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名士风流 - 《名士风流》电子书——第四章(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你以为拒绝涉足上流社会、待人粗野,就可以摆脱你那个阶层了?这样一来,你只不过成了一个没有教养的资产者而已。”
  实际上是我很不乐意去克洛蒂家。大战期间,她曾从勃艮第的那座城堡给我寄过许多包裹,可现在她不由我推却,非要我参加她每个星期四的聚会,我无论如何得去一次。可是,当我在5月一个春雪霏霏的夜晚跨上自行车的时候,心里是多么不情愿啊。时值仲春,然而任性的寒雪又突然出现,天空白茫茫一片,阒无声息,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在地上,看似温暖如春,但落到身上却冰冷刺骨。我恨不得顺着这种棉絮裹似的道路径直向前飞驰,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上流社会的沉重应酬对我来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可怖。尽管罗贝尔四处躲藏,对记者、勋章、科学院、沙龙和将军夫人一律退避三舍,但也无济于事,人们正在把他奉为一座公共的丰碑,我也因此而成为公共人物。我慢步登上豪华的石阶。我讨厌众人把目光霍地投向我的那一时刻,只需迅疾的一瞥,他们就可识别我,把我撕成碎片。于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内心也因此而永远不得安宁。
  “真想不到有幸与您相见!”洛尔·玛尔娃说着,“您那么忙!都不敢再请您大驾光临了。”
  我们至少谢绝了她三次邀请。来客乱哄哄的,在我相识的人中,我很少对谁有过什么负罪感。他们有的认为我们高傲,有的认为我们孤僻,也有的认为我们拿架子。我猜度在这些贪婪地来此寻找无聊的人中,谁的脑子里也没有掠过这样的念头:上流社会实在激不起我们的兴致。对我来说,无聊简直就是灾祸。打从我孩提时代起,就吓得我丢魂落魄。我小时候希望赶紧长成大人,以对无聊的回避为中心构筑起自己的整个生活,这样做首先正是为了摆脱这种灾难。可是,那些我与之握手交往的人也许对无聊已经习以为常,觉察不出这一点。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空气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气味。
  “罗贝尔·迪布勒伊未能陪您同行?”克洛蒂问道,“请代我告诉他,他在《警觉》上写的那篇文章实在令人赞叹!我全都记到了心上,无论在餐桌、浴室还是在床榻,我都默默地背诵,夜晚我与之同眠,而白昼,它是我心中的情人。”
  “我一定转达。”
  她目光灼热地盯着我看,我感到好不自在。自然,我不喜欢有人说罗贝尔的坏话;可是当有人对他大唱赞歌时,我也感到别扭。我感觉到自己的唇间露出一个笨拙的微笑,不知如何是好,沉默不语吧,可能被视为矫揉造作;而一旦开口说话,似乎就可能有失稳重。
  “这本杂志的问世是一件重大的事。”画家佩尔莱纳说道。他才是克洛蒂心中的情人呢。
  吉埃特·旺达杜尔凑了过来,她写过一些巧妙的小说,自感是沙龙中引人注目的人物。她的衣着装饰,她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已经并不年轻,同时也表明她对自己昔日的花容月貌过分眷恋了。她以略带灵气的声音说道:“迪布勒伊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对艺术有极为深刻的执着追求,同时又善于对今日的世界投入无比的热情。既爱文又爱人,诚为难得。”
  “您对他的生活是否记日记?”克洛蒂问道,“不然您可给世人提供多么珍贵的资料啊!”
  “我没有空暇。”我说,“再者,我并不认为他喜欢我这样做。”
  “令我惊诧的是,”于盖特·伏朗热插话道,“您生活在一位气度盖世的人身边,可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份职业。我根本做不到。我可爱的夫君吞噬了我的所有时间,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
  我欲张嘴一一给予反驳,可我还是按捺住自己,尽可能平淡地回答道:
  “这是个安排问题。”
  “可我安排得很好。”她神色愠怒地说,“不,这不如说是个道德环境问题。”
  他们以各自的目光对我任意宰割、清算旧账。情形历来如此:他们把我团团围住,一个个露出狡黠的神色,向我问这问那,仿佛我早已成为寡妇。但是罗贝尔明明活在世上,我决不帮助他们把他当尸体用防腐香料保存供奉起来。他们四处搜集他的真迹,拼命争夺他的手稿,把他留有题献的全集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自己的木书架上;可是我呢,我手中只有他的两三部书。我大概是存心不去索回别人向我借走的那些书籍;我也是故意没有将他的信分门别类,反而或多或少四处乱丢:这些信是专门写给我的,并不是暂时由我保管,有朝一日将由我转交的东西;我并非罗贝尔的继承人,也并不是他的见证人。我是他的妻子。
  也许吉埃特猜出了我内心的不适,她俨然一位女君主,以为到处都是她的王国,她镇定自若地将她那只温柔的小手往我手腕上一搭:“哎呀,他们什么吃的也没给您送!让我领您去酒菜台。”她一边拉着我,一边以同谋似的神情朝我微笑。“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们俩能好好谈一谈。与才女相会多难得啊!”瞧她这口气,仿佛刚刚在这济济一堂的来客中发现了这惟一的一位能够理解她的人。她紧接着说:“您知道什么事情让我高兴吗?那就是哪一天您和罗贝尔光临寒舍吃顿晚餐。”
  最为艰难的时刻莫过于他们或以漫不经心、或以高人一等的神态要求约会了。当我照例报以“罗贝尔眼下那么忙”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往往感觉到他们那严厉的目光在谴责我,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有罪。我是他的妻子,这不错,可答应约会,我又有什么权利?再说,也没有理由去篡夺这种权利:一座公共的丰碑,这可是属于大家的。
  “噢!我知道被作品缠得脱不开身是怎么回事。”吉埃特说,“我也一样,从不出门。您在这里见到我,纯属偶然!”她哈哈大笑,这意味着我被好好地捉弄了一番!她的真实意图并不在此。“可是,共进一次小范围的晚餐,这就大不一样了,晚餐上,我只邀几位男友。”她添了一句,向我透露道,“我不喜欢女人作伴,我在她们中间总有一种失落感。您不是吗?”
  “不,我和女人很合得来。”
  她以惊讶而责怪的神色瞧了我一眼:
  “真奇怪,真太奇怪了。也许是我不正常了……”
  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公然宣扬她所属的女性如何低下,她自以为可通过她那阳刚之气十足的才华摆脱女性,她也因此而超越了男性,因为她具备了与男性同样的品质。此外,她还具有作为一个女人而特有的魅力之价值。这种狡黠的心计令我不快。我以行家的口吻说道:
  “您并非不正常。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偏爱男人。”
  她的目光突然变得冰冷,毫无掩饰地故意向于盖特·伏朗热转过身去。可怜的吉埃特!她意欲摆脱恋己癖的罪名,同时又渴望别人承认她的价值,为此而倍受折磨,于是,她想方设法,试图让别人说出她所希望的对她的评价。可是,倘若别人不说怎么办?要不要甘于寂寞?这是个痛苦的抉择。克洛蒂发现我独自呆着,便以其堂堂女主人的身分,硬把一个人往我怀里推。
  “安娜,您从未见过吕茜·贝洛姆吧?她过去与您的女友波尔很熟。”她边说边飞快地朝一个新的来客迎去。

  “啊!您熟悉波尔?”我向这位身材颀长的妇人问道。她满头棕发,身着一件黑色奥托曼服,全身珠光宝气,朝我勉强笑了笑。
  “对,我跟她很熟。”她高兴地说,“我曾无偿帮她选择作广告用的服饰,当时,我已经为阿玛丽莉广告公司扬了名,可她刚刚在瓦勒古尔公司起步。她长得漂亮,可不善穿戴。”吕茜·贝洛姆朝我投来一个冰冷的微笑。“应该说她在审美方面还不太成熟,可她却听不进任何劝告。那个可怜的瓦勒古尔和我为此吃尽了苦头。”
  “波尔有她自己的风格。”我说。
  “她当时可没有寻觅到自己的风格。她自我欣赏有余,没有自知之明,这对她的职业是有害的;她有一副漂亮的嗓子,可根本不知怎么使用;她绝对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因此从未超越应有的水准。”
  “我从未听过她唱歌,可听说她当时很走红,她曾签订过去里约演出的合同。”
  吕茜·贝洛姆哈哈大笑起来:“她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因为她长得漂亮,可她很快便一落千丈。唱歌,这和别的一样,需要付出努力,这可不是她的长处。去巴西演出,我还记得这回事,我还不得不为她制作衣裙呢。让小伙子感兴趣的并非她的演唱技巧,她自己心里也很明白。她并不像她试图显示的那样疯狂。她装出一副玛丽布朗似的轻狂样子,可实际上,她内心所渴望的,是寻找一个能体贴她的正经的小伙子,目的达到之后,其他的一切很快也就抛弃了。她做得对,不然,她在事业方面也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她现在情况如何?”吕茜突然以充满善意的声音问道:“听说她的那位伟人正在甩她,确有其事?”
  “绝对没有,他们倾心相爱。”我以权威的口吻说。
  “啊!这就好。”她说道,但话语中流露出百分之百的怀疑。“她期待的时间够长了,可怜的丫头。”
  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吕茜·贝洛姆厌恶波尔,我可不接受她向我描绘的波尔形象:一个盛气凌人、生性懒惰的小娼妓,以歌唱为手段,寻觅保护人。可是我意识到了波尔几乎从未跟我谈过她初来巴黎那几年的情况,也从未跟我提起她的少年时代和童年时代。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我能向您道声日安吗?您不再恨我了吧?”
  玛丽·昂热故作尴尬地朝我微微一笑。
  “您是自作自受!”我同样对她微笑着说:“您可逼十得我好苦啊!”
  “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她说道。
  “请告诉我实话,您可没有六个兄弟姐妹吧?”
  “我确实是个姐姐,”她声音诚恳地说,“可我只有一个弟弟,他在摩洛哥。”她的目光贪婪地向我发问:“告诉我,旺达杜尔到底跟您谈了些什么?”
  “什么也没谈。”
  “您可以告诉我。”玛丽·昂热说,“什么都可以跟我说。它从这里进,又从这里出。”她分别指了指耳朵和嘴巴。
  “我担心的正是这点。还是您跟我谈谈有关这位泼妇的事情吧。”我指了指吕茜说道。
  “噢!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女人!”玛丽·昂热道。
  “什么了不得?”
  “她虽然已经这副年纪,可想要什么男人就有什么男人,有利可图的、相处愉快的,她设法两者兼有。眼下,有三个男的都想要娶她。”
  “那他们谁以为只有自己要娶她?”
  “不。他们都以为只有自己知道还有两个男的想娶她。”
  “她又不是个维纳斯。”
  “听说她二十来岁时还要更恶劣呢,可她想方设法不让别人识别她的真面目。靠两条大腿走运的恶女人,比比皆是。”玛丽·昂热一副见多识广的神态说道,“不过,她们总得吃点苦头,差不多到了四十岁,她才靠布洛托老爹的资本帮助阿玛丽莉公司扬了名。到大战爆发时,她正开始发大财。现在,又时来运转,蒸蒸日上了,可她已经腻了。”玛丽·昂热以同情的口吻说道,“正因为如此,她才那么坏。”
  “我明白了。”我打量了一玛丽·昂热,问道:“那您到这儿来有何企图?搞点耸人听闻的趣闻?”
  “我来此是为了自得其乐。我很乐意赶鸡尾酒会。您不是吗?”
  “我可看不出这有什么乐趣,倒要请教您给我解释解释……”
  “呃,可以见到许许多多不愿相遇的人。”
  “这显而易见。”
  “再就是不得不自我表现。”
  “为什么不得不呢?”
  “如果要想惹人注目的话。”
  “那您想惹人注目吗?”
  “噢!当然。我特别喜欢的,是让人给我拍照。”她轻轻咬了咬手指头,“这不正常吗?您认为我该不该让人给我作作精神分析?”
  “我明白了!是这里头乱了套。”
  “什么?有情结?”
  “有这么一点。”
  “可是,若消除了我的这些情结,我心头还能留下什么?”她抱怨道。
  “请到这边来。”克洛蒂喊道,“现在那些讨厌鬼走了,咱们可以好好欢乐一番了。”
  每次在克洛蒂家,总少不了宣布讨厌鬼离去的时刻,尽管每一次先后离别的次序有所不同。我开口说道:
  “抱歉,我得跟他们一块儿走。”
  “怎么?您得留下吃晚饭。”克洛蒂说道,“咱们等会儿分成几张小桌用餐,气氛会挺亲切的。还有一些人要来,我想把您介绍给他们。”她把我往边上一拉,客气地说道:“我打定主意要好好照顾照顾您。孤僻一人,独自生活,这真荒谬。谁也不认识您,我是指那些有钱可赚的圈子里。请让我帮您扬名吧。我领您去时装店,让您好好露露脸,一年以后,您就会有一批巴黎最富有的顾客。”
  “我的顾客已经太多了。”
  “其中有一半不付钱,剩下的一半付得很少。”
  “问题不在这里。”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遇到可以付十倍的钱的顾客,您就可以少干十倍的活,您便有了空暇,可以出门走走,讲究讲究穿戴。”
  “我们以后再谈吧。”
  她对我如此不理解,我不胜惊讶。可说实在的,我也并不更理解她。她认为工作对我们来说仅仅是成功与发财的一种手段。我内心曾隐隐约约有个感觉,以为所有这些冒充高雅的人会不惜以自己的社会地位换取几分才智和几分成就。在我孩提时代,一位小学教师在我眼里远比公爵夫人和亿万富翁伟大,这种等级区分标准至今也未有过多少变化。然而在克洛蒂的脑子里,她想象对爱因斯坦来说,最高的奖赏莫过于在她的沙龙里受到款待。因此,我们俩就难以有什么心灵的契合了。
  “请坐这儿,我们马上做‘说实话’游戏。”
  我讨厌这种游戏。在这些人中间,我向来只说假话。看到这些搭档一个个竞相显露内心的秘密、互不中伤、认真而又狡黠地互相提问,我感到很不自在。
  “您偏爱的是什么花儿?”于盖特问吉埃特。
  “黑蝴蝶花。”她在一片虔诚的肃穆中答道。
  她们各自都有偏爱的花卉、季节、书籍和专门的时装师。
  于盖特瞧了瞧克洛蒂:
  “您有过多少情夫?”

  “我记不清楚,二十五六个吧。等一等,我到浴室去看一看名单。”她返回时得意洋洋地高喊道:“二十七个。”
  “就现在这一刻,您有何想法?”于盖特向我发问。
  没想到我也突然憋不住说了实话:
  “我想到别的地方去。”我站了起来:“说真的,我有件急事要处理。”我对克洛蒂说,“您千万别麻烦。”
  我走出沙龙,一直有气无力地躺在一张沙发上的玛丽·昂热紧跟着我出了门。
  “您真有急事?不是吧?”
  “我手头总有事。”
  “我邀您吃晚饭。”她朝我投来哀求而又鼓动的一瞥,这目光旋即熄灭了。
  “不,我真的没有时间。”
  “那就改日吧。我们不能经常见见面?”
  “我忙得不可开交!”
  她神情不满地向我递过她的指尖。我跨上自行车,径直朝前骑去。跟她一起吃晚饭,这倒挺让我高兴,可我实在不太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恐惧男人,扮演着小姑娘的角色,说不定很快就会把她的那颗心和她那副柔弱的身子交给我。我谢绝了她,并非客观情况让我害怕,而是因为我预见到了她的命运,无心从中取乐。有一天,纳迪娜曾责怪我:“你呀,永远都不合群。”这话切中要害。我总是以医生的目光看人,我因此很难与他们建立人际关系。我很少发火,也难得记仇。可别人对我的美好情感也几乎触动不了我的心,这都是我的职业造成的。我不得不漠然地经受我所作的精神分析移情的后果,并在适当的时刻予以消除,甚至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保持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一旦病人犯了病,我便很快诊断出该病人患的是幼稚精神混乱症,我清楚地看到了我自己在病人幻觉中的形象:母亲、祖母、姐姐、孩子、宠儿。我实在不太喜欢他们对我的形象如此大施魔法,可我却不得不忍受着。我不由得设想假若哪一天真有一个正常人感情冲动,依恋于我,我准会马上向自己发问:他在我身上看到了谁的形象?他企图满足何种受压抑的欲望?这样一来,我十有八九冲动不起来。
  我可能已经骑出了巴黎城区。此刻,我沿着塞纳河行进在一条狭窄的马路上,左边是栏杆,右边是低矮的房子,房子歪歪斜斜,远处亮着一盏盏破旧的路灯,路面泥泞,可人行道上积着白雪。我朝着灰暗的天空微笑。这时光是我逃避克洛蒂的沙龙获得的,不属于任何人。大概是这一缘故,这寒冷的空气中竟洋溢着如此的欢乐。我还依稀记得,昔日,我常被自己的呼吸所陶醉,欢乐往往突然涌至心间。此时,我不禁自问,若这样的时刻不复存在,活在世间又有什么必要?这样的时刻还会重现吗?有人邀我穿越大西洋,去发现一个崭新的大陆,可我只知道回答:“我害怕。”到底害怕什么?我以前可不是胆小如鼠的人。在巴伊约利弗树林或格莱齐涅森林,我经常头枕背袋,身裹一床毯子,独自一人睡在满天星斗之下,睡得是那么安然,就像在自己的床榻上酣睡。在我看来,不要向导、独自冒险、攀登覆盖着滑动粒雪的高山,再也自然不过了。对所有谨慎的劝告,我一概嗤之以鼻。我常常孤身坐进勒阿弗尔或马赛嘈杂的咖啡馆,或穿过卡比利亚的村寨,悠闲漫步……我突然掉转车头。没有必要自己欺骗自己,硬要骑向天涯海角,若我真的想重获昔日的自由,那最好还是赶紧回家,连夜给罗米欧回话:同意。
  可是,我没有回话,过了几天,我仍然心神不定地请人出主意,仿佛是一次去地球中心的历险。
  “若处在我的位置,您会同意吗?”
  “当然。”亨利诧异地说。
  正是在这天夜里,巴黎的上空灯光闪烁,划出一个个巨大的V字。他们带来了香槟酒和唱片,我准备了吃的,家里也到处插上了鲜花。纳迪娜借口有急事,独自呆在房间,她是因为这节日而赌气,在她眼里,这节日只不过是死亡的周年纪念日。“古怪的节日。”斯克利亚西纳说道,“这不是结尾,而是开端,是一出真正的悲剧的开端。”
  在他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久前已经爆发了。我乐呵呵地冲着他说:“别扮演您的珈桑德拉①角色了。去年的圣诞节前夜,您就向我们预言灾难在即,我想您打赌打输了吧。”
  ①特洛伊公主,女预言家。
  “我根本就没有打赌。”他说,“再说,一年还没有过呢。”
  “不管怎么说,法国人现在并没有对文学失去兴趣。”我让亨利作证:“《警觉》杂志收到的稿件,多得不得了,是吧?”
  “这证明法国选择了亚历山大城的命运。我宁愿《警觉》杂志不怎么走运,而像《希望报》这样一份大报不要有被清查的危险。”
  “你在瞎说些什么呀?”亨利生气地说,“《希望报》一切顺利。”
  “有人告诉我您将不得不去找私人赞助。”
  “谁跟你说的。”
  “啊!我记不得了。都在这么传。”
  “这是谣传。”亨利冷冷地说。他心情显得不怎么舒畅,这真有点怪,除了他,大家都这么开心,包括波尔在内,连斯克利亚西纳也没有一点忧郁,尽管他总是周期性地产生绝望。罗贝尔讲述着属于另一个世界的一些故事,那是二十年代的一些往事,勒诺瓦和朱利安跟他一起回忆着那些富有异国情调的时光。两个谁也不熟悉的美国军官在低哼着一支远东叙事曲,一位韦科女郎躺在长沙发上酣睡。尽管有着那一个个业已消失的悲剧和一个个即将降临的灾难,这个夜晚仍然不失为一个节日的夜晚。我可以肯定,这并非因为歌声和焰火的缘故,而是因为我心中憋不住想笑,也想哭。
  “咱们去看看外面的热闹!”我说,“然后再回来吃晚饭。”
  大家兴高采烈,全都表示赞同。我们没费多大劲便到了协和广场那一站的地铁口,可想要进入广场,就是另一码子事了。台阶上人山人海,为了避免走散,我们彼此紧挽着胳膊。可正当我们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突然发生一阵骚动,来势如此凶猛,竟把我从罗贝尔的胳膊中冲了出来:只留下了我和亨利,背朝着我们本来打算去的香榭丽舍大街方向。人流挟裹着我们朝杜伊利宫涌去。
  “不要硬想抵挡了。”亨利说,“我们等会儿反正都要到您家聚合。只有随着人流去了。”
  在一片歌声、笑声中,我们涌到了歌剧院广场。广场披着红色的盛装,映着红色的灯火,整个儿一个红色的世界。这真让人有点心悸,若不小心,跌倒在地,那十有八九要被踩死,可这也令人心潮激荡。一切都还没有定局,过去不会再现,将来也捉摸不定,可是现在却一片辉煌,让我们空荡的脑袋、干渴的嘴巴和激烈跳动的心脏全都随着这辉煌的现在时刻而去吧。
  “您不喝一杯吗?”亨利问道。
  “如果可能的话。”
  我们费尽周折,终于慢慢地在一条通向蒙马特尔的大街上摆脱了人群,来到了一家小酒店。小店里挤满了身着军装的美国人,他们哼着歌曲。亨利要了香槟酒,我又渴又累加之心头激动,因此而嗓子发干,一口气连喝了两杯。

  “这是节日,是不是?”我说。
  “当然是。”
  我们友好地相互凝望。我与亨利呆在一起,感到心情舒畅,这是很难得的。我们俩之间隔着的人太多了,有罗贝尔、纳迪娜、波尔。可在这个夜晚,他在我眼里显得十分亲近,香槟酒也给了我几分勇气:
  “您今天晚上好像并不开心。”
  “开心。”他递给我一支烟。他确实显得闷闷不乐。“可我在纳闷,到底是谁到处放风,说《希望报》陷入困境,很可能是萨玛泽尔。”
  “您不喜欢他吗?”我说,“我也一样。那些不戴假面具便不登场的虚伪家伙真叫人讨厌。”
  “可是迪布勒伊倒很看重他。”亨利说。
  “罗贝尔?他是认为他有所用处,但对他并无友情可言。”
  “这又有什么区别?”亨利问道。
  他的语调在我听来就如他的提问一样奇怪。“您想说什么意思?”
  “眼下,迪布勒伊已经整个儿投入到他的事业中去了,以致他对别人表示的友情的多少,要视其用处而定。”
  “这可绝对不是实际情况。”我气愤地说。
  他一副挪揄的神态看了我一眼。“我在揣摩,若我不把《希望报》向革命解放联合会敞开大门,他还会对我有何友情。”
  “他会失望的。”我说,“出于种种原因,最终迫使您接受了,他显然会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失望。”
  “噢!这我同意,这类假设是愚蠢的假设。”他过于激动地说道。
  我思忖罗贝尔是否给亨利造成了一种感觉,仿佛是逼十他成交。确实,当罗贝尔想要不惜一切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他可能会十分粗暴的。若他伤害了亨利,我只能感到遗憾。眼下,他已经相当孤立了,他千万不该失去这份友情。
  “罗贝尔对人爱得愈深,要求就会愈高。”我说道,“比如对纳迪娜吧,我就发现了这一点:每当他对她的期望不那么过分时,他对她就比较宽容。”
  “啊!可为他人的利益和为自身的利益而要求严厉,则完全不是一回事。若是为了前者,那才是爱的表示……”
  “可对罗贝尔来说,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我说。
  平常,我讨厌谈论罗贝尔,可是我无论如何也要清除我从亨利心中感觉到的这种积恨。“《希望报》与革命解放联合会的结合在他看来是必不可少的,您应当承认这一点。”我用目光询问着亨利:“您以为他用您用得过分随便了?不,那是出于敬重。”
  “我知道。”亨利微笑着说,“他自己明白的事情总是动不动就强加于人,得承认这是一种带有几分帝国主义色彩的敬重方式。”
  “不管怎么说,既然是您自己同意的,他也就没有多少过错了。”我说,“我不太明白您到底责怪他什么。”
  “难道我说过我责怪他什么了吗?”
  “没有,可这感觉得出来。”
  亨利迟疑了片刻:“噢!这是件微妙的事情。”他一耸肩膀说道,“若迪布勒伊能处在我的位置上看待问题,哪怕只有一分钟,我都会感激的。”他十分和蔼地朝我微微一笑:“可您就能做到。”
  “我可不是一位干事的女人。”我说,“不错,”我紧接着补充道,“罗贝尔时不时故意蒙上自己的眼睛,可这并不妨碍他真正关心别人,并具备无私的情操。您实在是错怪他了。”
  “也许。”亨利开心地说,“您知道,当人们违心地接受了一件事情,心里对逼十他接受的人总是有点怨气的。我承认这并不十分恰当。”
  我带着一种负疚的心情打量了亨利一番:
  “《希望报》与革命解放联合会建立的那些新关系,对您来说是个很重的负担。”
  “噢!现在就谈不上什么负担了。”他说,“我已经参与了。”
  “可您当时并不渴望参与。”
  他淡淡一笑:“不那么狂热。”
  他不知说过多少遍政治搅得他头痛,可他如今却整个儿陷了进去。我叹息道:“斯克利亚西纳的话总有一点道理吧,政治从来也没有像今天一样吞噬人。”
  “迪布勒伊那个魔王可不容吞噬。”亨利带着某种羡慕的口吻说道:“他写得还跟从前一样多。”
  “一样多。”我说道。我犹豫了一下,不过,对亨利我真的有一股子信赖感。“他写得一样多,可并不如以前自由。那些回忆文章,您曾读过其中的片段,哎,他已经放弃发表了,他说别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的武器来对付他。一想到成了社会活动家,就再也不能像作家那样保持百分之百的诚实,真令人心寒,不是吗?”
  亨利沉默了片刻:“写作的某种非理性,显然是消失了。如今迪布勒伊发表的一切东西都得从他不得不考虑到的环境中去解读,可我并不认为这会减少他的诚意。”
  “事实是那些回忆录永远不可能问世了,这真让我懊恼!”
  “您错了。”他友好地说,“一个毫无保留、但也不负责任地忏悔的人,较之一个对自己所说的一切完全负责任的人,其作品并不会更真实、更全面。”
  “您这么看?”我问道,接着我又添了一句:“您对自己也会提出这类问题吗?”
  “不,根本不会提出这种问题。”他答道。
  “那总会提出一些问题吧?”
  “问题总会不断出现的,是不是?”他支吾搪塞道。
  我追问道:“您那部欢快的小说进展如何?”
  “噢,我已经不写了。”
  “小说写得凄凄惨惨了吧?我早就有话在先。”
  “我再也不写了。”亨利抱歉地微微一笑道,“一点也不写了。”
  “算了吧!”
  “文章嘛,那当然,因为文章看完也就完了。可名副其实的书,我再也没有能耐写了。”
  他再也不能写了,波尔的胡言乱语中也含有真情。他过去是多么喜爱写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问道。
  “您知道,不写作是很自然的事。反过来倒就不正常了。”
  “对您来说不一样。”我说,“您不写作意味着失去生命。”
  我苦恼地凝视着他。我曾对波尔说,“人都在变”,然而尽管知道他们都在变化,在许多方面却仍然固执地把他们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又有一颗恒星在我的天际旋转起来了。“您是否认为在今天这个时代,写作纯属枉然?”
  “噢!不,”亨利说,“倘若有人还保持其写作的灵感的话,那是他们的造化。就个人而言,我已经毫无创作的欲望,事情就是这样。”他淡然一笑:“我向您和盘托出吧,我再没有什么可写的了,或者这么说吧,我想要写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
  “这种心境很快就会消失的。”我说。
  “我不相信。”
  我心里揪得紧紧的,放弃写作,这对他来说该是多么痛苦。我既遗憾又带着几分责怪的口气说道:“我们经常见面,可您从来没有跟我们谈过这事!”
  “没有机会!”
  “确实,跟罗贝尔在一起,你们除了政治就无话可说!”我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您不知道做点什么有趣的事情吗?罗贝尔和我要在这个夏天骑自行车外出旅行,你们跟我们一起去玩儿上一两个礼拜吧。”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世界之战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19世纪末,没有人相信我们这个世界正在被一种比人类更先进,并且同样也不免会死亡的智慧生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又有谁会相信,当人类正在为自己的事情忙忙碌碌的时候,他们被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像人们用显微镜研究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的生物一般仔细。自高自大的人类来往于世界各地,忙着干自己的事,自以为控制了物质世界的一切。显微镜下的纤毛虫恐怕也不乏这样的幻觉。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中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泰戈尔短篇小说浅谈——黄志坤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Tagore,1861.5.7——1941.8.7)是一位驰名世界的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给人们留下了50多部清新隽永的诗集,10余部脍炙人口的中、长篇小说,90多篇绚丽多采的短篇小说,40余个寓意深刻的剧本,以及大量的故事、散文、论著、游记、书简等著作。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0
摘要: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我一定得把你要!”托马斯-帕克-丹维里埃①——①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中的一个人物。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点击阅读]
交际花盛衰记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殿下①①阿尔丰斯-赛拉菲诺-迪-波西亚亲王(一八○——一八七三),一八三三年巴尔扎克曾在米兰这位亲王家作客。这部作品主要描写巴黎,是近日在您府上构思而成的。请允许我将您的名字列于卷首。这是在您的花园里成长,受怀念之情浇灌的一束文学之花。当我漫步在boschetti②中,那里的榆树林促使我回忆起香榭丽舍大街,这怀念之情牵动我的乡愁时,是您减轻了我的忧思。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