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经典小小说 - 有办法的老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张正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7期通俗文学-市井小说
  我所在的小学离市区不远,规模很小,只有两排校舍,教师公办加代课,一共才七个人。老杨是我们七个教师中的一个,他种了一辈子田,兼教了一辈子书,眼看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却赶上全省统一“消灭”民办教师,一下子转成公办,每月工资拿上大几百。大家都说老杨是个有福之人。
  老杨之所以有福,还因为他是个有办法的人。老杨的儿子小明,小学五个年级,他拖拖拉拉上了八年,好不容易挨到小学毕业了,老杨当机立断,没有让他读中学,而是跟校长商量,把学校迎路的院墙扒开一个缺口,搭了一间小屋,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让儿子站起了柜台,每个学期结束时象征性地交学校几文钱。当时大家都批评老杨短见识:“小孩不上学怎么行?”老杨却吃下秤砣铁了心:“他不是上学的料,还是赚点钱实在!”
  学校里的小孩独生子女居多,通常身上都带小钱,老杨的店生意出奇的好。毫无疑问,他当初的决策是对的。见他每天都有可观的进项,老师们心里反倒毛毛的。
  一晃三五年过去了,当初豆芽菜一样的儿子已发育成人高马大的小伙子,经常有女孩子买完东西不走,和儿子嘻嘻哈哈地说笑,而儿子一粘上女孩子,生意也懒得招呼了。人家笑着提醒老杨:“要花钱啦!”老杨看在眼里,心里也犯起了嘀咕:“凭儿子的人品,在农村随便找个人家,应该不成问题,但要是挑人家,就靠儿子现在站站小店,肯定不行,得给他找个像模像样的工作了!”

  老杨是个肚子里搁不住话的人,他的心思在办公室里一说破,大家嘴上都说:“对对对,是该给他找个好工作,要不然哪家女孩子看得上!”心里却又都笑老杨:找个好工作,就你儿子那文化水平,谈何容易!
  但老杨就是老杨,七颠八颠没几趟跑,儿子就穿上深蓝色的仪化厂服,成了大化纤的一名临时工。从此后,站小店的换成了老杨的老伴,放学后则又换成了老杨。
  老杨讲,他只请人家吃了一顿饭,钓了一次鱼,事情就解决了,以后要有机会,儿子有可能转为正式工。他还说,他儿子现在每个月有八九百块……这个数字跟校长的工资差不多,教师们一个个听得眼睛发亮。
  不出几个月,老杨果真为儿子定下了一门亲事,女孩子长相挺不错,在城里上班。老师们都说老杨到底是个有办法的人!
  我很有点佩服老杨的精明能干,老杨也经常开导我:“这种社会,读什么书,上什么学,全是假话,只要有钱、有人,什么事办不成?你看你,学问比人家低么?不见得。可你在学校一个月就拿那么几个钱,还不及我家小明多,你看我家小明……说到底,还是你家没人。”我连连点头称是。

  可最近,老杨不再喜欢侃侃而谈了,倒常在我面前唉声叹气,我问:“怎么啦,生意不好?”
  “生意就这样子,饿不死,胀不昏,倒是小明的事。”他欲言又止。
  “小明不是蛮好的嘛?”
  “好什么,哪比得上你们吃皇粮的!”
  原来,仪化正在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一大批正式工将不得不面临转岗、分流、待岗、下岗的选择,像老杨儿子这样的临时工,已被列入清退范围,厂部已经召集他们开过会,让他们作好心理准备。
  “不比以前了,以前大化纤坐牢的回来都有安排,现在多少职工子女大学毕业都没有班上!”老杨意气消沉。
  “车到山前必有路,或许没有那么严重吧。”我安慰老杨。
  “这回不像是闹着玩,恐怕没有路了。”老杨说,“这个礼拜天我要出去跑跑看,不能坐着等死。”
  星期天上午,我看见老杨骑着他那辆老式单车吱吱呀呀地往城里赶。他的自行车后吊着一只蛇皮口袋,口袋里有鸡痛苦地从剪开的洞眼伸出脑袋。下午,我再见到老杨时,他已坐在自己的小店里。

  “上午跑过啦?怎么样?”我问。
  “不怎么样。”老杨有气无力地说:“我去找人家,人家也自身难保——还是中层干部呢!”打开了话匣子,老杨就没完没了:“过去像我儿子那样的岗位,扛扛包、上上货,又脏又累,正式工没人肯干,现在一改革,岗位少了,人家正式工也抢着干……”
  说这些事时,老杨一脸的无奈,往日的意满志得已荡然无存。上班时在办公室里,他像秋天的茄子,病蔫蔫的,老师们都说:“老杨怎么啦,这段时间显老得很?”
  老杨说:“明年就退休了,能不显老么!”
  老杨的儿子还是穿着深蓝色的化纤厂服,却一连在小店里呆了许多天,引起了老师们的怀疑:“咦,你家小明怎么不上班啦?”
  “他呀,回来了!”老杨声音低得只有他自己听得到。
  老师们发出一阵惋惜声,却都很满足。
  “小明要是文化程度高一点就好了,明年我退休,让他先在学校里代个课,说不定还有机会……”老杨在办公室里如是说了好几遍。
  看来,老杨真的没有了办法。
或许您还会喜欢:
日光流年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司马蓝是村长,高寿到三十九岁,死亡哐当一下像瓦片样落到他头上,他就知道死是如期而至了。他将离开这鲜活生动的人世了。在耙耧山脉的深皱里,死亡自古至今偏爱着三姓村?,有人出门三日,回来可能就发现另一个人悄无声息地谢世了。出门半月或者一个月,倘若偶然一次没人死去,便会惊痴半晌,抬头望望西天,看日头是否从那儿出来了,是否成了蓝色或者绛紫色。 [点击阅读]
美学散步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李泽厚八十二岁高龄的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结集由我来作序,实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我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朱光潜、宗白华两位美学名家就都在学校里。但当时学校没有美学课,解放初年的社会政治气氛似乎还不可能把美学这样的学科提上日程。我记得当时连中国哲学史的课也没上过,教师们都在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学习马列和俄文……。所以,我虽然早对美学有兴趣,却在学校里始终没有见过朱、宗二位。 [点击阅读]
中国在梁庄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作者多年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那些惊人的故事:王家少年强姦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的现实危机。《中国在梁庄》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 [点击阅读]
我的播音系女友
作者:佚名
章节:262 人气:2
摘要:北京,中国伟大的首都,一个沙尘暴经常光顾的国际化大都市。我所在的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一所出产过著名节目主持人,也出产过普通观众与社会失业者的传媒类著名学府,就座落在这个大都市的东郊古运河畔。认识播音主持系的那个女生,一切都要从五月的那个下午说起。播音主持系的女生长得都跟祖国的花儿似的,一个比一个艳,一个比一个嫩,不过我们宿舍几个人都知道,她们都有一张刀子般的嘴,好像是带刺的玫瑰,一般人都不敢惹。 [点击阅读]
五个苹果折腾地球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4
摘要:这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狗年的一天,使它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棵普通的苹果树。它的果实把地球折腾得喘不过气来。现在是春天的午夜。一个飞碟在夜色的掩护下接近地球,飞碟上的外星人是路过地球,想休息一会儿。“下边是一座苹果园,着陆比较合适。”担任观察的宇宙人对机长说。“同意在苹果园着陆。”机长发令。飞碟缓慢地在那闷果树旁着陆。飞碟舱门打开了,几个宇宙人走出飞碟,在果园里活动筋骨,呼吸空气。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一些人从我的世界路过。陆陆续续写了许多睡前故事,都是深夜完成的。它们像寄存在站台的行李,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朋友的,不需要领取,于是融化成路途的足迹。但我觉得它们很漂亮。一旦融化,便和无限的蓝天白云不分彼此,如同书签,值得夹在时间的罅隙里,偶尔回头看看就好。其实这本书中,一部分连短篇都算不上,充其量是随笔,甚至是涂鸦。 [点击阅读]
厚黑学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由此也可看出李宗吾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完全消除贻尽。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