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怪钟 - 第十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威尔布朗姆胡同六十二号的赖姆塞太太,正对自己鼓励地说;“两天,只要再两天!”
  她掠一掠额前的湿发。厨房传来一声巨响。赖姆塞太太真不想去探究那碰撞声。噢,啊——只有两天。她踱过廊道,猝然推开厨房的门,声音比三周前要温和许多:“看你干的什么好事?”
  “对不起,妈。”她儿子毕尔说,“我们只是拿这些锡罐当保龄球玩;没想到它们竟滚进放瓷器的柜子底下。”
  “我们不是故意的——毕尔的弟弟泰德跟着说。
  “啊,把那些东西拾起来;放回柜子里,然后把摔破的扫起来;倒在垃圾筒里。”
  “噢,妈,不是现在罢。”
  “就是现在”“叫泰德去做。”毕尔说。
  “说得真好听,”泰德说,“有事情总是往我身上推,如果你不做,我也不做。”
  “你要做。”
  “我不做。”
  “要我修理你。”
  “你敢!”
  两个孩子扭在一起,泰德被逼到桌子边,桌上一碗蛋摇摇欲坠。
  “-,到厨房外面去!”赖姆塞太太一边喊道。一边将孩子们推进去,关上门,然后捡拾地上的锡罐,清扫破瓷。
  “只要再两天。”她心里想;他们就要回学校去,想一想就叫做母亲的觉得如登天堂。
  她依稀记得一位女专栏作家说过这样的谑言:女人一年里头只有六个快乐的日子,每逢假期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赖姆塞太太手里扫着心爱的餐具碎片,心头禁不住为这句话点头。想想五个礼拜之前,她是以多么喜悦的心情期待儿子们回家,现在呢?“啊,明天,”她每次对着自己说;“明天毕尔和泰德就要问学校去了。简直让我等不及了!”
  五个礼拜前,她在车站迎接他们时的心情是多么欢欣。孩子们的感情又是多么的激动!他们兴奋地在屋子里和花园里,又跑又跳。她还特别烤了一个蛋糕给他们配茶。而如今——
  她所期待的又是什么呢?一个完全平静的日子。无需忙着煮饭,也没有做不完的杂事。她爱孩子——他们是好孩子,那是不用多说的。她为他们感到骄傲,但他们也真累人,一会吵着喝,一会儿吵着吃,精力旺盛,闹声不绝于耳。
  就在这时候,她听见沙哑的叫声,警觉地扭过头,没事。
  他们到外面园子里去了。这样子好些,那儿有的是空间让他们活动,可是他们可能会干扰到邻居,她祈祷他们不要去招意黑姆太太的猫。她这样担心,坦白说,并非为了猫的缘故,而是因为黑姆太太园子周围的铁丝很容易钩破衣服。她匆匆对早已准备好在化妆台上的急救箱瞥了一眼,这倒不是她对精力旺盛的儿童期的自然意外过分的大惊小怪.事实上,意外发生后她不变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跟你们说过多少次啦!
  叫你们不要在客厅里流血,要流就到厨房去,那里有塑胶地板,我可以清洗。”
  蓦然一声尖叫半途停了下来,跟着阒然无声,赖姆塞太太心头一提,这样寂静太不自然了。她踟躇地立在那里,手中拿着扫起碎瓷的备箕。厨房的门打开了,毕尔站着,十一岁的脸孔上露出一种不寻常的兴奋表情。
  “妈,”他说,“外面有探长和另一个。”
  “噢,”赖姆塞太太松了一口气说,“亲爱的,他有什么事吗?”
  “他要找你,”毕尔说,“我看一定是关于谋杀的事。你知道,佩玛-小姐的家,昨天发生的事。”
  “我不知道他为何来找我。”赖姆塞太太的声音里有些许懊恼。
  生活就是这样,一事未了又一事,她心里想着。偏偏探长选在这尴尬的时候,让她如何来得及弄好马铃薯准备爱尔兰炖肉?

  “-,好吧,”她叹了一声说,“我就来了。”
  她将碎瓷投入水槽下的垃圾筒里,洗洗手,把头发掠顺,正准备跟毕尔出去,毕尔早已不耐烦地说;“噢,快啊!妈。”
  赖姆塞太大走进起居室,毕尔紧紧贴在旁边。室里站着两个男人。小儿子泰德招呼着他们,瞪着两只钦慕的大眼睛。
  “赖姆塞太太吗?”
  “早安。”
  “孩子们一定告诉过你,我是哈卡斯特探长。”
  “实在抱歉,”赖姆塞太太说;“非常不凑巧。今早特别忙碌。需要很多时间吗?”
  “不要,几分钟就好了,”哈卡斯特探长保证地说,“我们可以坐下来吗?”
  “哦,是的,请坐,请坐。”
  赖姆塞太太坐在一张高背椅上,不耐烦地看着他们。她心里怀疑,恐怕不只几分钟吧。
  “你们两个可以不必留在这里。”哈卡斯特堆着笑脸。
  “咦,我们才不走。”毕尔说。
  “我们不走。”泰德回响着。
  “我们要听你说。“毕尔说。
  “是啊!”泰德又加了一句。
  “流了好多血吧?”毕尔说。
  “那人是小偷吗?”泰德说。
  “不要说话,孩子们,”赖姆塞太太说,“你们没听见——
  哈卡斯特先生的话吗?他并不需要你们。”
  “我们不走,”毕尔说,“我们要听。”
  哈卡斯特走到门口,打开门,望着孩子们。
  “出去。”
  只有两个字,平静地说出来,却具有莫大的权威。两个孩子乖乖地站起来,拖着脚步,走出房间。
  “实在不简单,”赖姆塞太太打从心底佩服地说,可是我为什么做不来呢?”
  但她再一想,她是孩子们的母亲。她听说过,她的孩子到了外面就和在家里完全不一样。做母亲的总是比较纵容孩子,然而别人毕竟不是自己,不愿意看见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孩子在家彬彬有礼,出外却惹是生非,引人告议,恐怕更糟糕吧——是的,一定更糟糕。当哈卡斯特探长折回来坐下时,她想起来他们今天来访的目的。
  “如果你们想知道十九号昨天发生的事,”她紧张不安地说;“我真地无法帮上什么忙,探长。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甚至不认得住在那屋子里的人。”
  “住在那房子里的是一位佩玛-小姐,她眼睛失明,在亚伦堡学院工作。”
  “噢,是这样子啊,”赖姆寒太太说,“胡同那一边的人,我恐怕一个也不认得。”
  “昨天下午十二点半至三点钟之间,你本人在家吗?”
  “哦,在的,”赖姆塞太太说,“我得煮饭,但是三点钟之前我出门了,我带孩子们去看电影。”
  探长从口袋里抽出照片,递给她——
  “请你告诉我,过去看见过这个人吗?”
  赖姆塞略示兴趣地瞧着照片。
  “没有,”她说,“没有,我想没见过。我不记得我是否确实见过这个人。”
  “他不会来过你家——推销保险,或诸如此类的事?”
  赖姆塞太太比先前更肯定地摇头。
  “没有,没有,我确定没有。”
  “他的名字——我们握有一点线索——叫寇里。R-H-寇里。”
  他期待地看着她。赖姆塞太太再度摇摇头。
  “孩子放假的期间,我实在没有空闲去留意别的事。”她表示抱歉地说。
  “啊,假日总是最忙的时候,是个是?”探长说,“你家孩子很好,蛮有精神的,有时不免会野了一些。”
  赖姆塞太太不加否定地笑了一笑。
  “就是说哟,”她说,“把人搞得累死了,不过他们到底还是好孩子。”

  “我看也是如此,”探长说,“两个人都很乖,很聪明。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在离开之前,我想和他们说几句话。孩子有时候会注意到大人不会去注意的事。”
  “我看不会罢,”赖姆塞太太说,“我们两家又非毗邻而居。”
  “可是你们两家的后花园却是相对的。”
  “嗯,不错;”赖姆塞太太同意地说,“但还是隔离着。”
  “你认识住在二十号的黑姆大大吗?”
  “可以说是认识,”赖姆塞太太回答,“为了猫和其他事情的缘故。”
  “你喜欢猫?”
  “不,不,”赖姆塞太太说,“不是这样,我的意思是指抱怨。”
  “哦,我明白了。有人在说话。抱怨什么呢?”
  赖姆塞太太脸上一红。
  “问题出在——”她略为提高嗓音说,“一个人这样子养猫——十四只,不是怪人便是疯子。我喜欢猫,以前我们自己也养了一只虎班猫,很善于捕鼠。可是那女人却是神经兮兮的,自己特别弄食物给它们吃不说,还让那些可怜的东西失去自己的生活,猫当然永远想要逃走,如果我也是她养的猫,我也会逃走。说真的,孩子实在挺乖的,他们根本不舍去欺侮小猫。我是说,猫自然能够好好照顾自己,它们是非常敏感的动物,你得合理对待它们。”
  “你说得很对。”探长说,“这些假日,你要照顾他们,一定忙极了。他们何时回学校去呢?”
  “后天。“赖姆塞太太回答。
  “希望那时候你能好好地休息。”
  “我一定要让自己好好地懒一阵子。”她说。
  一直默默地在旁边作笔记的年轻人,突然开了口,教她吓了一跳。“你应该找个外国女孩来你们家做事,”他说,“所谓‘attpair’(互惠的),她到你们家来做些零工,然后你教她英文。”
  “这倒是可以试试看的,”赖姆塞太太盘算着。她又说;
  “可是我总觉得外国人不易相处。我先生常常笑我,当然罗,他懂得比我多!我不如他那样经常出国旅行。”
  “他现在不在家吧?”哈卡斯特说。
  “是的——他在八月初便去瑞典。他是个建筑工程师。真遗憾”孩子刚放假;他就得离开。他对待孩子很好,比孩子还喜欢玩电动火车。廊道和房间里有时候到处散落着玩具,常常要叫人跌倒。”她又摇摇头说,“男人就像小孩子。”口气里透露着几分宠爱。
  “他何时回来,赖姆塞太太?”
  “我从来不知道。”她叹了一口气说,“很难说得准——”
  声音有点颤抖。柯林敏锐地看着她。
  “我们不能再耽搁你的时间了。”
  哈卡斯特站起来。
  “或许你的孩子可以带我们看看你们家的花园?”
  毕尔和泰德一直等在廊道里,立刻发出声音。
  “当然,”华尔抱歉地说,“但我们家花园不算大。”
  威尔布朗姆胡同六十二号的花园,可以看得出来从前曾花过力气布置过。园子的一边种了一长方条的大丽花和紫菀,然后是一块剪得不整齐的草坪,小径上的草已经长得够剪除两次了,代表现代科学的飞机和太空梭模型抛散各处,看起来已经用坏了。园子的尽头有一株苹果树,结着好看的红苹果,旁边则是一株梨树。
  “就是那家。”泰德指着两棵果树之间的空间,佩玛-小姐房子的后面可以清楚地看见。那就是发生谋杀案的十九号。”
  “这儿的视界很好,”探长说,“可是我想,如果从楼上看一定更佳。”
  “不错,”毕尔说,“昨天我们要是在楼上探望的话就好了,可惜没有。”

  “我们去看电影。”泰德说。
  “有没有找到指纹?”毕尔问。
  “有,但没有什么用处。你们昨天有没有到过园子里?”
  “噢,有的,进进出出的,”毕尔说,“但是一整个早上,我们没听见,也没看见什么。”
  “昨天下午如果我们在家的话,就会听见尖叫声,”泰德露出失望的神情,“好可怕的叫声啊!”
  “你们认得佩玛-小姐吗?就是住在那房子里的妇人。”
  孩子们互看了一眼,然后点点头。
  “她是个瞎子。”泰德说;“但是她在花园里来去自如,如常人一样,甩不着手杖。有一次她把球丢还给我们,丢得很不错。”
  “你们昨天都没见过她?”
  孩子们摇摇头。
  “早上看不见她的,她早上都不在家,”毕尔解释说,“通常她都在喝了下午茶之后才到园子里来。”
  柯林正在察看沿着小径躺在地上的水管,水管一端接着屋内的龙头,另一端就垂在梨树附近的角落里。
  “我从来不知道梨树需要浇水。”他说。
  “噢,那个……”毕尔看起来有点尴尬。
  “若非如此,便是……”柯林说,“如果你们爬上这棵树-一”他盯着孩子们,突然露齿而笑地说,“你们便可以用水射着猫玩,对不对?”
  孩子们的脚磨着地上的碎石,眼睛转向别处。
  “你们是不是这样干的?”柯林问。
  “啊,这个,”毕尔说,“但这是不会伤它们,这不像弹弓一样。”他露出一副无辜的样子。
  “我看你们以前一定用过弹弓”“只玩一下而已,”泰德说,“我们并未真地用它去打任何东西。”
  “总之,你们玩水管可玩得快乐,”柯林说,“后来黑姆太太便过来抱怨了,是不是?”
  “她一向喜欢责怨别人。”毕尔说。
  “我猜,谋杀案发生之后,你们一定企图寻找线索吧?”哈卡斯特说。
  两个男孩面面相觑。
  “你们看完电影回来之后,听说发生凶杀案,八成一定穿过篱笆,进入十九号的花园,四处瞧个痛快。”
  “呃——”毕尔谨慎地停住口。
  “事情总是这么发生的,”哈卡斯特认真地说,“也许你们发现了我们所疏忽的东西。倘若你们——呃——把捡拾到的什么东西,拿给我们看,我将十分感激。”
  毕尔下定决心。
  “泰德,你去把它拿来。”他说。
  泰德听话地跑开了。
  “恐怕我们所找到的并不是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毕尔坦白说,“我们——只是自以为重要罢了。”
  他不安地望着哈卡斯特。
  “这个我十分了解,”探长说,“警方的大部分工作都是这样的,常常令人失望的较多。”
  毕尔仿佛放心了许多。
  泰德跑着回来,递上一条又破又脏,打了结的手伯。哈卡斯将解开结,摊开里面包扎的东西。两个男孩站在他身边,一边一个。
  一截断裂的杯子的把手,一片柳条状瓷器的破片,一辆破馒子,一只生锈的叉子,一个硬币,一个晒衣夹,一小块红色玻璃,半支剪刀。
  “很有意思的一些东西。”探长严肃地说。
  他看着孩子们渴望的脸孔,心里觉得同情,随手拉起那片玻璃。
  “这个我要了,也许可以找出一点线索来。”
  柯林拿起硬币端详研究。
  “那不是英国钱。”泰德说。
  “是的,”柯林说,“不是英国钱币。”他瞧瞧哈卡斯特。
  “把这个也拿了吧。”他建议道。
  “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提起。”哈卡斯特故作神秘地说。
  孩子们高兴地一口答应。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海市蜃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大江山高生野远山险路遥不堪行,未尝踏入天桥立,不见家书载歌来。”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牙医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吃早饭的时候,莫利先生的心情绝称不上极佳。他抱怨熏肉的味道不好,不明白咖啡为什么非要给弄得象泥浆似的,而他对面包的评价是每一片都比上一片更难以下咽。莫利先生个头不高,却有一副给人决断感的颚和好斗感的下巴。他姐姐身材高大,颇有女手榴弹兵的气度,她料理着他的生活。她若有所思地看着弟弟,问他洗澡水是不是又该冷了。莫利先生勉强回答了一声没冷。 [点击阅读]
牛虻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迭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点击阅读]
狗年月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你讲。不,您讲!要不,就由你讲吧。也许该由演员开始?难道该由稻草人,由所有这些稀里糊涂的稻草人开始?要不,就是我们想等着,等到这八颗行星在宝瓶座中聚集在一块儿?请您开始吧!当时,到底还是您的狗叫了。可是在我的狗叫之前,您的狗已经叫了,而且是狗咬狗。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