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精神的回归而不是物质的挥霍。
  音乐领域上的狂想曲能弹奏出来,社会的狂想曲只能在生活中静静聆听,无论是杂乱还是平淡。如前面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所言,我们只需沿着自己的足迹,用一些最简单的东西来生活,或者改变。
或许您还会喜欢:
请你帮我杀了她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0
摘要:你知道吗,大夫,你并不是我回来以后看过的第一个心理医生。我刚回来的时候,我的家庭医生就给我推荐了一位。那人可不怎么样,他假装不知道我是谁,这也太假了——你要不知道我是谁,除非你又聋又瞎。每次我走在路上,转个身,似乎都会有拿着照相机的白痴从路边的灌木丛中跳出来。但在这一切倒霉事情发生之前呢?很多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温哥华岛,更不用说克莱顿瀑布区了。 [点击阅读]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谍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唐密·毕赐福在公寓过厅里把外套脱下,相当小心的挂在衣架上。他的动作很慢,帽子也很小心的挂在旁边的钩子上。他的妻子正在起居间坐着,用土黄色的毛线织一顶登山帽,他端端肩膀,换上一脸果敢的笑容,走了进去。毕赐福太太迅速的瞥他一眼,然后,又拼命的织起来。过了一两分钟,她说:“晚报上有什么消息吗?”唐密说:“闪电战来了,万岁!法国的情况不妙。”“目前的国际局势非常沉闷。”秋蓬这样说。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