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寂寞高手 - 二、中国股市实战操作技巧 19.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宁可信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种策略往往用在“热点”题材或者对消息真假的研判。
  (一)个股的利多和利空
  众所周知,实质性的利多或利空往往能阶段性的左右股价,但人们更容易处在朦胧的利多或利空中游走,究竟怎么对待它呢?
  例一:“申华”的并购题材。
  1、1996年年末,“申华”从8元上攻至18元时,市场纷传其关联板块“爱使”将被三家机构举牌,这时的“爱使”从启动价上扬了15%,这时该如何操作它呢?
  首先看资金流向排行榜研判主力动向。当时的资金流向排行榜连续多日名列前茅的是控股板块(“延中”
  、“飞乐股份”等),且方兴未艾,既然是集团资金的板块式注入,热潮不会马上退却。其次运用联动效应和比价效应分析,该股和“申华、延中”的价差,从中看出“申华、爱使”虽已涨了15%,但仍明显落后于“四小龙”的平均升幅,且理论上的题材并不逊于“申华、延中”。
  再次,分析“爱使”启动时的量价关系,显然主力实力非凡。综上所述,消息还不确定,盘中的反映已提前,然大资金刚介入,不会马上出局,于是宁可信其有三家举牌的消息,采用大胆跟进的操作策略。实战中迅速获利50%以上。
  2、当其股价持续上升至15元以上价位时,日成交量已维持在2000万股的新高量区域,此时“光听楼梯响就是不见人下来”,举牌的兑现杳无音讯,此时市场仍在盛传该股将在21元举牌,那么此时又该如何呢?

  首先,15元的“爱使”市盈率已失去了投资价值,只是有投机价值。其次,其相关板块虽然主宰大盘,但追涨人气已开始低落,反映在众多人都说它不错,就是“光说不练”。再次,从技术上看,该股短期内股价已经翻了一倍,中期获利盘太大,而“申华”持续举牌商不能上冲30元。综上所述,即使消息兑现,上扬空间不会很大,故宁可信其无三家举牌的消息,采用及时了结的操作策略,实战中股价从15元亦涨至17元,但已处强努之末。
  例二:“通化东宝”的转券题材也体现了这种策略。
  1996年4月中旬,“通化东宝”的成交量异常放大,市场纷传其有转券题材。股价从6.80元迅速启动,短短三天,已上升至8.40元。由于新颖的题材往往造就大黑马,故尽管这三天涨势凌历,但增量资金还未入场,仍属第一进攻波。采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操作策略适量追进。实战中迅速获利50%。
  其股价上升至12元时,在其股价迅速走高后,市场对转券题材开始明显升温,每日总有一、二匹转券题材的“马”出来溜哒,同时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的“可转换债券理论与实务国际研讨会”传来汛息:(1)在转券条例出台以前,不批准试点。(2)“通化东宝”为转券的准备工作就绪。盘口显示,成交量过大,而股价基本到达技术指标位6.8x2=13.60元。故采用“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的操作策略,实战中该股升至13.58元后,开始深幅回调。(见图表22)

  这是鉴别消息真伪的好方法,当某个个股刚刚启动之际,市场又在传该股的种种利多,你可以报着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适当参与,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某个个股在持续上扬后,市场盛传该股的种种利多,由于风险相对较大,故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以回避风险为上策。
  “96.4.16-96.5.16”的通化东宝
  点评:该股的持续上扬本身就是消耗其利多题材,利多题材的强度决定了股价的升幅,一方面利多题材越强,股价升幅越大,一方面这二者已经成正比,甚至股价上扬的幅度已经大于理论上的上扬幅度,即使利多兑现,股价还能有多少“奔头”,更何况利多题材是真的好吗?
  (二)大盘的利多和利空
  沪市在500—1000点箱型运行了4年。1996年的512点,1995年的524点不可谓不低,但正是该指数区域市场还在传健康问题,法人股转配问题,新股额度、保值贴补率等等消息,可事实又如何呢?

  1996年的524点区域正是保值贴补率创新高之际,但当时股价击破546点的敏感位置时,却怎么也击不破500点大关。是量能提前告诉我们:下跌能量已尽。所以在远离成交密集区且人气散淡的500点区域,宁可信其无利空,择优建仓或者补仓,实战中都是先发出笑声的人。
  1995年的928点、1996年的1258点不可谓不高,但正是该指数区域市场充满乐观和遐想,前者看1200点,后者看1700点,视突发性的天量和持续性的高量不见,不注重投资,单纯的依靠价量关系来分析,人人笑逐开,就等股指再上台阶,好抛个好价位。盘口显示,虽然个股依然活跃,但热点转移速率加快,在上升时多头能量消耗太大而步履沉重,可以说随便哪一个个股,没有几千万股的日成交量,就不可能上攻。纯靠增量资金的入市速率来维持日涨夜涨的市场总值,更何况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一再告诫风险意识,回想当初1558点的“高处不胜寒”,当股价击破五日均线后,宁可信其有利空,停损出局,实战中又躲过了一次暴跌。
  点评:在低量低价区域,有利空可视作无利空,在高量高价区域,有利多可见作无利多。
  新兴的证券市场不受消息的干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利用这些消息,排折的人本身就是一种恐惧,盲从的人且不论输赢,永远长不大。
或许您还会喜欢:
凤舞翩翩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序幕暗暗沉沉的夜,宛如泼洒开来的浓墨,深沉得几乎将人吞噬。又或者,不是黑夜的关系,而是她昏蒙的意识,已无法接收更多的光亮--四周传来阵阵狼嗥,为这阴寒的夜,更添诡谲。她知道自己的神智与生命,都在一点一滴急遽的流失当中,再这么下去,等不到明日的晨曦初绽,她便会先气绝于这片荒山林野之中。 [点击阅读]
半暖时光
作者:佚名
章节:92 人气:0
摘要:命运之神喜欢热闹,有时还喜欢嘲弄人,它每每令人可恼地给伤心惨目的悲剧掺进一点滑稽的成分。——斯蒂芬?茨威格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很特别的一个,即使眼下平凡无奇,也一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想到未来,总觉得一切皆有可能。可随着长大,渐渐认清楚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身材不比别人好,脑子不比别人聪明,脸蛋不比别人漂亮,甚至连性格都不会比别人更有魅力。 [点击阅读]
卡尔洛斯:求战之心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你让我失望了,卡尔洛斯。不论他再怎么努力,这句话就是无法从他的心头消散。不论在经过阿格玛之锤的时候听到多少声激昂热情的“欢迎霸主!”都没用,不论在愤怒之门前方的废墟里站上多久,对着依然熊熊燃烧的魔法烈焰凝视多久也都没用。就连挥斧砍杀胆敢与他为敌的猛兽与天谴军魔物也只能暂且令他分神,就连热辣辣地喷溅在脸上的鲜血也无法淹没那句话。 [点击阅读]
卡耐基口才学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卡耐基的一生几乎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克服谈话和演讲中畏惧和胆怯的心理,培养勇气和信心。在“戴尔·卡耐基课程”开课之前,他曾作过一个调查,即让人们说说来上课的原因,以及希望从这种口才演讲训练课中获得什么。 [点击阅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作者:佚名
章节:83 人气:0
摘要:致内地读者得怀着感恩的心情,在因缘际会下,我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书,是关于快乐/不快乐的课题,跟内地朋友分享自己这几年的体会。当前大势。不失为反思“拥有与失去”的黄金机会,能借此想到拥有的代价、失去的回报,内心得以从外在环境与际遇中释放,堪称千金不换。过去写下不少勾引别人眼泪的歌词,有时会反省自己是不是美化了伤感,有时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 [点击阅读]
叛逆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楔子夜半,惊醒!一身的酸痛,直觉摸索身侧的棉被,只触到一掌的冰冷与坚硬。她茫然睁开眼,身下是大理石地板,而不是她温暖柔软的大床。又跌下来了吗?她苦笑。明天,要记得叫人来铺上长毛地毯。室内空调似乎没有发挥它的效用,冷,是唯一的感觉。功能再强有什么用?一点都不暖的暖气,明天要顺便换掉它!她坐起身,赤脚下楼。打开冰箱,里头塞得满满,应有尽有。 [点击阅读]
哈佛女孩刘亦婷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则轰动全国的独家新闻1999年4月12日,《成都商报》用大字标题在头版头条登出了一则独家新闻:《我要到哈佛学经济》。记者雷萍报道: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了18岁成都女孩刘亦婷,并免收每年高达3万多美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尔斯利学院和蒙特豪里尤克学院。 [点击阅读]
哈佛家训
作者:佚名
章节:197 人气:0
摘要:《哈佛家训》是我送给儿子和女儿的一份特殊的人生礼物。我深切地感到.父母不仅要用牛奶和面包将子女养大.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用完美的思想熏陶他们的灵魂。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下他们.并不只是让我们得到做父母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去教导他们.用正确的人生观念启迪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人类智慧的精英.成为大地上生命的强者。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应该好好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 [点击阅读]
唤醒心中的巨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醒来吧!控制你的生活!安东尼·罗宾斯是世界顶级激励大师。你将在本书中与这位大师共享那独到而又强大的课程,用来唤醒你心中蛰伏的巨人。他是公认的控制心理变化的专家,在本书中,他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使你通过富于灵感和乐趣的轶事、例子和一步步扎实的策略,组成一个控制情绪和财政困难并获得巨人般灿烂生活的程序,用来帮助你发现你的真实目的,并控制你的生活,激发你控制命运的能力。 [点击阅读]
喃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第1章妄语(1)扎西拉姆·多多自幼便是个孤单的孩子,我习惯一个人想象自己的虚妄世界。少年时开始多思虑,满心满怀的念头与言语,挤得肚肠都酸痛了,只好写下来,变成酸词句。又到青年离家求学去,便总算因了这千山万水,可以将千言万语都寄予书信,借了问候友人的名分,自个儿滔滔不绝,也不管不顾别人是否有心听闻,是否有丝毫兴趣。直到网络互联,博客兴起,便一掷纸笔,十指开始于键盘上,翻飞不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