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镜中恶魔 - 回顾时如何感知虚构(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给苹果脸的惊恐和魅力也是遥远的句子的惊恐和魅力,或者是类似的。然后我称生活是写作的反面。但苹果的脸是从苹果变出来的。我知道,无论何时当我看见咬的地方时或过一会儿,就会不由得想起苹果的脸。一次,我不知是何时,食指在头脑中会指向那里。这是恶性循环:我试图生活,以不用写作,正因为我试图生活,我必须写。
  大多数东西向远处指自己。边界并不是它所在之地,也不是它停止的地方。这个东西在它的末尾并没有停止,或者在它停止的地方还没有到尽头。
  虚构的感知在完全不同的关系中或完全不同的地方感知自己。真实得像现实一样。临近眼前,突然出现了人们虚构的同样的画面。那是不可捉摸的偶然。自己导致的?那么在哪里怎样的偶然。不,我不迷信。我不相信命运,甚至连上帝也不完全相信。我只看见有事情后来从我写下的句子走出来,走进现实。我不相信表面的事实。
  我该怎么解释,我写完《低地》三年后,下面的事情就发生了:
  我到农村去参加一个葬礼。我的祖父去世了。我从外部,从事情发生的外部观看了整个仪式的过程。我观察一个仪式如何接替上一个仪式。在这个村庄这些同样的事情是如何重复了上千遍的。一个死去的人,是不同的人,单个的人,不同于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和还活着的人。而为这些,为每一个,与两百年来做着同样的事相比,不同地活着,不一样地死去。我受不了这样的想法了。
  整个上午都下着大雨。葬礼在下午举行。街像镜中的倒影。整个村的人三三两两地站在水洼上。灵车和托着灵车的马匹也在水洼上。细纱巾翩翩飞舞。我走在棺木之后,好像走过一部电影,看见自己的倒影在脚下的小水洼里跟着自己走。我听见地下水的汩汩声,仿佛托着棺木的人将棺木扔进了墓穴。掘墓人挖着墓穴,土一铲一铲落下来。土已经是泥浆了。泥浆是唯一打破仪式的东西。当土块从牧师的手中落向棺木时,他口中念念有词:“拿走泥土吧,那是属于你的。上帝拿走属于他的。”土块落下的声音刚好配合这话的节奏。如果少了这声音,牧师的话将显得好笑。泥土仿佛拒绝合作,土块总是呈一撮泥浆。我为这样的拒绝而开心。

  第二天早上四点我去了火车站,要回市里去。天漆黑,狗汪汪叫着,好像这个村子就是一个贼。候车室里点着灯。壁报上独裁者的脸望着我。脸上沾满了苍蝇屎。他有太阳斑。从夏天开始壁报就没换过了。我坐在一条长凳上。我有段时间停在独裁者的雀斑前,也曾穿过这房间。现在我坐在长凳上,看见地上有好多好多青蛙。它们不是安安静静地蹲着,而是婬荡地把后腿摆在身后。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只青蛙。在我的记忆中差不多有数百只。数目肯定是很多的,我坐在长凳上都感到恶心。我看见青蛙从我自己写的句子中钻出来。我听到这些话:“每个移民来的人都带了青蛙”、“我听到妈妈的德国青蛙。它在我睡着后呱呱叫着”。我想虚构已经追赶上了我。现在青蛙从我的句子中钻出来,在我的生活中缓缓爬动。我的恐惧大过了我自己,因为我确信我所虚构的都是真实的,会变成现实,会堵死我的生活。我写下的每句话会给我画上条纹。我知道我无法忍受。
  我从候车厅出来,进入黑暗中。我不知道再去哪里。也不知道车什么时候来,是否发出汽笛声。我也不知道我会如何登上火车,因为我在行驶的火车的厕所里又看见自己。我在厕所里呕吐,直到车到达市区。从小小的窗户里我看到了几乎全是光秃秃的田地。
  青蛙的事情我很长一段时间没告诉过别人。为什么呢?我怀疑人们不会相信我所说的。几周后我把这事告诉了朋友们。事实证明我的怀疑没有错。朋友们笑了。他们说,他们知道我不是有意撒谎的。他们相信我是在葬礼后产生了幻觉。也许在火车站的候车室有一只、两只或三只青蛙。而其他的全是我的想象。

  我详细地阐述这件事,是为了说明我所说的虚构的感知在回想时会觉得是真实的,现实的。在很多这样的事情里,句子在岁月下面就像是在人行道下面一样。而某次,在我没有任何期待的时候,它们突然跑到路面上。每次我都有这样的印象,通过这些句子启动了某些事情,我既不能影响它,也不能对它负责。然后我有这样的印象,我被这些句子利用了,就像我在写作以后。是的,我让自己辛劳了。就像智者所说:“人必须让自己辛劳。”智者也说,那是不够的。我使自己辛劳,为抓住偶然。偶然的规则是它们确定有因。而我的辛劳不够。它只是,只停留在偶然。
  那么这个问题:为什么?它在这个关系中证实是无意义的,正如在文章中一样。如果有原因,也会是一个秘密。
  不仅是自己文章中的句子走入事物中,其他作家文章中的句子也会。人们读过的书中的句子也意味着什么。而具体感知的图像通常表现为所阅读的虚构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复制。具体在偶然并列的情况下并没有优先权。提示来自于头脑。人们读到的虚构的感知延长了,变强了。它占领了。不是头脑中的图像变成像这个地方,而是这个地方变得像头脑中的图像。所以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只能看见自己知道的东西。
  因为虚构的感知在回忆中觉得是真实和现实的,所有时代所有社会形态中的当权者对此感到害怕。他们害怕这种在回忆中觉得真实和现实的虚构感知的影响,害怕书籍、电影、绘画和音乐。

  因为虚构的感知在回忆中会感到是真实的,它被当权者划分为一种为权力服务的和另一种不为权力服务的虚构感知。后一种虚构感知不为权力服务,所以不存在于极权社会中。不赞成的便是反对的。
  当权者没有自己的想象。他们的想象总是对其他人想象的反应,是一种恐惧的想象。
  当权者也没有虚构感知的感觉,代替其的是嗅觉。当权者对危险有灵敏的嗅觉,他们很快就能觉察出可能的危险,而且反应迅速。他们通过采取措施进行反应。这些因害怕虚构感知而产生的措施叫做审查。
  对最不理解的地方当权者是最为恼怒的。他们认为自己看穿了虚构的感知,因为这些感知开始于当权者灭亡的地平线。他们在一切有怀疑的地方关上门。他们将自我怀疑隐藏,因为那看起来就像是毁灭。对自我怀疑的保护就是窥伺着他人的怀疑。窥伺和禁止。
  我祖母的话也就是当权者的话:“魔鬼坐在镜子里。”
  是的,魔鬼坐在虚构感知的不可揣摩中,坐在回忆时感到真实和现实的弯路上。
  镜子中的魔鬼只有认识的人才会容忍,因为常常看到。他逃开魔鬼并带走镜子,为了再次遇见它。
  一个从来没遇见过自己的人,一个放着镜子的人,害怕这样,就像他在别人的感知中被看见和虚构一样。
  对于当权者最糟糕的是不存在的东西。它不冷不热,无法触摸。
  放镜子的人几天后没有镜子会很显眼,就像看着他的眼睛在发光。在逃亡时没有带上对自己的惊恐的人,在别人眼中就像一个小偷。
  权力的不幸在于对公众的强迫。当权力想要实行时,必须展现自己。
  当权者因为他们的权力必须总是处于他人的目光下。他们多想把别人的眼球和目光也剥夺了啊。
或许您还会喜欢:
翻过平城山的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细雨无声湿佛颔,恍觉春至奈良坡。——会津八一人们把位于奈良县和京都府交界即古时的大和国与山城国交界处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称为平城山。从前在女子学校广泛传唱的一首歌中有过这样的歌词:“思恋何等苦,直叫人神伤黯然,踟蹰情难诉,不觉竟至平城山,心中悲情何以堪。”这首歌曲的歌名就叫平城山。翻过平城山往来于奈良与京都之间的道路被称作奈良坡。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艳阳下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罗吉-安墨林船长于一七八二年在皮梳湾外的小岛上建造一栋大房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是他怪异行径的极致。像他这样出身名门的人,应该有一幢华厦,座落在一大片草地上,附近也许有一条小溪流过,还有很好的牧场。可是安墨林船长毕生只爱一样:就是大海。所以他把他的大房子——而且由于必要,是一栋非常坚固的大房子——建在这个有风吹袭,海鸥翱翔的小岛上。每次一涨潮,这里就会和陆地隔开。他没有娶妻,大海就是他唯一的配偶。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荒原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粮”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加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他的事儿我知道得很少;他过去的经历和出身我一概不知。可是,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管怎么说,我对他十分同情。荒原狼年近五十。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