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花田半亩 - 生命般绽放花的美丽——王小柔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生命般绽放花的美丽
  王小柔
  为什么一部日记成为青春文学的希望?为什么在她离开的两年后我们开始对一个孩子念念不忘?为什么我们会被她的散文感动?为什么我们从一部遗作中看到了生命的光亮?
  是什么在打动我们?
  田维,在2007年的夏天突然化蝶仙去。两年后,一直不能从痛失爱女的痛苦中走出来的母亲,把女儿生前日志整理出一部分,取名《花田半亩》出版,印数很小,不想此书不胫而走,迅速在网络和坊间走红,并引起一股田维热。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将节目播出,更引发人们对青春文学精神内涵的深切关注和检视。
  我几乎在电脑前坐了整整一天,偶尔喝一口保温杯里的水,舌尖会突然被烫得发麻,杯子放下,我依然坐着。电脑里,是一个叫“花田半亩”的博客,手边,有一本名为《花田半亩》的书。我本来是想写一个书评,可我发现,我的心思久久纠缠在那些文字中,甚至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我只记得,眼泪一次一次流下,干了,又被新的温热所覆盖。
  《花田半亩》的作者田维,一个漂亮女孩,因为患血液病,2007年夏天的时候,走了,那一年她上大三。“花田半亩”,她的博客名,一语成谶,一个仙子般的少女留下半亩花田,化蝶而去,而她的博客到现在依然有人在不停留言,她的书,在这个冬天成为我们互相取暖的依偎。
  一个只有20岁的女孩面对死亡时的沉静,她对病痛的体会,她对生命的洞察,像一个漩涡,把我们也同时卷入。让我们看见那些疼痛蔓延的夜晚,一个孩子,用她年轻的光芒将整个生命照亮。
  田维安静地走了,几位大学密友在整理她遗物的时候,发现电脑硬盘里储存着她大量的日记。为了纪念她,同学们整理后打印出来。令同学们大吃一惊的是,从得知病情开始,一直到离世前一天,她都在写,每一篇文字无不是一个感恩的故事。田维从小学玩伴忆起,点点滴滴书写着成长的感动。没有任何的抱怨,直视死亡的勇气如同倔强的小花,开着,不管风有多大。这个孩子在用爱、善良、单纯和感激抵抗着身体的疼痛和生命的凋零。

  田维在日记里说:“如果可以,只让我的右眼流泪吧。另一只眼,让它拥有明媚与微笑。”
  2007年6月,田维在网上得知一个19岁的女孩不幸病逝,看到女孩母亲伤心欲绝,她想到自己的母亲,她写道:“如果我离开了,同样以一种猝然的方式,让时间停步在一个点刻之上,不再向前,我不敢去想,不敢想,那之后,我的母亲,她该如何生活。好几次,我怯怯地对她说,妈妈,如果我不在你身边,你也要和现在一样快乐好么?别让我担心。母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摸我的头,傻孩子,瞎说什么呢。”
  “妈妈说,如果能够再孕育你一次该多好呀。您仿佛在怨恨自己,将我生成多病的身躯。您觉得是您造成了我连绵的苦难。妈妈,我却时常感激您,您给了我生命。即使这身躯有许多不如意,但生命从来是独一无二、最可宝贵的礼物。我感谢,今生是您的女儿,感谢能够依偎在您的身旁,能够开放在您的手心。妈妈,不幸的部分是我们共同的命运,幸福却是更深切的主题。”
  更多的花,开了
  当田维的大学同学在毕业前将整理出的田维日记交到这位母亲手里的时候,田妈妈有了个想法,她要给女儿出书,了却田维喜欢写作的心愿。这位母亲说,我只想在孩子坟前烧几本书,给她个纪念。于是,田妈妈拿了四万五千块钱,跑了好几家出版社,很多地方都嫌钱少不给出,最后在昆仑出版社出版了800本书。

  当这本书到发行部主任侯健飞手中的时候,他随手翻了翻,忽然被书中透露出的纯净和对生命的感恩情怀打动,把书带回家彻夜通读。天亮的时候,他决定加印这本书。短短一个半月,没有大力宣传,《花田半亩》从800本到5000本,再到25000本,从江苏、湖北等书店数以千本的添货,到网上书店要求每周必须保证1500本的供货,越来越多的人被田维感动。
  一个读者在田维生前的博客上留言:“我不知道,当今天我们这些陌生人来看你的时候,是否扰乱了这一湾清水。或许,你会原谅我们的,因为你知道,许多人都在找那一刻的安宁。就像我一直认为的那样,好的文章,就像有内涵的人一样,不会张扬,没有浮躁,简单而宁静。告别了吗?在你的字迹中,我看不到离别的哀伤,庆幸我是在两年后才知道你离去,才看到你留下的足迹,不然,我想当时我会有一种怎样的哀伤啊!”
  一直在推动此事的侯健飞说:“缘于读《花田半亩》,认识了田维和她的文字,除了隐隐的伤心,却感幸运,我突然意识到,田维多像我的女儿!我心中的女儿就应该是这样:她像仙子一样,单纯、干净、善解人意、喜欢朗读,更喜欢鲜花与野草,用诗歌悄悄记录欢爱与悲愁,人的生老病死,爱怨情伤,花的呼吸,鱼的跳跃,一笔一画地书写每一个汉字,用纯白的涂改液,小心翼翼地覆盖那个写错的标点,心中还陡生怜悯,像不忍扼杀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密友间,喜欢朗声大笑,也喜欢浅浅地微笑,更喜欢给密友起三个以上的外号……”
  可是,人生就像一个有许多缺口的圆,这些缺口就是遗憾。人的一生,不管长短,不可能不留下遗憾,田维也一样。如果你认真品读《花田半亩》,你就会发现,这个花季少女在那些忧伤的文字后面,藏起了无数带往天国的遗憾:比如,妈妈不顾一切地要自费为她出书;比如,妈妈无尽的眼泪、哀思和孤寂;比如,父亲的沉默和醉酒;再比如,她多么想在去往天堂之前披上洁白的婚纱……

  在田维短暂的生命中,在与死神波澜不惊的对视中,我们要感谢她留下美丽文字。
  等待人与书的相遇
  没有哪个记述田维的人能够比她自己更准确地刻画出她与书的情缘:“想在这样的季节里,在刚好的光线中,将自己铺展。像一本书那样,被平放在微风的窗口,让风拂过,让空气翻阅我的身体,一页页地言说不尽,沉默着芬芳的文字。这会是毫无声息的午后,足够明亮;这该是忘记了获得和丧失的时刻,我的生命,成为这样的一本书,成为文字,盛开着,如一朵绯红的小花;我只愿是这样,无所忌惮,无所忧愁地存在,仿佛人间之外,我只被巨大的宇宙怀抱着,放在蓝空的摇篮。一个遥远的声音对我说着,感恩,善良,美,和爱。如果书有知觉,那么,它们该是最幸福的精灵。它们不发一言,却懂得所有,它们在书架上等待,一只手,一颗爱知识的心灵。有时,这样的等待会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图书馆的旧书区,我遇到许多在等待中老去的书籍,它们书页的齐整,让我得知它们长久的寂寞,落满的尘埃,又泄露了时间的沉淀。我翻过它们的书页,手指在纸页间摩挲,停留下我的目光和温度。书的封底,还插着旧式的借书记录卡,日期停顿在1986年的春天,那也是我出生的春天,20个春秋,这世界上多了一个爱书的孩子。20个春秋,它在书架上等待人与书的相遇……”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不省心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说实话省心(1)红也分怎么用:天安门城楼,红墙、红灯笼、红旗配金瓦白石桥就是端庄;天安门要改成绿瓦,插彩旗再配电镀桥栏杆儿那就没法看了,信不信由您前几日去潭柘寺拍摄,临近山门,路两边小竹竿东倒西歪地插满了红黄绿粉蓝各色彩旗,这是哪儿跟哪儿呀?把一个佛教圣地弄得跟窑子似的,全然不顾宗教的庄严和淡泊,欺负佛祖不会说话,只能坐大雄宝殿里生闷气。当然这也不能怪插旗的人,他还以为这是隆重呢。 [点击阅读]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 [点击阅读]
城门开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光与影一二○○一年年底,我重返阔别十三年的故乡。飞机降落时,万家灯火涌进舷窗,滴溜溜儿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灯光足球场。那是隆冬的晚上。出了海关,三个陌生人举着“赵先生”牌子迎候我。他们高矮胖瘦不一,却彼此相像,在弧光灯反衬下,有如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欢迎仪式简短而沉默,直到坐进一辆黑色轿车,他们才开始说话,很难分辨是客套还是威胁,灯光如潮让我分神。 [点击阅读]
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作者:张小娴
章节:70 人气:2
摘要:一九八六年,我们保中女子中学的排球队一行八人,由教练老文康率领,到泰国集训。我在芭提雅第一次看到面包皮树,树高三十多公尺,会开出雄花和雌花。雌花的形状象一颗圆形的钮扣,它会渐渐长大,最后长成像人头一样的大小,外表粗糙,里面塞满了像生面包皮一样的果肉。将这种果实烤来吃,味道跟烤面包皮非常相似。那个时候,我没有想过,我是一个既想要面包皮,也想要爱情的女人。八六年,我读中七。 [点击阅读]
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先说小说。小说不是模仿着生活的世界。它自己就是生活,就是世界。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新近在哈佛大学著名的诺顿讲座授课,他说“小说是第二生活”。让读者觉着“遇到并乐此不疲的虚构世界比现实世界还真实”,有一种“幻真的体验”。 [点击阅读]
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大学毕业的第四年,历经民营企业和港台企业的洗礼后,拉拉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通讯行业的著名美资500强企业DB,任职华南大区销售助理,月薪四千。这个岗位有点像区域销售团队的管家婆,负责区域销售数据的管理,协助大区经理监控费用,协调销售团队日常行政事务如会议安排等。工作内容琐碎,又需要良好的独立判断,哪些事情得报告,哪些事情不要去烦大区经理,遇事该和哪个部门的人沟通,都得门儿清。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第1章序冯唐最爱议论“我爸我妈”,口角生风,调笑无忌。若落到批评家手里,这也许就是一个好例,“弑父”、“弑母”云云,有一大套理论等着他。但冯唐还“弑理论”,现成的理论运行到他这里都会死机。 [点击阅读]
王小波《白银时代》
作者:王小波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书名:白银时代作者:王小波白银时代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我坐在第一排,左手支在桌面上托着下巴,眼睛看着窗外。那一天天色*灰暗,空气里布满了水汽。窗外的山坡上,有一棵很粗的白皮松,树下铺满了枯黄的松针,在乾裂的松塔之间,有两只松鼠在嬉戏、做*爱。松鼠背上有金色*的条纹。教室里很黑,山坡则笼罩在青白色*的光里。 [点击阅读]
看见
作者:佚名
章节:11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