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呼啸山庄 - 《呼啸山庄》读后感·毁灭与希望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十八年后仍然无依无靠,一如在我诞生那天同样的寂寞。”
  ——艾米莉•勃朗特
  这是艾米莉•勃朗特少女时期写下的诗,很有些自述的味道。体味其中的绝望,仿佛就能明白,她为什么会写下《呼啸山庄》这样的故事、为什么会塑造希刺克利夫和凯瑟琳这样的男女主角了。也许他们就是她的一部分:拥有强烈的情感,却不得不压抑地活着;向往生命的自由境界,却最终被生活的苦难倾轧。
  对于苦难,她有了思考。她以一个敏感女性*的细腻触觉,观察这个世界,并感受生活赋予人们的东西。然而她绝望了,我想,她不是绝望于自身的痛苦,而是绝望于——“痛苦”这种东西在人世间的永恒存在。“对社会与人的绝望构成了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 ,艾米莉•勃朗特的文字里,已经能咀嚼出20世纪现代主义作品才有的思想内涵。
  这个热情又压抑的小女人,将其对苦难的全部感受,埋在她的小说里。于是《呼啸山庄》承载了她的思考、绝望、疑问……或者,还有一点点希望?——《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是一个-阴-暗扭曲的故事。充斥全篇的暴风雨、雷电、荒原,还有男女主角的生命轨迹,都使人压抑且惊叹。《呼啸山庄》里,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人物的快乐与悲伤仿佛就融合在里头。这些自然的力量象征了缠绕两个家族的所有恩怨和痛苦情绪。而暴风雨正是人物始终难以平静的内心世界,那正如暴风雨一般不安。斗转星移,四季变幻,又预示着时间的流淌和生命的无可奈何。这种象征的手法,是一种对现实的抽象,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中许多无法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的诠释。这部作品的边边角角,再一次隐隐约约,闪过20世纪现代主义的身影。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处于不同程度的痛苦之中,可以说,是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男主角希刺克利夫和女主角凯瑟琳,几乎是一个人的两种表达。他们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自由天性*,想用自己的手,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那样放纵的活着,让生命恣意流淌。于是在那么一个世界里,他们是另类,是“无礼的恶魔”和“粗野的丫头”。正是这一处相同的人生观,——《呼啸山庄》读后感——让他们相爱。

  然而,完全的自由,这也许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境界吧。人,总之是要被什么东西束缚着的,更何况,还要活在这个世上,还要在人群中生活。
  凯瑟琳一边疯狂地爱着,一边劝阻着自己,她很现实地明白自己除了爱情还不能失去别的什么。爱他,却不会嫁给他,《呼啸山庄》里有着冷冰冰的真实。对于爱情,它不像《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那样超尘脱俗,而是把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想法,直接拿来放在我们眼前。凯瑟琳的选择,是真实得可怕的选择。我一边难以置信,一边理解了她的不得已。在她心里,和林顿在一起,对大家都有好处……
  然而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有别的理解,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一直固执地认为——她不愿嫁给希刺克利夫,除了社会地位和其他现实原因以外,更主要是因为,她认为两个人都像烈火一般,靠得太近会烧死对方,太相爱,也太相似了,愈是心里真正在意的,愈是要远远逃开——这种想法也许真的很牵强,但我直到现在还有些这么认为。
  又或者原因是,在她烈火燎原的生命中,林顿的世界是她不曾接触过的和风细雨。那个世界,有着英国传统社会最推崇的礼仪与教养,人们在华丽的包装下过着精致的生活,自以为是地高尚着。
  自幼失怙的凯瑟琳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世界,她为它所吸引了,因为她毕竟也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虽然她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混乱不堪,使她早早脱离了这种生活。
  希刺克利夫对林顿的世界,反而能看得更透彻一些。在那个躲在林顿家偷看的晚上,他曾经对女仆耐丽说:“我们真瞧不起他们!你几时见我想要凯瑟琳要的东西来着,或是发现我们又哭又叫,在地上打滚,一间屋子一边一个,这样子玩法?就是再让我活一千次,我也不要拿我在这儿的地位和埃德加在画眉田庄的地位交换——就是让我有特权把约瑟夫从最高的屋尖上扔下来,而且在房子前面涂上辛德雷的血,我也不干!”

  希刺克利夫真正明白那种生活是苍白的,伪善的。被礼仪与教养包装着长大的林顿,一直被普遍认为是温柔善良的人,我却从他第一次出场便莫名感觉到他有种自私的残酷,也许这种残酷正是被上流社会所谓的“道德标准”冶炼出来的。这些上流社会的绅士,高雅,自命不凡,因为自身有文化有教养,竟然以为自己有权利瞧不起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得到这些的人。难道一个人有知识和教养的最终目的就是瞧不起别人?林顿和他的妹妹伊莎贝拉,表面上都是温柔有教养的公子小姐,其实,他们已经被满是标准规矩的上流社会异化了,不懂得何谓人性*,何谓悲悯,只知道以自我为中心地活着。
  凯瑟琳嫁给林顿之后,我相信她的天性*是抵触这种生存态度的。当希刺克利夫回来后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行动时,凯瑟琳最终爆发式地认为自己被生活折磨过了头。也许她并不后悔,她只是绝望,因为无论她做什么努力,都驱逐不了她和她爱的人所受的苦难。她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
  因此我不愿用背叛这个词形容她或许显得愚蠢的努力,,——《呼啸山庄》读后感——因为她始终没有背离两个人共同的美好追求,只是尽自己所能地想要改变所爱之人身受的痛苦命运。我也不愿用误会这个词形容她和希刺克利夫之间发生的事,因为根本没有误会。虽然没有听完那段自白,但希刺克利夫显然一直明白凯瑟琳始终爱着自己。他的离开,应该是因为,发现自己对身受的一切都无能为力,现实如此残酷,自己却什么都改变不了,也什么都要不起。
  出身,遭遇,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他遇到的一切足以让一个正常的灵魂扭曲。他狂暴,这是他曾有过的压抑的反弹。他有强烈的情感,其实谁没有呢,只不过在人与人虚与委蛇的世界里,大家都规避情感,只有他,还有凯瑟琳,宁愿背负骂名,也要试图自由地活着。甚至对于老恩萧的收养,他多半也在感激之余视作折磨——如果没有老恩萧的收养,他也许浑浑噩噩过完一生,无知反而更加快乐,现在,却必须明白自己失去的究竟是什么。哪种生活更残酷?

  那么他想报复的对象又是什么呢?是娶了他所爱的女人的情敌,还是曾经虐待过他的人?我想这些具体的人只是代表,代表那个错待了他,欺侮了他的世界,他所恨的已经不只是具体的某个人了,而是生命中所有他不能逃脱的痛苦。
  因此,他一步步走来,变强,打倒昔日的敌人,却发现仍然无法摆脱所有的痛苦,甚至随着敌人的死去,他恨的东西失去了代言人,他找不到目标了,就像重拳打在了棉花里。他的生命一片荒芜,只有爱与恨留下的印迹还在,不时刺痛他的灵魂。更可怕的是,他突然发觉自己竟然是新一轮的苦难的制造者,那又是否意味着,他自己就是自己所痛恨的东西的新的代表?难道他最后应该报复的人,竟是自己……他仍旧在苦难中挣扎。
  还有林顿兄妹、辛德雷、哈里顿、小凯瑟琳……所有人,谁不是在苦难中挣扎呢?只不过,内容不同,程度不同罢了。那究竟是个什么世界,或者说,这究竟是个什么世界,为什么人们要承受这么多苦难?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却又一生坎坷?是冥冥中有人左右了生命,还是我们自身的劣根性*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多灾多难?
  《呼啸山庄》,这样成功地进行了对人性*多角度地、深刻地挖掘。它讲述了爱情,也展示了爱情中现实而残酷的东西。它刻画了仇恨,也触摸了处于仇恨中的人深层次的悲哀。还有,它也并非一味悲观,而是用最后的晴朗天空,给读者,还有作者自己,预留了一个可喜的前景。,——《呼啸山庄》读后感
  它的悲剧性*思考方式,和象征主义手法,有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对人性*多重挖掘的萌芽。我个人认为,《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创作的所有小说里,最好的一部。
  如果我说的太夸张了,就请理解成——我最喜欢的一部!
或许您还会喜欢:
包法利夫人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荐语:未满十八岁请在家长指导下阅读本书。版本较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周克希先生的译本。价廉物美,仅10元一本,现在最便宜最没有人看的恐怕就是这些名著了。【小说】--引言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因为不满意夫妻生活平淡无奇而和别人通|奸,最终因此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
叶盘集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地球夕阳西坠,黄昏的祭坛下,地球,接受我双手合十最后的顶礼!女中俊杰,你历来受到英雄的尊崇。你温柔而刚烈,秉性中揉合着男性、女性的迥异气质;以不堪忍受的冲突摇撼人们的生活。你右手擎着斟满琼浆的金钟,左手将其击碎。你的游乐场响彻尖刻的讥嘲。你剥夺英雄们享受高尚生活的权力。你赋于“至善”以无上价值,你不怜悯可怜虫。你在繁茂的枝叶间隐藏了无休无止的拼搏,果实里准备胜利花环。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2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名利场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 [点击阅读]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安德的代言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星际议会成立之后1830年,也就是新元1830年,一艘自动巡航飞船通过安赛波①发回一份报告:该飞船所探测的星球非常适宜于人类居住。人类定居的行星中,拜阿是距离它最近的一个有人口压力的行星。于是星际议会作出决议,批准拜阿向新发现的行星移民。如此一来,拜阿人就成为见证这个新世界的第一批人类成员,他们是巴西后裔,说葡萄矛浯,信奉天主教。 [点击阅读]
安迪密恩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2
摘要:01你不应读此。如果你读这本书,只是想知道和弥赛亚[1](我们的弥赛亚)做爱是什么感觉,那你就不该继续读下去,因为你只是个窥婬狂而已。如果你读这本书,只因你是诗人那部《诗篇》的忠实爱好者,对海伯利安朝圣者的余生之事十分着迷且好奇,那你将会大失所望。我不知道他们大多数人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生活并死去,那是在我出生前三个世纪的事情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