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亮剑 - 第十二章 罕见的大遭遇战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黄百韬兵团终于在碾庄陷入重围,围绕着碾庄,国共双方上百万兵力展开激战,国民党军的几个兵团急红了眼,不惜一切代价地向碾庄靠拢,力图把黄百韬兵团救出重围。解放军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在碾庄周围设下一道道阻击线。淮海大平原上炮火连天,前所未有的大决战开始了。?
  国民党军攻击前进,想向碾庄靠拢,解放军死死守住阻击线,半步不让。激战几日,一时谁也奈何不了对方。双方的将领都非等闲之辈,国民党军将领认为正面攻击收效甚微,似乎应该考虑一下侧翼迂回,绕过解放军阻击线,在解放军侧背猛戳一刀,切断解放军阻击部队的退路,使其腹背受敌,不战自溃。?
  无独有偶,解放军将领的脑子也没闲着,正面阻击消耗很大,老子不能光守在这里挨打,进攻从来就是最有效的防御,你出击,我也出击,打运动战本是华野的强项。你从正面攻击,我要从侧翼绕过去抄你后路,使其西顾徐州。?
  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此时,双方的情报部门都有些跟不上趟了,双方将领都在盯着地图,〖HK〗迅速做出决策,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和国民党军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中将都同时盯住地图上同一个地点:潘塘。?
  这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镇,位于徐州东南十余公里处。此时的小镇,在落日的余晖中鸡犬相闻,炊烟袅袅,一派宁静和平景象,谁也不会想到,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小镇马上就要变成一片瓦砾了。?
  那年初冬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在穿过小镇的那条公路上,东西两端都开来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双方都是轻装,都在静肃行军,双方从将军到士兵都蒙在鼓里,谁能想到,如同对开的两列火车就要在这里猛然相撞,激起惊天动地的轰响……?
  凌晨三时,两支大军都在猝不及防中骤然相撞,双方的尖兵几乎是同时开了火,机枪、冲锋枪爆响起来,两支大军的先头部队迅速搅在一起,短兵相接的拼刺声,濒死者的惨叫声,响成一片,黑暗中手榴弹“嗖,嗖”乱飞,炸出一朵朵橘红色的火花,小镇的甜梦被打破。?

  双方的指挥员同时下了命令:“不要纠缠,快速通过。”谁也没把对方放在眼里,都以为对方是支小部队,但打着打着就发现不对劲儿。双方的大部队交错而过,都发现对方的队伍无头无尾,竟是两支浩浩荡荡的大军,顿时,双方的建制全乱了,两支大军迅速绞缠在一起,而且越缠越紧,越打火力越猛……?
  天亮了,国民党军的一架侦察机飞来,大惊失色的飞行员发现,地面上的两支大军以小镇为中心已扭成一个纵横十几公里的巨大旋涡,这时,谁想撤出战斗已是不可能了。双方的将领都明白碰上硬茬了,各自都发出了增援电报。国民党军第二兵团下属的五个整军全线压上来,华野的五个纵队也迎头出击,在双方猛烈的炮火下,到处尸骨横飞,小镇在两股巨大浪潮的夹击下,变成一片废墟。?
  李云龙的二师也被卷进这巨大的旋涡里,当遭遇战刚刚打响时,李云龙便兴奋起来,大冷天的就把帽子甩飞了,衣服扣子也解开了,他以一个老兵的经验判断,这场遭遇战的规模小不了,方圆几十里内到处是爆豆般的枪声,从火力的密集度和激战的各个方位上看,这场遭遇战有点世上罕见,他估计得小了些,以为双方参战兵力有个几万人,其实,双方在这场激战中竟投入了几十万兵力。?
  一开始,李云龙还有板有眼地下达作战命令,几团抢占左翼阵地,几团抢占右翼,几团做预备队,命令发下去后,也觉得不对劲儿,传令的通讯员一个没回来,到处都在激战,二师的几个团也不知在什么位置上,手头除了师部警卫连就是师部参谋、干事和勤杂人员,就这支非作战部队也是处于敌人重兵的包皮围下,警卫连展开后,把师部人员围在中心,抵抗着从四面八方逼进的敌人,李云龙一时有点儿措手不及,他打了二十多年仗,还没见过这么乱的仗,什么战术、章法全没了,胡打吧。他抄起一支卡宾枪就投入混战。?

  借着手榴弹爆炸的闪光,他看出点门道,国民党军士兵都戴着钢盔,解放军士兵都戴着土布做的棉帽,这就好办啦,见着戴钢盔的就搂火,他边射击边对身边的侦察参谋说:“去!弄个能喘气的俘虏来。”?
  侦察参谋问:“师长,这会要俘虏有啥用?”?
  “问问这股敌人的番号就行。”?
  侦察参谋办事挺利索,一会儿就回来报告:“是敌人74军96师的。”?
  李云龙说:“操,我当是谁,不就是那个咱华野在孟良崮收拾掉的74师嘛,番号没变,可早不是那个74师啦,这是重建的,纸糊的老虎,传我命令,收集敌人尸体上的钢盔,最好一人弄一顶。”?
  他下令停止了射击,见国民党军那边打得正热闹,子弹像泼水般打来,他躺在地上说:“谁也别开枪,都趴下。”?
  那边打了半天不见这边动静,便疑惑起来,枪声也稀疏了。侦察参谋大喊一声:“我们是‘国军’74军的,你们是哪部分?”?
  那边也发话了:“我们也是74军的,你们是哪部分?”?
  “96师的,这边的敌军早让我们收拾啦,你们怎么朝我们开上火啦。”李云龙一挥手,部队都站起来,慢慢向前移动着。?
  东方已出现了鱼肚白,隐隐约约能看见东西了,74军士兵们模模糊糊看见一队戴钢盔的士兵正朝自己走来,便没有生疑,还抱歉地喊:“对不起,弟兄们,误会啦。”?
  李云龙已接近了敌人,他一声不吭就开了火,敌人倒下一片,他身后的警卫连一拥而上,猛烈的火力在抵近射击中显出巨大威力,扫到哪里,哪里就有成片的敌人被扫倒。李云龙得了便宜就不让人,哪里敌人密就往哪儿打。?

  在离李云龙不远处的一个土坡上,是国民党军89师的师部,少将师长楚云飞此时比李云龙也强不到哪里去,他的部队也被打散了,身边只剩下一个警卫排和一门“82”迫击炮。?
  楚云飞也端上了一枝“斯登”式冲锋枪投入厮杀,他发现不远处有支戴着国民党军钢盔的小部队,正朝自己方向猛冲猛打,定眼一看,对方身上的土黄色军装便露了馅,妈的,是解放军,他发现这股解放军的作战方式不一般,前面由机枪和冲锋枪等自动火器组成突击队,后面的人只管把手榴弹越过前面人的头顶不断扔出去,这种分工有序的作战方式很奏效,国民党军吃亏不小。?
  楚云飞有双目力极好的眼睛,当他发现冲在队伍最前面的李云龙时,心里“格登”响了一下,妈的,冤家路窄,又碰上这个老熟人了,不过这次可不太妙,凭自己这一个排兵力,别想挡住李云龙。楚云飞毕竟是楚云飞,面对李云龙的攻击,他不会退缩的,他镇静地命令迫击炮手:“炮身倾斜度85,快,打正前方那个人群。”炮手迅速装弹,“嗵”一声,炮弹飞了出去,楚云飞冷冷地望着前方,心里说,对不起啦,云龙兄。?
  此时,李云龙也发现了土坡上站立的楚云飞,不过他的视力没有楚云飞好,他只发现一个身穿黄呢子军装的高级军官,没有认出是谁,他便命令身边的机枪手:“快,打那个当官的。”机枪手平端着机枪“哒哒哒”一个连发长射,楚云飞像猛地挨了一铁锤,仰面栽倒,他的胸前绽开了两朵红花……?
  与此同时,那颗被几乎垂直的炮管发射出来的迫击炮弹从五六十米的高空带着尖利的呼啸声,落在李云龙身旁,在爆炸的一瞬间,他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一片轻飘飘的羽毛升了起来,无边的黑暗像潮水般地涌上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生死晶黄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我应该讲一个故事了。我很早就想讲这个故事了。故事原本细小,如一个微长的果核,在我内心的一个角落,置放在最偏僻的荒野,被冷落得月深年久,就要枯腐的时候,毛茸茸的霉白冷不凡泛起绿来,它的季风日渐转暖起来,风中冬眠的树木像伸过懒腰的孩子,挺拔起来,鼓胀起来。一切都像一条干涸的河流,忽然又有了涓涓细水。这一枚几近枯腐的核儿,在风中、水中及时地胀裂开来了。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皮皮鲁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终于有一天,在一座图书馆里,男孩子和女孩子都不满意啦!他们想,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头发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可为什么看的书一样呢?他们一不满意,可不得了啦!一个个嘴噘得老高,脸涨得通红,把半边天都烧鼹了。消防队发现北边的天烧红了,开着救火车赶来,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哪有什么火,原来是孩子们生气呢。后来,图书馆的阿姨把我叫去。 [点击阅读]
等一个人咖啡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现在的我,手里的汤匙正胡乱搅拌着浮在咖啡上的奶晕。金属与马克杯的瓷缘合奏出没有章法的敲击声。叮叮叮当,当叮当叮。就好像我现在的心情,没有节奏,却很想表达些什么。明明就像经年累月的拼图游戏,不管散落在地上的碎片有多少,持之以恒,总是能逐一捡拾回来,砌成原来完整的样貌。总会到那一刻的。然而我还是很激动。因为我发现,记忆的拼图不是死的。记忆是逐渐累加,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于是碎片一直拼凑不完。 [点击阅读]
筑草为城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筑草为城》是一部学者化的艺术长卷,一部茶叶世家的兴衰史。王旭烽是十年心血一杯茶,果然是杯龙井极品。《筑草为城》为《茶之三部曲》第三部。故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至世纪末,描述杭家人在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血雨腥风之后又迎来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动荡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杭家人经历各种考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顽强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精神。小说飘散出浓郁的茶文化浸润的气息。 [点击阅读]
美的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点击阅读]
莫言《会唱歌的墙》
作者:莫言
章节:31 人气:0
摘要:第一次去青岛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对青岛很熟悉。距今三十年前,正是人民公社的鼎盛时期。全村人分成了几个小队,集中在一起劳动,虽然穷,但的确很欢乐。其中一个女的,名字叫做方兰花的,其夫在青岛当兵,开小吉普的,据说是海军的陆战队,穿灰色的军装,很是神气。青岛离我们家不远,这个当兵的经常开着小吉普回来,把方兰花拉去住。方兰花回来,与我们一起干活时,就把她在青岛见到的好光景、吃到的好东西说给我们听。 [点击阅读]
莫言《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言十九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皮皮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促使我放下正在创作着的家族小说,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写出了这部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在初版的卷首,我曾经杜撰了一段斯大林语录:小说家总是想远离政治,小说却自己逼十近了政治。 [点击阅读]
莫言《红蝗》
作者:莫言
章节:10 人气:0
摘要:第二天凌晨太阳出土前约有十至十五分钟光景,我行走在一片尚未开垦的荒地上。初夏老春,残冬和初春的记忆淡漠。荒地上杂草丛生,草黑绿、结实、枯瘦。轻盈的薄雾迅速消逝着。尽管有雾,但空气还是异常干燥。当一只穿着牛皮凉鞋和另一只穿着羊皮凉鞋的脚无情地践踏着生命力极端顽强的野草时,我在心里思念着一个刚刚打过我两个耳光的女人。 [点击阅读]
莫言《红高粱家族》
作者:莫言
章节:60 人气:0
摘要: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十人,他打了一个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