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y)(7)
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你喜欢的小说
怪诞心理学 - 第二卷:伯特伦·弗瑞尔教授不夜店笔迹学家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20世纪40年代晚期,伯特伦·弗瑞尔教授正忙着设计新奇的方法来测量人的性格。有一天晚上,弗瑞尔去了一家夜店。一个笔迹学家走了过来,说可以依据他的笔迹判断出他的性格。弗瑞尔婉言谢拒了,不过这次偶遇引起了他的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占星师和笔迹学家呢?弗瑞尔本来可以继续做他的正规学术研究,但他实在无法摆脱好奇心的诱惑,于是决定做一个不同寻常的实验。结果这个实验让他一下子名声大噪,以至于很多人在很久以后还对这个实验记忆犹新,但对他此前在性格方面所从事的主流研究却渐渐地淡忘了。
  弗瑞尔要求上他开设的《心理学导论》课程的学生完成一项性格测试。一个星期后,他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然后告诉他们上面有依据他们的测试分数得出的简短性格描述。弗瑞尔让大家仔细地读一下自己拿到的性格描述,并依据描述的准确性打一个分数,0代表非常不准,5代表非常准确。如果觉得性格测试的结果还比较准确的话,就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时光倒流,回到弗瑞尔的课堂上。下面这段话就是弗瑞尔的学生拿到的其中一份描述,请通读一遍,看看如果用这段描述来形容你的性格准不准:
  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些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加以弥补。你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还未能变成你的优势。从外表来看,你是一个讲求自律和自制的人,但内心却常常焦虑不安。有时候,你会强烈地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或正确的事情。你倾向于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和变得丰富多彩,在遇到约束和限制时你会感到不满。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不过,你也觉得在别人面前过于直言不讳并不是明智之举。有时候你很外向,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而且沉默寡言。你有很多梦想,其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不切实际。

  弗瑞尔的学生都仔细看了自己拿到的描述,并依据描述的准确性打了一个分数。随后就开始陆续有学生举手。几分钟之后,弗瑞尔惊讶地发现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把手举起来了。弗瑞尔为什么会如此惊讶呢?
  就和某些心理学实验一样,弗瑞尔并没有真正对他的学生实话实说。事实上,他发给学生的性格描述并不是依据他们的测试分数得出的,而是来自他几天前顺手在报摊上买的一本星座书。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拿到的都是同一份性格描述——也就是你刚才读到的那些内容。

  弗瑞尔只不过大致翻阅了那本星座书,然后从不同的星座说明中挑选了10句话,凑成了一段文字。
  尽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拿到的都是同样的性格描述,但竟然有87%的学生给出的是4分或者5分,也就是说,他们都觉得测试的结果还是很准确的。弗瑞尔独创的这份性格描述现在早已闻名全球,成千上万的心理学实验和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都曾用过这份性格描述。
  自从在夜店遇到那位笔迹学家后,弗瑞尔就留下了一个未解的心结,经过这次实验后,心里的疑惑就烟消云散了。占星学和笔迹学事实上并不需要真的很准,只要看起来很准就足够了。只要给人们一个非常概括的描述,他们的大脑就会诱使他们相信这些描述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做完研究后,弗瑞尔立刻告诉学生他们拿到的都是同一份性格描述,并解释说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人们很容易过于相信含糊其词的描述",他还指出,这种情况跟江湖骗子使用的伎俩其实颇有相似之处。
  很显然,班上的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因为"上当受骗"而不高兴。很多学生甚至还对这个实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跟弗瑞尔要了一份性格描述,打算拿自己的朋友当靶子重新玩一次这个心理游戏。如果换成其他的心理学家,大部分人可能会就此结束实验了,可弗瑞尔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精心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他的学生再次成为了被老师"算计"的实验对象。

  弗瑞尔想知道他的学生是否希望认为自己是聪明机灵的人,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如果是这样,接受含糊其词的性格描述不就是对自我认可的一种挑战吗?此外,他们会不会不愿接受坦诚认识自我的痛苦过程,转而选择"捷径",直接否认自己曾被弗瑞尔的实验骗过呢?
  三个星期后,弗瑞尔告诉班上的学生,由于自己一直疏忽,竟然不小心把评分表上的名字给删除了,所以他希望大家能够诚实地按照最初的评分重新在拿到的性格描述上圈选一次。事实上,他根本就没有删除学生的名字。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核对学生两次给出的分数是否完全一致。结果证明,在原来圈选"非常准确"(给出了最高分5分)的学生中,竟然有一半的学生认为那份性格描述说得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并且说自己此前给出的分数本来就比较低。弗瑞尔这次终于搞明白了,看起来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
或许您还会喜欢: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在自由冈车站走下大井町线的电车,妈妈拉着小豆豆的手朝检票口走去。小豆豆以前很少乘电车,所以她珍惜的把车票攥在手里,舍不得交出去。她问检票员叔叔:“这张票能留给我吗?”“不行呀!”检票员叔叔说着就从小豆豆手里把车票拿走了。小豆豆指着检票箱里积满了的车票问:“这些全是叔叔的吗?”检票员叔叔一边匆忙地收票一边回答说:“不是我的,是车站的。 [点击阅读]
色眼识人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乐嘉自白许多人既不了解我本人,也不熟悉我所投入工作的使命和意义,他们或者把我捧上天,或者把我批得一文不值。关于我的讲台生涯,我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一天我会告诉大家。我的这段故事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好奇,也可能会引起评论者的品头论足。 [点击阅读]
菊与刀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关于作者本尼迪克特,我们知道的不多。据已查到的资料,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其父弗里德里克•S.弗尔顿是位医生,在她两岁时去世。其母伯特里斯•J.(夏特克)弗尔顿靠教书养家。1909年,本尼迪克特从瓦萨尔学院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次年赴欧洲,游历了瑞士、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的某女子中学。 [点击阅读]
谈笑间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1章自序前世今生来世唯物主义者不相信前世、今生和来世,我不是,我相信。我的前世也许是个和尚。倒并非因为光头,在我开始光头之前的很多年里,脑中就有个烙印,和尚这个职业很酷,除了不能有男女之情很要命以外,厉害的和尚总是武功高强修行圆满,普济人心慈悲众生,多么令人神往,让我魂牵梦萦。 [点击阅读]
货币战争2
作者:佚名
章节:136 人气:2
摘要:2009年6月11日凌晨2时41分,《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终于完稿了。从2006年夏完成《货币战争》以来,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酝酿《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近三年以来,仔细梳理了德、英、法、美两百多年来的所有重要银行家族之间的人脉关系,以及他们与各国的战争、革命、政变、危机之间的联动关系,从1723年开始到2024年结束,中间涉及欧洲、美国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金融运作, [点击阅读]
趣味经济学
作者:佚名
章节:107 人气:2
摘要:经济学是让你赚钱的知识经济学让一些人赚到了钱——那些经济学家们,他们就是靠着把简单的社会现象解释成你听不懂的玄妙术语吃饭。但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经济学并非是一门玄奥的学科,它只是对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规律性进行总结与分析,并用来指导我们如何赚钱的知识。如果我们没有赚到钱,那多半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经济学。许多不懂经济学而赚到钱的人,他们的行为与选择必然地与经济规律相互印证,这是毫无疑问的。 [点击阅读]
邪恶催眠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01深秋时分,龙州街头已经有了三分寒意。不过这点寒意并不能阻止都市男女们上街消遣的兴致,尤其是在周末的傍晚。文汇路是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和新区的商业中心相比,这里的大楼多半矮旧,不够摩登气派。但老区也有老区的特色,比如说城内很多老字号都在此处聚集,这对本地市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每到营业高峰段,文汇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罗飞坐在路边的一个台阶上,看似在无聊发呆,可他的眼神和思绪却没有一刻停歇。 [点击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保尔,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他因痛恨神父平时瞧不起他,因为他是穷人的孩子,时常不公平的对待他,就往神父家的复活节蛋糕上撒烟灰而被学校开除。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店老板,厌恶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钱人。“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点击阅读]
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2
摘要:引言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打和骂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专家认为: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专制家庭制度的残余,会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摧残。打骂教育,也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 [点击阅读]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行。正如圣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就是说,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行。我们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会遭遇到种种风霜雨露的淬炼。 [点击阅读]