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经典小小说 - 闹鬼的果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张铭书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6年第7期通俗文学-怀旧小说
  老光棍儿刘老孬,是当时公社书记的侄子,在生产队里看果园,已经看了好多年了。那时,看果园是个美差,人人都羡慕得眼珠子红。但最近两天,刘老孬却死活也不愿去了,说是闹鬼。不光刘老孬,村里还有一些人说是见过那鬼。生产队长老段当然不信,白天把刘老孬骂了个狗血喷头,晚上偷偷钻进果园里去查看。
  时候正是夏季,满园子都飘溢着醉人的香甜气息。天上还有半个月亮。老段分开被果子压得低垂的枝条,很小心地在里面走,眼睛警觉地扫视着四周,脚下的腐叶沙沙作响。正走着,突然从前面一棵树上跃下一个黑色的影子,落在了地上,类似于一个小矮人,约一米高,没有脖子,顶上稍有头的形状。那黑影在地上皮球似地连翻了几个滚儿,闪到另一棵树后,倏忽之间,就消失不见了。老段本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天不怕地不怕,这时也不由叫了一声:“我的亲娘哎!”一屁股瘫在了地上。老段好不容易才将丢掉的三魂六魄收集一点回来,跌跌撞撞逃出果园,往村子的方向走,一身都是冷汗。离村子还有老远,是生产队的牛屋。老段看到牛屋里还亮着煤油灯,就向前拍门;“老周老周,快开门!”老周正歪在床头看书,起来开门,看是队长,怯怯地问:“这都半夜了,不会又是加班车水吧?”老段:“不车水不车水。今天真他奶奶邪门儿,撞见鬼了,腿软得走不动,快讨根烟抽。我烟袋跑丢了。”进屋就找凉水,端起舀子,“咕咚咕咚”灌了一长气。

  第二日,老段召开社员大会,研究看果园的事。老段将工分值涨到了每天十五个,(那时一个棒劳力的最高工分值是每天十个),还是没有哪个人敢应。果园是村里的小银行,全队的零用钱都指着它呢,总不能砍了吧?老段骂骂唧唧一阵,最后将目光定在了老周身上。老周赶紧把眼睛躲开。
  老段:“老周你别躲,就你了!”
  蹲着的一大片社员马上拍起了巴掌。
  老周往人影里缩了缩:“我不去,我也怕。”
  老段瞪起一对牛眼:“你这个老周,真是不识好歹!这么轻闲的差事,是高看你哩。再说,你庄稼活啥都不懂,只会喂个牛,你不去谁去!是不是想让大伙再斗你一场,帮你开开窍?”
  一说要斗,老周耷拉下脑袋,只得认了。老周是戴帽的右派,从省城下放到村里来改造的,黑天喂牛,白天混在老娘们堆里干一些最简单的活儿,运动来了还要被拉出去斗上一斗,是生产队最没地位的人。
  老周无奈,就从牛屋里,将铺盖卷儿搬到了果园里,专司夜间巡守一职。白天自有生产队的人在里面干活,不用老周问事。
  自打出了闹鬼这事,远近的村民再没人敢觊觎果园子,年年获得大丰收。老周护园有功,村民也不好意思再斗他。就这样,老周在果园里一直稳稳呆了八年,直到1977年落实政策,才重新返城。

  最近,老周要退休了,打算应出版社之邀写回忆录,我这个昔日的学生去看望他,就给我讲述了如上二十多年前的旧事。
  老周伸开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大幅度地晃动着,无限感叹地说:“八年哪八年!等于又打了一次小鬼子。”
  我不由产生了疑问:“那年头,副业不是都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吗?哪里还会有果园子?”
  老周:“那个村子,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山高皇帝远,运动波及得不是太厉害,果园就才得以侥幸留存下来。”
  “您一向是一个在道德上追求完美的人,为什么当年要扮鬼吓人呢?”
  老周:“一开始,我也没想到要吓人。刚下放那阵儿,我三十多岁,正是能吃的年龄,但生产队的口粮特别少,每天饿得打晃,终于有一天,肚子问题打败了原则问题,乘着月黑风高,就潜进了果园。去了几次以后,发现村里好多人都在偷,也就心安理得了。那时大家都吃不饱。说到装鬼,是被逼出来的,很偶然的事。一次进了果园,被看园子的刘老孬发现了,挥着大棒子向我冲来,情急之下,我就将偷苹果的那个破麻袋片套在身上,眼睛正好可以从破洞里望出来,然后屈起两条腿,装扮个矬子模样,俯在地上一滚,一下就把刘老孬吓跑了。那天夜里,还有几个偷果子的同村的人,从一旁也看到了当时的情形,全吓得一哄而散。从此就传开了果园闹鬼的说法。”

  “怎么那次就遇上队长了呢?”
  老周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饿得快,一次又不敢偷太多,牛屋里没地方藏,所以就经常去偷,队长老段去蹲守,当然就遇上了。起先我不知是他,等叫出声来,才知是老段。我知道他回村要经过牛屋,就赶紧在他头里跑了回来。后来让我去看园子,我还假意委屈了一下,其实心里正乐呢。”
  此时我似乎明白了一件事:“哦,前不久,您以个人的名义,给那个村子的小学送了十台电脑和一批图书,是不是说明,您对过去的那种行为产生了忏悔?”
  老周沉思了一下:“潜意识里,有一点呢。那个小村的人淳朴极了,后来猜出了一点实情,也不说破,让我在那里度过了八年稳定的生活。那时,我白天不用干活,可以任意做自己的事,晚上呢,也基本用不着查夜,都知闹鬼,谁还敢来偷呀。所以那八年时间,是小村人送给我的。我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两部书稿,就是那个期间写出来的。可以说,我今天的事业,是小村人帮我完成的。”
  我又多问了一句题外话:“周教授,依您看,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呢?”
  老周哈哈大笑:“说有也有,人的肚皮里面藏了不少。”
或许您还会喜欢:
鲁迅《呐喊》
作者:鲁迅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点击阅读]
Q版语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从前啊,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而且白雪公主们爱穿着高叉泳衣去打猎(哎呀,不好……不好意思啊,作者又跑题了。真是低能且变态!)。森林里住着一只美若天仙的猪妈妈,(听猪五郎说的)猪妈妈生了三只可爱的猪娃娃。猪娃娃一天天长大了,猪妈妈想,该是他们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猪长大了,都是要独立谋生的。于是在孩子们生日这天,她把三只小猪叫到身边。 [点击阅读]
三家巷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公历一千八百九十年,那时候还是前清光绪年间。铁匠周大和他老婆,带着一个儿子,搬到广州市三家巷来住。周大为人和顺,手艺精良,打出来的剪刀又好使,样子又好,真是人人称赞。他自从出师以后,就在西门口一间旗下人开的正岐利剪刀铺子里当伙计,几十年没换过东家。他老婆也贤德勤俭,会绣金线,手艺也很巧。夫妇俩省吃俭用,慢慢就积攒下几个钱来,日子倒也过得满欢喜。 [点击阅读]
不夜之侯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本书是中国茶人的一部命运史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的评语:“茶的清香、血的蒸气、新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融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点击阅读]
乡关何处
作者:佚名
章节:91 人气:2
摘要:章诒和2008年的年初,我和一个从事出版业的朋友相约在建国门友谊商店里的星巴克咖啡店碰面。寒暄几句,朋友说:“愚姐,建议你看看野夫的散文,看几篇就行,你肯定喜欢。”我们各自喝完饮料,聊了几句,随即分手。翌日下午,我打去电话,说:“你推荐的文章,让我一夜无睡,让我痛哭流涕……我要认识那个叫野夫的人。”五月中旬,四川发生大地震。下旬,我在北京见到了野夫。 [点击阅读]
今生今世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据胡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后我们知道胡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愿:“利用我的名字推销胡兰成的书,不能不避点嫌疑。”(一九七七年九月八日致夏志清)在张所着《对照记》中,也压根儿不见他的踪影。 [点击阅读]
余华《活着》
作者:余华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前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点击阅读]
你在高原
作者:佚名
章节:427 人气:2
摘要:《你在高原》包皮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各种人物和传奇、各种隐秘的艺术与生命的密码悉数囊括其中。它的辽阔旷远与缜密精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它的强大的思想的力量和令人尊敬的“疯狂的激情”,给人以巨大的冲击力。 [点击阅读]
凉州往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1风儿一阵紧过一阵,猎猎风声卷起的,不只是峡谷的惊叫,还有一颗少女的心。水英英幸福得要死了,她还从没跟家远哥这么亲近过这么幸福过呢。五糊爷带上拾粮上路的时候,还是一脑子的雾水。两天前他被青石岭牧场主水二爷召去,原以为是说丫头拾草的事,没想,水二爷只字未提拾草,倒是怪惊惊说,我想让拾粮到院里来。让拾粮去院里?这个老东西,总是做些莫名其妙的事。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