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经典小小说 - 鸳鸯枕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吴守春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5年第7期通俗文学-情爱小说
  他们的床上,有两只枕头,一只旧,一只新,一只是鸳鸯戏水,一只是麒麟送子。
  按说,枕头应该是配套的,恩爱夫妻,枕着不一样的枕头,让人匪夷所思。
  那只毛边的鸳鸯戏水,还是她上班住进单身宿舍时买的。麒麟送子是她结婚时的嫁妆。当然,买了一副。结婚那天,她把两只崭新的麒麟送子放置床头。他却偷梁换柱,用那只已经褪色的鸳鸯戏水,取代了其中一只麒麟送子。
  她有点惊讶:我宿舍的枕头,啥时叫你拿来的?
  他笑说,顺手牵羊呗,你人都给我了,还在乎一只枕头。
  她说,新房,什么都得新,你弄了这只旧的,不伦不类,不吉利。
  他捂了她的嘴,不让她说下去,说,凡是你的东西,用得再长,对我来说,也是新的。这只鸳鸯戏水,有我喜欢闻的发香呢。
  他这么说了,她心头漫过对他的愧意。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了,这只枕头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高枕无忧地枕过。有一次,他像做地下工作者似地潜入她的宿舍,从乡下学校赶了十多里路,马不停蹄,也许是太累了,进入她的房间,四仰八叉地倚靠着迭起的被子,后脑勺落到被上的枕头,没说上三句话,便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尴尬。她的盯梢的父亲推开虚掩的门,撞了个正着。见状,训斥道:自古以来,小姐的闺房,商人的店堂,都是不能随便闯的,瞧你这副模样,像个为人师表的教师吗?那一刻,要是有鸡笼,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钻进去。之后,他到她的宿舍,总是提心吊胆,再也不敢放肆造次了。

  从此,她枕麒麟送子,他枕鸳鸯戏水。使用时间长了,鸳鸯戏水那只,越发显得陈旧苍白。他们搬了一次家,搬新家的时候,她说,把这两只枕头处理了吧。他说,还是不能丢了艰苦朴素的传家宝。她说,你这人就是受苦的命,不知道享受生活,家具都更新换代,还在乎两只枕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股无名火蹿出他的胸腔。他说,凭啥说我是受苦的命,穷教师咋啦?!你潜意识里也在嫌弃。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她知道,他对这个最护短了,一不小心,捅了马蜂窝。喝墨水的人,就是这样倔,骨子硬,心气高。当年,他的这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职业,没少受到她父亲的奚落。他不抽烟,第一次硬着头皮到她家,口袋里揣了一包烟,散烟的时候,他用三个指头捏着过滤嘴,那拙劣的动作,要多滑稽有多滑稽。事后,有人问她父亲,小伙子是干啥的,父亲轻蔑地说,你瞧他拿烟的样子就能一眼看出他是干什么的。问的人不解。她父亲便模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动作。问的人哑然失笑说,教书的,也不错嘛。她父亲听了说,不错个屁,连烟都不会捏弄,像捏了支粉笔。除了吃粉笔灰,还能有啥出息!

  她把麒麟送子淘汰出局,鸳鸯戏水他却依然枕在头下。他说,这叫恋旧情结。
  书生意气上来了,他对着那只鸳鸯戏水摇头晃脑,诗兴大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和他在一起生活,耳鬓厮磨,相濡以沫,她心中也诗情画意了。原来水乡出生的他,是想从那只枕头上寻找儿时家乡的感觉。
  有一天,一个学生考上了重点高中,作为班主任,他多饮了几杯。人逢喜事精神爽,回家后,忽然猴急着拉她上床。她说,不行,避孕套用完了。他一骨碌坐起,掏出鸳鸯戏水里的枕胆,撕开,神出鬼没地取出几只避孕套。她说,你行啊,还留有这一手,备战备荒。
  事毕,他说,你不想知道这只枕头的秘密吗?

  她忽闪着眼睛。
  他说,现在,你爸已经去世,可以解密了。
  当初,你爸对我们婚事的态度为啥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她摇摇头。
  他说,答案全在这个枕头里。
  说实话,那时候,出于对异性的本能,他心存对她的欲望,又怕一不小心酿出苦果,因此,不知从哪里弄了盒揣在内衣口袋里,可是,他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那日,“盯梢”她的父亲要在她房间过夜,他灵机一动,趁隙在那只枕头下放了这盒避孕套。他清楚,年纪大的人,那样的枕头太薄,肯定会在枕底下垫上棉袄,一挪枕头,老头子肯定会与这盒尤物冤家路窄短兵相接。果然老头子上当受骗了。
  他说,其实,你父亲也是真心实意为你好,嫁给我这个教书匠,还不是饿不死胀不坏。你父亲当了一生基层干部,说一不二,你敢不听他的?他又最好面子,怕出家丑,我正是掌握他这种心理,才不得已而为之出此损招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枕头成全了我们的婚姻。
  她怨嗔:想不到你这人这么鬼!
  他坏坏地笑,指着鸳鸯枕头说,人总不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吧。
或许您还会喜欢:
呼兰河传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序作者:茅盾1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点击阅读]
围城
作者:钱钟书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不敢来评的,只记录一些感受罢了。注:较长,请选择性*阅读。吃葡萄的人八年前,我上高三,正在为高考没日没夜的做模拟试题。前一天做完的卷子,第二天上课时语文老师会讲其中的一两道试题。某天他讲了一道阅读理解题,题目是:有两种人吃葡萄的人,第一种人从每串里最好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一颗;第二种人从每串里最坏的开始吃,每吃一颗就是所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一颗, [点击阅读]
坚硬如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1以革命的名义等我死过之后,安静下来,我会重新思考我的一生,言论、行为和我行走的姿势及对那鸡屎狗粪的爱情的破解。那儿是一片温柔之乡,是思考的上好去处。思考在那儿如柳絮飘落样轻柔美丽,灿若桃花。可眼下,他们以革命的名义,已经把执行枪决的枪口对准了我和红梅的后脑。死亡卡住了我思考的咽喉,我只能雄赳赳,赴刑场,迎着枪弹去;气昂昂,笑生死,跨过阴阳桥。临刑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无所愁。 [点击阅读]
士兵突击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今天是我当兵的四年八个月零八天,我想我可能要死了。我并不太懂他们所说的荣誉。我不是一个好军人。我只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我当了四年八个月零八天的兵,最后的几天,我来到了这个地方。这里绝对没有仁慈,因为这里允许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被流弹击中死亡是合理的,因自然条件恶劣死亡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代表敌人,指望敌人仁慈的军人不如后悔自己的出生……我很遗憾,我遇上的甚至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0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0
摘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是高兴的。这本书在市场已经绝迹二十多年,只剩有极少几本收藏在黑暗尘封的书库里,或秘藏在个别读者的手中。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有这本书,没有读过,较老的读者也会忘记这本书,因此,它的重新问世,重新在读者中接受考验,我以为是一件好事。作品是属于人民的,社会的,它应该在广大的读者中经受风雨。 [点击阅读]
妻妾成群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第1节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 [点击阅读]
守望的距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0
摘要:迄今为止,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有三种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即:东方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的《守望的距离》,收集了1983年至1995年4月的散文;东方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的《各自的朝圣路》,收集了1995年4月至1998年的散文;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安静》,收集了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思无邪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序言在水一方,对镜观诗法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中,论境界,无句可出其右。在安易如自己的眼中,也许她是慧质兰心的小妖女俏黄蓉吧。不过在我眼里,她恰似何足道眼中的郭襄。一位可以令狷介狂生忘乎所以的远远水中小岛上的温柔少女;一位短剑青驴独行天下博古通今的红颜知己;一位既会使美绝丽绝的“小园艺菊”,又会使霸气十足的“恶犬挡路”的精灵古怪的万事通。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