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海底捞你学不会 - 第一章 把他们当人对待! 是善良,还是聪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人和人不一样,同是从农村来到海底捞打工的人,对城市物质生活的反映不同。北京三店的杨玉梅,是一个陕西农村来的姑娘,对她身边一些同事的变化很看不惯,她在海底捞杂志上写了一篇《树高千山忘不了根》的文章。她在文中写道:“有一次中午下班,我和几个同事去逛街,他们每个人都买了零食,一边走路一边聊天一边吃。有一位大姐说,玉梅,你什么都不买,平时也舍不得买衣服,人家都瞧不起你。你现在还年轻,该花的就要花,不花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然后,他们几个就一起说起来,应该怎么消费和享受。“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父母把我们养大,是任由我们在外花钱?现在有的员工进餐馆吃一次饭就花几百元,可是我们的父母却在家省吃俭用。我的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我不能和别的同事比。我的家乡都是以种地为生,我爸爸只有小学文化,为了让我和弟妹读书,他去城里打工。“我以前不知道爸爸在城里打工的辛苦,直到我辍学后也外出打工时,看到那些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时,宁可饿肚子也舍不得买3元钱的面,而我的同事们随便吃一袋零食就要3元。“我去西安一个劳务市场找工作,看到一群群或站或蹲的叔叔阿姨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穿得很破烂,身边放着我所熟悉的工具箱。他们每天都会在那里等活儿;有的,晚上就在那里打铺盖过夜。那个地方,我们村的人最多,不管春夏秋冬,他们总会在那里。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每次从城里回来都会给我和弟妹买一些好吃的,而他背着同样的工具箱。“我妈妈很善良、朴实。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买过新衣服,而总是买布自己做。全家人的衣服和鞋都是妈妈做的。冬天是缺菜的季节,妈妈把白萝卜叶子切碎,放在缸里用盐腌了。这就是我们家一冬天的主菜,萝卜是留着过年吃的。过年时,爸爸会买回一袋米,平时就几乎不买米了。弟弟妹妹不懂事,看到人家小孩吃米饭,就回家要。因此,妈妈做饭有时会做两样,米饭给弟妹吃。“我们家虽然很穷,但很温馨。父母年龄渐渐大了,身体都累垮了。妈妈的腿两年前检查出骨质增生,胳膊也很疼,严重时都拿不起锅盖。她不能自理时,就只能让在西安打工的妹妹回家照顾。“爸妈为我们付出得太多了,他们看上去很憔悴。爸爸有胃病,但为了生活,他现在还是每天早起去找活儿干,开拖拉机给人家拉石头。现在是冬天,我能想到妈妈还是蹲在河边的大石头上,趴着洗衣服,她手上裂开了口,就在晚上用一毛钱的棒棒油擦擦。妈妈在冬天会给我们买一元钱的擦脸油,现在我还是用这样的擦脸油。“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从来没吵过架,也没有同别人吵过架。我出来工作,爸爸对我说:不要跟别人吵架,要多干活儿,少说话,不要在小事上斤斤计较。但在我这个小集体中,我经常会听到一些脏话。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个女孩说,把老子惹毛了,看谁能骂过谁?平时在工作中,有些同事为了一点小事也互不相让。“我不知道我身边这些员工家里是否很富裕,但我估计大多数情况比我好不了多少。我们在海底捞打工和在工地上打工是天堂和地狱之别,我们每天吃不同的菜、白米饭,下班有暖气,房间有人打扫。即使这样,远在家乡的母亲也很担心,经常问吃得饱不饱?嘱咐天冷要买衣服穿。“而我们为父母想过多少?回报了什么?平时有没有给家里打电话?在寒冷的冬天想没想过给家里买一台洗衣机?我身边有的同事,从来没有提过父母,一年半却给自己换了三款手机。我身边有很多员工,上班几个月了,从来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其实,现在海底捞的有些员工已经形成一种攀比风气,发了工资很快就花光。“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不忍心。我的父母虽然没有给我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我们。为把我们抚养大,他们受尽了辛苦;我们大了,他们又要用全部积蓄给我们盖新房,却从不提他们的苦。“我虽然来到海底捞,过着比以前好得多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我的父母。”在研究海底捞的案例时,我问过海底捞十几个来自农村的年轻服务员会种地吗,他们都笑着摇头。对农民工来说,城市的诱惑不可抗拒。城市就是“海洛因”。巨大的城乡差别把他们从土地里连根吸出来。他们需要的不是种地,而是在城市的生存技能。然而,人不仅是工具,当他们掌握一种技能时,同时也就学会了这种技能的生活方式。城市是物质的,物质是供人享乐的,而享乐是无止境的。海底捞是城市物欲横流的一叶扁舟,不可能不随波逐流。但是在这条船上的人却不尽相同。海底捞需要什么样的人?张勇说:“我们无法要求每一个普通员工对海底捞保持绝对忠诚,处处为海底捞想,这不现实。只要他能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为自己的生活和后代负责,那么他就会努力保住这份工作。”像杨玉梅这样的人无疑是符合这条标准的员工。在繁华的城市,做这份被人看不起,又十分繁重的活儿,没有责任感是坚持不下去,也不会干好的。张勇很聪明,为了强化海底捞干部对家的责任感,海底捞每个月还给领班以上的员工父母们发一份工资。钱不多,按照不同干部的等级,每月也就几百元。张勇说:“我们的员工大都来自农村,他们的父母没有任何社会保险,海底捞就当给他们父母发保险金了。如果他们不好好干,他们父母都帮我骂他们。”有人说:“张勇真聪明,羊毛出在羊身上,发给父母的钱本来也是员工的。”还有人说:“张勇这个人真善良。”
或许您还会喜欢: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第1章为什么再怎么整理都整理不好?1.1.从此摆脱“不会整理”的恶梦每当我介绍自己的工作:“我在开课教人怎么整理东西。”大部分人都会睁大眼睛,惊讶地说:“这样也算工作喔?”接下来就问:“整理东西还需要学喔?”的确,从“厨艺课”到“瑜加课”,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打禅课”,学习才艺蔚为风潮,导致现在学习才艺这件事似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市面上却几乎没有出现所谓的“整理课”。 [点击阅读]
春秋我为王
作者:佚名
章节:701 人气:2
摘要:在晋国都城新绛数里之外,耸立着一座夯土墙环绕的坚固小城,此城名为赵氏之宫,乃是晋国六大卿族之一,赵氏的私邑。这儿却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名字:下宫!七十多年前那嘲下宫之难”,杀得人头滚滚、血灌井田,赵氏满门被灭,只幸存一个赵氏孤儿。随后赵氏孤儿绝境复起,这座被摧毁的城邑也恢复了些许元气,幸存的隶臣们都感慨这是先祖的恩德泽被。 [点击阅读]
水晶般透明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在盛夏竟然会有这么好的天气!蓝蓝的天透明而清澈,云彩一大块一大块那么洁白,更幸运的是竟然会有风!好凉爽!好舒服!明哓溪深深吸上一大口气,觉得自己真是幸运,第一天到新学校上课,便遇到如此好天气,看来在这个新地方她一定生活得很开心。她快乐地走向她的新学校——仁德学院。 [点击阅读]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在自由冈车站走下大井町线的电车,妈妈拉着小豆豆的手朝检票口走去。小豆豆以前很少乘电车,所以她珍惜的把车票攥在手里,舍不得交出去。她问检票员叔叔:“这张票能留给我吗?”“不行呀!”检票员叔叔说着就从小豆豆手里把车票拿走了。小豆豆指着检票箱里积满了的车票问:“这些全是叔叔的吗?”检票员叔叔一边匆忙地收票一边回答说:“不是我的,是车站的。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谈笑间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1章自序前世今生来世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不是,我相信。我的前世也许是个和尚。倒并非因为光头,在我开始光头之前的很多年里,脑中就有个烙印,和尚这个职业很酷,除了不能有男女之情很要命以外,厉害的和尚总是武功高强修行圆满,普济人心慈悲众生,多么令人神往,让我魂牵梦萦。 [点击阅读]
趣味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107 人气:2
摘要:经济学是让你赚钱的知识经济学让一些人赚到了钱——那些经济学家们,他们就是靠着把简单的社会现象解释成你听不懂的玄妙术语吃饭。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经济学并非是一门玄奥的学科,它只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规律性进行总结与分析,并用来指导我们如何赚钱的知识。如果我们没有赚到钱,那多半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经济学。许多不懂经济学而赚到钱的人,他们的行为与选择必然地与经济规律相互印证,这是毫无疑问的。 [点击阅读]
邪恶催眠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01深秋时分,龙州街头已经有了三分寒意。不过这点寒意并不能阻止都市男女们上街消遣的兴致,尤其是在周末的傍晚。文汇路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新区的商业中心相比,这里的大楼多半矮旧,不够摩登气派。但老区也有老区的特色,比如说城内很多老字号都在此处聚集,这对本地市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每到营业高峰段,文汇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罗飞坐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看似在无聊发呆,可他的眼神和思绪却没有一刻停歇。 [点击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保尔,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因为他是穷人的孩子,时常不公平的对待他,就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点击阅读]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引言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打和骂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专家认为: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